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向一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向一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向一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向一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4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向一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向一文言文阅读1第一步考点排查练答案A解析A项,“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善”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B项,两个“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前者为“以……为师”,后者为“把……当作老师”。C项,“蹶”和“走”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前者为“使……遭到挫败”,后者为“使……败走”。D项,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前者为“弯曲的弧度”,后者为“缺乏的东西”。故选A。答案A解析A项,“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中,“切齿”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咬紧牙齿,形容非常愤恨。B项,“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或是困境窘迫;今义:一般指生活窘迫或是生活贫困。D项,“老大嫁作商人妇”中的“老大”,古义:年纪大;今义:排行第一的人。故选A。答案A解析A项,“攀援”,古今义均为: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延伸。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D项,“用心”,古义:因为心思或意念;今义:集中注意力或怀着的某种念头。故选A。答案C解析A项,“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C项,“狼籍”古今都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之意。D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故选C。答案B解析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B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下:名词作动词,低于。D项,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故选B。答案B解析④⑦⑨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晨夜兼道”中,“兼道”即兼程,加倍赶路;“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中,“交游”即交往;“君子不齿”中,“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其实”古义指“他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是实际情况。②“邂逅不如意”中,“邂逅”古义指“倘若万一”,今义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③“初一交战”中,“初一”古义指“刚刚”,今义指“农历初一”。⑤“行李之往来”中,“行李”古义指“使者”,今义指“出行携带的物品”。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古义指“用来……的”,今义是表结果的关联词。⑧“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故选B。答案D解析D项,族:众。故选D。答案A解析A项,短:诋毁。故选A。9.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B.东犬西吠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齐彭殇为妄作答案A解析B项,“东”“西”为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向西”。C项,“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D项,“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故选A。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C.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D.夙遭闵凶答案B解析A项,“零丁”同“伶仃”。B项,没有通假字。C项,“采”同“彩”。D项,“闵”同“悯”。故选B。答案B解析A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以”是介词,拿、用;“余船以次俱进”中“以”也是介词,按照。B项,两个句子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吾其还也”中“其”是语气副词,还是;“失其所与”中“其”是代词,自己的。D项,“人非生而知之者”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中“而”是连词,表修饰。故选B。答案B解析A项,均为介词,凭借。B项,副词,竟然/副词,是。C项,均为副词,将要。D项,均为“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结构。故选B。答案C解析A项,均为连词,于是、就。B项,均为副词,趁机。C项,连词,如果/代词,你。D项,均为动词,到。故选C。答案C解析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项,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介词,依靠。D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故选C。答案D解析A项,第一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第二个“则”是表顺承的连词。B项,第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为介词,翻译为“在”。C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翻译为“在这里”;第二个“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答案D解析A项,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介词,被。B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C项,所,名词,地方/“所”字结构。D项,以,均为介词,用。故选D。7.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谨拜表以闻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⑤以八千岁为春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⑦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⑧耕植不足以自给⑨诸侯以惠爱为德⑩倚南窗以寄傲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C.①④/②⑥/③⑦⑩/⑤⑨/⑧D.①⑥/②④/③⑦⑩/⑤⑧/⑨答案C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⑥介词,因为/③⑦⑩连词,来,表目的/⑤⑨介词,把/⑧用来。故选C。答案B解析两个“而”:连词,表目的/连词,表转折;两个“之”: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都不相同。故选B。答案C解析A项,其,代词,自己的/代词,它的。B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C项,均为介词,比。D项,连词,就/连词,表目的。故选C。答案D解析A项,为:介词,替/为:动词,做。B项,乃:连词,就、于是/乃:副词,才。C项,因:介词,通过/因:介词,趁机。D项,以:均为介词,把。故选D。考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答案D解析“屈平”句为陈述句,“城北”句为判断句。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答案B解析A、C、D三项为否定性判断句。3.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答案A解析A项为主谓倒装句。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答案D解析“大阉之乱”一句不是宾语前置句,是定语后置句。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牛何之答案AB解析C项,“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项,“子”句,无前置宾语;“牛”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6.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C解析C项,“于”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答案A解析B、C、D三项为被动句。8.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彼且奚适也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②③④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答案D解析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9.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答案C解析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10.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答案A解析A项,“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于”。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曰”是对话标志词,可作为断句依据,其后一般断开。“答曰”后可停顿。“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恶者贵”“美者贱”结构一致,中间应断开。同理,“美者自美”“恶者自恶”后应分别断开。“其恶者贵”中的“其”指代前面的“二人”,“其”前应断开。其余根据句意即可正确断句。2.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齐

