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_第1页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_第2页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_第3页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_第4页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

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申报书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申报书(可编辑)【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工程摘要 11.2编制依据 2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4第二章工程背景及必要性 52.1建设背景 52.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6第三章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 103.1自然条件 103.2社会经济条件 113.3土地资源条件 123.4劳力资源条件 123.5交通、信息条件 123.6建设单位情况分析 123.7森林资源条件 133.8区域优势及政策导向 133.9存在的问题分析 14第四章指导思想及建设原那么 174.1指导思想 174.2建设原那么 174.3建设目标 18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 205.1建设任务和规模 205.2建设期限 205.3工程建设技术方案 21第六章工程建设平安生产及环境保护 366.1平安生产 366.2环境保护 36第七章工程建设招标方案 387.1招标范围 387.2招标组织形式 387.3招标方式 38第八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398.1投资概算 398.2资金来源 41第九章效益分析 429.1经济效益 429.2生态效益 459.3社会效益 52第十章工程组织与管理 5310.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5310.2管理模式 5410.3管理措施 5410.4技术培训 5610.5劳动保护 5712附件 5712.1附表 57第一章总论1.1工程摘要1.10工程效益:工程建成后,原州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0%,将构成宁夏南部地区重要的区域生态平安屏障,不仅对固原市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且对宁夏南部山区区域经济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1.2编制依据: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造的理论与技术研究〞〔KZ952-J1-219〕1项。人工造林密度:生态公益林:167株/亩经济林:111株/亩封山育林补植密度:80株/亩灌木林地:85m3.hm-2.a-1土壤侵蚀模数:无林地:5500t.hm2.a-1;林地:2500t.hm2.a-1;苗木费:生态公益林1500元/亩,经济林2000元/亩;整地费:200元/亩;栽植费:100元/亩;幼林抚育费:100元/亩;有害生物防治费:100元/亩;科技支撑费:100元/亩工程建设总本钱:8323万元/年;经营本钱2600万元/年;投资利润率42.3%;投资回收期:7.9年;累计净现流量:57035万元;财务累计净现值87583.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1.09%。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本工程符和原州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原州区农业生态建设及经济开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的重要内容,该工程建设引进了西北水保所程积民先生的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在营造林工程建设方面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该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该工程建成后,其经济效益可到达25800万元/年,修养水源3333.3万m3.a-1,净化水质价值可达4000万元/年;保持水土10000t/年,保土育肥价值可达3500万元/年。对宁南山区及至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平安都有十分重要作用。第二章工程背景及必要性2.1建设背景宁夏南部山区〔除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地区,素有“苦瘠天下〞之称。历年来,由于工程区的经济开展根本沿用掠夺式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随着人口增长,植被缩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使原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愈来愈差,畜牧业和林业的开展余地愈来愈小。在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土地不断贫瘠化,干旱、风沙等灾害日趋频繁的影响下,农业生产更加低而不稳,生态、经济、人口三个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第一步必须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供给量,只要自然资源供给充足,经济开展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才能可持续开展。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开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当地各级组织带着广阔群众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但成效却不尽人意。回忆和总结该地区几十年生态与经济建设开展历程,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开展的主要原因,要使当地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开展,必须针对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经济开展状况进行科学规划,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展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生态问题中开展经济,通过经济开展解决生态问题,建立起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经济产业开展体系,最终实现生态优良、经济开展、社会和谐的目标。2.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本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和重建宁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宁南山区生态屏障。