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上册评课稿(篇)_第1页
2023年数学上册评课稿(篇)_第2页
2023年数学上册评课稿(篇)_第3页
2023年数学上册评课稿(篇)_第4页
2023年数学上册评课稿(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数学上册评课稿(篇)

书目

第1篇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评课稿

第2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

第3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相识》评课稿

第4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11~20各数》评课稿

第5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钟表》评课稿

第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第7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钟表》评课稿

第8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评课稿

第9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第10篇一年级数学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评课稿

第11篇七年级数学上册《角度比较和运算》评课稿

第12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第13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评课稿

第14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评课稿

第1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评课稿

今日听了陈老师展示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本课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绽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笔算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学具操作中,理解进位原理。

低年级学生特殊依靠于已有阅历和直观思维,抽象的计算只有放在一个详细情境中和详细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简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热忱。陈老师在引导学生依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提出用摆小棒和拨数珠的方法来验证答案。其中摆小棒延用了教学口算时的方法,学生摆小棒发觉4根和6根合起来可以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得到5捆,能够形象地表现出为什么进位,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阅历比较接近,他们的操作活动也比较顺当。拨数珠要依据“10个一是1个十”,去掉个位上的10粒数珠,同时在十位上添1粒数珠。引导学生留意十位上的计算是3(个十)加1(个十)再加1(个十),得到5(个十)。能够很清晰地显示出“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比摆小棒更简单过渡到竖式计算上面。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初步理解了进位的原理,积累了相应的阅历,有利于学生从形象到抽象地看待进位,逐步形成计算思路,驾驭算法要领。

2.关注教学细微环节,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摆小棒和拨数珠的基础上教学笔算,学生已经会根据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竖式,陈老师联系10根小棒捆成1捆,以及拨去个位上的10粒数珠在十位上添1粒数珠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上4加6得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并指导学生十位右边写一个小小的“1”,在个位上写“0”,叫进1写0。竖式十位上的计算,陈老师也梳理得很细致,让学生说清3+1+进位1=5。在学生计算出得数50后,陈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详细的数据说笔算的过程和方法,轻声说、同桌说、齐说、小老师领着说,学生在反复说的过程中,有效地驾驭了计算的过程及方法。

3.总结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驾驭的计算法则,相比“相同数位对齐”这种说法,上面的说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个位相加满10的,要向十位进1”把怎样进位总结得很清晰、很详细,也很有操作性。

教材中总结方法是出现在“试一试”后面,“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留意些什么吗?”或许放手让学生说,他们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个所以然来,之后老师再适当概括也可以。

总的来说,本课陈老师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和方法,这一过程做得很扎实,但本课的容量偏少。教学中有些要适当舍弃,让学生得到足够的练习。在练习中出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笔算,老师也要适当讲解,因为之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只要求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笔算并不比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简洁,学生简单出错。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1

一、优点:

1、整个教学过程清楚完整,符合解决问题课型特征。

从现实情境动身,让学生思索如何用22根围一个长方形,引出按肯定的依次进行思索尝试,即有序列举,再探究这样列举的好处,即不遗漏不重复。然后比较得出长与宽最接近时面积最大,解决问题。最终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并联系以前学过用过的列举方法,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策略。

这里学生经验了理解题意、找寻方法、发觉策略、反思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解决问题课型的流程与特征。

2、课件、板书清楚有效,较好地发挥了协助作用。

本课的课件制作较为精细,充分发挥ppt的优点,特殊是几种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呈现,让学生清晰的看出面积与长与宽的直观关系,降低理解地难度。板书设计也较为合理,该写的写(那张表格、有序不遗漏不重复等关键词),该省的省,体现了让重难点留在最重要的位置的宗旨。

3、老师语言相对精练,问题设计较为合理。

本课中老师的话虽不少,但不算罗嗦,比如说:22根是它的什么?列举时一般要从小的数起先。有序的列举有什么好处?周长相等的状况下……为什么到16:20就停了?理解“每两天”的意思等等。当然也有时学生可以说的,老师可能急了点,把学生的话讲了。

二、建议:

1、充分理解教材调整的意图,为何将原来的18根改为22根?为何将原来列举结束后再问的“怎样围最大”干脆放在题目中出示?22根相对于18根,可能会让学生更简单想到从1想起,因为11=10+1。而将问题早揭示,更体现策略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要一一列举?是为了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有序列举后,使得长宽与面积的关系更清晰,更利于找寻规律。

2、回顾与反思还可进一步。除了要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一一列举策略的好处,还应引导学生思索,什么状况下运用该种策略?