使

使

使

使

使

使

乎(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答案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去聘问赵威后,齐王的信还未启封,赵威后就问使者说:“你们的年景不错吧?百姓们安乐吗?大王身体也好吧?”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命到这里来聘问太后,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怎么能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呢?”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许允妇是阮卫尉①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节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注]

①阮卫尉:阮共,卫尉,管宫门警卫的官。

A.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B.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C.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D.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妇令婢视之”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单句,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还答曰”中,“还”作“答”的时间状语,“还”后不能断开,排除A项。另外“桓必劝入”中,“桓”作主语,之前断开;“云”相当于“曰”,其后一般断开;“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者”后一般断开。参考译文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无比丑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鬟去看客人是谁。丫鬟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范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允于是就对她说:“女人必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其中几样?”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语法断句法】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季札)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

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答案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解析这段文字中,“执政”“难”“子”“政”“礼”“然”“郑国”等名词、代词,“至”“及”“为”等动词,“侈”“败”等形容词,都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名词、代词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动词谓语,然后确定动作的主语和宾语。这句话中,动词“至”的主语是名词“难”,所以在“难”之前断开;动词“及”既有名词主语“政”,又有名词宾语“子”,在“政”之前和“子”之后断开;动词“为”既有名词主语“子”,又有名词宾语“政”,在“子”之前和“政”之后断开。形容词一般作定语或谓语,此句中,形容词“侈”是名词“执政”的谓语,应在“侈”后断开;形容词“败”作“郑国”的谓语,“郑国将败”句子完整,在“郑国”前断开。“以礼”是介词短语作“慎”的状语,应在“以礼”后断开。参考译文(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七年春,(袁继咸)擢山西提学佥事。未行,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有朝觐官赍册之奏。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彝宪大恚,与继咸互讦奏。帝不听,乃孑身赴任。(节选自《明史·袁继咸传》)A.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B.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C.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D.继咸疏论之/谓/此令行/上自藩臬/下至守令/莫不次第参谒/屏息低眉跪拜于中官之座/率天下为无耻事/大不便/答案B解析“继咸疏论之”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谓”后面要断开;“上自藩臬”“下至守令”是对称结构,结构相同,中间要断开;“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没有人”“没有谁”,前面要断开;“屏息低眉”“跪拜”这两个动作的主语都是前面的“莫”,前面都要断开;“大不便”是对前面行为的评价,前面要断开。故选B。参考译文崇祯七年春天,(袁继咸)升任山西提学佥事。尚未赴任,总理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进呈了一份关于朝觐官员登记注册的奏章。袁继咸上书评论说:“假如这个命令得到推行,那么上自布政使和按察史,下到县令,没有不依次来请托的,低声下气地跪拜在宦官的座前。让天下人来干这无耻的事,真是太不好了。”张彝宪大为恼火,就上书和袁继咸相互攻击。崇祯皇帝不听劝阻,(袁继咸)就独自一人上任去了。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少知名,通简有高识,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节选自《晋书·谢鲲传》)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答案D解析找出句中的名词、代词“王澄”“敦”“鲲”“谢长史”“人”,虚词“与”“其”“所”;标志性词“惟”一般放于句首,排除C项;“谈话无倦”的主语是“鲲”,意思是“谢鲲谈话不疲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故选D。参考译文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左将军王敦引荐他为长史。母丧离职,服丧期满,迁为王敦的大将军长史。当时王澄与王敦同坐,见谢鲲谈话不疲倦,只是赞叹谢长史可以与他交谈,都不斜视一下王敦,他为人所仰慕就像这样。【虚词断句法】1.用“/”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

