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手册_第1页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手册_第2页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手册_第3页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手册_第4页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铁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手册路基工程概述铁路路基是轨道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建筑物,路基工程主要由地基、路堤、路堑、过渡段、支挡结构、边坡防护、路基防排水、路基相关工程及设施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满足轨道的铺设,承受轨道和列车产生的荷载,提供列车运营的必要条件。在纵断面上路基必须保证线路需要的高程;在平面上路基和桥梁、隧道连接组成完整贯通的线路。路基工程主要由岩土材料构成,受岩土材料特性的限制,路基工程与其他线下基础,如桥、涵、隧道等,存在变形和刚度差异,需要在不同的线下基础之间设置过渡段,以使不同的线下基础之间变形和刚度平缓连接,保证轨道平顺性满足高速行车的要求。路基工程概述路基作为轨道基础,其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在运营条件下将线路轨道参数保持在允许的标准范围之内,是确保列车高速、安全、舒适、平顺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高速铁路对路基的稳定性、变形控制、填料质量、路基刚度等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路基工程应按土工构筑物考虑。路基变形可分为静载和动载作用下的变形。静载变形是指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沉降量与本体压密变形量之和,路基工程变形控制不同于民用及工业建筑,它允许有很大的工期沉降,因为工期沉降不会造成大的不良影响,重点关注应为工后沉降或残余沉降。路基工程概述路堤:在地面上用土、石填筑的路基。路堑:自地面向下开挖的路基。路肩:路基面两侧无道床覆盖的部分。基床:路肩高程以下、受列车荷载作用影响显著的路基上部结构。基床由表层和底层组成。路基断面形式路基断面形式路堤路基路堑路基基床结构路基基床分为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路基基床表层(无砟轨道含轨道支承层或底座板)厚度为0.7m,底层厚度为2.3m,有砟轨道基床有表层和底层组成,表层厚度为0.7m,底层厚度为2.3m,总厚度为3.0m。一般情况下,基床表层由5~10cm厚的沥青混凝土和60~65cm厚的级配碎石组成。有砟轨道,轨道的不平顺可以通过整道来减小或消除,无砟轨道可以通过调整钢轨扣件减小或消除,但钢轨扣件调高量十分有限,因此,无砟轨道铁路对路基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出现的路基工后沉降可以通过轨道系统的调整加以克服。铁路等级基床表层(m)基床底层'(m)总厚度(m)高速铁路有砟轨道0.72.33.0无砟轨道0,42.32.7无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有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过渡段过渡段: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等衔接处,需作特殊处理的地段。横向结构物:横穿铁路路基的涵洞、框架桥、刚架桥(钢构桥)等结构物的总称。路基与桥隧等其他线下结构物、不同路基结构、不同地基处理形式连接处可能导致轨道基础沉降变形及刚度差异时,应设置过渡段。桥梁、涵洞及隧道等结构工程之间的路基,有砟轨道轨道城际铁路、重载铁路及客货共线铁路长度小于20m,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城际铁路长度小于40m时,应按过渡段进行特殊设计。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路基连接处应在有砟轨道范围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地基处理、填料及压实标准应满足无砟轨道路基技术条件。过渡段轨道下横跨挖方与填方的半填半挖路基,可通过换填挖方部分调整与填方部分的刚度差异,换填厚度宜根据地基条件及填方部分的高度确定。桥台背及横向结构物两侧设置的过渡段,需挖除硬质岩时,宜结合铁路等级、挖方高度等进行特殊设计,可采用回填混凝土措施处理。路基与其他构筑物分界处、地层变化较大地段及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进行差异沉降检算,采取渐变过渡的地基处理措施,减少不均匀沉降。地基处理邻近既有铁路、公路、地下管线或其他建筑物地段,应对既有设施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检算与评估,采取加强监测和必要的处理措施,保证既有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过渡段过渡段的设计原则:①在过渡段较软一侧,增大路基基床的竖向刚度值,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地基采用复合地基处理;②在过渡段较软一侧,增大轨道结构的竖向刚度;③在过渡段较硬一侧,减少轨道结构的竖向刚度;④在过渡段较硬一侧,减少桥台结构的竖向刚度。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过渡段的设计采用增大路基基床的竖向刚度值,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地基采用复合地基处理的方法。路基与桥台过渡段路基与桥台过渡段宜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过渡段施工先于邻近路基时,可采用沿线路纵向正梯形过渡形式。路基与桥台过渡段路基与桥台过渡段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按大致相同的高度分层填筑。距离台背2.0m范围内应用小型机具碾压密实并适当减小分层填筑厚度。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设置过渡段,宜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过渡段施工先于邻近路基时,可采用沿线路纵向正梯形过渡形式。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设置过渡段,宜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过渡段施工先于邻近路基时,可采用沿线路纵向正梯形过渡形式。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严寒、寒冷地区过渡段设置应充分考虑与横向结构物接触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的防冻,注:图中t为最大冻结厚度,当t1<0.3m时涵顶全部填筑防冻填料。图6.6.3严寒、寒冷地区路堤与横向结构物(h>1.0m)过渡段示意图(单位:m)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当路堤与硬质岩石路堑连接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宽度不应小于1.0m,并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当路堤与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连接时,应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宽度不小于1.0m,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与路堤相应位置相同。路堑与隧道过渡段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城际铁路、设计速度200km/h的有砟轨道城际铁路及客货共线铁路土质、软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宜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两横向结构物之间短路基过渡段桥台与横向结构物之间过渡段桥梁工程(公:多孔跨径总长;铁:桥长)桥梁一般讲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指主要承重结构和桥面系;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桥梁工程(公:多孔跨径总长;铁:桥长)特大桥:多孔跨径总长>1000m,单孔跨径≥150m大桥:1000m≥多孔跨径总长≥100m,150m≥单孔跨径≥40m中桥:100m>多孔跨径总长>30m,40m>单孔跨径≥20m小桥:30m≥多孔跨径总长≥8m,20m>单孔跨径≥5m涵洞:单孔跨径<5m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高架桥:墩身不高,跨度较小,但桥梁很长;谷架桥:跨度大,墩身高;跨河桥:一般桥梁。高速铁路桥梁主要结构形式:高速铁路桥梁主要类型:

