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医养结合情况报告5篇_第1页
2023年医养结合情况报告5篇_第2页
2023年医养结合情况报告5篇_第3页
2023年医养结合情况报告5篇_第4页
2023年医养结合情况报告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医养结合情况报告5篇

书目

第1篇2023医养结合工作状况的调研报告

第2篇2023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

第3篇加快推动“医养结合”有关状况的调研报告

第4篇2023关于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

第5篇医养结合工作推动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3医养结合工作状况的调研报告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下面是我整理的调研报告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医养结合工作状况的调研报告一:依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支配,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状况进行了深化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状况汇报,深化到严店乡五保供给中心实地考察、了解状况,召开相关人员参与的座谈会,听取看法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状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仔细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动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主动的探究,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给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给中心,自2023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刚好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刚好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给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喊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给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须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依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阅历,特殊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法,落实激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依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连接,提高老年人等特别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探讨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主动性。要在深化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阔人民群众关切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仔细进行探讨,搞好政策连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仔细探讨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仔细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气举办养老机构供应便捷服务,特殊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动融合发展。要根据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23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供应医疗卫生服务,到2023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激励支持乡、村医疗卫朝气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供应优质的医疗服务,满意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主动探究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激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实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赐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相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动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华蜜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工作状况的调研报告二:为主动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实力,满意“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主动探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究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根据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探讨通过。根据方案,大力推动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激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动基层医疗卫朝气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供应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实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化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特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特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意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化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依据康复状况刚好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23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主动探究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23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料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23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须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别群体选择居家养老。浩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行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状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样,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当有其显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需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究竟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旧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方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须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呈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主动实践和探究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供应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看法,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看法,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依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赐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肯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主动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退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主动探究社会资本参加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运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实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气和民间资本参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激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动基层医疗卫朝气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激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气参加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供应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育、评聘和运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育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激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赐予相应的特别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忱和主动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实力。对社会力气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依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依据多部门考核状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四)强化行业监管考核,确保医养结合取得成效

推动医养结合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聚焦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健康合肥建设的创新之举,必由之路。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同时,各相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探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定期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或者托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综合绩效评估。评价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和对机构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医养结合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老年人群的满足度得到较大提高。

2023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

医养结合是近期养老模式的热门话题,医疗对于养老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不仅要供应欢乐华蜜的生活环境,也要供应完善的医疗服务,有尊严的临终关怀等。下面是酷猫写作我整理的2023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1为主动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实力,满意“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主动探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究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根据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探讨通过。根据方案,大力推动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激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动基层医疗卫朝气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供应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实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化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特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特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意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化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依据康复状况刚好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23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主动探究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23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料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23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须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别群体选择居家养老。浩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行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状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样,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当有其显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需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究竟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旧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方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须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呈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主动实践和探究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供应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看法,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看法,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依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赐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肯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主动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退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主动探究社会资本参加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运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实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气和民间资本参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激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动基层医疗卫朝气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激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气参加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供应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育、评聘和运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育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激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赐予相应的特别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忱和主动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实力。对社会力气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依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依据多部门考核状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四)强化行业监管考核,确保医养结合取得成效

推动医养结合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聚焦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健康合肥建设的创新之举,必由之路。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同时,各相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探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定期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或者托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综合绩效评估。评价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和对机构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医养结合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老年人群的满足度得到较大提高。

2023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2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6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3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实力和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状况

