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及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_第1页
民用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及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_第2页
民用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及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_第3页
民用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及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_第4页
民用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及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用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

民用建筑物的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表1)建筑类别用电指标(W/M2)变压器容量指标(VA/M2)建筑类别用电指标(W/M2)变压器容量指标(VA/M2)公寓30-5040-70医院30-7050-100宾馆、饭店40-7060-100高等院校20-4030-60办公楼30-7050-100中小学12-2020-30商业建筑一般40-8060-120展览馆、博物馆50-8080-120大中型60-12090-180体育场、馆40-7060-100演播室250-500500-800剧场50-8080-120汽车库8-1512-34机械停车库(17-23)(25-35)1.1电力负荷计算1.1.1基本概念(1)额定功率(Pn):电气设备的额定功率是其铭牌标称功率,是设备在额定条件(额定电压和适当的绝缘材料等)下的允许输出功率,设备在此功率下长期运行时温升不会超出规定的允许值。(2)设备容量(Pe):设备容量也称设备功率、安装容量或安装功率,它与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在数值上可能相等,有可能不等。设备安装功率是指设备在统一的标准工作制下的功率,当铭牌上标注的暂载率与标准暂载率不相等时,需要把铭牌标称的额定功率换算成标准暂载率条件下的功率。(3)电气设备的工作制与暂载率:电气设备的工作制分为连续、短时和断续三种。①连续工作制:又称连续运行工作制或长期工作制。是指电气设备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运行,能够达到稳定的温升,但设备的任何部分的温度和温升均不超过允许值②短时工作制:即短时运行工作制,是指电气设备的运行时间短而停歇时间长,且在工作时间内的发热量不足以达到稳定的温升,而在停歇时间内能够冷却到环境温度。③断续工作制:即反复短时工作制,是指电气设备以断续方式反复周期性的进行工作,工作时间(tg)与停歇时间(tr)交替重复进行。短时断续周期性工作的电气设备的特性用暂载率表征。④暂载率:暂载率用以表征断续工作制电气设备的工作特性,暂载率定义为ε==国家标准规定一个工作周期(tg+tr)为10min。起重专用电动机的标准暂载率有15%、25%、40%、60%四种;电焊设备的标准暂载率有50%、65%、75%、100%四种。1.2.2负荷计算的内容和意义负荷计算是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础,一般需要计算设备容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计算电流,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季节性负荷、消防负荷、尖峰负荷电流等。(1)计算负荷:也称计算容量或最大需要负荷,它是个假定的等效的持续性负荷,其热效应与同一时间内实际的不一定恒稳的负荷所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在配电设计中,通常采用能让中小截面导体达到稳定温升的时间段(30min)的最大平均负荷作为按发热条件选择配电变压器、导体及相关电器的依据,并用来计算电压损失和功率消耗。在工程上为方便计,也可作为电能消耗量及无功功率补偿的计算依据。计算用的单位的各类总负荷也是确定供电电压等级也确定合理的配电系统的基础和依据。(2)一级、二级负荷及消防负荷:用以确定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备用电源或应急电源的形式、容量及配电系统的形式等。(3)季节性负荷:从经济运行条件出发,用以考虑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4)尖峰电流:也叫冲击电流,是指单台或多台冲击性负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时间在ls左右的最大负荷电流。一般用设备启动电流的周期分量作为计算电压损失、电压波动、电压下降,以及选择校验保护器件等的依据。在校验瞬动元件时,还应考虑起动电流的非周期分量。大型冲击性电气设备的有功、无功尖峰电流是研究供配电系统稳定性的基础。(5)负荷曲线:负荷曲线是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负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负荷量,它通常是根据每隔30min所测定的最大负荷量绘制而成的。计算30min最大负荷的目的是用以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及配电设备。根据纵坐标表示的功率不同分为有功功率负荷曲线和无功功率负荷曲线。根据负荷延续时间的不同(即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不同),分为日负荷曲线和年负荷曲线。1.2.3负荷计算的方法负荷计算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①单位指标法、功率密度法;②需要系数法;③二项式法;④利用系数法等。不同的计算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参考如下原则进行:(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指标法或功率密度法;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宜采用需要系数法。对于住宅类建筑,在各设计阶段均可采用单位指标法或功率密度法。(2)当用电设备数量较多,且不同设备间容量相差不太大时,宜采用需要系数法,比如配电干线及配变电所的负荷计算等。(3)用电设备数量较少,且不同设备间容量相差悬殊时,宜采用二项式法,一般用于支干线和配电箱(柜)的负荷计算。无论采用哪种计算方法,都需要首先对用户的单个设备或设备组的负荷进行计算。1.2.4各类负荷的设备容量1.照明负荷的设备容量对于热辐射光源的白炽灯和卤钨灯而言,其设备容量Pe就等于其标称的额定功率Pn。特低电压卤钨灯的Pe除灯泡Pn外,还应加上变压器的功耗。对应气体放电光源的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的Pe除灯泡(或灯管)的Pn外,还应加上镇流器的功耗。在无法得到确切参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计算Pe:①配电子整流器的荧光灯:Pe≈光源功率Pn×1.1;②配电感整流器的荧光灯:Pe≈光源功率Pn×1.2;③金属卤化物灯:Pe≈光源功率Pn×1.5;④烘手器:Pe可按2kW计;⑤插座:无具体设备接入时,每个面板(2孔、3孔、2+3孔或2+2+3孔)可按100W计,计算机较多的办公场所可按150W计。对于宾馆饭店吸尘器用的清扫插座,一般一个楼层(或防火分区)用一个回路,同时可能会有1~3台吸尘器工作(一台吸尘器0.25kW),即清扫插座可按0.25~0.75kW/回路计。2.空调负荷的设备容量空调类负荷有风机盘管、新风机组、空调机组、制冷机、冷却水循环泵及冷冻水循环泵。空调的制冷/热量的功率单位为瓦(W)和千瓦(kW)。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性能系数,即能效比η=制冷(制热)量W/输入电功率W,其物理意义是标准额定工况下每消耗1W电功率所能产生的冷量/热量(W)。空调室内机铭牌上为标准额定工况下制冷、制热消耗功率;室外机铭牌上为最大工况下制冷、制热消耗功率。空调“匹”数(P)是指空调器的输入功率,包括压缩机、风扇电机及电控部分所消耗的电能。输入1马力的功率所能产生的冷/热功率叫一“匹”。对于电气专业来讲,这个“匹”是电功率的概念,对于暖通空调专业则可认为是冷/热功率的概念。空调负荷的用电量一般应由暖通专业配合确定,在无法得到确切参数的情况下,可通过表2所示关系大体估算;一个风机盘管的功率可按100W计。