宁南山区的主要地形构架是六盘山及其余脉,这些山地与邻近区域相比,具有海拔高、降雨多、气温低、空气湿度大,自然植被相对较好,林业建设有一定根底,适宜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草〕等诸多优越条件。因此本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为依托,对六盘山主脉及其主要余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构筑一条纵贯宁南山区的绿色长廊,并以此为主体,与外围各县区的生态林体系连成一体,建立起六盘山地区完整的森林生态平安体系。原州区属六盘山外缘区,恢复和重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是建设宁夏南部生态屏障所必须的和最重要的。六盘山素有“高原绿岛〞之称,是宁夏物种资源最富集的生物基因库。是天然的植物园,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其植被类型,既有水平地带性的森林、草原,又有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出现的低山草甸草原、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矮林等组成的垂直植被景观。也是天然的动物园,有动物1400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200余种,脊椎动物200余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钱豹,二类保护动物林麝、红腹锦鸡、勺鸡和金雕等等。同时,这里又是西北地区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有中药材资源700余种,占宁夏中药材资源的2/3,有经济价值高、市场亟需、濒危紧缺药材如六盘山贝母、祖师麻、铁棒锤、黄芪、黄精、黄芩、水飞蓟等。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六盘山东麓,全境属六盘山外缘区,该工程建设区属于六盘山主脉延展区,是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的发源地和主要汇水区。该工程的成功建设,将为六盘山区的各类动物季节性、生理性迁徙提拱广阔的空间,为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扩展奠定根底。因此,该工程建设是保护和开展六盘山区优质动植物种质资源的需要。研究结果说明六盘山外缘区域的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严重失衡,生态需求超过了生态供给,出现生态赤字,该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而提高生态承载力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对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因此进行本工程建设是提高工程区生态承载力的需要。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战略决策和宏伟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而宁南山区农民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生活贫困、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和改善生态,提高生态承载力,才能开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进行该工程建设,可大幅度增加区域植被覆盖率,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开展,提高农民收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宁南山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为量少、质差、时空分布不均。其地表水资源仅6.59亿m3,其中苦咸水1.7亿m3。按2021年人口统计,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仅350m3左右,为自治区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的40%,全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的16%,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开展所必须的人均1000m3的临界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降雨量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加上主要河流源头植被破坏严重,水源修养能力降低,清水河、茹河、葫芦河等没有源头水补给,河道时常断流,成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清水河目前径流量只有1980年流量的1/20。而随着区域内城乡经济开展和人口增长,对水需求量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愈来愈突出,水资源短缺是该地区过去、现在、将来经济开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有二,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就是在河流的源头和流域两岸营造水源修养林,修养水源,该工程的成功建设将新增林地年修养水源总量为5000万t,可大大增加工程区的水资源存量,是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第三章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3.1自然条件六盘山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山脉之一,大局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体巍峨挺拔,绵延近200km。原州区全境属六盘山外缘区,工程区是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的发源地和主要汇水区,涉及的范围包括开城、张易、头营、三营、彭堡、中河六个乡镇,青石嘴、水沟、叠叠沟、红庄、赵千户、马东山、蝉塔山七个国有林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5°58′?106°30′,北纬35°34′?36°38′。区内全年日照时数为2527h,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35kcal/cm2,年生理辐射量为76kcal/cm2。年均气温为6.8℃,年积温2263℃,枯燥度1.63,无霜期103?148d;多年平均降雨量471.2mm,其中6?9月份降雨量326.5mm,占69.3%。多年平均径流深4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5.6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模数46.0m/km2,多年平均输沙量1650T/km2。土壤以黑垆土、灰褐土和湘黄土为主。在的水平分布上处于黑垆土地带,并且是黑垆土向灰钙土过渡的边缘地区。垂直分布上从上至下由山地草甸土和山地灰褐土组成。植被具有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六盘山主脉一带为森林草原和落叶阔叶林,向北逐渐变化为森林草原,灌丛草原和干旱草原。