3、最终一题还可以进行挖掘。我们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出答案,在列举的过程中也应优化,既可写中文,也可用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更可体现策略的优越性。同时也培育了符号意识,让学生理解,在以后解决其他问题进行列举时也可采纳符号化的方法。

总体而言,在一个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执教这样颇具思索性的内容,达成令人满足的效果,可以看出老师课前课中的投入。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列举)》评课稿2

今日上午听了校级探讨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受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细心的教学设计,奇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主动协作,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许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共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老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须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简单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状况,让孩子自己发觉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状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简单些。

2、本课的其次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运用一一列举法?运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好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便利和最简单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来代替书籍的名字来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白,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索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羡。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的确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来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状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状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状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当分成三类较清晰,第一种和其次种状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状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来可能才更加清晰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状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肯定要留意讲清晰。为了防止学生的答案写的不清晰,在答时也应建议学生将全部的答案有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以上是我听完课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与大家共享,还望指责指正,共同学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相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相识》评课稿

今日在安阳试验小学听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二年级的《角的初步相识》。因为自己也刚刚上过这节课,经过相互的比较借鉴和学习领悟,颇有些体会。所以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一、在导入部分,沈老师是让学生猜一猜被云朵遮住只露出几个角的三个图形是什么。用一句话“你是怎么才出来的?”引出本节的课题:角的初步相识。

在这一部分沈老师说他尝试过用详细实物找出角,也用过图形找出角。经过比较他发觉实物找到的角是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有肯定的出入,而在图形中找到的角和数学上找到的角比较简单统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但是我有几个疑问:1、学生对角的认知不是来自图形,因为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过角。他们更多的是接触了生活中的角。我觉得用生活实物来找到角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更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问是可以解决或应用与我们的生活的,他和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密,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信念。

2、概念教学,尤其是像角是什么?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领着学生经验模糊——冲突——慢慢清楚——明朗化的工程。渐渐的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阅历的学问提炼出数学真知的钻石来。

3、虽然云朵遮住了图形只露出几个角。但是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几个角。因为有些学生猜图形依据的是它的边。这样才也是可以的。对于这样的方法老师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

4、虽然说“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节课这在练习的时候用到了教材的一道题目,其他的都省略不用。那么教材究竟应当被放在怎样的位置上呢?在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教材弃置不用。

二、新科探讨。沈老师用一句话:“这几个从图形上请下来的角有生么共同的特点?”围绕这句话学生绽开探讨,找到角的各部分,并学会了它的名称。

在一环节,沈老师语言精炼,参加到学生的`探讨当中去,了解和帮助学生。体现了今日的主题——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练习部分。老师让学生推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在这一环节,有一个细微环节让我感受颇深:7号图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全班全认为7号是角,只有一个学生说不是。沈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先让不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让认为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最终在问认为不是的同学是不是同意他的理由。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用一种说理和辩论的方式去帮助有疑问的学生释疑,同时也让懂得学生加固自己的认知。假如能让那个有疑问的学生再来说说他明白的什么?你为什么认为7号是角呢?这样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角。动身点是为了证明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角的边的大小没有变,是角两边分开大小变了。从而得出:叫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无关,和他两边分开大小有关。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请了一位学生举起双手来演示角。足足举了5分钟。我觉得让学生用扇子,铅笔,纸条,学具做角也可以去的同样的效果。而且那个还是可以摸得到的。

五、画角。干脆采纳了视察电脑画角,学生仿照的方法。假如请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其他学生帮助订正。这样画角的错误会削减许多。

这里许多是个人的看法,有许多言语不当的地方,可能比较偏激。请各位同行见谅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相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11~20各数》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11~20各数》评课稿范文

学生的阅历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能依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细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是阅历、活动、思索、再创建的特点。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依次。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晰。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相识计数单位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相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计数单位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视察、操作、沟通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教学中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好玩的羊羊运动会活动情境。课一起先,通过猜运动员的嬉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调动了他们剧烈的学习爱好。后来又要求学生数一数、捆一捆,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然后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索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操作、视察获得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建立表象,并用语言进行抽象、概括,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渐渐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这样支配,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详细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二、让学生自己数数,呈现12的计数方法,从中培育学生独立思索的习惯