表2空调“匹”数与制冷量及耗电量的对应关系“匹”数11.522.53510制冷/热量kW2.2~2.63.2~3.64~5.25.8~6.26.5~7.21224耗电量kW0.72.8510注:一般1~3P的空调电压为220V,3P以上的为380V,3P的有220V也有380V。3.水泵、风机、电梯的设备容量水泵、风机铭牌上给出的额定功率是指其轴功率,即原动机经传动系统传到水泵、风机主轴上的功率,亦即水泵、风机的输入功率。水泵、风机额定功率乘以大于1的安全系数才是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一般情况下,水泵、风机产品样本上直接给出的是经过“换算”的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我们通常在配电设计中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流作为选择相关电器元件的依据。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即其额定输出功率(也称满载功率),是指电动机在额定条件(即满载)下运行时主轴的输出功率,不含电动机的机械损耗(轴承损耗、风损耗)和电气损耗(铜损、铁损),也就是说电动机实际需要的电力系统提供的功率比其额定功率要大。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即满载电流)则指满载运行时输入电动机的电流,它包括电动机的损耗。三相电动机的额定电流Ir应按下式计算Ir=(A)式中:Pr—电动机的额定功率(kW);Ur—电动机的额定电压(kV);η—电动机额定运行(满载)时的效率;cos—电动机额定运行(满载)时的功率因数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供电容量应按其拖动电动机的容量与附属设备用电容量的和。实际计算时,电梯的供电容量应以厂家提供的数据为准,在无法得到厂家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做如下估算:交流单速电梯:S≈0.035L×V(kVA)交流双速电梯:S≈0.030L×V(kVA)直流有齿轮电梯:S≈0.021L×V(kVA)直流无齿轮电梯:S≈0.015L×V(kVA)式中:L—电梯的额定载重量(kg);V—电梯的额定速度(m/s)。4.连续长期工作制电动机:设备容量等于其铭牌标称额定功率(如自动扶梯),即Pe=Pn。5.断续周期工作制电动机如起重机用电动机等的设备容量是指将额定功率换算为统一负载持续率下的有功功率。当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负荷时,应统一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25%下的有功功率即:Pe=PrPr(kW)当采用利用系数法计算负荷时,应统一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100%下的有功功率即:Pe=Pr(kW)上两式中:Pr—电动机的额定功率(kW);εr—电动机额定负载持续率。6.短时工作制设备:车床上的进给电动机等短时工作制设备的设备容量按零计。原因是其在工作时间内的发热量不足以达到稳定的温升,而在停歇时间内能够冷却到环境温度。7.电焊机:设备容量是将其铭牌标称额定功率换算到负载持续率ε为100%时的有功功率即:Pe=Srcos(kW)式中:Sr—电焊机的额定容量(kVA);cos—电焊机的额定功率因数。8.整流变压器:设备容量是指其额定直流功率。9.整流器:整流器的设备功率是指额定交流输入功率。10.电炉变压器:设备容量是指额定功率因数时的有功功率即:Pe=Srcosr(kW)式中:Sr—电炉变压器的额定容量(kVA);cosr—电炉变压器的额定功率因数。11.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容量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容量是指不包括备用设备的所有单个设备的设备容量之代数和。12.季节性负荷的设备容量季节性负荷应分别计算冬季采暖用电负荷和夏季制冷用电负荷,取其大者计入正常的设备容量。在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时必须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考虑季节性负荷。可以根据季节性负荷的容量设置专用变压器。13.消防负荷的设备容量火灾有可能发生在正常电源供电的时候,也有可能发生在柴油发电机等备用电源供电的时候。一般而言,建筑物的消防负荷应按整个建筑工程的所有消防电梯及消防应急照明的用电负荷,再加上消防负荷最大的那个防火分区(或楼层)发生火灾时所需要使用的消防负荷(包括消防泵、防排烟设施等),作为火灾情况下消防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规模较小的单体建筑在简化计算时可以直接将所有的消防负荷相加。由单台或两台变压器供电的建筑物,均应按一台变压器正常工作时发生火灾,把消防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加上未因火灾切除的非消防负荷来作为火灾情况下的总计算负荷,并以此来校验变压器的过载能力。当消防设备的计算负荷大于火灾时切除的非消防设备的计算负荷时,应按消防设备的计算负荷加上火灾时未切除的非消防设备的计算负荷进行计算。当消防设备的计算负荷小于火灾时切除的非消防设备的计算负荷时,可不计入消防负荷。14.变电所直流负荷变电所的直流负荷可分为经常性正常负荷、事故负荷和冲击负荷三大类。(1)经常性正常负荷:主要包括信号灯、位置指示器、经常带电的继电器、直流长明灯以及其他接入直流系统中的用电设备,一般可取1~2kW。(2)事故负荷:当变电所正常交流电停电后由直流系统供电的负荷主要有事故照明。(3)冲击负荷:主要是断路器的合闸机构在其合闸时的0.1~0.5s短时冲击电流。1.2.5单相负荷计算1.计算原则:单相用电设备既有接于线电压(380V)又有接于相电压(220V)的,并相应地称为线间负荷和相负荷。单相用电设备应均衡分配到三相系统,使各相的计算负荷尽量接近,由于负荷效应最终要体现在电流上,所以三相平衡应包括三相电流的平衡。当单相负荷的总计算容量小于计算范围内三相对称负荷总计算容量的15%时,可全部按三相对称负荷计算;当超过15%时,应将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再与三相负荷相加。2.一般方法:在进行单相负荷换算时,一般采用计算功率。对需要系数法,计算功率即为需要功率;对利用系数法,计算功率取平均功率。当单相负荷均为同类负荷时,可直接采用设备功率计算。对于既有线间负荷,又有相负荷的情况,一般换算方法步骤如下:(1)先将接于线电压的单相负荷换算为接于相电压的单相负荷,各相负荷分别为:A相:Pa=p(ab→a)Pab+p(ca→a)Pca(kW)Qa=q(ab→a)Pab+q(ca→a)Pca(kvar)B相:Pb=p(bc→b)Pbc+p(ab→b)Pab(kW)Qb=q(bc→b)Pbc+q(ab→b)Pab(kvar)C相:Pc=p(ca→c)Pca+p(bc→c)Pbc(kW)Qc=q(ca→c)Pca+q(bc→c)Pbc(kvar)以上各式中:Pab、Pbc、Pca—接于ab、bc、ca线间电压(380V)的单相用电设备功率(kW)Pa、Pb、Pc—换算为接于a、b、c相电压(220V)的单相负荷的有功功率(kW)p(ab→a)、p(bc→b)、p(ca→c),p(ab→b)、p(bc→c)、p(ca→a)—有功换算系数,见表3q(ab→a)、q(bc→b)、q(ca→c),q(ab→b)、q(bc→c)、q(ca→a)—无功换算系数,见表3表3单相线负荷换算为相负荷的有功、无功换算系数换算系数负荷功率因数0.350.400.500.600.650.700.800.901.00p(ab→a)、p(bc→b)、p(ca→c)1.271.171.000.890.840.800.720.640.50p(ab→b)、p(bc→c)、p(ca→a)-0.27-1.07000.280.360.50q(ab→a)、q(bc→b)、q(ca→c)1.050.860.580.380.300.220.09-0.05-0.29q(ab→b)、q(bc→c)、q(ca→a)1.631.441.160.960.880.800.670.530.29(2)各相负荷分别相加,选出最大相负荷,取其3倍作为等效三相负荷。3.简化计算:一般方法较精准,但过程繁杂,工程计算可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化计算:①只有单相相负荷(220V)时,等效三相负荷取最大相负荷的3倍;②只有单台单相线负荷(380V)时,等效三相负荷取线负荷的倍;③只有多台单相线负荷时,等效三相负荷取最大线负荷P1的倍加上次大线负荷P2的(3-)倍,即:Pe=P1+(3-)P2(kW)Qe=P1tg1+(3-)P2tg2(kvar)Se=(kVA)④既有线间负荷又有相负荷时,可分别按①②③的方法计算,并将①②或①③计算的结果相加作为等效三相负荷。1.2.6尖峰电流计算由于不同性质负荷的尖峰电流计算公式不同,所以需要首先分析确定负荷的类别特性,然后根据下列情况套用各自的公式进行计算。(1)单台电动机、电弧炉或电焊变压器的支线的尖峰电流Ijf应按下式计算:Ijf=K×Ir(A)式中:Ir—电动机、电弧炉或电焊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流(A);K—起动电流倍数,即起动电流与额定电流之比。鼠笼型电动机的K可按6~7计,绕线转子电动机的K可按2计,直流电动机的K=1.5~2,单台电弧炉的K=3,弧焊变压器和弧焊整流器的K≤2.1,电阻焊机K=1,闪光对焊机K=2。(2)接有多台电动机的线路,一般只考虑起动电流最大的一台电动机起动时的尖峰电流。

