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TOC\o"1-3"\h\u壹设计背景 3一.语言目标 4二.思维目标 5三.价值目标 5贰第一课段 6一、学习任务 6二、课时安排 6三、学习资源 6四、教学实践 6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6第二课时划分节奏疏通文义 14第三课时赏读美景对比写法 22第四课时探究志趣感悟情怀 27叁第二课段 32一、学习任务 32二、课时安排 32三、教学资源 32四、教学实践 32第一课时熟读诗文把握节奏 34第二课时再读诗歌感悟诗情 34第三课时深入诗歌探究写法 37肆第三课段 40一、学习任务 40二、课时安排 40三、教学资源 40四、教学实践 41第一课时读懂作者体会情感 34第二课时赏析意象探究写法 34伍单元总结 46陆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47柒单元学习反馈 47壹设计背景【单元分析】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一组古代诗文名篇。从内容主题看,都与“自然山水”“志趣抱负”有关,但在情感寄托上各有特色;从文体上看,前三篇是山水文言散文,后三首是诗词。其中,散文都是名胜游记,诗词则更倾向于表露个人情志、抱负。其中,《岳阳楼记》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之意,寄托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和济世情怀;《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体现了作者醉情山水、怡然自乐的积极态度及与民同乐的政治胸襟;《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以明白晓畅、清新简练的文字记述了作者随兴前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寄托了作者淡淡的故园之思、浅浅的故国之悲。本单元还选择了三首体裁各异的诗词,都表现了诗人面对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体现了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四篇诗文,既有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的美景描绘,又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家国情怀以及拳拳亲情,在使人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古人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教学时要注意按照作家的风格和思想感情的差异组织教学。【设计依据】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梳理、语言特色、思想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教材依据: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言文都是描山摹水的美文,山美水美,充满人文关怀。作者借亭台楼阁,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故国之思,其思想和内涵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地。“记”这类文言体裁,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所了解,如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对该类文章并不陌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以往课文为头,进而深入学习,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学情依据:根据义务教育《课标》,自第二学段开始,引入文言文的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几乎不用文言文进行交流;以往课堂上,文言文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课外也没有丰富的拓展和运用。这都导致学生进入第四学段,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仅停留在文章文字内容上,缺少语言特色的细致赏析,对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及情感也缺乏细致分析。学生虽然有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入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提炼。所以在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中,要着重突出文言知识积累、写作手法赏析和创作情感探究。【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预习提示及课后习题等资源,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体会作品内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及名言警句;2.通过从多种角度为写景句作批注,体会课文景物、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异同;3.结合文章创作的时间、地点、背景,感受亭台楼阁记、小品文、古体诗等古代诗文不同的体式和风格,深化对诗文的理解,积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二.思维目标1.从景物的赏析和情感的体悟中,发展分析和想象能力;2.将课文所感所思,迁移运用并尝试写评论文章,在论、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演绎思维与创造思维。三.价值目标能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作者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心忧天下、豪放达观等思想和深厚真挚的情感,修正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个人人生的思考。【课时安排】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段9个课时,三个课段之间逐次递进。第一课段为单元文言文整体教学的基础部分,分2个课时完成三篇文言文的基础内容。通过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分析,疏通文意,学生初步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熟读成诵。剩下2课时,深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旨,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第二课段、第三课段为古诗词部分的学习,共5个课时.通过多重角度赏析语言妙点,梳理三位作者的情感轨迹,感知诗歌中的情感波动,比较写法的异同。这两个课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贰第一课段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学习任务1.知人论世梳理诗文创作的时间、地点、创作缘由,分类积累诗文中文言知识、成语及名言警句。2.多角度比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共性,宏观上把握两文的内容。比较赏析两文的写景片段,探究两文表达的政治志向,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和表达志向的作用。3.从山水言志的角度为《湖心亭看雪》写赏析性文字。4.熟读成诵,体会文章语言美。二、课时安排4课时三、学习资源1.教材资源:教材单元说明、课文、注释、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2.补充资源:《范文正公文集》;《欧阳修传》王水照丨崔铭;《陶庵梦忆》。四、教学实践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课时目标(1)通读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知人论世,梳理诗文创作的时间、地点、创作缘由。