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为了让学生逐步相识十几的组成,余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晰这个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学生有基础也有条件摆出1个十和2个一。学生在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经过思索和操作,可以进一步相识10个一可以用1个十表示的观念。课堂上,小挚友经过自己的思索,想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干脆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摆可以看得很清晰,并由此明白12的组成是1个十和2个一。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这里,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索,利用已经知道的学问完成12根小棒的数数和看得很清晰的摆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索习惯的培育。

三、让学生通过数数、视察,进一步形成数的组成表象,并能抽象表达

在10个一是1个十的相识和数出12根小棒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相识了计数单位十和初步了解12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教学再分两个层次支配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表象,加深对十几和二十是多少的详细意义相识。第一层次是其他十几的数,其次层次是20。老师先摆出14,让学生数一数,通过视察和数,知道1个十添4个一就是14,进一步体验这个数的组成。接着让学生摆15,19等,进一步加深对十几组成的相识。学生经过多次数和摆,可以发觉有1个十是十几的相同点,几个1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和领悟1个十和几个1就是十几。在相识20时,让学生在十九后面添上1,又满1个十再捆成1捆,直观显示2个十是20,可以使学生相识20的组成和实际意义。这样经验由详细事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可以理解每个数对应的详细意义。其中引导学生视察、说一说这些活动,其实也是学习习惯的培育。

四、明确11~20的依次,重视学生数感的培育

课上,余老师在学生摆各个数的过程中,黑板上出示的数特意没有按依次摆,在课堂小结的环节中,余老师让小挚友思索如何给这些数进行排队,小挚友通过思索和探讨,得出了11~20各数的正确的依次。接着又让学生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读读这些数,使得数的依次变得更加清楚。

在练习环节,余老师让学生先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再通过画圈数物体个数,可以进一步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相识,强化数的组成的表象。类似这样的活动,无一不对数感的培育起到促进作用。除了以上特点之外,余老师对课堂常规的训练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很佩服余老师的课堂纪律和学生学习的留意力的培育,真的特别好,小孩子自律性很强,基本没有学生讲废话,也没有学生破坏课堂纪律。

作为一个新老师,以后要多听师父余老师的课,多从余老师的课上学习一些教学阅历,从而丰富自己的课堂。

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钟表》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钟表》评课稿

“相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相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相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相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基础绽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能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好玩的活动情境。课一起先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相识一位新挚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挚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调动了他们剧烈的学习爱好。并奇妙地过渡到钟面的相识,并围绕“钟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细致视察钟面,学生沟通发觉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刚好针、分针的相识。

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阅历,注意提升。相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阅历,已成为一般的常识。这节课老师充分利用这些阅历,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一般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实力、总结概括实力、合作沟通实力得到了培育。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相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相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视察对比、探讨沟通,最终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

3.注意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此对数学产生爱好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详细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忱,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实力的培育。

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化。

在最终一个环节,老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独创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终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化。

值得探讨的是:众所周知,要读出一个时刻,得依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我觉得学生对时针、分针能否清楚区分,将干脆影响钟面时刻的相识,徐老师在教学相识钟面这一环节,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师问:你知道怎样的是时针,怎样的是分针?依据学生回答得出:长的针是时针,短的是分针,这样对已经会认钟面时刻的小挚友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钟面或接受实力慢的小挚友来说可能还不能清楚地区分时、分针,这里是否可以借助学具钟,让同桌小挚友相互指指时针与分针,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以巩固时、分针的相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太行开放有幸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老师的课堂引导特别好玩,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老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起先课堂,最终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实力,有始有终。

3、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奇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依据地图进行了变更,让学生理解题意,留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老师通过几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实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详细的方法最终提出总结,依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爱好,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依据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看法和建议:

1、课堂的起先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奇好玩,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老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干脆给出地图,首先涂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法吗,口头回答几个后,干脆起先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详细具体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钟表》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相识钟表》评课稿

《相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相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楚。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绽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挚友,留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简单兴奋,也简单分散。教学中徐老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主动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来学习学问。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徐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爱好。

这节课能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一年级的学生留意力不长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依据这些特点,徐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爱好,突出学问点。例如:在观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徐老师用课件打算许多美丽、形态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爱好,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挚友。再如:当学生视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沟通中相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耀,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留意创设了许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起先,徐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绽开教学,学生爱好很浓。在相识了钟面以后,徐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8时动身、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爱好的事情,所以学生留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视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得学问。

