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确定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的综合指标是()。A.密度B.盖度C.频度D.重要值

2.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3.与昼夜变化相适应,动植物常常表现出节奏行为,由于这个节奏大体上是24小时的周期,又称为()A.似昼夜节律B.光周期现象C.温周期D.光周期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A.从其他科学那里直接引入B.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C.生态学研究层次D.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5.全球水循环的关键是()。

A.海洋B.大气C.陆地D.森林

6.逻辑斯蒂方程式中K是

A.种群数量B.环境容纳量C.内禀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7.世界人口的增长动态是()

A.增长率上升B.出生率增加C.死亡率降低D.老龄化严重

8.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是

A.生态系统B.群落C.种群D.有机整体

9.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0.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当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时,则趋向于()。A.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D.增加;增加

11.生态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物种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难以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A.捕食B.共生C.寄生D.竞争

12.从人类的食性来看,我们所处的营养级是()

A.第一、二级B.第二、三级C.第三、四级D.第二、三、四级

13.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景观

14.下面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捕食B.竞争C.食物D.以上三者都是

15.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老虎B.蝗虫C.真菌D.水稻

16.对冬小麦完成春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高温B.低温C.长日照D.短日照

17.生态系统的功能是()。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坡较北坡有温度高、湿度小、蒸发量大的特点

B.南坡较北坡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也较干燥和贫瘠

C.南坡的植被多喜暖、喜光、耐旱

D.在水分经常缺乏的地方,南坡树木的生长较北坡好

19.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裸地,与原生裸地()。

A.差异极大B.有些差异C.差异不大D.没有差异

20.苔藓、蘑菇、白蚁、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为生,这些生物组成了()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链

21.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种群数量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2.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B.个体最小的C.个体差异最小的D.个体差异最大的

23.在一个有“三叶草—田鼠—黄鼠狼”食物链的稳定生态系统中,分别测得三种生物的含能量(kJ)和DDT含量(mg/kg),问下列哪组数据是正确的三叶草田鼠黄鼠狼能量DDT能量DDT能量DDT

A.2.7×1070.254.98×1061.893.48×10530.24

B.2.7×10730.244.98×1061.893.48×1050.25

C.3.48×1050.254.98×1061.892.7×10730.24

D.3.48×10530.244.98×1061.892.7×1070.25

24.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物积累比热带雨林高,主要原因是()

A.没有分解者B.分解作用强C.分解作用弱D.微生物代谢旺盛

25.按照饶基耶尔对植物生活型的分类,高大乔木属于()。A.高位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地下芽植物

26.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包含两个因素,即()。

A.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性B.物种的丰富度和信息的紊乱C.物种信息的紊乱和均匀性D.物种的均匀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

27.下列关于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重要性是不等的

B.生态因子是相互联系、配合的

C.生态因子可以相互替代

D.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在生物生活的各个阶段相同

28.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A.内因演替B.原生演替C.外因演替D.次生演替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是一个动态系统B.食物链营养级数目无限C.能量单向流动D.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30.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二、填空题(20题)31.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32.不同地带性森林群落的特征各异,______群落具有物种非常丰富、生态位特化、季相不明显等重要特征。

33.根据栖息地环境的不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分为______和陆地生态系统。

34.群落的演替从______开始。

35.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一般表现在坡向、坡位、坡度和______。

36.群落交界处是______,它是物种沿着环境梯度迅速置换的地点。

37.高地的植物容易受__________。

38.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_______。

39.一般来说,昆虫体液______越低,耐寒性越强。

40.在山区,由于热力的原因而产生风向的变化。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上,叫做______,

41.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______。

42.人类捕杀野生动物如象、犀牛、熊猫,以获得它们的角、牙、皮毛等;工厂排放污物,造成生态平衡失调。这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属于______因素。

43.菜园土壤的表层中,团粒结构发育最好,这是由于土壤______含量高。

44.______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和蓄水性能弱,热容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

