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

2.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3.下列能源燃烧时,易形成酸雨的是()。A.石油B.煤C.天然气D.煤气

4.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5.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A.大气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岩石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

6.自然选择,按其选择的结果分成()。A.稳定选择B.定向选择C.分裂选择D.以上三类

7.在南美洲的一种没有自卫能力的文鸟,选择最凶狠、最有毒的黄蜂为其邻居,借以保护自己,二者之间属于()。A.原始合作B.互利共生C.偏利共生D.寄生

8.群落外貌主要取决于()

A.优势种植物B.建群种植物C.伴生植物D.亚优势种植物

9.同一植物抗低温能力最强的发育阶段是()A.休眠期B.营养生长期C.开花期D.种子萌发期

10.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A.根系发达B.肉质茎肥厚C.角质层厚D.叶面积大

11.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12.某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老年个体比例增大,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个种群的结构类型是()。A.增长型B.稳定型C.下降型D.不规则型

13.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A.成群型B.均匀型C.随机型D.聚集型

14.夏季炎热的中午,玉米苗会出现暂时性萎蔫现象,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蒸发,玉米这种适应是()

A.行为适应B.生理适应C.结构适应D.形态适应

15.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B.环境C.生态系统D.生物圈

16.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以微观层次为主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C.以个体层次为主D.以宏观层次为主

17.我国解放后新增加的荒漠面积中,有95%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其中“贡献”最大的是()

A.过度放牧B.破坏森林C.过度农垦D.工矿开发

18.有效积温法则的公式K=N(T-C)中,N为()。A.平均温度B.发育天数C.有效积温D.生物学零度

19.板状根现象常见于()。A.北方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热带雨林

20.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

A.温度B.光照C.水分D.海拔

21.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所消耗。

A.同化作用B.异化作用C.合成作用D.呼吸作用

22.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景观B.生物圈C.种群D.群落

23.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E五级,按饶基耶尔(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中,属于五个级别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24.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A.水圈B.生物圈C.大气圈D.岩石圈

25.生态演替指的是()。

A.由环境改变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

B.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而改变,从而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

C.生态系统的发展

D.生态系统的发展顶点

26.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其原因主要是()。

A.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B.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C.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D.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27.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是

A.生态系统B.群落C.种群D.有机整体

28.原生演替的速度比次生演替的速度()

A.快B.慢C.相等D.依具体情况而定

29.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A.寒温带B.热带C.亚热带D.暖温带

30.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二、填空题(20题)31.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杂质。

32.初级生产者中的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来自______。

33.具有______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因为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34.生物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历入侵、______、竞争和反应等过程。

35.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划分,森林砍伐迹地的演替属______。

36.水的主要蓄库是__________。

37.草甸是一类生长在______条件下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类型。

38.某昆虫种群数量在冬季最少,春季增加,夏秋季最多。种群数量的这种变动属于_______。

3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______能力越强。

40.土壤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______。

41.______是研究生态学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42.土地退化的形式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沙化、______、土壤污染,以及土壤肥力退化等。

43.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即为______。

44.防风林林带的结构分紧密结构、______、通风结构三种。

45.消费者又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______等。

46.死亡率代表一个种群的_______。

47.多元重复可理解为生态系统结构上的__________现象。

48.种群的自动调节可分为行为调节、______和遗传调节三类。

49.荒漠生物群落是由______占优势的地面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

50.体内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叶片退化而由绿色茎代行光合作用,是______的重要特点。

三、判断题(10题)51.“赤潮”是由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所致的。[]

A.正确B.错误

52.几个养鱼池里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

A.正确B.错误

53.在任何地区,一块农田弃耕后,经历足够长的时间都能发展为森林群落。()

54.

第49题原生演替的顶级是森林。()

A.否B.是

55.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56.

57.限制性作用决定着种群的增长趋势。()

A.正确B.错误

58.群落镶嵌性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59.()

60.从人类开展化学固氮之后,自然界中生物的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就被迫加快了。()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61.什么是生态型?根据其形成的主导因子不同可分哪几种类型?