区内森林主要是人工林,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70%。境内有各种野生动物147种,其中食肉型野生动物32种,食草型野生动物48种,其它类型动物67种。有六盘山外围的天然次生林区,有大型食肉动物金钱豹分布和国家保护动物林麝的活动。3.2社会经济条件原州区地处偏僻封闭的中国西北内陆,辖6镇5乡1个办事处,193个行政村1152个自然村,总人口41.98万人,其中回族19.65万人,占总人口的46.8%,农业人口31.2万,占总人口的74.3%。区域面积2756km2〔413.4万亩〕,人口密度为152人/km2。近年来,原州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立足区情,科学决策,提出了“生态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富区、改善民生、和谐开展〞的工作方略,坚持以科学开展观统揽全局,以推进跨越式开展为主题,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转变开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抓机遇、争工程、保增长、促增收为重点,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提升一产、突破二产、繁荣三产,经全区各级组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开展的良好态势。202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36万元,同比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1800元,同比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同比增长14.5%。区内交通比拟方便,有中宝铁路、福银高速、银平公路、兰宜公路、黑海公路等其它等级公路通过;信息比拟畅通,邮电、特快专递、移动、市话、农话等比拟完善,使用比拟方便。3.3土地资源条件该工程区地处原州区南部,属黑垆土区,土壤肥沃,适宜各类树种生长,因而在该区域开展以针叶林为主的水源修养林,土地资源条件优越。3.4劳力资源条件工程区现有农村劳动力10万人左右,其中有3万人为剩余劳动力,在组织大规模生产时可临时组织大量的劳动力。3.5交通、信息条件工程区有银平公路、福银高速和中宝铁路通过,交通较为便利,信息畅通,根本到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程控。3.6建设单位情况分析原州区林业局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林业技术推广效劳中心、国营林业总场、林木检疫站、林政执法大队、综合股、财务审计股、退耕办共8个办事机构。有16个基层国营林场,其中10个封山育林场,6个“工资田〞林场。有专业技术人员425人,其中林业副高级工程师12人,林业工程师69人,助理工程师318人,技术员26人。3.7森林资源条件原州区现有林地面积130100.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978.3hm2;疏林地面积242.2hm2;灌木林面积26430hm2;未成林地面积68959.3hm2;无立木林地面积2229.7hm2;宜林地面积28594.2hm2;苗圃地665.2hm2;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8hm2。3.8区域优势及政策导向原州区根据?宁夏自治区发改委关于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工程的意见?,对一局部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条件脆弱而又迫切需要治理区域的贫困人口,从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双赢和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的高度出发,配套相关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妥善安置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有方案有重点的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不仅有效地改善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逐步摆脱贫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根底,而且减轻了人口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了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功能,增加了营造林工程的可行性,为实施整山、整沟、整流域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恢复林草植被,进行迁出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和经营管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速度。原州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林业工程建设有领导亲自抓,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使工程建设有可靠的领导保障和管理保障,从而能够集中全区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工程的顺利运行,使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以前大的林业工程建设中,由于注重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科学性,使工程建设在整体上能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在具体地段上针对当地气候干旱,造林不易成活成林的特点,能够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具体地段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配套合理的整地方式,采取先季〔年〕整地,活土倒换,蓄水保墒,改善苗木栽植后的局部小环境条件,辅以先进实用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提高成活率,通过乔灌搭配,针阔混交,加大混交林营造比例,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产潜力,获得比拟好的综合效益,建立了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林业建造模式,走出了一条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营造林工程建设道路。3.9存在的问题分析林业生态工程工程建设受自然条件及树木生长周期长的限制,具有投资多,费工耗时,见效慢、管理难,直接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多年来经过广阔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造林,靠近村旁、路旁、耕地附近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已经实现了绿化;另外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工程区气候干旱、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恢复和治理很不容易,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突出,因而治理难度很大。