Ijf=(K×Ir)max+I’js(A)

式中:(K×Ir)max—起动电流最大的一台电动机的启动电流,即尖峰电流(A);I’js—除起动电流最大的那台电动机以外的总负荷的计算电流(A);两台及以上电动机有可能同时起动时,尖峰电流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对于自起动的-组电动机,其尖峰电流为所有参与自起动的电动机的起动电流之和。计算自起动电流时应考虑母线电压降低的因素。1.3单位指标法、功率密度法这类方法计算过程较简便,适用于设备功率不明确的各类项目,尤其适用于设计前期阶段的负荷估算和对负荷计算结果的校核,特别便于确定供电方案、变压器容量和数量。有时和需用系数法配合使用。基本计算公式为:①Pjs=(kW)②Pjs=(kW)③Sjs=(kVA)式中:N—单位数量,如户数、人数、床位数等;A—建筑面积(m2);Pe—有功功率密度(W/m2)或单位指标(W/户、W/床等);Se—视在功率密度(VA/m2)表4民用建筑负荷密度及系数取值参考表建筑类别有功负荷密度(W/m2)视在功率密度(VA/m2)系数K备注公寓建筑30~5040~700.6~0.7用电指标包含插座的容量在内,荧光灯采用就地补偿或采用电子镇流器。旅馆建筑40~7060~1000.7~0.9办公建筑30~7050~1000.7~0.8商业建筑一般40~8060~1200.85~0.95大中型60~12090~180体育建筑40~7060~1000.65~0.75剧场建筑50~8080~1200.6~0.7医疗建筑40~7060~1000.5~0.7教学建筑大专院校20~4030~600.8~0.9中小学校12-2020~300.8~0.9展览建筑50~8080~1200.6~0.7演播室250~500400~8000.6~0.7汽车库8~1510~200.6~0.7注:①表中所列用电指标的上限值是按空调冷水机组采用电动压缩机制冷时的数值;当中央空调的冷水机组采用直燃机时的用电指标一般比采用电动压缩机时的用电指标降低25~35VA/m2。②表中所列视在功率密度VA数值是由有功负荷密度W数除以不小于0.9的无功功率补偿后的功率因数,然后再除以变压器的负载率0.65~0.85,即单位建筑面积的伏安数约为瓦数的1.5倍左右。表5住宅用电负荷标准及电度表规格参考表户型建筑面积S(m2)用电负荷标准电度表规格(A)AS≤502.5~3kW/户5(20)B50<S≤904kW/户10(40)C90<S≤1506~8kW/户10(40)D150<S≤2008~10kW/户15(60)E200<S≤30050W/m220(80)民用建筑的负荷密度取值可参考表4和表5。由于指标数据取值范围较大,而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应用这类方法计算负荷时需要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区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建筑规模大小、建设标准高低、用电负荷特点等,并与同类工程进行横向竖向多方面比较,多种指标互相印证,科学的确定合理指标值,尽量提高计算准确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在计算配电干线负荷、确定配电变压器容量和数量,以及计算小区总负荷时,应乘以适当的系数K,这个K值必须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确定。1.4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1.4.1基本公式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是指用电设备组从供电系统中取用的半小时最大负荷P30,如图7-5所示。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容量Pe是指设备组内全部设备(不包括备用设备)的额定容量之和,即Pe=ΣPN。当设备的暂载率不是100%时,需要折合以后的设备容量。设备的额定容量是指设备在额定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实际上,当用电设备数量较多时,用电设备组的设备极少同时运行,而运行的设备也不一定是都处在满负荷运行状态下。再加上,设备本身有功率的损耗和配电线路上的损耗,用电设备组的有功计算公式应考虑这些因素。图7-5中Kx称为需要系数,它由公式(7-16)中多个参数决定。图7-5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与设备的容量P30=KΣ·KL────ηe·ηWL·Pe(7-16)式中:KΣ──设备组的同期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运行的设备容量与全部设备容量之和的比值。KL──设备组的负荷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的输出功率与运行设备容量之比。ηe──设备组的平均效率,即设备组在实际运行最大负荷时的输出功率与取用功率之比。ηWL──配电线路的平均效率,即配电线路在最大负荷时的末端功率(设备组的取用电功率)和首端输入电功率(计算负荷)之比。Pe──是指经过暂载率折合以后的计算功率。令KΣ·KL/ηe·ηWL=KxKx=P30/Pe(7-17)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就是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需要的有功功率与其设备容量的比值,一般小于1。由此可得按需要系数法确定三相用电设备组的有功功率的基本公式为:P30=Kx·Pe(7-18)实际上,需要系数不仅与用电设备组的工作性质(连续运行否)、设备台数、设备效率、线路损耗等原因有关,而且与设备的运行频繁程度、供电组织等多种因素有关。7.4.2需要系数的参考数值表7-3列出了不同用电设备的需要系数。工业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Kx、二项式系数bc及cosφ值表7-31.4.3需要系数法进行计算根据有功计算负荷P30,可以按照下式求出其余的计算负荷。无功计算负荷Q30=P30·tgφ(7-19)视在计算负荷S30=P30/cosφ计算电流I30=S30/√3UN式中:tgφ──对应于用电设备组cosφ的正切值;cosφ──用电设备组的平均功率因数UN──用电设备组的额定电压如果只有一台三相电动机,其计算电流就取其额定电流I30=IN=PN/√3UN·cosφ·η(7-20)负荷计算中常见的单位有功功率为kW无功功率为kvar视在功率为kVA电流为A电压为kV1.5二项式法确定计算负荷二项式法计算负荷的特点是考虑到了多台电气设备组中有少数容量特别大的设备的影响。因此在计算电气设备台数较少,而容量差别较大的低压分支线和干线时,用需要系数法计算的结果一般偏小,而用二项式方法就比较较合适。1.5.1二项式法计算公式P30=b·PN+c·Px(7-21)式中:b·PN──表示用电设备组的平均负荷,其中PN是用电设备组的总容量,其计算方法与需要系数法相同,是电机铭牌功率的总和。c·Px──表用电设备组中X台容量最大的设备投入运行时,增加的附加负荷,其中Px是X台最大容量的设备总容量。b·c──是二项式系数。其中b是平均负荷系数;c是最大负荷系数。总的无功负荷(Q30)、总的视在计算负荷(S30)和总的计算电流(I30)与需要系数法计算公式相同。即求出有功计算负荷P30后,可以按照下式求出其余的计算负荷。无功计算负荷Q30=P30·tgφ(7-22)视在计算负荷S30=P30/cosφ计算电流I30=S30/√3UN式中:tgφ──对应于用电设备组cosφ的正切值;cosφ──用电设备组的平均功率因数UN──用电设备组的额定电压用表(7-2)中可查到b和c值。总的无功负荷(Q30)、总的视在计算负荷(S30)和总的计算电流(I30)与需要系数法计算公式相同。1.5.2用二项式计算的注意事项(1)当用电设备的总台数n少于表7-2规定的最大容量设备台数X的2倍时,则其最大容量设备台数X也宜相应减小,建议可以用公式X=n/2,而且按四舍五入的规则取整数。例如有机床电动机组的电动机数只有7台,最大容量设备台数应取X=7/2≈4,查表7-2得X=5。(2)如果设备组只有1~2台设备时,就可以近似认为:P30=PN(7-22)对于单台电动机,则:计算功率P30=PN/η(7-23)(3)在电气设备台数较少时,cosφ应适当地取大一些。(4)二项式法只适用于用电设备太数较少时,而且容量的差别又较大的低压干线和低压支线。(5)二项式法的系数b,c在表7-2数据适宜于机械加工厂,对建筑工程系数根据尚不足。