多孔多跨简支梁桥多孔等跨连续梁桥钢筋混凝土刚架桥、斜交刚架及框架桥钢-混凝土结合梁或型钢-混凝土结构桥梁概述铁路桥梁:铁路跨越天然障碍物或人工设施的架空建筑物。铁路涵洞:横穿铁路路基,用以排洪、灌溉或作为通道的建筑物。桥梁跨度:桥梁顺桥方向两支承中心之间的距离。桥长:梁桥系指桥台挡砟前墙之间的长度;拱桥系指拱上侧墙与桥台侧墙间两伸缩缝外端之间的长度;刚架桥系指刚架顺跨度方向外侧间的长度。特大桥:桥长500m以上的铁路桥梁。大桥:桥长100m以上至500m的铁路桥梁。中桥:桥长20m以上至100m的铁路桥梁。小桥:桥长20m及以下的铁路桥梁。桥墩:支承相邻桥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给基础的建筑物。桥台:连接桥跨结构和路基的支挡建筑物。桥梁墩台桥墩、桥台为桥梁的下部结构,是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桥梁墩台的主要作用是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将它及本身自重传给地基。桥墩支承相邻的两孔桥跨,居于桥梁的中间部位。桥台居于全桥的两端,它的前端支承桥跨,后端与路基衔接,起着支挡台后路基填土并把桥跨与路基连接起来的作用桥梁墩台除承受上部结构的作用力外,桥墩还受到风力、流水压力及可能发生的冰压力、船只和漂流物的撞击力,桥台还需承受台背填土及填土上车辆荷载产生的附加侧压力。因此,桥梁墩台不仅本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而且对地基的承载能力`沉降量、地基与基础之间的摩阻力等也都提出一定的要求。墩台的组成桥梁墩台是桥墩和桥台的合称,是支承桥梁上部结构的建筑物。桥台位于桥梁两端,并与路堤相接,兼有挡土作用;桥墩位于两桥台之间。桥梁墩台和桥梁基础统称为桥梁下部结构。桥梁墩(台)主要由墩(台)帽、墩(台)身和基础三部分组成。墩台的组成墩台的组成墩台顶帽:是桥墩支承桥梁支座或拱脚的部分,其作用是把桥梁上部结构荷载传给墩身,并加强和保护墩身顶部。墩台身:墩身是桥墩承重的主体结构,其作用是把桥梁上部结构荷载传给桥梁基础和地基。基础的作用:将墩台承受的荷载及墩台的自重安全可靠地传到地基上。墩台的组成墩台的工后沉降限值涵洞涵洞:涵洞是铁路线路遇小溪、天然沟谷、人工渠道或道路而使水、人流、车流从路下通过的修筑于路堤下的建筑物。涵洞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圆形涵洞、盖板箱形涵洞、框构涵洞和拱形涵洞等;单孔标准跨径小于5米或多孔跨径总长小于8米,以及圆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径多少,均称为涵洞。涵洞涵洞的标准孔径为1.0、1.25、1.5、2.0、2.5、3.0、3.5、4.0、4.5、5.0、5.5m和6.0m。泄水隧洞的孔径不宜小于2.0m。涵洞的长度应根据净高(或内径)h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当h=1.0m时,长度不宜超过15m。2当h=1.25m时,长度不宜超过25m。3当h≥1.5m时,长度可不受限制。排洪涵洞的最小孔径不应小于1.25m。位于城市或车站范围内有污水流入的涵洞,可根据需要加大孔径。为路基或站场排水而设的无天然沟槽的涵洞孔径,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涵洞盖板箱涵涵洞涵洞沉降变形观测高速铁路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差异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预测、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的铺设质量。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监测