2.教学准备文言知识微课;自主学习任务清单。3.新课导入中华文化和秀美山川从来都是一体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于某地缘事抒情,写下穿越千古的诗文名篇。那些名山大川、亭台楼阁也因古代文人的吟咏而流传千古。文学是有温度的,经典名篇就像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记忆,时间愈久,就愈觉温暖,它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都逃脱不了的精神故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三篇写景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湖心亭看雪》,去品读学习并领会古人的情怀与抱负。4.新课教学(1)知识链接①记、亭台楼阁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如《桃花源记)、状物(如《核舟记》)、写景(如《小石潭记》)、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亦或间接抒情,常见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亭台楼阁记”是“古人在修筑亭台、楼观,以及观览某处名胜古迹时,撰写叙文,以记叙建造修葺的过程,历史的沿革,以及作者伤今悼古的感慨等。”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②小品文“小品”一词,原指佛经的节略本。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后来小品文多指篇幅短小的散文。其文体并无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特点:通常篇幅不长、结构松散随意、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湖心亭看雪》即属此类文。(2)课堂任务①通读三篇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完成任务清单一。课文需要完成的任务方法建议岳阳楼记我不认识的生字新词:我的疑惑问题:通读,同时注意勾画圈点。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②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完成任务清单二。需要完成的任务方法建议课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借助教材和工具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明确: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解决一部分文言文阅读基础问题,为进一步品读内容和语言做准备。5.课后任务(1)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作者生平,完成作者作品任务清单。(2)背诵课文。课文篇目作者成文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岳阳楼记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北宋庆历六年(1046)湖南岳阳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醉翁亭记北宋庆历六年(1046)安徽滁州湖心亭看雪明末崇祯五年(1632)杭州西湖第二课时划分节奏疏通文义1.课时目标(1)根照教材注释和工具书,给文章正确断句,疏通文意;(2)依据划分的节奏,流利朗读课文直至流畅背诵。2.教学准备文言知识微课;自主学习任务清单。3.课堂导入我们已经初步熟悉了三篇课文的内容,把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这些文言阅读基础知识点完成了梳理。同学们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了作者的相关信息及文章写作的背景。在对课文信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下,我们来继续阅读,揭晓文章的内容。4.新课教学(1)文言句读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断句的基本方法:先弄通文意断句,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2)文言翻译①“增删调换留”五字法增:补充增加。译文增补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语。一种情况是增补量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另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包括:省主语、省介词或介词宾语、省动词宾语、省动词谓语。删: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如句首发语词“夫”、某些起凑音节作用的“之”、句末语气词“云”等。调:调整语序。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换:换字换词。一种情况是把通假字换成本字;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留:保留不变。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一是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二是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②文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一一对应直接翻译,要求信、达、雅,即准确无误、通顺畅达、优美自然。意译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当有些语句无法直译或者直译后无法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就可进行意译。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醉翁亭记》)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5.课堂任务(1)根据所讲文言断句的方法,给这三篇文言文定句读,确定朗读节奏,并尝试翻译。文言断句参考: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填写文言词句知识任务清单。课文任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方法建议岳阳楼记借助教材和工具书。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明确:(3)当堂检测分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可按段落指派不同的人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发现并纠正断句有误的地方。6.课后任务(1)本单元文言中的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成语文中义现代汉语义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许多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现代汉语中一般写作“百废俱兴”。………………(2)背诵课文。第三课时赏读美景对比写法1.课时目标(1)比较研读三篇记景散文的景物描写,品味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2)探究归纳三篇文章的写作手法。2.教学准备写景对比任务清单3.课堂导入山山水水,自然之美,古来共谈。流连于自然山水间,有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本单元三篇课文全部文言基础知识的剖析,那三位作者是如何写山水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去欣赏这景美在何处,去发现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这美景的。4.