【例7-2】采用二项式法计算例7-1机床组的计算负荷。比较以上两个例题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用二项式法计算的结果要大。所以计算支路线路时宜用二项式法。如果用电设备组的设备总台数n小于2x时,则最大容量设备台数n/2,而且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这里的cosφ和tgφ值是白炽灯照明的数值,如果是荧光灯照明,则cosφ=0.9,tgφ=0.48。如果是高压汞灯、钠灯,则cosφ=0.5,tgφ=1.73。1.5.3供电线路功率损耗的计算1.线路损耗:当线路短,电阻很小时,功率可以省略,但是变压器的损耗不能省略。线路功率损耗ΔPL=3·I230·RΦ(7-25)线路无功损耗ΔQL=3·I230·XLΦ式中:I230─计算电流(A);RΦ─每相导线的电阻,RΦ=导线长L乘单位长度的电阻R0;XLΦ─每相感抗,XLΦ=导线长L乘单位长度的电感XL0;2.变压器的损耗估算法:功率损耗ΔPT=0.02·SNT(7-26)无功损耗ΔQT=(0.08~0.1)SNT式中:ΔPT─变压器的有功损耗;ΔQT─变压器的无功损耗;SNT─变压器的额定容量。1、额定电压原绕组的额定电压是指在原绕组上的正常工线电压值。它是根据变压器的绝缘强度和允许的发热条件规定的。副绕组的额定电压是当原绕组所接电压为额定值时,分接开关位于额定分接头上,变压器空载时,副绕组的线电压。单位为伏或千伏。2、额定电流额定电流是根据容许发热条件而规定的满载电流值。在三相变压器中,铭牌上的上所表示的电流数值是变压器原、副边线电流的额定值。3、额定容量变压器的额定容量用SN来表示,单位为伏安或千伏安。一台三相变压器的容量大小,由它的输出电压U2N和输出电流I2N的乘积决定,即三相变压器的额定容量SN=U2NI2N。额定容量用来反映这台变压器传送最大电功率的能力。由于U1/U2≈K,I1/I2≈K,忽略损耗时:SN=U2NI2N=U1NI1N当已知一台三相变压器的额定容量及额定电压,可用上式计算该变压器的额定电流。一台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实际输出的有功功率并不一定达到该数值,而是与负载的功率因数有关。例如一台SN=100千伏安的三相变压器,当负载的功率因数cosφ=0.8时,虽然它的输出电流已达到其额定值IN,但变压器所输出的电功率为:P=UNINcosφ=SNcosφ=80千瓦这个数值要比它的额定容量SN小。因此,不能把变压器的实际输出功率P与它的额定容量SN混为一谈。为用电设备选择变压器的容量,要根据负载的视在功率计算,即按照负载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的乘积计算,而不能按照负载所需的有功功率来计算。例有一三相负载,工作时额定工作电压为380伏,电流为26.3安,负载的功率因数cosφ=0.87,求该设备工作时所需变压器的容量及消耗的功率。解:用电设备所需变压器的容量由其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决定,其值为:S=UNIN=×380×26.3=17.3千伏安而这台变压器消耗的功率为:P=UNINcosφ=SNcosφ=17.3×0.87=15.1千瓦由上例可见,用电设备工作时所需变压器的容量,由用电设备的视在功率决定。因此,在负载消耗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负载的功率因数越高,它所需变压器的容量数值越小。也就是说功率因数低的负载接入变压器时,变压器需要提供给它的电流要大于功率因数高的负载的电流。由于变压器的额定电流决定变压器能够向多大的负载供电。输出电流过大,就会使变压器过热而烧坏绕组。如果提高了负载的功率因数,它所需变压器的容量就会减小,或者说,同一台变压器就可以向更多的负载供电。所以提高功率因数对节约变压器的容量很有意义。4、阻抗电压阻抗电压又称为短路电压。它标志在额定电流时变压器阻抗压降的大小。通常用它与额定电压U1N的百分比来表示。5、温升温升是变压器在额定运行状态时允许超过周围环境温度的值,它取决于变压器所用绝缘材料的等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

异步电动机启动时,由于静止的转子导体与旋转磁场之间的相对切割速度很大,因此转子绕组中的电流I2很大,但由于转子电路的功率因数cosφ2较低,故启动转矩Tst并不很大。通过计算及实际测定,异步电动机启动瞬间的转子电流通常可达额定状态时的5~8倍,由于转子电流是从定子绕组内感应而来的,从而使定子绕组中的电流也相应增为额定值的4~7倍。一、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在额定电压下的直接启动和降低启动电压的降压启动。所谓的直接启动即是将电动机定子绕组直接接到额定电压的电网上来启动电动机,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启动时加在电动机定子绕组上的电压为额定电压。通常认为只需要满足下述三个条件中的一条即可:1、容量在7.5千瓦以下的三相异步电动机一般可以采用直接启动。2、电动机在启动瞬间造成的电网电压降不大于电源电压正常值的10%,对于不经常启动的电动机可放宽到15%。如用户有专用变压器供电,则如电动机容量小于变压器容量的20%时,允许频繁启动;小于30%时,允许不经常启动。3、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粗估电动机是否可以直接启动Ist/IN<3/4+变压器容量(千伏安)/4×电动机功率(千瓦)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ofdesignforstormwatermanagementandharvestincivilbuilding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5月1日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ofdesignforstormwatermanagementandharvestincivilbuilding 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气候中心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依据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关于确定《民用建筑电动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等2项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建设发[2016]79号)的要求,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本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了正在修编的国标《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以及北京市、南宁市等地方标准,结合浙江省气候条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制定了本设计导则。本导则共分为9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符号,设计参数,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排除,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等。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10028)。