62.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

6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64.简述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

65.根据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分为哪些类型?请各举一例。

五、论述题(5题)66.说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膜破裂和重装配的调节机制。

67.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68.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三大功能类群?试论述各类群的生态功能。

69.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70.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六、单选题(0题)71.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鸟与树的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D.青蛙与水稻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顶级格局假说是由R·H·Wjittaker(1953)提出的。

2.D

3.B因为酸雨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以煤是最容易引发的,煤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4.D

5.A生物圈的范围是全部水圈、岩石上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6.D

7.C

8.B

9.A

10.D

11.A

12.C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13.C只有当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随机型。

14.B

15.B

16.B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方向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方向主要表现为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的兴起。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生态学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生态学的科学性。

17.A

18.B有效积温法则K=N(T-C)中,Ⅳ为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为总积温(常数)。

19.D

20.D

21.B

22.B

23.B

24.B

25.C

26.D

27.C

28.B

29.D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暖温带,在中纬度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是8~14℃。

30.D

31.水汽尘埃

32.太阳(或太阳辐射)太阳(或太阳辐射)

33.团粒

34.定居

35.外因演替外因演替

36.海洋

37.中度湿润

38.季节消长

39.自我调节自我调节

40.土壤肥力

41.种群种群

42.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43.可持续发展

44.疏透结构

45.杂食动物杂食动物

46.个体死亡情况

47.功能组分冗余

48.内分泌调节

49.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

50.旱生植物旱生植物

51.A

52.B

53.N

54.N

55.N生态学研究的对象视研究目的而定。

56.N

57.B

58.N层片在二维空间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同,称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性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

59.N

60.B

61.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也可以说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性集群。根据形成生态型主导因子的不同可把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也可以说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性集群。根据形成生态型主导因子的不同,可把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62.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作用。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⑥限制性作用。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作用。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⑥限制性作用。

63.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64.(1)种群增长;(2)季节消长;(3)周期性波动;(4)不规则波动;(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6)种群平衡;(7)种群衰退与灭绝;(8)生态入侵(或生物入侵)。(1)种群增长;(2)季节消长;(3)周期性波动;(4)不规则波动;(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6)种群平衡;(7)种群衰退与灭绝;(8)生态入侵(或生物入侵)。

65.(1)长日照植物例如菠菜;(2)短日照植物例如菊花;(3)中日照植物.例如甘蔗;(4)日中性植物例如黄瓜。(1)长日照植物,例如菠菜;(2)短日照植物,例如菊花;(3)中日照植物.例如甘蔗;(4)日中性植物,例如黄瓜。

66.细胞分裂,子代细胞的核膜来自于旧核核膜的碎片。细胞分裂末期,到达两极的染色单体开始去浓缩,在每一个染色单体的周围,核膜开始重新组装。首先是核膜前体小泡结合到染色单体的表面,小膜泡相互融合,逐渐形成较大的双层核膜片段,然后再相互融合成完整的核膜,分别形成两个子代细胞核。在核膜形成的过程中,核孔复合体同时在核膜上组装。目前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一种直径200nm的单层小膜泡直接参与了核膜的形成。它们首先附着到染色体表面,在染色质表面排列并相互融合形成双层膜,同时在膜上的某些部位内、外膜相互融合并形成核孔复合体结构。从处于分裂期的HeLa细胞中分离出两种膜泡成分,一种富含LBR,一种富含gp210。这说明核被膜的去组装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区域特异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核被膜重新组装时,富含LBR的膜泡首先与染色质结合,而富含gp210的膜泡与染色质结合较晚。近期的研究工作发现,RanGTPase及其结合蛋白参与了核被膜的组装调控。这些蛋白不仅调控膜泡在染色质表面的募集,也参与膜泡的融合和孔复合体组装。此外,核被膜的去组装、重组装变化受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可能通过对核纤层蛋白、核孔复合体蛋白等进行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修饰来完成。

67.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而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即使在上述影响改变后也会回到它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②要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功能完善、信息畅通。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表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水平上。③各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

68.(1)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三大功能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光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植物及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的微生物等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光合生产即初级生产,提供第一性产品。太阳能和无机营养物质只有依靠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成为系统中能流和物流的主要源头。(3)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产物为食物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消费者的功能:①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②调节物种间的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帮助植物传播花粉。

6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