45.根据对光照强度的适应,陆生植物可分为阴性植物、耐阴植物和______植物三种类型。

46.一般来说,物种的生态幅越宽,其分布范围越______。

47.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通常包括乔木层、______、草本层和地被层四个层次。

48.在热带地区,昼长是稳定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在______的交替上。

49.植物根和芽、叶、花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作用或者某些有益的作用,这种现象被称______。

50.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的______。

三、判断题(10题)51.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内最大种群数量。[]

A.正确B.错误

52.一种生物就是一个遗传库,保存遗传库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新食品,制造新医药。()

A.正确B.错误

53.生物固氮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

54.某物种在一个群落内的丰富程度常用多度表示。()

55.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56.领域行为是动物种内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

57.“赤潮”是由氮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所致的。()

58.某些植物在叶细胞中大量储存五碳糖、黏液等物质来降低冰点,增强抗寒能力。()

A.正确B.错误

59.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是无限的。()

60.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四、简答题(5题)61.按照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几类?

62.土壤微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

63.简述固氮的途径。

64.什么是引起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的主要因素?

65.简述种群年龄结构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

五、论述题(5题)66.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67.论述与传统农业比较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68.论述人工选择在种群进化与适应中的作用。

69.以DDT为例,说明物质富集的危害。

70.影响细胞增殖周期的因素有哪些?细胞增殖周期与许多医学问题密切相关,举例说明。

六、单选题(0题)71.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力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A.光照B.温度C.降雨量D.风力

参考答案

1.D

2.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3.A

4.D

5.B解析:水循环的关键是大气,从降水到蒸发进入大气都离不开大气运动,故选B。

6.B

7.A

8.C

9.D

10.B

11.D

12.D

13.D

14.D

15.C

16.B

17.D

18.D

19.A

20.B

21.B

22.D

23.A

24.C

25.A

26.A

27.B解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但可以相互补偿;生态因子在生物生活的各个阶段作用不同,故四项中只有B项正确,选B。

28.C外因演替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属于人为发生演替。

29.B

30.A

31.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

32.热带雨林热带雨林

33.水生生态系统

34.生物定居生物定居

35.海拔高度

36.生态交错区

37.风害

38.种群波动种群波动

39.过冷却点

40.谷风谷风

41.基础基础

42.人为

43.有机质

44.沙沙

45.阳性

46.宽(或广)

47.灌木层灌木层

48.旱季与雨季旱季与雨季

49.他感作用(异株克生)

50.生态型生态型

51.B

52.B

53.Y

54.Y

55.Y

56.Y

57.Y

58.A

59.N

60.Y

61.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62.(1)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2)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3)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4)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

63.大气中的氮被固定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其结果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据估计,通过高能固定的氮大约为8.9kg/(hm2·a)。

二是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已为3×107t,到20世纪末,可达l×108t。

第三条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生物固氮,大约为100—200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

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所利用。

64.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片的土地被开发利用使生物失去栖息地。另一方面滥砍乱伐森林、盲目开荒草原的盲目放牧和沼泽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都会引起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环境的污染。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片的土地被开发利用,使生物失去栖息地。另一方面,滥砍乱伐森林、盲目开荒,草原的盲目放牧和沼泽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都会引起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环境的污染。

65.((1)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为年龄结构。(2)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如下:①增长型。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下宽上窄(或答: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处于增长期。②稳定型。年龄锥体呈倒钟型,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③衰退型。年龄锥形底部窄,上部宽(或答: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

6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67.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系统。生态农业的优点如下:①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②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农业生物,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物排放,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③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生态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既为社会生产了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又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济。④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提高农民素质。生态农业是技术密集型农业,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多种经营,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68.人工选择是人为定向地使生物发生遗传变异,即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人为手段(定向培育、杂交选育、基因嫁接、克隆技术等)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或者通过改变和影响环境等环境胁迫的作用来影响生物生长和繁殖等。人工选择已经成为种群进化适应的强大动力之一,因此,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变异的结果。人工选择不可避免地会有有害类型的产生,如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越用越多,而害虫种群越来越大。

69.①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②人类把DDT喷洒在植物上经过植物的茎和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