闻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起先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徐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视察、操作去发觉学问、驾驭学问。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视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觉,进而相识钟面。相识整时,精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徐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相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相互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学问。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挚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全部的小挚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遇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激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评课稿

鸡兔同笼问题我觉得对小学生来说应当是一个难点,学生比较难以了解,难以驾驭。卢老师在课堂上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渐渐的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在本节课里老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卢老师这节课先课件展示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问生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课件展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出课题:鸡兔同笼。接下来卢老师让孩子看着课件提出数学问题,归纳数学信息,让孩子体验、经验自己独立思索的'过程,老师就是课堂的引导者,真正做到了学生就是课堂的主子。

老师在课堂上很好的体现了引导者的地位,在学生揣测验证之后,卢老师又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运用另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像列表和列方程来解决。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注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经验'揣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的过程,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实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时,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用一幅主题图出示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在夏天和冬天里都买3千克西瓜,各须要多少元?其意图是紧密联系实际,自然地引出新知—小数乘整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接着,让学生运用己有的学问和阅历,去解决夏天买西瓜付钱的问题。教材出示了学生的两种算法:一种是用竖式进行连加;另一种是把0.8元换算成8角,用8x3=24角,24角=2元4角=2.4元。最终说明“可以用乘法竖式一衬卜d0。x计算”,并且干脆给出了竖式的一般写法:即先干脆把整数与小数的末位对齐,然后相乘。类似地,对于如何计算2.35x3,教材也是先出示学生的连加竖式,再出示乘法竖式让学生尝试计算:2.42。35x3侧卜待学生计算后,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视察,从中发觉:一位小数乘整数,得到的积还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乘整数,得到的积还是两位小数。由此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猜想:小数乘整数时,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个猜想对吗?须要验证。于是,教材设计了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改变规律,最终探究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①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算出积;③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内容,可以为以后小数乘除法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顾老师在教学时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引导学生经验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乘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一种工具。2引导学生理解算理,驾驭算法,会计算小数乘整数。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生通过口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后,顾老师又通过“冬天西瓜涨价了,每千克2.35元,现在买3千克需多少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35x3,估算出所需钱比6元多,比9元少,再问:你们能用竖式算出来?学生尝试做,老师巡察了解学生试做状况。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的竖式写法,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说说在写竖式时是怎么想的?写法1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写法2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好多学生都认为是其次种写法。顾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小数乘整数是根据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成竖式时,末位对齐。这儿,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老师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我在想除了转化乘整数乘法的算理(即乘法中的一种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把小数扩大肯定的倍数变成整数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所以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后来的积再缩小相同的“倍数”。)外,这是一种较为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五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实力起步不久,逻辑推理实力较弱,理解起来有肯定的困难。还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动身,找寻小数乘法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算理。因为2.35表示235个0.01。因此2.35×3可以看作705(235个0、01)×3=705个0.01。依据小数的意义,705个0.01是7.05。从表现形式来看,由705到7.05就是把705缩小到它的1/100。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把小数变成整数时,原委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某某个小数计数单位)的疑问;也回答了把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后得到的积是什么(多少个小数计数单位)的问题;也回答为什么要把后来的积还原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从小数的意义动身来理解算理,严格地遵守了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原则:形变而值不变(计数单位变了,大小没变)。

在探究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时,顾老师引导学生经验发觉问题,提出猜想,探究验证,得出结论,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学生既驾驭了学问,也学会了方法。练习环节,顾老师出示14.8×23=

148×2.3=

148×0.23=

×=3.404问:你能干脆说出得数吗?须要老师的帮助吗?你希望老师告知你哪一个算式的得数,你就能干脆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引导得到:148×23=3404,顺当解决问题,最终出示×=3.404要求填写小数乘整数,指出还可以填写其他的数,通过孕伏发展,给学生留下思索的余地,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1、创设生活情境,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计算而计算,让学生对计算的学习缺乏热忱和爱好。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何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亲密相关的情境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在本节课的起先,顾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水果店夏冬两季买西瓜”的情景,对这样的情境,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能激发学生较好的学习爱好。

2、重视对学生理解算理的培育。

教学中顾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算法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只是驾驭计算方法。在算理的学习上比较到位。

