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
2011~2012年,既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两年,也是各行业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应对国内外挑战、拼搏奋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两年。2011年,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实施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明确提出改进殡葬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殡葬改革,推行绿色殡葬,倡导移风易俗、节俭治丧、文明祭扫;实施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节能减排火化技术研究开发,更新改造落后火化设施设备;扶持发展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加强殡葬执法检查,规范公墓管理”。在殡葬服务方面,“推行惠民殡葬,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众;继续开展以‘优质服务、阳光殡葬’为主题的优质服务月活动,实现常态长效;完善殡葬服务设施,规范殡葬服务标准;加强殡葬服务行业监督和管理,提高殡葬服务水平”。2011年以来,随着《规划》和《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211号)在全国范围的贯彻实施,各地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殡葬领域呈现出催人奋进、令人欣喜的局面。一2011~2012年殡葬事业发展状况两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殡葬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一)惠民殡葬上台阶,基本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殡葬需求属于基本民生范畴,保障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就是保障民生、保障人权、保障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地区已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减轻群众负担近15亿元”[2]。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省级范围的惠民殡葬政策,基本实现了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众。(二)科技殡葬有突破,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两年来,我国殡葬科研工作发展较快,逐步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殡葬技术为主向以吸收消化再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在加强殡葬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殡葬历史、文化、习俗、政策法规及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具体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1.殡葬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的社科类研究取得新成果。完成的“建立善后保障金制度,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我国墓葬用地的扩张性需求及其调控战略研究”等国家软科学项目,为惠民殡葬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旨在完善我国墓葬用地使用的调控思路和政策建议,构建了殡葬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2.殡葬政策与标准研究成效显著。完成了“殡葬立法研究”等民政部政策研究招标课题,为殡葬立法和绩效考评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3.殡葬行业二英减排研究取得新进展。配合国际履约行动,完成了“中国殡葬行业二英减排近期行动计划及远期战略规划”等项目,为殡葬行业履行POPs国际公约奠定了基础。4.殡葬自然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为推行科技殡葬提供了技术支撑。近两年,殡葬领域主要科研生产机构和有关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遗体处理无害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在本行业科研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5.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保障了专项研究和综合实验的顺利开展。配合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重大科研专项的开展,本行业分别在山东、北京、天津、青海建成了二英减排、遗物祭品处理、等离子火化遗体、遗体处理电子信息综合服务、焚烧设备示范、遗体防腐整容和坐式火化机示范等7个专项研究和综合实验基地,打造了一批殡葬科研基础平台。(三)成果转化有举措,加强了对殡葬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领导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殡葬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增强殡葬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应用水平;落实殡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展试点示范;建立殡葬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创制创新;完善殡葬标准和检测体系,注重环保减排”等4项加快殡葬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四)绿色殡葬有进展,生态葬法得到了推广和鼓励推行绿色殡葬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已经把推行绿色殡葬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民政部明确要求各地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骨灰深埋、撒散、海葬等不占用土地的安葬方式;在城乡鼓励探索建设免费安葬骨灰的节地型安葬设施。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安葬方式,许多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投资、奖励和补贴力度。随着公众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意识的加强,绿色殡葬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在殡葬活动中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追求“人生百年,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天地人和谐相处境界,“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生态葬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通过植被繁育和园林艺术的综合运用,现代墓园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压抑和沉重气氛,让故人在绿树中安息,让真情在鲜花中绽放,让思念在山水中永存,生态公墓正在不断涌现,生态安葬的人数逐年提升。(五)人文殡葬有亮点,兼顾了以人为本和文化传承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持续引领和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度认知,人文殡葬的内涵不断扩展,“建设人文殡葬,塑造核心价值”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民族传统血脉和人民精神家园重要组成部分的殡葬文化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青睐。在丰富多彩的殡葬活动中,以文化引领时尚、以服务满足需求、以寻根凝聚力量、以孝道教育人民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东等地,继开展临终关怀、居丧干预、悲伤辅导、心理抚慰之后,又创建起了人生纪念园、人文博物馆等人文殡葬基地,对殡葬职工进行精神减压与心理疏导,把客户满意度测评作为提升并改进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办“都市文明、集体共祭”,设置“殡仪馆开放日”,举办“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万人追思活动”等,这些创新活动,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传承了优秀的殡葬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有利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殡葬文化研究方兴未艾,2012年,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主持开展的《中国殡葬史》丛书编撰工作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史书编撰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孔子研究院、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十多个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编撰工作,丛书的编撰与出版将对促进我国殡葬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六)规范服务有标准,筑起了殡葬服务标准体系框架2011年,在民政部有关司局、殡葬标委会、殡葬科研与服务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殡葬领域发布实施了《殡葬服务术语》(MZ/T017-2011)等7项殡仪服务标准,[3]为规范殡葬服务行为提供了技术依据。