清水河源头区域海拔较高,两岸大局部区域降水量又偏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干旱,秋季雨水较多,且冻害比拟严重,适宜栽植的树种较少,因此造成造林树种单一的现象。目前,造林每亩国家投入仅为200元,仅仅能满足低价格苗木的供给,其余资金靠投工投劳完成。对于整地、造林的人工费用就很难满足,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的抚育就更无从谈起,因此严重制约着造林质量的提高。在清水河源头的大局部地区,病虫鼠害问题特别严重,危害极大,防治相当困难,对水源修养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造成了重大威胁。主要虫害为杨树天牛、落叶松叶蜂等,对水源修养林威胁最大的虫害就是落叶松叶蜂。鼠害主要为鼢鼠及地面田鼠,鼠害难以做到预测预报、提前防治,在造林中常常出现“边栽边啃〞的现象。第四章指导思想及建设原那么4.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及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指示,以构建黄河中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为宗旨,以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开展为目标,充分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在总结前期水源修养林建设成功经验的根底上,科学、标准营造水源修养林,提高当地生态承载能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开展提供具有较强支撑力的生态体系。4.2建设原那么“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开展思路,做到短期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林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效益,促使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开展。4.3建设目标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5.1建设任务和规模完成六盘山外缘荒山造林及清水河流域营造林工程30万亩。其中六盘山外缘荒山造林12万亩;清水河源头〔2km范围〕治理3万亩;清水河两岸〔两岸第一层山脊或1km范围〕绿化5万亩;六盘山外缘区封山育林10万亩。现有林分质量低,木本植被退化或林木盖度达不到成林要求的林地进行更新与恢复造林,建设规模15万亩。沿清水河两岸开展枸杞及特色杏、苹果、梨5万亩。改建种苗基地1200亩。新建改建贫困国有林场办公用房2000m2;购置各种办公设备200台〔套〕。5.2建设期限本工程建设期限为10年〔2021~2021年〕。5.3工程建设技术方案根据“十二五〞规划,统筹兼顾与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关系,科学安排本工程布局,确保目标统一,形成合力,取得最大成效。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科学治理,整体推进。〔1〕在六盘山外缘及清水河源头,以水源修养林建设为重点,实施工程造林4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通过人工造林、封育等措施,建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水源修养林体系。建设区域包括原州区的开城镇、张易镇、青石嘴林场、水沟林场、东岳山林场、叠叠沟林场、红庄林场、赵千户林场、马东山林场、蝉塔山林场及中河乡、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的局部区域。〔2〕在清水河两岸,以河岸绿化及支流治理为重点,以水土保持为目的,实施人工造林5万亩。建设区域为开城镇、清河镇、彭堡镇、头营镇和三营镇。〔3〕在清水河流域开展以干鲜果品为主的经济林5万亩,建成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区域为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1〕水源修养林:根据多年来造林经验,结合林区自然条件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共选择了以下主要栽植树种:针叶树种:以云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为主。阔叶树种:以白桦、红桦、臭椿、白榆、辽东栎为主。灌木树种:以沙棘、山毛桃、大果沙棘、丁香、蔷薇、山杏、柠条为主。〔2〕清水河两岸水土保持林: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那么,树种设计为云杉、油松、落叶松、旱柳、垂柳、新疆杨、刺槐、国槐、杞柳、山杏、山桃、柠条。〔3〕清水河流域经济林:树种为枸杞、苹果、早稣梨。种苗是造林的物质根底。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长的重要因子。本工程中种苗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GB2772?81,GB7908?87,GB6000?1999,GB601?85和国家推荐性标准LY1000?91。容器苗质量应到达国家?容器育苗技术标准?规定的合格质量标准。总结前期工程建设经验,为了到达工程建设预期目的,工程建设用苗必须高标准、高起点。容器苗造林具有保持根系完整、减少水分损失等优点,造林成活率高。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和造林成活率,该工程造林将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容器苗造林要占到80%以上,原那么上针叶类苗木全部采用容器苗。考虑工程区的土壤、气候条件,为了保证成活率,苗木的生产地必须和工程区的气候、土壤相近,主要以当地和周边地县如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固原市当地苗木为主要考虑对象,择优选用。苗木原那么上要以招标方式采购,以确保苗木质量,降低苗木本钱。1整地方式造林地整地,是在造林前改善土壤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整地的作用第一是拦截径流、蓄水保墒、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第二是改变光照条件,调节土壤温度,第三是提高土壤肥力,第四是消灭杂草。常用的整地方法有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阶整地等多种方法。整地方法的选择应结合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根据工程区实标,该工程工程整地以水平阶整地为主,在35度以上地段采用鱼鳞坑整地。2造林密度根据以往造林经验和工程区实际情况,造林密度主要设计为222株/亩〔水平阶整地,株行距为2×1.5m〕,局部地块设计为167株/亩〔鱼鳞坑整地,株行距为2×2m〕。3造林季节造林是季节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最适合的造林季节要根据造林地的气候条件和所用种苗的特点来确定。