路基基底沉降监测

路堤本体的沉降监测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过渡段:桥路、隧路、涵路、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工作流程本项目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准备阶段观测阶段评估阶段沉降观测工作流程

准备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流程

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员、设备情况;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沉降变形观测仪器名称、型号及数量;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变形观测网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埋设及保护观测设备按《技术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准备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流程

观测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流程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路基沉降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及时分析沉降结果,发现测点数据异常时(如隆起、突变等),应采取措施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监理单位;对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批;按《实施细则》要求定期对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的文件格式和时间提供文件。

观测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流程

观测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求时间实施,如路基预压时间不足;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区域沉降、地震、自然灾害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较大变化;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9.按区段完成《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及自评报告》。

观测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流程

评估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流程

1.根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及时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由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2.评估单位进行沉降变形评估工作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结构物、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对区域沉降问题进行专题分析。3.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路基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评估阶段

沉降观测工作流程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至交付验收铺轨后重新设置观测点;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观测。5.评估单位在交验前再次进行综合沉降评估建设单位根据交验时间安排评估计划;评估单位按前列要求再次进行沉降评估,编制评估报告,对存在问题地段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措施。评估阶段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应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中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技术及限差要求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三等1.00.300.60.8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注:n为测站数。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建立、复测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和《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的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垂直位移监测网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按工程需要的精度等级建立,并与施工控制网联测,一次布网完成。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km。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点应在验收合格后使用。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应建立或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宜选用CPI、CPII控制点以及线路水准基点。当需要增设基准点时,按照线路水准基点的埋设要求增设基准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垂直位移基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同一测段的往返测,应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2KM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超过全线路总站数的30%,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观测方法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②水准仪i角检查,在每次作业前进行i角检查,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15";③观测至少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④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⑤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⑥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⑦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⑧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⑩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观测注意事项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路基作为轨道的基础,要求路基表面应有足够的刚度、路基整体(地基处理与路基填筑)应有足够的稳定性、路基及其过渡段应有足够的平顺性。尽管通过设计、施工对路基沉降进行了控制。但由于勘察提供给设计所用的沉降计算参数准确性是有限的,设计计算出的压缩土层的沉降量与路基要求的沉降值相比,对于设计来说把握性不大。因此需要通过实际的施工沉降观测来预测和评估路基的实际沉降值。工后沉降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铺设轨道前进行控制的关键工序。对轨道施工成败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路基沉降一般规定无砟轨道路基、设计时速250km及以上有砟轨道路基以及设计时速200km有砟轨道软土、松软土等特殊路基应进行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路基变形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地基沉降为主。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沉降变形观测期不应少于6个月,并宜经过一个雨季。个别情况采取可靠工程措施并经论证可确保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轨道铺设要求时,路基放置条件可适当调整。填筑期间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不应大于10mm/d。冻胀变形观测宜在路基填筑完成后进行,建设期间冻胀变形观测应不少于1个冻融周期。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5.路桥过渡段、路隧过渡段、路涵过渡段,于不同结构物起点5~10m处,距起点20~30m、50m处各设一断面。路涵过渡段宜在涵洞顶斜向设横剖面管,并于涵洞两侧2m设一观测断面。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断面观测点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剖面沉降管等沉降观测设备。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剖面沉降管需要进行水准测量,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5m、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①A1类观测横断面型式:A1型监测剖面适用于涵洞中心处,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沉降监测。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具体见下图。