3、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独立思索与合作沟通,充分展示学生的学问潜能及合作实力,并自主获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年级数学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评课稿

王老师这节预习后的一年级数学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很小,主要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预习指导引导下进行自学,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后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说出书上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是怎么来的?学生说出了左边+右边=总数接着老师又接着提问10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既知道是什么,还明白了为什么。

摆小棒嬉戏,自主探究10加几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算法。王老师的教学中,变静态练习为动态的嬉戏形式,让学生动态演示“一共有几根棒?”“左手有几根?”“右手有几根?”同时让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进一步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去解决问题。把算式与操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脱详细的实物操作,让学生试着用“头脑中的计数器”去拨一拨,完成练习,这样把算式与表象操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就更深化了一步。

适当练习,巩固算法。王老师在学生通过上述活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同时让学生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到十加几与相应减法的应用价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度比较和运算》评课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度比较和运算》评课稿

李老师在《角的比较和运算》这节课的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细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奇妙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了新知,整节课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现就这节课谈一下听课后的感悟。

值得确定的地方:

1、学习目标明确化:三维目标详细合理,重难点把握得当。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概念绽开,重点放在角的大小比较,难点定位在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学习,形成基本技能,培育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几何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化实力。通过学习,来领悟数学思想,发展合情推理,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2、情景导入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应注意数学学问与学生生活阅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试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视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学问进行推断。”李老师在这节课通过创设学生所熟识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多媒体展示一幅太行山山峰的一张图片,设计了两条上山的路,问学生从那条路上山更省力一些。通过追问为什么,将这个生活问题抽象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结合亲身经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学问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阅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

3、学习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仔细听讲、主动思索、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李老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验”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如活动2中,学生以学具“三角板”为载体,通过“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使得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干脆参加了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验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同时李老师主动参加学生活动过程,师生互动,老师成为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

4、习题设置层次化:李老师依据教学的须要,在练习的设计上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肯定的针对性。如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李老师在学案中设计达标测评小练习: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使学生所学学问刚好得到巩固。

其次,练习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如拓展提高这道练习题: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注意了学问的“生长点”和“延长点”。

5、课堂评价适时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看法,帮助学生相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日这节课中,李老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李老师在提问时都尽量运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激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主动的评价。同时李老师通过给小组计分的形式进行定量评价,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老师素养专业化:上课时,李老师教态自然,速度适中,语言风趣幽默,清楚流畅。从新课引入到整堂课的组织,延长到课后的人性化的作业布置,结构严谨,支配有序,四个活动过渡自然,充分体现她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流利的一般话进行教学活动,而且娴熟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功能进行协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待商讨的地方:

1、由于对学生的熟识度不够和学生对教材的不连接等缘由,导致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当和学问点间连接不畅,有前松后紧感觉。

2、没有很好的运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中应学会等待,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的层次不一样,要给与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索。

一点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体系包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数学基础学问;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学习就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学生依托活动阅历——内化基础学问——获得新的阅历;其次层面学生在思想方法的引领下——形成基本技能——提升为思想方法。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应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在这节课中,李老师针对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使本节课较为枯燥的内容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让整个课堂焕发诞生命活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殊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肯定的相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学问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意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化,学生的学问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揣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爱好也在揣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切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须要的数学学问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化,从基础学问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实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化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白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学问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学问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依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1”,让学生揣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其次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其次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其次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干脆让学生视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当怎么做?学生应当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老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留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当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干脆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相识。始终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须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索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评课稿范文

今日上午有幸听了郑海荣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圆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终一个平面图形。郑老师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圆的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以课件的动态演示协作。老师先将圆平均分割成4份、8份、16份等老师层层递进并引导学生了解将圆平均分得越多拼得的将更近似于长方形,再依据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加这一学问形成的过程并能看到直观的演示过程,不仅能有利于他们理解和驾驭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育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巩固练习方面执教老师反复的出现已知半径、直径、周长求面积,前两题学生完成得较好,在最终一题已知周长求面积学生好像有点困难,这道题如能放到其次课时出现会更好点。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郑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超群的教学艺术,也充分体现了郑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过程,给我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评课稿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学问与实力:注意了基础学问(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方法)的传授;基本实力(计算实力、抽象概括实力、推断实力、表达实力)的培育。过程与方法:以教者的引导(学生看、学生想、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