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节选自《吕氏春秋·下贤》)答案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焉”断开一部分句子,再根据常用于句首的词“故”“此”断开另外的句子。句中“善绻得道之士也”是典型的“A,B也”句式的判断句,故应在“善绻”之后断开。参考译文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而是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作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2.(2020·浙江高考节选)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

广

访

欤!答案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读书”的“书”是宾语,“读书”又是介词“自”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执事之文”作“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之”作“思”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广求远访”是并列对称的四字短语,在其后断开;“其变”作“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呜呼”是感叹词,单独成句;“者”字是句中停顿,可断可不断。参考译文而欧阳修在这时,实际掌握着权势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十分之九是出自欧阳修门下。而您实在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修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修之后,然而屹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有所敬佩,忘记您的文章是后来才被人们(经常)谈论到的。自从我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的人的顶点了!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答案A解析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项。参考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人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征召为太学录,因为他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都接见求学的人,且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他们,太学中的正副长官及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谋求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有什么不同吗?”援引《孟子》的话:“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言官认为他是在讥笑自己,请求贬黜他,(沈焕)在职才八十天,被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句式断句法】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

也!(节选自顾炎武《廉耻》)答案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解析这段文字中,“弃礼义”与“捐廉耻”皆为动宾结构,呈并列形式,要断开;“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其后应断开;“松柏后凋于岁寒”与“鸡鸣不已于风雨”两句结构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两句呈并列形式,应断开。“彼昏之日”作“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的状语,“固”与前面状语关联性不强,所以在“固”前断开。参考译文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寒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答案C解析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参考译文

晏平仲(字仲,谥平,习惯上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慎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谨慎行事。有利于国家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扬名于各诸侯国。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节选自《隋书·元景山传》)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答案C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分析“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状语应修饰“行”,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人来接应。元景山率领五百轻骑兵奔赴赶去(郧州)。樊毅等人恐惧,掳掠百姓后逃跑。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在漳口和樊毅交战,交锋两次,元景山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的职位,又被提升为柱国,(皇帝)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修辞断句法】1.用“/”为下面文言文断句。叶

《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和顶真修辞“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断开几处,余下的再根据语法断句法去推断。参考译文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书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了没有不读完全篇才终止的。常常遗憾(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①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②。[注]①屠沽: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屠,杀牲;沽,卖酒。②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答案D解析“步城西”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与“屠沽纷然”都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参考译文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去游玩。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我)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家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另寻佳处垂钓也未必能钓到大鱼。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A.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B.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C.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D.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句式的对称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先通读画线部分,疏通大意。从中不难看出“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与“弱国”相对,这些词语领起的句子构成四组对比句。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D。参考译文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计谋,通过控制物价的高低,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明地成就了霸主的威名。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争夺,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中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起;强大的诸侯国有的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天下统一。考点5文化常识判断对错。错误的,说出错误原因。【类型一:人的称谓(含名、字、号)、年龄】1.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才起的。(

)答案√2.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答案×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是出生后取的。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答案×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称他人名为不尊。4.“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答案√5.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答案×

“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6.“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答案√7.“自号”,旧时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给自己取的号,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

)答案√8.“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答案√【类型二:古代官职(含官职的任免升降)、部门】1.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答案√2.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答案√3.比部,三国魏始设,为尚书列曹之一,明清时为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尚书、门下、内史(中书)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答案√4.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答案√5.“六部”中吏部主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等事宜。(

)答案×礼部主管“科举取士”。6.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即主试者。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

)答案√7.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重农宣教、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答案√8.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答案×

“户籍”应由户部掌管。9.“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答案√10.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答案√11.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答案√12.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署”表代理、暂任官职。(

)答案√13.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答案√14.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答案√【类型三:天文历法】1.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答案√2.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答案×