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大学主要起草人:王靖华赵萍刘峥嵘杨军周永潮汪波王健张楠王永王小红高蔚乌姬娜周华易家松邵煜然雍小龙桑松表黄正杰虞介泽方火明邓倩潘孝辉鲍国栋主要审查人:景政治黄宇年徐承华钱樟有何江张汛翰包志毅目次TOC\o"1-2"\h\z\u1总则 12术语、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53设计参数 83.1降雨量设计参数 83.2水量与水质 114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 134.1一般规定 134.2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144.3系统选择 165雨水收集与排除 195.1屋面雨水收集 19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205.3雨水弃流 205.4雨水排除 226雨水入渗 246.1一般规定 246.2渗透设施 266.3渗透设施计算 307雨水储存与回用 327.1一般规定 327.2储存设施 33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367.4系统控制 378水质处理 398.1处理工艺 398.2处理设施 408.3雨水处理站 419调蓄排放 42附录A浙江省各地市24小时最大降水常用典型频率表 44附录B浙江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日降雨量 45附录C浙江省各地市暴雨强度参考表 46附录D浙江省各地市逐月蒸发量与降雨量 51本导则用词说明 53条文说明 541总则1.0.1为构建城镇源头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或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使浙江省民用建筑工程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1.0.3浙江省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1.0.4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缓解内涝、减少面源污染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1.0.5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各项技术。1.0.6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结合室外总平面、园林景观、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设计。1.0.7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1.0.8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符号2.1术语2.1.1雨水控制与利用stormwatermanagementandharvest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2.1.2低影响开发(LID)lowimpact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己建成区域现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地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2.1.3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retentionandstorage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2.1.4雨水滞蓄stormwaterretention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并收集回用。2.1.5雨水储存stormwaterstorage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2.1.6雨水调节stormwaterdetention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2.1.7铺装层容水量单位面积透水地面铺装层可容纳雨水的最大量。2.1.8雨水利用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降雨的最大雨量,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2.1.9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1.10流量径流系数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1.11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runoff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1.12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2.1.13绿化屋面greenroof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2.1.14硬化地面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2.1.15透水铺装地面pervious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2.1.16透水路面结构perviouspavementstructure分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面层或基层(或垫层)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半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能够直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透至路基中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全透水路面结构。2.1.17透水沥青路面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2.1.18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perviousconcretepavement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2.1.19植被浅沟grassswale可以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2.1.20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measure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2.1.21渗透弃流井infiltration-removalwell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暂存并渗透至地下的装置。2.1.22渗透池(塘)infiltrationpool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池(塘)。2.1.23渗透检查井infiltrationmanhole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2.1.24渗透管渠infiltrationtre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2.2符号2.2.1流量、水量q―设计暴雨强度;q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W-径流总量;Wj―收集水量;Wp―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Wi―初期径流弃流量;Wc―渗透设施进水量;Ws―渗透设施渗透量;Wp‘―透水铺装层容水量;Wc―雨水排放量;V―调节容积;Vs―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Va―下凹式绿地的储存容积;Q―设计流量;Qzh―水体的水面蒸发量;Qs―水体的日渗透漏失量;Q’―水体调控的目标峰值流量;wiT―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来水量;wuT―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弃水量。2.2.2水头损失、几何特征F―汇水面积;Fi―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Fa―下凹式绿地面积;Fy―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F0―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S―水体的表面积;hy―设计降雨量(厚度);δ―初期径流厚度;ha―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Sm―单位面积日渗透量;As―有效渗透面积;nk―填料的孔隙率;zov―雨水池、塘溢流堰项标高;zu―雨水池回用容积对应的水位标高;AT―调节容积对应的雨水池有效截面积。