课堂任务(1)自由选读文章及语段,说说你觉得更美更有特色的山水是哪一篇哪一段,简要阐述理由。参考:《岳阳楼记》:第3段洞庭风雨图、第4段洞庭春晴图《醉翁亭记》:第1、2段琅琊朝暮四时之景,第3、4段滁人随太守游乐之景《湖心亭看雪》:第1段湖山夜雪图(2)分组讨论并说一说三位作者在景物描写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参考:范仲淹写山水,着重从阴晴两方面来渲染,景物形成鲜明对比;欧阳修写山水,时间跨度大,视野宽阔,意在表现日日在山水间流连;张岱写山水,间接描写雪大,着意凸显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3)比较阅读三篇课文的景物描写句式,探究写景方法和语言特点。参考:《岳阳楼记》写景特点:骈散结合,多用四字短语,两两对应,对举句式,动静结合,一句一景,大笔勾勒大气象,表现力强。骈散结合具体分析——骈散结合句内对政通人和、唐贤今人、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岸芷汀兰、心旷神怡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句间对衔远山,吞长江;进亦忧,退亦忧;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段间对第3段和第4段,既是排比段,也是骈偶段多四字句平仄交替,多以平声收束,读之悠扬婉转,余音徐徐。韵脚字具有珠圆玉润的美感,如形、明、惊、顷、青等,清脆而悠长;汤、湘、忘等,绵长而嘹亮。知识链接:骈散句、双声叠韵骈句,指的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一组句子。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即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句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如《与朱元思书》。双声叠韵(声母相同,叫双声;韵母相同,叫叠韵)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段,恰当使用能使文章跌宕起伏,充满美感。如《〈诗经〉二首》。《岳阳楼记》中使用的双声叠韵词:双声词“潇湘”“隐曜”“满目”“游泳”,叠韵词“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它们的巧妙运用,收到了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形成了极强的视听冲击。此外,文中还大量使用同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如“衔—吞、际—涯、通—极、隐—潜、啸—啼、心—神”等,使表意更加精细准确,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反义词如“废—兴、朝—夕、宠—辱、喜—悲、进—退、忧—乐”等,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醉翁亭记》写景特点:文章从开头的全景、远景描写,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定镜头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导读者寻幽揽胜,充满发现的乐趣;中间的写景则是早晚接续,四时递次。醉翁亭周围的秀丽风光和滁人由乐,共同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语言特点具体分析——本文多用骈偶句,极富韵律美。文章用骈偶句描摹,用散句陈述,错落有致,如第2段,以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整散结合。巧用虚词,增加文章韵律美。文中用了21个“也”字,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之调,营造了一种笼罩全文的叙述抒情风格;大量使用“而”字用来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增添了文章的韵律美。(“也”“而”详析一览见附表)《湖心亭看雪》写景特点:从听觉、视觉角度,采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让人感到天地之苍茫,万物之渺小。知识链接:白描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课文从三个角度对西湖的雪景进行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小结:这三篇亭台楼阁类的写景记游散文,它们在写景内容上离不开风霜雨雪、花鸟鱼兽等自然景物;形式上骈散结合,骈句为主,也有散句,工整错落,各有情致;手法上运用多种修辞,调动各种感官,层次井然,顺序分明;在这些写景中寄寓某些情怀,或是对国,或是对家,或是对天下苍生黎明百姓。5.课后任务(1)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完成两篇课文异同对比表格任务单。异同角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同点主题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以民为重的情感。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不同点表达方式直抒胸臆,作者直接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含蓄委婉且深沉,作者把“与民同乐”的爱民情怀融入对山水风光和滁人出游的描写叙述之中。语言风格多用四字短语,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特别是“也”与“而”的使用,使文章音韵和谐悦耳。结构特色先扼要记事再借景抒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密,行文曲折多变条理清晰而有波澜,引人入胜。以“乐”字提挈全篇、贯穿全文,从而环环相扣,且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照应,一气呵成,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2)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我们可以将“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作为上下联,加上二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闲”和“痴”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请回忆八年级所学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比较阅读卡。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雪夜更定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事湖心亭看雪承天寺夜游写景雪景:水天一色的湖山夜雪图(白描手法,形神兼备)月景:似真似幻的庭下月影图(比喻手法,富有情趣)抒情痴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故国之思。(通过金陵人、舟子之口吐露出来)闲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通过议论抒怀表达出来)(3)《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时所作。如果说柳宗元是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无意于政治而痴情于山水。请从山水言志的角度为《湖心亭看雪》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参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颇似史学家的笔法,用最庄重的表达寄寓着深深的情思。此时,已是顺治三年左右“崇祯”已亡去,而张岱仍坚持用“崇祯”,心中的那份执念,坚如磐石!因为有这份坚如磐石的执念,张岱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为我们勾勒一副“绝然的无声的世界”,不同于“万籁此俱寂”中表达出的寂静幽深,“俱绝”与“俱寂”不同,“俱绝”不仅写出了整个湖心亭在大雪三日后的寂静,更写出了寂静背后张岱那份弃世绝尘的“决绝”!恰恰是这份弃世绝尘的“决绝”,让张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的孤独,这孤独是心中的这份“决绝”的“执念”,更是无人能理解的孤独,而非现实中无人陪伴前往湖心亭的孤独。