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①A2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适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变形监测,主要设置在路堤填筑高度不大、地基可压缩性土层较薄的地段。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①路堑观测横断面型式:基底为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层)时,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具体见下图。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②Ⅱ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进行监测;在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适用于一般路堤、斜坡路基、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为50~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②B1类观测横断面型式:堆载预压前在基床底层中心处埋设沉降板,原基底处沉降板接长至高于预压土,将原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的沉降观测桩外移至路肩边缘,进行预压土加载,预压土加载完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中心埋设沉降观测桩。适用于设有堆载预压地段: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路基填筑较高、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斜坡路基、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②B2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②单点沉降计观测横断面型式:一般布设与正线路基段,可实现特定深度地基土沉降变形自动化监测。不仅路基面要进行沉降监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监测,于线路中心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基底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下图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②测斜仪自动化监测观测横断面型式:一般布设与存在变形风险的路基地段,作为路基沉降监测的辅助监测项目,可实现路基本体,地基浅层及深层水平位移自动化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下图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③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观测内容断面布置情况观测断面间隔适用条件路基面沉降(A类观测断面)1、两侧路肩(预压地段两侧基床底层表面外边缘)和路基面中心各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桩;2、每隔一个断面设置一个沉降板。≤100m设一个观测断面1、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好;2、路堑或高度小于5m的路堤。路基面沉降路堤基底沉降路堤稳定观测(B类观测断面)1、路基两侧路肩(预压地段两侧基床底层表面外边缘)和路基面中心各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桩;2、基底(预压地段基床底层表面增加)设置一个沉降板(地基面横坡大于1:5时基底设置两个沉降板)。3、两侧路堤坡脚外1~2m处、10~12m处各设置一个位移观测桩。≤50m设一个观测断面其它路基(复杂条件下需加密)紧靠桥台处、10m、3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涵顶及两侧边墙外3m处各设一个个观测断面涵路过渡段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观测基底设置一个剖面沉降管25%的Ⅱ类观测断面横向结构物处在结构物顶面与结构物轴线成45°布置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Φ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高程作为初始读数。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沉降板: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4.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测量一定要准确),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涵洞顶部剖面管,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工埋设。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尺寸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剖面沉降管: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单点沉降计:钻孔安装固定回填埋设成功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如下图所示观测方法沉降板观测方法

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①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②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③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④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⑤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01mm。观测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设计值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天,连续2次;其后3天/次,连续3次;以后1次/周无砟和有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点保护要求1.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桥涵沉降一般规定无砟轨道桥涵、设计时速250km及以上有砟轨道桥涵应进行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为主,涵洞变形观测应以自身沉降变形观测为主。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不应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期不应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大跨度桥梁等特殊桥梁的沉降变形和梁体徐变变形应按设计方案进行观测。水中墩(台)和地形复杂的特殊桥梁,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沉降变形应逐个墩台、涵洞进行观测,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沉降变形可选择典型墩台、涵洞进行观测。岩溶地区桥涵沉降变形应逐个墩台、涵洞进行观测。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每个墩台可设置一个观测点;其余地段的墩台应不少于2个观测点,布置于墩台两侧。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大的墩台,观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混凝土上设置的观测标一般露出混凝土面2~3mm,露出最大长度不宜超过5mm。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墩身观测标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4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2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梁体观测标: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包括支架现浇制梁、移动模架制梁、节段拼装制梁等)逐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涵洞观测标: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的方式。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旅客地道观测标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桥台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可参考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设置。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承台观测标: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墩身观测标:采用φ14mm不锈钢螺栓。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桥涵工程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观测方法、精度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沉降观测一致。观测方法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观测精度要求: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观测要求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