2.2.3计算系数及其他P―设计重现期;Ψi―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Ψz―综合径流系数;Ψzc―雨量综合径流系数;Ψmc―流量综合径流系数;Ψm―流量径流系数;Ψc―雨量径流系数;Pm―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空气的蒸汽分压;Vmd―日平均风速;K―土壤渗透系数;K'―基层的饱和导水率;J―水力坡降;α―综合安全系数;m―折减系数;ηT―雨水池平均雨水收集效率;βp―调控出流过程平均流量相对于峰值流量的比值。2.2.4t―降雨历时;t1―汇水面汇水时间;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s―渗透时间;t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t’―排空时间。3设计参数3.1降雨量设计参数3.1.1降水参数应根据建设区域内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国家站30年以上降雨资料确定,浙江省各地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参见表3.1.1。雨水利用设计降水量应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浙江省各地市常用典型频率降雨量参见附录A,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水量参见附录B。表3.1.1浙江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地区(市)平均降雨量(mm)地区(市)平均降雨量(mm)湖州1303.4丽水1405.9嘉兴1193.3舟山1412.7杭州1438.0宁波1431.5绍兴1469.8台州1583.8金华1445.8温州1780.6衢州16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式计算:(3.1.2)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P——设计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A,B,C,D——当地降雨参数,按各地市分别取值,详见附录C。3.1.3设计降雨历时:1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t=t1+t2(3.1.3)式中t——降雨历时(min);t1——汇水面汇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装情况而定(屋面一般取5min,道路取5min~15min);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2在规划或方案设计时,建筑小区设计降雨历时可按10min~15min计算。3.1.4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3.1.4取值。综合径流系数Ψz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3.1.4)式中Ψz——综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m2);Fi——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2);Ψi——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表3.1.4径流系数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ψc流量径流系数ψm屋面绿化屋面(基质层厚度≥300mm)0.3~0.40.4硬质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91.0铺石子的平屋面0.6~0.70.8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90.9~0.95大块石铺砌路面及广场0.5~0.60.7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5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40.4~0.5非铺砌的土路面0.30.4绿地0.150.25水面11地下建筑覆土绿地(≥500mm)0.150.2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500mm)0.3~0.40.4透水铺装地面0.29~0.360.4下沉广场(50年及以上一遇)—0.85~1.03.1.5全年蒸发量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附录D取值。3.1.6土壤渗透系数应以实测资料为准,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3.1.6中数值选用。表3.1.6土壤渗透系数土质渗透系数Km/dm/s黏土<0.005<6×10-8粉质黏土0.005~0.16×10-8~1×10-6黏质粉土0.1~0.51×10-6~6×10-6黄土0.25~0.53×10-6~6×10-6粉砂0.5~1.06×10-6~1×10-5细砂1.0~5.01×10-5~6×10-5中砂5.0~20.06×10-5~2×10-4均质中砂35.0~50.04×10-4~6×10-4粗砂20.0~50.02×10-4~6×10-4均质粗砂60.0~75.07×10-4~8×10-4砾石夹砂70.0~175.08×10-4~2×10-3带粗砂的砾石90.0~175.01×10-3~2×10-3漂砾石250.0~430.03×10-3~5×10-3圆砾大漂石510.0~860.06×10-3~1×10-23.2水量与水质3.2.1径流总量计算公式:W=10ΨzchyF(3.2.1)式中W——径流总量(m3);Ψzc——雨量综合径流系数;hy——设计降雨量(mm);F——汇水面积(hm2)。3.2.2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ΨzmqF(3.2.2)式中Q——径流总量(L/s);Ψzm——流量综合径流系数,见表3.1.4;q——设计暴雨强度[L/(s·hm2)]。3.2.3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等的最高日用水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执行,平均日用水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执行。3.2.4雨水用于冲厕等的用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中的用水定额及用水百分率确定。3.2.5景观水体补水量应根据当地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水处理自用水量等综合确定。3.2.6初期径流雨水水质及弃流后水质宜以当地实测资料为准,无实测资料时,初期径流水质指标可参照表3.2.6选值,弃流后水质可用下列经验值:CODCr70mg/L~100mg/L;SS20mg/L~40mg/L;色度10度~40度。表3.2.6径流雨水水质参考指标参考值(mg/l)水质指标雨水径流类型CODcrSSNH3-NTP屋面雨水混凝土17~9038~2110.9~27.50.10~0.34沥青22~11323~2251.0~4.80.07~0.24瓦7~4928~1780.2~3.00.02~0.44机动车道路雨水76~30162~2220.91~3.230.16~1.34绿地雨水36~6562~650.7~1.60.12~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雨水同时回用为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回用供水管网中低水质标准水不得进入高水质标准水系统。4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4.1一般规定4.1.1建筑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能削减外排雨水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实现低影响开发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4.1.2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1己建成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55%,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宜大于0.6;2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75%,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宜大于0.6;3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4.1.3总用地面积为5公顷(含)以上的新建工程项目,应先编制雨水控制与利用专篇,再进行工程设计。