从气候方面看,适宜的造林季节,应具备适合种子萌发及苗木生根所需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从种苗方面看,适宜的造林季节应该是种苗具有较强的发芽、生根能力,而且易于保持幼苗内部水分平衡的季节。此外,还要考虑鸟、兽、虫危害的季节及当地劳动力情况等。黄土高原的造林季节主要是春、雨夏、秋三季。①春季造林春季造林是我国多数地区的主要造林季节。2~4月土壤水分出现上下变化过程。从惊蛰以后气温逐渐上升,天气变暖,土壤表层0~20cm白天已解冻,下层仍冻结,发生毛管蒸发,进入返浆期,表层土壤水分增高。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半解冻时含水量为春季最高时期。这时造林有利于生根发芽,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期长。在气温上升迅速的干旱地区,那么须注意“顶凌造林〞,争取有利时机。总之,春季造林宁早勿迟,有利于苗木成活。②雨季造林黄土高原7~9月是多雨季节,习惯上称这段时期为雨季,一般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以上。根据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的测定,7~9月份进入雨季后土壤水分得以补偿,土壤含水率尤其是表层,阳坡普遍到达8.92%~11.8%,阴坡9.13%~17.05%,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5.53%~60.14%和64.90%~96.28%。因此,7~9月为土壤水分补充和积聚期。黄土高原的群众利用雨季降水量大,土壤水分充足的有利条件开展雨季造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抓住雨季透墒的有利时机,掌握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合理的造林方法,雨季是一个造林的好季节。在黄土高原的西北部,雨季造林不应迟于7月下旬,在东南部地区可延长到8月下旬。应该指出,雨季造林的树种有很大的局限性,适宜的造林时间要与适合的树种密切结合起来方能有好的效果。③秋季造林按水分条件看,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上坡水分蒸发缓慢,加上有前期较长时间的雨季降水补充,土壤水分条件尚好。根据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测定,在宁夏黄土地区一般阳坡土壤含水量为8%左右,为田间持水量的39.35%~46.85%,阴坡10.95%~19.1%,为田间持水量的54.75%~86.28%。这个期间为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所以也是黄土高原有利的造林季节。从苗木生理方面看,秋季当苗木落叶后进入休眠,地上局部的蒸腾量己到达很低的程度,而根系在土壤中的生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对苗木成活有利。秋季栽植的苗木,到翌春生根发芽都早,根系己能吸收土壤水分,待晚春干旱季节到来时,已恢复正常生长。总之,秋季造林也要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条件而定。秋季造林适宜期限较长,自苗木开始落叶起,至土壤冻结前均能造林。生产中有所谓“秋抓晚〞的说法。但是,过迟苗木根系活动进入休眠,达不到早生根的作用。根据工程区气候条件和确定的造林树种,该工程的造林季节主要为秋季,其它季节如春季也可造林,但要抓住雨后墒情较好的时机造林。⑷造林方法造林方法一般按造林时所用的材料而定。可分为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3种。根据工程区实际,本项工程均采用植苗造林的方法。幼林抚育是指造林后到郁闭成林前所进行的各种技术措施,这是有关造林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就是说明造林以后必须加强管理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新造幼林一般要经历恢复、扎根、生长并逐步进入速生的过程。这个阶段林木的主要矛盾是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幼林抚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幼树对水、肥、气、光、热的要求,使之迅速生长到达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并适时郁闭。根据林区多年造林经验,本工程造林的实际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新造林地的大局部树种管理主要是松土、锄草、病虫害防治和防止放牧。每年抚育2次,除云杉需要连续抚育10次,连续抚育5年外,其余树种需抚育次数为6次,连续抚育3年。对造林成活率缺乏85%时,或虽到达85%以上而成块状死亡的,都应在造林后的一年内进行补植。补植时要经过局部整地,选用同龄、同级大苗精心栽植。封山育林是对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萌芽、根蘖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种母树条件的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及荒山、荒地,实行不同形式的封禁,使其沿着群落自身开展的规律,到达恢复植被的目的。封山育林用工少,本钱低,见效快。该工程实施封山育林10万亩,机械围栏260km。封山育林的地点确定在马东山林场、蝉塔山林场2个国有林场以及开城镇、张易镇、头营镇、彭堡镇、三营镇和中河乡等5个乡镇。封育规模为10万亩。根据当地封山育林条件,确定封育类型主要为灌草型和乔灌型。根据工程区实际,封育方式设计为全封,封育期限为4~6年。〔1〕封禁措施①搞好宣传,提高认识搞好封山育林不只是靠政策和制度,而最重要的是靠广阔群众对开展林业的正确认识和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因而,开展封山育林工作,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群众造林、护林、管林的根本情况,摸清干部、群众对林业建设的思想认识。要根据实际需要,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封山育林的目的、意义和方针政策。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合理解决林权和收益分成问题,订立合同,建立健全承包责任制。对于没有封山育林经验的干部和群众,还要普及封山育林根本知识。②划定界线,落实责任,设置围栏、标志充分发挥护林站的作用,对封山育林的地段,由林业局和林场按所辖范围对护林人员签定封育承包责任书,制定封护制度,要求长期巡视在封护区内。封护人员要职责清楚,责任到人,分片负责,主管单位要派出人员,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在封育期内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一切非经营性的活动,严禁开垦、放牧等活动。对护林人员,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确保封护如期完成。a.机械围栏。机械围栏由围栏柱和刺丝两局部组成,围栏柱为水泥长方体,基部加“╂〞头,高1.7m,宽、厚为0.10m。柱中加4根¢8mm钢筋。由柱上头向下每隔0.3m加一钢筋环,用以固定刺丝。在围栏时,每隔8m埋一围栏柱,将“╂〞头埋入土中,埋深0.6m,柱上共加刺丝7道。b.标牌。在主要入口处设立标牌28座。碑整体长2.2m,宽1.7m,全部采用混凝土浇注,主体碑内要加¢10mm钢筋网,钢筋间距200mm,碑体外表用水泥抹平,墨汁刷黑,待干后碑文用红漆直接书写在上面。碑文字体为楷书。c.管护哨卡。检查哨卡为封山育林区根底设施建设的主要局部,也是长期实施好封山育林工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