“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3.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答案√4.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答案×

“辰时”指上午7点到9点,即上午8点前后。【类型四:古代地理】1.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答案√2.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答案√3.“河北”在古代大多是指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答案√4.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答案√5.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答案√6.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答案√7.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也指管理京师地区的衙门;京兆尹,即管理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

)答案√8.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江”。(

)答案×

“河汉”指的是“银河”,或指“黄河与汉水的合称”;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类型五:科举制度】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答案√2.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3.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答案√4.乡试,明、清两代每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答案×

“乡试”三年举行一次。5.“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明清时科举殿试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答案√6.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的最高学位。(

)答案×太学博士是官职名,不是一种学位。7.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答案×

“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8.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主要为策问。(

)答案√【类型六:风俗礼仪】1.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答案√2.“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故以姬为姓。(

)答案√3.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为“薨”。(

)答案√4.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后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答案√5.“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答案×

“义结金兰”指结拜为兄弟姐妹。“琴瑟和鸣”多指夫妻感情融洽。6.请老,告老,指官吏因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等。(

)答案√7.“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答案×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生祠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8.陛,指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答案×陛,指宫殿的台阶;殿下,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类型七:年号、庙号、谥号等】1.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答案√2.《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答案√3.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

)答案√4.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将其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

)答案√5.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答案√考点6内容概括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以备边为言,又不听,遂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疾,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B.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所以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C.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提到边防的事。D.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答案D解析D项,“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政事的缺失疏漏。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中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他幼年读书时,一两遍便能够背诵下来。B.黄中厌恶盛世祥瑞之类的事,且态度鲜明。他在王府的时候,拒绝了官吏要把武成庙长芝草的事上奏给皇帝的请求。C.黄中见微知著,执着又任性。他向皇帝进言应戒备边防,这个建议未被采纳,他便请求到地方任职。D.黄中退休之后,仍心系皇帝。他生病时仍亲手起草遗表,劝诫皇帝君主的职权不可让他人代替。答案B解析B项,“在王府的时候”错误,应是“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之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中持身严谨,庄强自重,且敢于直言,同僚周绾认为“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对他“不为谏官”深表惋惜。B.黄中精于政事,且对边防变化非常敏感,他出使金国回朝后,立刻建议朝廷整治军备,准备抵抗金国的进扰。C.黄中在朝廷与金国关系的处理上,富有大局意识,当金国使者宣布宋钦宗去世的消息后,在他力主之下,朝廷按照礼节处理此事。D.黄中对于朝廷边备非常担心。他曾多次建言戒备边防,却不被采纳,拜见高宗时,又多次建言边防大事,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答案B解析B项,“立刻建议朝廷整治军备,准备抵抗金国的进扰”错,原文为“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参考译文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被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担任贺金朝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居住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黄中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进入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政事的缺失疏漏。黄中生了病,亲手起草遗表,深切地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B.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C.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有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答案B解析B项,“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说法错误,其所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期间,做官清廉谨慎;任卫辉路总管时,在此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B.陈祐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愤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谋福利。D.陈祐查核台州百姓的田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被杀害;百姓请求把他留下葬在会稽,没有成功。答案B解析B项,陈祐父母是否受到恩赐,文中并未提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成才与个人好学、母亲支持有关。陈祐自小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断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其长大后就博通经史。B.陈祐治政有方略。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应抓住根本要务,比如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C.陈祐在山东百姓中影响力很大。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认为他一定没有私心,都出来应征。D.陈祐体恤百姓。他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长江以南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祐将他们全部释放使其归家,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答案D解析D项,“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任意嫁接。参考译文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他)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都听取了他的建议。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陈祐率领几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不可行。陈祐说:“为救百姓而获罪,我也甘心。”于是就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的百姓都受益于他。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治理。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个根本”: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朝廷)任(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于是陈祐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一带有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大盗)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大盗)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任为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数千口男女,陈祐释放全部(被俘虏的百姓)并让他们还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到(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考点7句子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祥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