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计划与方法_第1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计划与方法_第2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计划与方法_第3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计划与方法_第4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计划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计划与方法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并结合我校实际,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二、阶段复习时间安排1.时间安排:一轮复习:2023年3月初—2023年12月底;二轮复习:2024年2月上旬-2024年4月底;三轮复习:2024年4月底-2024年6月初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对照考纲、查漏补缺培养基本技能。3.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限时练和复习导纲辅助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思路与原则1.熟悉《新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2.认真研究近5年高考试卷,了解试卷的变化。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研究近几年全国、北京、海南等地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共性和特性,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调整相应的复习计划。3.合理筛选复习资料,培养多角度历史思维。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三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结合限时练,各类复习资料的特色,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四、学情分析总体情况:年级学生的历史平均分在53.59分左右,历次考试成绩好的班级在61—56分左右,潜能班在48-55分左右。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基础存在明显差异,两极分化明显。1.学生存在问题:因为是小科目,学生的重视度还不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够,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通史体系;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佳;语言的理解能力欠佳,无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题技巧掌握得不够,很多学生对论述题存在畏难情绪。2.教师存在问题:对新高考的命题思路、方向和重点内容把握还很不够;缺乏高考复习的经验、策略与技巧;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督促还存在不足,不够严格。3.过往教与学存在的局限。新课学习过程中按章节顺序循序而行,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宏观历史思维。新课学习历时较长,已学知识出现了较大遗忘。新课学习重视基础乃至历史常识,仅是进行知识点、线的学习。高考重点考查的学科主干知识及学科素养,这些方面还有待强化。新课学习所练题型是全面练习,个别题型缺乏针对性训练,尤其是论述题。同时过往教学中缺乏规律性、技巧性的总结。五、目标:一轮复习依据课程标准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模式。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实现两本必修教材政治、经济和文化史的内容重组,又要按照模块化要求,梳理专题知识,归纳理性认识,进一步夯实巩固中外历史纲要知识。六、历史学科一轮总复习计划及安排模块专题教学内容课时必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起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家的特征。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3.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3-4课时必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了解三国两普南北朝政权选的历史脉络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4课时必一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而的新变化;2.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课时必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路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诺岛、台湾及共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图奠定的重要意;2.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3课时必一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4课时必一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2.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课时必一中共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4.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2-3课时必一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4.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4课时必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路的曲折发展和重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课时必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2课时必二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2课时必二中古时期的世界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3课时必二走向整体的世界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2课时必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2.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3课时必二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产关系的深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了解马克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2-3课时必二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2课时必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2.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3.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3课时必二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3课时必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2.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2课时选一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3课时选一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3课时选一法律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2课时选一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3课时选一货币和赋税制度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发行、使用情况和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2课时选一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2课时选二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3.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2—3课时选二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2.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2课时选二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2.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课时选二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2.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2课时选二交通和社会变迁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2课时选二医疗和公共卫生1.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2.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课时选三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课时选三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1课时选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2课时选三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课时选三战争与文化交锋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2课时选三文化传承与保护了解历史上文化传播的多种载体及其影响,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1课时七、历史一轮高考一轮复习:考点呈现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体系——七大板块,86个高频考点。以每个历史时期总体阶段特征(包含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高考考点呈现,具体如下:中国中国古代史化合物世界古代史概念中国近代史理论中国当代史必修西方近代史实验世界当代史基础[选修]世界现代史结构与性质序号知识点高考出现次数(近五年)序号知识点高考出现次数(近五年)17、18世纪的欧洲2444晚清19世纪40年代-18986戊戌变法234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6儒家思想234620世纪20年代-1936年6明清2047法国大革命6第二次工业革命1848德意志统一战争6工业革命154919世纪末6一五计划1550明朝的经济5古希腊民主145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5抗日战争1451夏商西周时期5启蒙运动1453科举制5秦汉1454三民主义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455隋唐5改革开放1356国共十年对峙5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257抗日战争时期5百家争鸣1158魏晋南北朝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159中国古代的科技4宋元1160二战4罗马法1061夏商周四制4辛亥革命1062文史常识和史论4小农经济1063新航路的开辟4新文化运动964欧共体到欧盟4斯大林模式965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4美国民主共和制966近代中国经济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967一战4甲午中日战争968国民大革命4洋务运动869闭关锁国4英国君主立宪制870第二次革命革命时期4鸦片战争871古代中国的经济3中国古代的文化772宋代的商业3唐朝经济773宋代的经济3清朝经济74建国以来的教育3俄国十月革命77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解放战争776近代中国的外交3二战后的世界777近代以来的文化320世纪初778隋唐时期的文化和教育3明朝的商业679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3殖民扩展680二战后的西方3汉朝经济681太平天国运动3近代中国的思想682巴黎公社3经济大危机683第三次科技革命3冷战684美苏争霸3五十年代的外交6建国初期1949-1956)6中国古代史时空线索具体考点内容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时期政治: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政治:政权更迭,封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得以开发;文化:佛教盛行,文人群体形成,推动了文学、书画艺术的发展。宋元(960~1368年)政治:宋元(960~1368年)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元朝走向统一的历程,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文化:程朱理学,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明清时期(1368~1840年)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中国的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政治上:农民阶级领导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教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辛实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政治: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通过“宁汉合流”确立专制统治,另一方面通过继续北伐和东北易帜,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中国共产党则逐渐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不得不进行长征。经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再加上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展开,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官僚资本则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膨胀,聚敛起巨额财富。文化: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20年代末,“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政治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逐渐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抗日民主运动随之不断高涨;日军的侵华暴行暴露了法西斯的残忍本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国内外反法西斯力量的有力配合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但国民党依然挑起了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经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给沦陷区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政策、沿海工业内迁、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及大生产运动,均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的大量输人及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等措施,使得国统区经济崩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推动力。文化大量高校师生内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本性,则使国统区人民的思想在抗战及内战时期均受到了极大抑制。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政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但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左”的错误逐渐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采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及抗美援朝等措施迅速巩固了人民政权,并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1956年,中国开始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共八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七千人大会等体现了正确的探索;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则是探索中出现的曲折。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体现出革命性和灵活性统一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当代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宪法得到完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是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标志;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不断发展。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之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使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深人。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走向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对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世界古代史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政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地区性帝国的产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经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中古时期的世界政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专制、城市自治和教会神权统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文明得以发展,《查士丁尼法典》名噪一时。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步入封建时代,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朝鲜半岛出现了新罗、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东非出现了阿克苏姆王国和其他一系列国家;西非地区,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的津巴布韦一度兴盛。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经济: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工商业日益繁荣。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农耕经济繁荣,东亚的日本和高丽均实行土地国有。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农业总体落后,东非和西非的一些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美洲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的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交流中心。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则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古代非洲的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西方近代史走向整体的世界政治: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权,强大的王室成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政治保障。此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荷兰和英国分别于17、18世纪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经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对金银的狂热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而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一方面促进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文化: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及传播基督教的热情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而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促进了西欧人文主义的发展与成熟,并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政治:英、美、法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了共和制,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是其典型表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扩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也随之得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经济:14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简单协作时期;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欧美等国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西方现代史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政治: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日益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经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为主要表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美、德等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面貌和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理论;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开放性特征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近代史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的激化,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席卷了亚非拉广大地区。经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