2012年,制定了《公墓业务接待》等5项墓地服务标准,形成了殡葬服务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七)殡改示范结硕果,评选了两批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殡葬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的通知》精神,2011年2月,民政部公布了关于确定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的通知。按三个类别评选确定北京市顺义区民政局等32个单位为全国殡葬改革首批示范单位。2012年2月,民政部又确定北京市平谷区民政局等29个单位为第二批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在殡葬领域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八)技能鉴定有成效,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2011年,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继续扩大殡葬领域殡仪服务员等6个国家特有职业初、中、高级技能鉴定范围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通过考评,当年有19人取得了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2012年,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首批民政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民办函〔2012〕353号),部里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了天津齐利大师工作室和杭州许康飞大师工作室。北京、上海等地,在殡葬领域也先后创建了以高技能人才命名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九)环境监测有资质,完善了殡葬污染监控手段2012年,民政部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环境监测资质复审与扩项工作,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共取得了5大类26个项目的环境监测资质,其中:复审的殡葬污染监测项目13项;扩项的室内环境检测项目13项。在复审与扩项过程中,完善了殡葬污染监控设施、设备、方法等手段。两年来完成了26台套火化、遗物祭品焚烧设备及其净化装置的污染排放监测工作,同时,开展了殡葬产品用品质检资质认证工作。(十)宣传引导有起色,收到了预期效果殡改宣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殡葬改革宣传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制定并实施了殡葬改革宣传工作计划或方案,特别是清明节期间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互动、社会参与、群众响应的长效机制。二是宣传形式不断创新,从悬挂标语、派发传单、编制手册、制作展板、座谈研讨、广播讲话、报刊报道、网络互动、电视直播,到专题研讨、举办论坛、签署殡改倡议书、开展殡改知识竞赛、组建政策宣讲团、设立殡改宣传月、进行文艺汇演、举办新闻媒体发布会等,不胜枚举。三是宣传内容不断丰富,在宣传国家和地方有关殡葬法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殡葬标准的宣贯、殡葬科学知识的普及、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和当代先进殡葬理念的传播。2012年3月26日,民政部在京举办了中央媒体新闻通气会,首次邀请了中央媒体记者及地方民政部门和基层殡葬服务单位的同志,以不设防的态度接受媒体提问,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和与会同志全面阐述了现代殡葬工作的理念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客观地揭示了殡葬领域的突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把握了清明节期间全国殡葬工作的舆情走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新时期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两年来,我国殡葬事业改革和科学发展稳步推进,政府对保障居民基本殡葬服务的优惠政策、减免力度和实施范围再上新台阶,在殡葬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殡葬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或不足,部分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在安葬逝者过程中仍有经济上的压力,仍对国家或地方的惠民殡葬政策存在着更多的期盼;殡葬行业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国家对殡葬科技成果的转化刚刚启动。党的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宏伟蓝图,也为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寻找和科学总结殡葬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究其根源,才能为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准确定位。经实地走访、调研和资料收集,现将两年来我国殡葬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列举如下。(一)殡葬立法相对滞后,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不强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殡葬法》,只有1997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且实施已满15年,条例中一些条款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虽经多次调研讨论,仍未进行全面修订与完善,从核心法规的层面制约了部门规章、地方殡葬管理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影响了殡葬管理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二)殡葬惠民整体水平偏低,推进不均衡近两年,虽然殡葬惠民成效显著,但是,惠民殡葬方面还存在保障水平低、分布不平衡、实施方式单一、专项资金制度性安排未落实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积极性,制约了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行和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殡葬政策虽与每个人都关系密切,但由于其特殊性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度不高,普通民众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对政府的惠民机制了解得也比较少,另外,在人们治丧的过程中,由于对政府的惠民殡葬政策了解不多,也给“不法中介”以可乘之机,以欺骗、隐瞒为手段诱使消费者购买殡葬产品和服务,扰乱了殡葬市场的正常秩序。这就需要各级殡葬部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渠道加大对殡葬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将政策宣传到街道、社区,这也有利于改变人们对殡葬行业的传统观念和误区。(三)国家投资历史欠账多,殡葬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不够据统计,2011年,全国共有殡仪馆1745个,火化机5209台,全年火化遗体468万具,为广大人民群众办理丧事提供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了政府倡导的殡葬事业发展与改革。据初步调查,目前多数县级殡仪馆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投资兴建的,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投资逐年减少,没有和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同步。和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发展及其他服务业相比,历史欠账多,致使一部分殡仪馆破旧不堪,火化设备陈旧落后。近些年,国家对殡葬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也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涉及殡葬领域的遗体火化、遗物焚烧、遗体处理、公墓建设等各个方面,以提高科技含量、节能减排、服务标准化等方面为主要内容,除此之外,殡葬习俗和文化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也产生很多成果。但是在基层殡葬服务单位调研过程中发现,新产出的这些科研成果并没有大范围地应用到殡仪场所和生产一线。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重点突出节能减排,但运用最新节能减排技术的火化机、烟气处理设备、遗体处理平台等很少在殡仪馆看到,科研成果的应用效果并没有显现出来。科研和实际生产脱节,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引导和投资支持,需要时间来验证成果的先进性和生态效益。现阶段殡葬管理相对滞后,政府对殡葬行业的一些生产行为没有强制约束性,这就为一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一些新设备、用品构造复杂、成本高,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补贴机制,造成普通殡仪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这也是成果推广的重要障碍。