用地面积小于5公顷的新建工程项目,可直接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且应按照规划指标要求执行。4.1.4建设用地内设有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时,还应设雨水外排设施,并应互相结合。4.1.5下垫面符合透水地质条件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广场庭院等宜采用透水铺装地面。4.1.6地下建筑的人行出入口及通风井等出地面构筑物的敞口部位应不低于周边地坪300mm,并应采取防止被雨水淹没的措施。4.1.7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接。4.1.8雨水构筑物及管道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4.1.9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不应对土壤环境、地下含水层水质、公众健康和环境卫生等造成危害,并应便于维护管理。园林景观的植物选择应适应雨水控制及利用需求。4.1.10建筑与小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并应分别利用景观水体、收集池、下渗设施等作为调蓄空间。有景观水体的小区,应优先利用水景来收集和调蓄场地雨水,发挥雨水蓄存功能;无景观水体的小区,如果以雨水径流削减及水质控制为主,可根据地形划分若干汇水区域,将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等,进行处理、下渗,对超标准雨水设置溢流口使其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如果以雨水利用为主,可将道路及绿地雨水经处理后导入地下雨水调蓄池进行收集利用,将屋顶雨水经弃流后导入雨水桶或地下雨水调蓄池进行收集利用。4.2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4.2.1建筑与小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与项目总体方案同步编制,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相关市政规划相协调,并不应低于规划标准,且应根据总体开发规模配建雨水调蓄设施,不得拆分地块配建。4.2.2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编制前,应详细分析当地的降雨量、地块的下垫面情况、市政条件、地质资料、地表径流出流方向及径流量等,通过规划实施宜尽量保证地块开发后的径流量不超过原有径流量。4.2.3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1规划依据、规划目标、设计参数;2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规模和布局;4地面高程控制、外排雨水径流总量测算;5投资估算。有条件时,可用数学模型对设计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4.2.4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工程项目,应按每万平方米建设用地不小于100立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4.2.5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宜建设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4.2.6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3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满足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要求,新建小区应进行地面标高控制,防止区块外雨水汇入,并有利于径流汇入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4.3系统选择4.3.1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型式和各系统控制及利用的雨水量,应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3.2雨水控制及利用应优先采用入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当受条件限制或条件不具备时,应增设调蓄排放系统。4.3.3硬化地面、屋面、水面上的雨水径流应控制及利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硬化地面雨水宜采用雨水入渗或排入水体;2屋面雨水宜采用雨水入渗、收集回用、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3降落在水体上的雨水应就地储存。4.3.4屋面雨水利用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1当地水资源情况;2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3雨水的需求量和用水水质要求;4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5经济合理性。4.3.5屋面面积较大且回用雨水需求量较大的建筑,应优先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4.3.6雨水回用用途应根据收集量、回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卫生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雨水可用于下列用途:景观用水、绿化用水、循环冷却系统补水、路面和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水、汽车冲洗用水、消防用水。4.3.7同时设有收集回用系统和调蓄排放系统时,宜合用雨水储存设施。4.3.8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系统时,原水不应混合,出水可在清水池混合。4.3.9雨水控制及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中的单一系统或多种系统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雨水入渗系统应由雨水收集、储存、入渗设施组成;2收集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施;3调蓄排放系统应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4.3.10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入渗系统的土壤渗透系数应为10-6m/s~10-3m/s之间,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2调蓄排放系统宜用于有防洪排涝要求的场所或雨水资源化受条件限制的场所。4.3.11水量平衡分析应根据雨水控制与利用目标确定,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滞蓄、渗透设施的水量平衡应包括雨水来水量、滞蓄量、排放量;2雨水收集回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补充水量和排放量;3利用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利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渗漏量、蒸发量、补充水量和排放量。5雨水收集与排除5.1屋面雨水收集5.1.1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件时宜采用种植屋面。种植屋面应符合《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的规定。5.1.2屋面雨水系统中设有弃流设施时,弃流设施服务的各雨水斗至该装置的管道长度宜相近。5.1.3屋面雨水宜采用断接方式分散排至地面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设施。当排向建筑散水面进入下凹绿地时,散水面宜采取消能防冲刷措施。