“更定”(晚上8点左右)前往湖心亭,从时间上告诉我们,此时去看雪,只能看见影,所有的“景物”都是模糊的,由加之“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雾气),要看清“景”与“物”更不可能了。于是张岱写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大处落笔,为我们勾勒了“天、云、山、水”一色的世界,一个“与”连接起了天地云、连接起了山水,细细咀嚼,“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不仅写眼前白茫茫的世界,更指向“张岱心中的天地”、“张岱心中的山水”已然空空如也,白茫茫一片,立在天地之间一无所有的孤独感、凄凉感呼之欲出!“空空如也,白茫茫一片,独立在天地之间”的背景和心情下,眼前具体的远景也是孤独的:湖看上去是“影子”、一道长堤留下的是“痕迹”、还有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湖是“影子”、长堤是“痕迹”、湖心亭是“轮廓”、我的小舟如“草芥”、舟中的人是“人影”,“影子”、“痕迹”、“轮廊”、“人影”没有一个意象是具体而能抓握的,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只剩下那依然“会心痛,会郁闷,会忧思”的残破之心和如草芥般的生命伴了那“曾经的少年狂、故国梦”…景物的表达没有一个“多余的修饰字”,多么干净、多么简练的语言,却表达出多么孤独无依的情感……“言净情孤”“大道至简”,谁人少年不轻狂,再回首,已是残年碎梦挂枝头……第四课时探究志趣感悟情怀1.课时目标(1)品味课文,感悟文中意境,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2)三位作者都是寄情于山水,比较他们不同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智慧,接受美的熏陶。2.教学准备(1)课堂任务清单;(2)《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相关素材;(3)《范文正公文集》,《陶庵梦忆》,《欧阳修传》(王水照崔铭)。3.课堂导入(叶嘉莹)写一首好诗,不是写几句漂亮的诗句,而是要写出诗人自己的感动。写文章也是这样,好文章一定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并唤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再读本单元三篇课文写景句群,品一品三位作者寄寓山水中的情感有何不同。4.新课教学(1)家国情怀,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总是避免不了的。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三篇文章的作者信息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请结合这些信息完成课堂任务清单。课文主旨语句思想感情方法建议岳阳楼记查阅资料,合作探究。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明确:《岳阳楼记》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感情:凸显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醉翁亭记》主旨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思想感情:表达陶醉山水与民同乐的自得之乐。《湖心亭看雪》主旨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思想感情:在天人对比中表现坚守自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情怀。(2)身份转变,换位思考:范仲淹和苏轼同属北宋时期,也都是政治参与者,《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成书更差不多是同时间;张岱在明亡以后,拒绝入仕清廷,进山著书以避世,坚持以明朝的纪年方式撰文。或因事或因时,三位文人各具情怀。如果你是当时的当事人,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呢?背景参考资料: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正处于人生低谷之中。他曾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镇守延州,抗击西夏的入侵,战功卓著,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赞誉。庆历三年(1043),被宋仁宗召回朝廷,任命为副宰相,实施变革。彼时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有“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之忧,外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之患。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史称“庆历新政”。但不为保守派所容,庆历五年,变革失败。五十八岁的范仲淹被撤去军政要职,被流放到邓州等地,贬为邓州知州。当时身为谏官的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改革派辩护,也几乎于同一时间被贬安徽滁州,在第二年(即庆历六年)写下了《醉翁亭记》。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从被贬后在任上的理政实事来看,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理想追求,以济世兴国为己任。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张岱笔下的山水洁净空旷,有悲伤与孤寂蕴含其中。他隐居山中,纵情山水,为的是寻求自我,安放自我的心灵。小结:三位作者笔下的山水中融入了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索,对自我价值的寻求,可以说是“万水千山总是情”。学生在此处的作答,应围绕三位作者的人生态度来展开表述。范仲淹、欧阳修积极乐观的进取心态和济世报国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烦恼,我们也应学习张岱平和的心态。生活于明末清初乱世中的张岱,没有消极与沉沦,而是通过自我救赎,最终成长为著名的文学家与史学家。他生活的乐观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他兴趣广泛、勇于创新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3)作者互换,探究思考: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找到了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志向的语句。让我们把视野聚焦,来读一读文中的这些段落——《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字面上看,范仲淹在这一段提到最多的一个字是“忧”,而欧阳修在文段中提到最多的字是“乐”,一忧一乐似迥乎不同。范仲淹是一个忧国忧民,无论何时何地都忧心忡忡的形象,欧阳修却恰恰与之相反。但真的是这样吗?思考:如果把范仲淹和欧阳修当时面临的情形互换,欧阳修有没有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和气魄,范仲淹看到眼前的欢乐之景会“忧”还是会“乐”呢?的请大家各抒己见。总结: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中国古代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多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理。范仲淹发展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而欧阳修则继承了“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的观点,二者都是封建儒家的“民本”思想。因此,范仲淹的“家国君民之忧”与欧阳修的“山水诗酒之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即使两人所面对的情形互换,最终传达出的志趣情怀虽有表述形式上的不同,终会殊途同归。5.