(一)主动探究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实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23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朝气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供应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23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加、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平安、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供应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安慰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供应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学问询问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化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学问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询问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给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实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援、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2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加。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2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看法》,实施看法明确大力激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气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供应了指导性看法。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方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方法》。方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赐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气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赐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详细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气兴办和激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供应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方法供应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特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实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相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动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主动的进展,但是在服务实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须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实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供应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非常惊慌,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意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依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须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须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缘由,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冲突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浩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给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看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情愿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情愿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须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探讨》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情愿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情愿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殊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须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须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供应治疗性护理服务的实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应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23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阔一般老年人,特殊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浩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23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23年—2023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实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实行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实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准备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定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非常紧迫,而且压力非常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气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实力。大力推广才智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供应刚好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供应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华蜜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根据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激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供应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提倡“服务今日,享受明天”的理念,实行“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供应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看法》,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激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3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须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动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实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实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激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激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主动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供应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接着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赐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主动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主动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看法》(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赐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赐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主动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探讨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赐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实行投入资本金、干脆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长保险,推动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主动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方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激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依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运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激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赐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起先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安排延长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主动延长五保供给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领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主动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建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运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对广阔农村老年人服务。主动引导激励社会力气参加、支持五保供给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实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气兴建敬老院。

加快推动“医养结合”有关状况的调研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定结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6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3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实力和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状况

(一)主动探究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实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23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朝气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供应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23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加、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平安、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供应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安慰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供应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学问询问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化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学问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询问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给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实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援、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2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加。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2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看法》,实施看法明确大力激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气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供应了指导性看法。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方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方法》。方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赐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气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赐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详细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气兴办和激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供应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方法供应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特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实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相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动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主动的进展,但是在服务实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须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实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供应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非常惊慌,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意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依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须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须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缘由,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冲突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浩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给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看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情愿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情愿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须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探讨》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情愿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情愿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殊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须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须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供应治疗性护理服务的实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应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23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阔一般老年人,特殊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浩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23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23年2023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实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实行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实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准备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定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非常紧迫,而且压力非常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气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实力。大力推广才智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供应刚好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供应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华蜜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根据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激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供应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提倡服务今日,享受明天的理念,实行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供应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看法》,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激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3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须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动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实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实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激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激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主动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供应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接着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赐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主动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主动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看法》(苏政发〔2023〕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赐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赐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主动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探讨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赐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实行投入资本金、干脆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长保险,推动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主动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方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激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依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运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激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赐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起先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安排延长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主动延长五保供给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领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主动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建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运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对广阔农村老年人服务。主动引导激励社会力气参加、支持五保供给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实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气兴建敬老院。

2023关于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

主动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实力,满意“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下面是酷猫写作我整理的2023关于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关于医养结合推动状况调研报告1“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详细有医疗服务、健康询问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一、基本状况

截止2023年底,市城区(苏仙区、北湖区)户籍人口约85.46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约12.12万人,占总人口14.19%,高出国际标准4.19%。市城区开设老年病病区的医院4家,有老年病床位236张。两区已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敬老院、农村华蜜院及民办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机构,共有养老床位3070张。

(一)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医养结合工作

2023年1月23日,瞿海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专题探讨市中心城区综合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建设问题。7月17日,市政府领导专题调研部署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工作,确定支配专项经费,启动我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看法》(郴政发[2023]4号)。2023年6月23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评召开专题会议,探讨市本级公办示范性医养结合项目建设,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二期项目以“郴州市康养中心”名义申报立项,为市本级公益性医养结合示范性项目,规划建设养老床位500张,其服务对象以政府兜底保障的群众为主,并依据社会需求,兼顾社会养老。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动。

(二)落实政策,扶持民办养老机构

主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看法》中明确规定的各项实惠政策,市财政赐予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达到3000元/张和50元/人·月。

(三)多措并举,主动推动居家养老服务

自2023年以来,市政府连续五年把居家养老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一是制定出台了《郴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从平台建设、服务开展、政府购买资金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建立有效的嘉奖考核机制。二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坚持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与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相结合。一方面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与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有机结合,通过聘请、培训、持证等方法组建了以4050人员为主的居家养老专业服务队伍;另一方面主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和队伍组建由社区党员、热心人士、邻里邻居、低龄健康老年人组成的志愿为老服务队伍。三是整合资源,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实力。在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建设上,整合社区(村)卫生服务站、文化站(农家书屋)、体育设施等资源,为老年人供应文化、健身、医疗服务。