5.1.4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生活污、废水排水连接。民用建筑严禁在室内设置敞开式检查口或检查井。5.1.5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的规定。5.1.6屋面雨水收集管道汇入地下室内的雨水蓄水池、蓄水罐或弃流池时,应设置紧急关闭阀门和超越管向室外重力排水,紧急关闭阀门应由蓄水池水位控制,并能手动关闭。5.1.7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储存设施之间的室外输水管道,若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道的重现期小,应在连接点设检查井或溢流设施。埋地输水管上应设检查口或检查井,间距宜为25m~40m。5.1.8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弃流设施,雨水入渗收集系统宜设弃流设施。5.1.9种植屋面上设置雨水斗时,雨水斗宜设置在屋面结构板上,斗上方设置带雨水箅子的雨水口,并应有防止种植土进入雨水斗的措施。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5.2.1建设用地内平面及竖向设计应考虑地面雨水收集要求,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地重力排向收集设施。5.2.2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10mm~20mm。5.2.3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m。5.2.4雨水收集宜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雨水口或雨水沟,且污物应便于清理。5.2.5雨水收集系统中设有集中式雨水弃流时,各雨水口至容积式弃流装置的管道长度宜相近。5.3雨水弃流5.3.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时,应为密闭型式。雨水弃流池宜靠近雨水蓄水池,当雨水蓄水池设在室外时,弃流池不应设在室内。5.3.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容积式弃流装置。当弃流装置埋于地下时,宜采用渗透弃流装置。5.3.3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分散设置的弃流设施,其汇水面积应根据弃流能力确定。5.3.4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CODCr、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径流厚度可采用2mm~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mm~5mm。5.3.5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下式计算:Wi=10δF(5.3.5)式中Wi——初期径流弃流量(m3);δ——初期径流弃流厚度(mm)。5.3.6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清洗和运行管理。弃流装置应能自动控制弃流。5.3.7截流的初期径流宜排入绿地等地表生态入渗设施,也可就地入渗。当雨水弃流排入污水管道时,应确保污水不倒灌至弃流装置内和后续雨水不进入污水管道。5.3.8当采用初期径流弃流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截流的初期径流雨水宜通过自流排除;2当弃流雨水采用水泵排水时,池内应设置将弃流雨水与后期雨水隔离的分隔装置;3应具有不小于0.10的底坡,并坡向集泥坑;4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格栅,格栅的设置应便于清理并不得影响雨水进水口通水能力;5排除初期径流水泵的阀门应设置在弃流池外;6宜在入口处设置可调节监测连续两场降雨间隔时间的雨停监测装置,并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7应设有水位监测措施;8采用水泵排水的弃流池内应设置搅拌冲洗系统。5.3.9渗透弃流井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体和填料层有效容积之和不应小于初期径流弃流量;2井外壁距建筑物基础净距不宜小于3m;3渗透排空时间不宜超过24h。5.4雨水排除5.4.1排水系统应对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的溢流雨水进行收集、排除。5.4.2当绿地标高低于道路标高时,路面雨水应引入绿地,雨水口宜设在道路两边的绿地内,其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20mm~50mm,且不应高于路面。5.4.3雨水口宜采用平箅式,设置间距应根据汇水面积确定,且不宜大于40m。5.4.4透水铺装地面的雨水排水设施宜采用线性排水。5.4.5渗透管—排放系统应满足排除雨水流量的要求,管道水力计算可采用有压流。5.4.6室外下沉式广场、局部下沉式庭院,当与建筑连通时,其雨水排水系统应采用加压提升排放系统;当与建筑物不连通且下沉深度小于1m时,可采用重力排放系统,但应确保排水出口为自由出流。处于山地或坡地且不会雨水倒灌时,可采用重力排放系统。5.4.7与市政管网连接的雨水检查井应满足雨水流量测试要求。5.4.8外排雨水管道的水力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6雨水入渗6.1一般规定6.1.1雨水入渗方式可采用下凹绿地入渗、透水铺装地面入渗、植被浅沟与洼地入渗、生物滞留设施(浅沟渗渠组合)入渗、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渗透管—排放系统等。绿地内表层土壤入渗能力不足时,可增设人工渗透设施。6.1.2雨水入渗宜优先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铺装、浅沟洼地入渗等地表面入渗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在场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所占比例不应低于40%,有条件的建成区应对现有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造;2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3绿地宜设置下凹绿地;4非种植屋面雨水的入渗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经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确定。6.1.3雨水入渗设施埋地设置时宜设在绿地下,也可设于非机动车路面下。渗透管沟间的最小净间距不宜小于2m,入渗井间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储水深度的4倍。6.1.4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设置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入渗设施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应设疏水片材或疏水管等排水层;2土壤渗透面至渗排设施间的土壤厚度不应小于300mm;3当覆土层土壤厚度超过1.0m时,可设置下凹绿地或在土壤层内埋设入渗设施。6.1.5雨水渗透设施应保证其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埋在地下的雨水渗透设施距建筑物基础边缘不应小于5m,并不应对其他构筑物、管道基础产生影响。6.1.6雨水渗透系统不应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不应对小区卫生环境产生危害。地面入渗场地上的植物配置应与入渗系统相协调。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渗透管—排放系统、生物滞留设施与生活饮用水贮水池的净距不应小于10m。6.1.7雨水入渗系统宜设置溢流设施;雨水进入埋在地下的雨水渗透设施之前应经沉沙和漂浮物拦截处理。6.1.8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1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2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3高含盐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