课后任务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思考:《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都是抒情散文,谈谈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附:《醉翁亭记》“也”“而”一览表虚词用法及意义表达效果也表判断“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①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也”字就一目了然。②使全文在整体上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表陈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或仍作“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起坐而喧哗者“而”字在文中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如“朝而往,暮而归”中的“而”充分表现了作者欣赏山水之乐而得之于心的闲情雅致;“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中,“而”的使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然后”或仍作“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临溪而渔杂然而前陈者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或仍作“而”而乐亦无穷也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却”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而年又最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叁第二课段宦海沉浮一、学习任务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古代诗文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梳理作者的情感轨迹,比较写法的异同。3.读懂诗人,读出自我,从诗歌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补充资源:李长之《李白传》、《韩愈传》;卞孝萱《刘禹锡评传》;林庚《唐诗综论》。四、教学实践第一课时熟读诗文把握节奏1.课时目标(1)读通诗歌,读懂内容,读出情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2)学会正确断句,读熟诗词,整体感知诗文。2.教学准备(1)同主题诗组:《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课堂同步学习任务清单。3.课堂导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博大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无疑是一块十分靓丽的瑰宝。自《诗经》开源之后,至唐宋时到达巅峰,唐诗宋词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本单元的古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4.课堂任务(1)通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2)完成诗词基础任务清单。诗词作者简介体裁节奏划分行路难(其一)乐府古体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言律诗长沙过贾谊宅七言律诗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言律诗知识链接古诗词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古诗体分类①乐府诗,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乐府诗一般没有严格的押韵要求。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特点: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较自由。③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近体诗特点: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类别: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每首一般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朗读节奏划分示例:行路难(其一)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长沙/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3)这四首诗,抒怀各有不同。如果要你来给它们分类,你会如何划分?请说明理由。【可以小组合作探讨】分类思路参考范例:①分类:《行路难(其一)》成一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一类。理由:前一类是古体诗;后一类是律诗。②分类:《行路难(其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一类。理由:前两位作者刚刚被贬,是愁苦失意之感最重之时;后两位作者已被贬多时,郁郁惆怅之情较多。5.课后任务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第二课时再读诗歌感悟诗情1.课时目标(1)读懂诗人,读出自我,从诗歌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2)感知诗歌中的情感,梳理作者的情感轨迹。2.教学准备(1)同主题组诗:《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课时任务清单。(3)参考资料:李长之《李白传》、《韩愈传》;卞孝萱《刘禹锡评传》。3.课堂导入贬谪,是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贬官谪臣,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贬谪与诗歌,似乎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迁客骚人”在被贬时有怎样的愁绪萦怀。4.新课教学(1)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古诗中和贬谪有关的诗句。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唐·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清愁万斛无消处,赖有幽花慰客心。(南宋·李纲《渡海至琼管天宁寺咏阇提花三首(其三)》)这些贬谪诗句,尽管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但他们却有着共通的情感——贬谪失意的凄楚悲凉。试着将这份悲凉的体会送回到诗的字里行间,再读一遍。同样是遭遇贬谪,诗人们的心境却不太一样。我们再来读本单元的这几首诗,《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完成课堂任务清单。任务清单一诗文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感情基调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作背景参考:《行路难(其一)》:本诗应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的文学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他的傲慢也不为权贵们所容,终被“赐金放还”。于是他借乐府古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茫然、悲愤之情,并表达了自己仍然执着于理想的自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长沙过贾谊宅》: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写于韩愈被贬南行途中。