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

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

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路桥过渡段、路隧过渡段、路涵过渡段,于不同结构物起点5~10m处,距起点20~30m、50m处各设一断面。路涵过渡段宜在涵洞顶斜向设横剖面管,并于涵洞两侧2m设一观测断面。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参考路堤设置,沉降精度与观测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数据管理与资料的提交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观测点的类型、观测点位置。测点编号采用以下格式:里程采用6位阿拉伯数字,前3位为公里标,后3位为百米标(取整);测点类型编码采用1位英文字母;测点位置编号采用1位阿拉伯数字;测点编号共计8位。电子水准仪不支持8位点号输入时,可自行制定便于在电子水准仪中输入的简化点号,并提交测点编号与简化点号对应文件,简化点号不能以“Z”字母开头。对于线路里程存在长链导致测点编号重复的情况,另行制定编号规则。各种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详见下页表格。例如,DK40+100.25断面的路基面左侧观测桩的测点编号为:040100G1;DK50+315.23的桥墩右侧观测标的测点编号为:050315D2。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涵洞采用中心里程;梁体采用跨中里程。里程测点类型编码测点位置编号数据管理与资料的提交观测点编号测点类型测点类型编码测点位置及其对应的测点位置编号沉降板L基底(1)、路基面(2)、临时(3)观测桩G左(1)、中(2)、右(3)分层沉降观测点F中(1)剖面沉降管P基底(1)、基床底层顶面(2)承台观测标C观测标1(1)、观测标2(2)墩身观测标D左(1)、右(2)桥台观测标T观测标1(1)、观测标2(2)、观测标3(3)、观测标4(4)涵洞观测标H左1(1)、左2(2)、中3(3)、中4(4)、右5(5)、右6(6)数据管理与资料的提交观测点编号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工程类型: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过渡段。测点的类型:沉降观测桩、沉降板、深层沉降仪、位移边桩、剖面管、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隧道观测标。测点位置:下表输入。距线路中心:输入测点位置到中线的距离,单位为m。左侧为负值,右侧为正值,中心为0。填挖高度:当观测点所在位置的工程类型为路基、涵洞、过渡段时,输入该测点处路基面的填挖高度,单位为m。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类型,各种工程类型的基底处理类型按下表填入。压缩层厚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压缩层的厚度,单位为m。处理深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深度,对于换填输入换填厚度、路基桩基输入桩长、桥梁桩基输入桩长,单位为m。工程名称:输入观测标所处工程段落的名称,例如:XX大桥,XX隧道等。工程类型可选的基底处理类型路基强夯、换填、排水固结、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网(板)、管桩网(板)等桥梁明挖基础、嵌岩桩、摩擦桩等其它根据实际的地基处理类型填写数据管理与资料的提交观测点编号测点类型可选的位置属性说明沉降板基底、路基面\观测桩左、中、右\承台观测标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指左侧小里程角处的观测标、观测标2指右侧大里程角处的观测标墩(台)观测标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3、观测标4对于墩身:观测标1为左侧观测标,观测标2为右侧观测标。对于桥台设置四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在小里程左侧,观测标2设置在小里程右侧,观测标3设置在大里程左侧,观测标4设置在大里程右侧。涵洞观测标左1、左2、中3、中4、右5、右6左1指线路左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左2指线路左侧大里程的观测标,中3指线路中心小里程的观测标,中4指线路中心大里程的观测标,右5指线路右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右6指线路右侧大里程的观测标;其他情况根据实际位置输入如剖面管可输入“基底”、“基床底层顶面”。数据管理与资料的提交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1)观测期次整型数据,根据观测的期次依次填入“1、2、3……”,观测期次必须连续。(2)观测日期日期型数据,格式为“年-月-日”,其间用英文短划线“-”连接,年为四位数,月和日是两位数,例如:2012-12-01、2013-0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