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时间,但更需要一个成熟有效的机制,使产、学、研、用系统更加优化,以国家政策做指导方针,也要照顾到基层殡仪机构的切身利益,共同推动殡葬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另外,科研机构也应尽快将成果集约化,提高科技含量的同时降低使用的资金、人力成本,更要统筹效果和成本的关系,以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四)殡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对薄弱传统的殡葬文化是人们在丧葬活动中产生的复合型文化。国家在进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倡导办丧过程简化,促使一些繁杂的殡葬习俗在城市内消失。近些年,政府逐渐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殡葬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其中。经调研发现,在一些大型的殡仪场馆中,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突出人文特点的服务活动,但在大部分一般的场馆中,殡仪服务方式相对简单,虽增加了服务内容,但文化含量比较低;在场馆建设、规划设计中也很少有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甚至有些设计照搬国外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对殡葬传统文化的深入剖析不够,传承和发展不足,以及殡仪场馆的建设者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不够。(五)生态殡葬观念淡漠,生态回归普及率不高近两年,“生态葬”“生态回归”等生态殡葬的说法和理念不断出现在殡葬会议报告、科研成果中,生态殡葬越来越受到业内和民众的重视。“生态殡葬”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这不利于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业内普遍认为,骨灰下葬后不留墓碑,并在上面种植植被为生态葬,但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我们认为,这种将殡、葬、祭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点,产生的影响能够容易、快速恢复自然原貌的殡葬方式,应为狭义的生态殡葬;而广义的生态殡葬,不仅包括减少对自然的影响,还包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殡葬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能够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殡葬需求,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殡葬形式。现阶段,政府倡导的惠民、科技、人文、阳光、绿色、公益殡葬都应该包含在广义生态殡葬之中。只有明确了“生态殡葬”的内涵,才能为现代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三2013年殡葬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十八大提出的“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也包括人们有尊严地离世。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据全国老龄办统计,[4]到2011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288亿人,占人口总数的9.1%。现在全国年死亡人口近千万。据统计,我国1952~1977年每年出生的人口均超过2000万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势日趋严峻,年死亡人口将逐年递增,预计2025~2045年,年死亡人口将突破2000万人。即使按照年均死亡1000万人、参加丧葬活动的亲朋好友户均30人计算,全国每年参加各种丧葬活动的人群也将达到3亿人次之多,殡葬事业已成为我国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以惠民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公益殡葬、人文殡葬、阳光殡葬为核心的现代殡葬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时日尚短,对于建设现代殡葬体系尚有诸多根本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对于事关现代殡葬发展的诸多宏观问题仍待进一步把握。当前,尽管现代殡葬体系建成依然任重道远,但现代殡葬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财政日趋向民生领域倾斜,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大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国家投资力度,这些重大决策以及即将相伴而来的一系列举措,都为现代殡葬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面对殡葬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特别是就现代殡葬体系建设来说,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推动。(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推动现代殡葬体系建设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规划。促进现代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也离不开近期行动计划和中长期战略规划。民政部应将殡葬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提上日程,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关涉我国殡葬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方向和决策问题进行深入论证,对关涉现代殡葬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细致挖掘,进一步明确殡葬改革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可以说,对于现代殡葬体系建设来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应摆到突出的位置。(二)加大对我国殡葬事业的国家投资力度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十二五”期间,除加快国家殡葬立法工作外,应突出加大各级政府对殡葬事业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绿色环保、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支持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十二五”发展投资规划。(三)建立善后保险保障制度,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在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上,在涉及学、劳、病、老、住、残、幼、妇等方面,国家均已出台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唯独在“死”的方面没有出台相应的国家保险保障制度。在“十二五”期间,除进一步完善基础殡葬惠民政策外,应借鉴国家养老保险金制度的有益做法,建立国家善后保险保障制度,实现基础殡葬保障和善后保险互补,政府、保险公司和殡仪馆互动提供殡葬公共服务,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空巢家庭、失独家庭、丁克家庭、鳏寡老人的“后顾之忧”,满足不同阶层群众个性化丧葬服务的诉求。(四)加大国家对殡葬科技投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殡葬科技事关殡葬事业的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土地、森林等)和文明进步,是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是衡量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治丧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二五”期间,应加大国家对殡葬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五)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公墓属性,推动城市公益性公墓试点公益性公墓建设,是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公益性的重要举措,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站设计开发合同
- 制造业智能生产线设计与实施方案
- 药品委托生产合同范文
- 物流行业智能物流分拣系统解决方案
- 临时活动食堂配送服务合同
- 子女抚养权变更协议书模板(2025年)
- 学校商铺租赁合同2025年
- 数控切割机工安全操作规程模版(2篇)
- 2024年企业会计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模版(2篇)
- 2025年度水利设施维保服务合同集锦3篇
- 2024年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
- 《电能计量知识介绍》课件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教师师德师风工作计划(2篇)
- 物流行业服务质量保障制度
- 养老院物资采购流程及制度
- 眼镜店年终总结及计划
- 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课件(共25张课件)
- 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25届高一上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GB/T 22081-2024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控制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华东师大二附中九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