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士人格”之我见_第1页
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士人格”之我见_第2页
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士人格”之我见_第3页
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士人格”之我见_第4页
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士人格”之我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蔡仲德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士人格”之我见我的奢望是,但愿有可能阻止一个知识分子蜕变成世俗的工具——克尔凯戈尔程乾蔡仲德先生离开我们已经近一年了,直到5月2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参加了蔡先生的追思会之后,我才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院内新七楼六单元201曾是先生的寓所,现在是“蔡仲德先生纪念室”。书房的墙壁上,悬着一柄剑,这是先生的心爱之物。秋寒的夜晚,脱去它的皮鞘,轻握手中,顿时有股冰凉砭骨的感觉,那气度非凡的神韵,那孤啸凌厉的意志,让我觉得我与它之间是有着血液般的关联,欲罢不能,恍如吞饮了陈年佳酿一般,意酣胆壮,暖流入怀……2001年春天,我有幸与蔡仲德先生结识。在决心报考中国音乐美学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我手书一封,向蔡先生说明了自己的意向。很快接到先生的回信,信中说“欢迎你四月中来舍下面谈”。于是,便有了我第一次次燕园寻访的经历。四月的燕园,春意如酒。三松堂前,蔡先生身着深色中山装,花白胡须,风神岸然。在言谈中,先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你最推崇哪个人物?”我回答的是“嵇康和屈原”。先生微微一笑,接着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推崇的是司马迁和嵇康。”就不同之处,我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那时起,先生不流于俗的真知灼见和率真耿介的性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后,在与蔡先生往来的书信中,我谈了一点自己对魏晋人物、对“昭君出塞”、“文姬归汉”以及对“五四”精神的浅见。先生回信说很高兴读到我对嵇康与蔡琰、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的议论,这些也是他十分喜爱的话题。同时,先生将我文中的字词、语法、乃至引文当中的标点等错误一一列出,还在信中特别告诫:“这些虽然都是小错,却反映了学风不够严谨,应当引起足够重视。”2001年11月、2002年4月,先生于病榻上两次为我修改本科毕业论文,从文章结构到文字标点,将存在的问题,逐一标明。后来,我才得知先生不仅对自己的研究生倾囊相授,对其他前来求教的学生同样视如己出,有求必应,无论繁简,一丝不苟。由于当时我还远在山东,先生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我听得很少,然而,先生发奋著书直至忘我的精神、诲人不倦近乎无私的品质是我切身的感受,铭记终生不敢忘。蔡仲德先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创建者,先生用生命谱写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中国音乐美学史》以探求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终极价值、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为目标,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筚路蓝缕之功为学界瞩目。这是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属于音乐美学范围的、专题性音乐史著作。1996年《中国音乐美学史》(初版)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被收入《中国文库》,同时入选的另一音乐著作是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无独有偶,在此之前,蔡先生用了八年时间完成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下册),汇集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通史史料,为今人研读古代音乐美学文献大开方便之门。谈到文献的译注,译者的通病是:众所周知的地方大加发挥,真正的难点却含混其词。在这部书中,这种情况是绝对找不到的。先生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仔细阅读《中国音乐美学史》和《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这两部著作之后,就当前音乐学界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中的一些疑问,笔者将自己的一点想法做了些简单的记录。首先,是如何确定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一般把1750年看作美学的出生年,把鲍姆加登称为“美学之父”。不过,认真说起来,他只是为美学起了一个带有“感觉”色彩的最初的名字,认为艺术是思辨认识的一种预备性的锻炼,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这门学科。用莱布尼茨的话说,这是“明晰的混乱的认识”,也就不能解答鲍桑葵提出“一种给人以快感的感觉怎样才能分享理性的性质”的疑问。近代美学真正的父亲是康德。我目前比较接受这一种看法。美学的母体是哲学,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思辨性是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标志。完全没有“形而下”(即美的实践)参与的美学高居云端,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而一旦抽空了其中的思想成分,则会使美学失去存在的意义。