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屈、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2)如果给这四首诗再两两分组,你会如何划分?说一说你的理由。参考:两首划分为一组,后两首划分为一组。因为前两首的的情感由苦闷惆怅到旷达乐观,后两首的感情基调都是沉郁悲凉的。(3)你觉得哪位诗人笔下的贬谪悲凉之情最能打动人心?诗人又是怎样表现其悲凉的?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参考:李白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对比写出情感的起伏,用反复来慨叹前路的艰辛;刘禹锡直接概写贬谪的辛酸和悲凉,运用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刘长卿全诗借古伤今,既借景抒情,又直抒胸臆;韩愈“朝”“夕”对比极言获罪之快,借景抒情、比喻象征,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知识链接(1)贬谪诗的常用艺术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②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③对比: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④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有时诗人会直接将其表达出来。⑤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2)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的情感英雄末路之哭忠而被贬之愤(愤世嫉俗、讽刺黑暗现实)壮志难酬之怅生不逢时之叹羁旅行役之苦思乡怀归之情豁达淡泊之志旷达乐观之心东山再起之信……5.课后任务发挥想象,想象如果李白、刘禹锡、刘长卿和韩愈相遇,他们彼此会说写什么?(分享交流)参考思路:互相谈及自己被贬的前因后果及未来计划,吐露心声,把酒言欢,惺惺相惜。第三课时深入诗歌探究写法1.课时目标(1)多重角度赏析诗歌语言妙点,比较写法的异同;(2)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为其撰写鉴赏评论。2.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任务清单。(2)同主题组诗:《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参考资料:《唐诗综论》林庚;《唐诗鉴赏辞典》;《唐诗百话》施蛰存。3.课堂导入诗歌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通过前次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这几首诗的作者在诗中所表露的情感是怎样的。那么诗的作者是用什么样巧妙的方式表达自我感情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4.新课教学在前次课中,我们学习了贬谪诗常用的艺术手法。结合这部分知识内容和这几首诗歌的主题,找到诗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写作特色。①《行路难(其一)》:对比夸张、巧用象征、精当用典、虚实相交。诗人用多样化的对比突出其内心的悲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夸张场景与“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现实行为形成巨大反差,极言筵席之华美丰盛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连用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从而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自比宗悫,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会儿飞到“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雪满山”的太行山,一会儿想到碧溪垂钓,乘舟日边,一会儿又回到“多歧路”的现实,一会儿又要乘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沧海。从上古写到未来,从现实写到幻境,虚实结合,想象雄奇。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层层递进、用典恰当、寓理于景。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首联时空前置,写诗人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写向秀悼念嵇康的典故及王质回乡竟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宕开一笔,借自然景物暗示社会发展,由沉郁伤感的心境转为慷慨激昂的气概。尾联笔锋陡转,答谢友人并与其共勉,表现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同时,颔联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距的感慨,含义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表明诗人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③《长沙过贾谊宅》:反语双关、借古写今。首联从一个“悲”字总体起笔,直贯篇末,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自身迁谪之悲。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之景。即景生情,一种景仰向慕、惆怅伤感的心情油然而生。“寒琳”“日斜”不仅是眼前之所见,也是作者自己当时的实际处境,更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他的痴心。诗人溯古思今,将自己的遭遇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一起,反语和双关的巧妙运用,极尽诗人的感伤之情,深化了咏叹的主题。尾联让诗人似与读者会晤。目睹诗人在宅前徘徊,暮色愈浓,江山愈静。秋风掠过时黄叶飘落,枯草乱舞。这荒村日暮图,让诗人觉得这正是自己的处境。尾联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借景抒情、行云流水、抑扬顿挫。首联写被贬的原因。“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极言行程遥远。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颔联坦陈心志,表明自己虽然遭贬又年老,但仍忠心为国,念念不忘为国效力。“肯”表反诘语气,凸显诗人刚正不阿、硬骨铮铮的精神。颈联借景抒情,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云雾笼罩秦岭,大雪拥塞蓝关——一写环境恶劣,前途与归途的渺茫;一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实为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诗人英雄失路之悲。尾联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知识链接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有时两者兼而有之。一般包括化用前人语句,引用神话故事和运用历史故事。运用典故,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能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小结:贬谪给诗人带来了痛苦,诗人把这种痛苦写进诗文中,或是愤懑难平而感慨时事,或是毫不言败而越挫越勇。无论如何,诗人的心中渴望能为君分忧、期盼自己能有一番作为,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正是这种兼济天下却不得不独善其身的矛盾,铸就灿烂的诗歌文化巅峰。教师补充:在这些先贤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领悟到了家国情怀忧乐思想的奋进与操守。于我们而言,坚定自我的追求与信仰,将自我与家国相连,将自我与民族相融,我们必将书写传奇人生!5.