(四)当前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关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工作,郴州还处于初始状态。2023年11月18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医养结合项目协调会,形成了《关于市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但发改、民政、卫生计生、人社、财政、国土、税收等医养结合工作有关部门还未制定操作规范,也未建立工作机制,制约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

二是养老机构无医疗功能。目前我市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没有内在联系,福利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未内设医疗机构,未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医疗养老与生活护理割裂。居家健康养老机制不健全,市中心城区社区居家老人未与辖区医疗卫朝气构签订医疗服务(急诊服务、护理服务、健康查体、健康询问等)协议,存在医疗养老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问题。

三是医疗机构无养老功能。没有专业的医养结合型服务机构,市城区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医院仅设立了老年病科,不具备养老服务功能;市精神病医院目前基本局限于为老年痴呆症、老年精神病极少患者供应医养结合服务。

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依据郴州的状况,值得推行的医养结合模式。

(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平台的居家养老

由政府主导,并配套财政资金支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和信息网络平台为辖区老年人供应居家养老服务。一是为辖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供应健康管理服务。二是为辖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安排生育特别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供应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基本服务。三是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为签约老年人供应便民服务,包括家庭医生处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预约优先等,政府发文明确由签约医生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的可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签约服务费用由医保、财政补贴、个人自付三方分摊。四是依托社区信息平台建立云医院。以家庭医生为基础,以云技术为手段,建立云医院,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会诊、转诊、远程医疗及业务协同的互联共享。利用家庭医生工作室平台,整合资源,在居家养老互助中心、养老机构搭建云医院居民终端平台或云医院体验店,为老年人看云医院供应看病场所、设备和就医指导。五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护理病房。收治高龄、患有慢性疾病,在医疗中心明确诊断并基本限制病情的复原期老年患者,供应疾病复原期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并与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转接制度。

(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

由单位或个人筹集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设正常疗养区、失能和半失能区、失智区等分区管理。300张床位(含)以上的养老机构单独设置综合门诊部,条件具备的可申请设立医院;30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单独设置医务室或诊所。举办人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民办非企性质的护理院,卫生部门负责审批并发放卫生医疗执业许可证,医保部门在机构护理工作符合规定后与机构签订协议,患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支付条件的由医疗保险支付,其余的费用由患者自行支付。同时还实行财政补贴等激励机制保障养老机构运转。

(三)医院内设养老机构

一是依托原有的医院医疗资源,特殊是一些特色专科医院,建立老年医疗养护中心,为失能、失智、临终关怀老人供应专业的医疗养护。以“医保包干”助推“医养结合”,实行按日包干、分类结算的结算管理模式。二是利用医院闲置床位,开设医养结合康复中心。部分医院由于区域重新划分,服务区域人员变少,病床空闲率较高,为合理利用医院资源,开设康复中心,并引进民办养老机构,医院医疗团队负责老人的医疗需求,社会养老机构负责康复中心老人的养老生活护理,实行医保住院、托护养老两个运行体系,收治以既有医疗需求又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为主,以住院病人收住入院,好转后按需求转入养老模式,医养互换时切换信息。三是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利用医疗资源,拓展业务,在康复的基础上,开设养老中心。

三、有关工作建议

(一)建立医养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

1、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一是要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理顺养老和医疗机构条块管理机制,解决好目前养老由民政管,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管,医保由人社管的局面,打通医养结合“瓶颈”。二是要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机制。包括准入、运行及监管机制。三是出台医养结合服务实惠政策措施。探讨制定医养机构的医保政策、税收管理和土地供应等保障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郴州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对医疗机构养老床位进行专项经费补助。

2、科学制定规划。建议政府依据目前市城区的人口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实际,制定医养结合的布局规划。将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医疗卫生设施与民政部门管理的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或者就近建设,有效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接着医学教化等方面的制度连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朝气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激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育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养分、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居家养老做好医疗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