音乐美学是在对音乐形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的超拔与概括,是“基于经验而又超于经验”的判断。它的非感性的本质决定了它不是“偏重实践的知识”,而是“偏重理论的知识”,倘若不加分辨,将一般音乐审美实践中的范畴纳入哲学的范畴,就容易导致音乐美学研究中范畴的错位,成为一些争论的症结。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在开篇有一段话,谈到了“美学史”和“美学思想史”的问题:“严格地说,本书并不是完全是学科意义上的美学史,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学思想史,即在美学学科诞生后,回过头来把凡是符合美学学科范围的哲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的有关思想都看作美学思想,加以归纳梳理,作出历史的描述。……本书主要还是按照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来理解美学和美学思想的,所以,除了明白无误的美学理论、思想外,一般说来,只有具有某种哲学背景的文艺理论才进入我们的叙述和写作的视野。否则美学史就与文论史或批评史完全等同合一了,而这与我们的初衷不合。”李泽厚、刘纲纪合著的《中国美学史》开篇就为“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做了明确的阐述:“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非常具体地表现在人们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评论中。美学理论则不同,它是社会审美意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从理论上对审美意识进行哲学的或科学的研究概括。”从而强调,对美学史的研究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是“对表现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以至社会风尚中的审美意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的实质,并对它的演变发展作出科学的说明”。狭义的研究是“以哲学家、文艺家或批评家著作中已经多少形成的系统的美学理论或观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审美意识……只作为美学理论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加以必要的说明”。其弊端在于:用狭义的方式研究中国美学,民族审美意识中很大一部分未反映和提升到美学理论高度的内容就只好存而不论。“但是,狭义的研究方式能使我们更为集中地注意我们民族对美与艺术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成果和历程,以及这种思考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各种范畴、命题、原理的实质,从更为纯粹的思辨角度把握中国美学的精神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音乐美学史”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同样也包括上述意义的广义与狭义之分。这些都渗透在几千年来的文献、乐谱等各种各样的史料中,其中文献资料占重要地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真正的关系是:音乐美学思想是音乐美学的核心,但并非其全部。《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正是从研究音乐美学理论这一核心问题入手,属于黄的根,从而自绝于传统。其实,中国艺术中含蓄的美、空灵的妙、涵蕴至和的神韵等等,已经溶入了我们的血液中。只要民族还存在,民族性就不会凭空消失,倘若有了自由的、科学的、无畏的强大精神作支撑,难道我们不应对未来更多一点期待吗?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中国学者都在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在音乐学界,蔡先生是当代中国音乐学领域提出人本主义的第一人。先生将所有的心血、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反对异化、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研究。他在《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绪论中写到:“文化的发展既需要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也需要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当前能改变人类的命运的不是任何技术,再伟大的科学技术也改变不了人类自身的命运。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启蒙自由、科学和民主。蔡先生是一位难得保留着独特个性的老人,从不掩饰要顽强表达的心情。于是便有了令音乐学界乃至文化界为之震动的“乞灵”一案。先生提出的“乞灵”,一言蔽之就是“求道”,向西方寻求音乐的根本精神,使之能自由、充分、深刻地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灵魂的语言。实际上,“乞灵”一词在“五四”时期一些知识分子的笔下是经常出现的,傅斯年就曾主张学习白话文要“乞灵”于我们平时的说话。以此返观青主向西方音乐乞灵的观点,怎能把“乞灵”与“跪对”划上等号呢。也许因为先生是针对中西音乐而言吧,李慎之先生说得不错,很多时候“他们对爱国还是卖国的敏感程度要比对专制还是民主的敏感程度高出万倍”。我不否认先生个别语句(例如对洞箫的认同)不宜作为公论。其言辞倾向是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为鲜明,这又正是非常典型的“五四”精神的特质。看惯许多四平八稳的阐释性文章,读蔡先生的文字让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学术激情的震撼。记忆不会老。忘不了春光下与先生结识燕园,那份水流花开的快乐如霁月初照、春雨夜发;忘不了酷暑中,案牍旁,先生循循善诱,在这里,追求真理才是唯一的存在;忘不了严冬踏雪到北大医院几次探视的情形,先生与病魔抗争之精神令我几番悲欣交集……也许绍兴的先贤们寂寞了太久,一个莺飞草长的江南春日,先生魂归故乡。我的很多心思还没有对先生讲,援琴高歌、谈箫论剑,总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