课后任务我们知道,李白在《行路难(其一)》和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诗中,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的情感轨迹并非一成不变,相反是有迹可循的。循着作者的情感轨迹,结合数学中的函数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李白和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曲线。(合理且大致吻合即可,无需精确)参考:振奋昂扬情感振奋昂扬豁达乐观豁达乐观颈联颔联首联尾联怅惘怀念悲凉心酸O内容内容颈联颔联首联尾联怅惘怀念悲凉心酸《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肆第三课段明月寄情一、学习任务(1)读通诗词,读懂内容,读出情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2)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借意象所表达的情感。(3)学习即使在遭遇坎坷、艰难蜗行时,依然能通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2)补充资源:林语堂《苏东坡传》;王水照《苏轼研究》;冯至《杜甫传》。四、教学实践第一课时读懂作者体会情感1.课时目标(1)读通诗词,读懂内容,读出情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2)学会正确断句,读熟诗词,整体感知诗文。2.教学准备(1)共同意象诗词:《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2)课堂同步学习任务清单。3.课堂导入古往今来,高高悬挂在夜空的这轮月亮,始终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它的阴晴圆缺无不激起诗人内心的涟漪。听,诗人们的声音从历史中传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柳永在河边的低吟;“明目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是李白在塞外的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是曹操在登山观海后的慨叹。诗人们将自己或喜悦、或孤寂、或哀伤、或超脱的情感都寄托于月亮之上,那么月亮如此被青睐,它背后含有什么意蕴?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4.新课教学(1)通读这三首诗词,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根据教材和工具书,完成课堂任务清单。诗词作者简介体裁节奏划分写作背景水调歌头词月夜忆舍弟五言律诗商山早行五言律诗水调歌头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夜/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写作背景参考:《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熙宁七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其弟苏辙当时在河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所思,想起仕途不顺,妻子早逝,又不能与弟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商山早行》: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被贬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记载,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当年温庭筠58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六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的心绪,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知识链接词宋代占文学主流的一种文学体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兴盛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可分为令、引、近、慢等。词还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词一般都分两部分(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宋代的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再细读这三首诗词,结合作品背景,请讨论作者在诗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水调歌头》:作者借月抒怀,以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写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月夜忆舍弟》:边塞秋景反映出战乱之苦,作者的思乡怀亲,也是安史之乱中人们的普遍情感。《商山早行》:作者旅途早行,只觉寒冷凄清,目睹悲凉的晨景,引发浓浓的乡情。5.课后任务熟读、背诵这三首诗词并默写。第二课时赏析意象探究写法1.课时目标(1)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借意象所表达的情感;(2)读懂作者寓情理于景物中的艺术处理手法,学习家国天下之胸怀和旷达乐观的心态。2.课堂导入在这三首诗词中,都出现了“月”这一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些千百年前的诗人们借月抒情,托月言志,这个时候月亮就不再只是客观的自然事物,而成为了意象。这节课我们来解读作者在诗词中所用的意象,探究作者是怎样传达出自己的感情的。3.新课教学(1)三首诗词都有“月”这个意象,请从时间上对比三首诗词中“月”的异同。同:三首诗歌中出现的都是秋天的月;异:《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是晚上,《商山早行》是早晨。(欢饮达旦;露从今夜白;商山早行)知识链接古诗中对月的别称别称缘由银钩、玉钩因初月如钩玉弓、弓月因弦月如弓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传说月中有桂树广寒、清虚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望舒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嫦娥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婵娟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2)找出三首诗词中关于月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试着描述出作者笔下不同的月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夜明月当空,却只一人对月独饮。心中不免想到,这月亮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它长久地在天上,肯定见证了太多的团圆与离别。此时此刻,异地的亲人是否也在望月思远呢?人间的聚与散,跟月亮的盈与亏一样,是无可避免的,古今都是如此。只愿亲人健康平安,尽管异地相隔,能共赏明月也是极好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节的夜晚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望着天空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3)含有月亮意象的诗歌通常会表达思乡、怀人、孤寂、闲适四种感情,你觉得这三首诗词表达了哪些感情?理由是什么?(4)小组合作探究:三首诗词中月亮意象对作者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水调歌头》:作者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由美丽的月色想到了人间美好的团圆生活,把明月当成美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