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件_第1页
比较文学课件_第2页
比较文学课件_第3页
比较文学课件_第4页
比较文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课件整理比较文学是什么?1.案例解读案例一:狄更斯与老舍讽刺幽默题材选择;结构设计;人物塑造案例二:中西复仇作品研究西方复仇作品对文明反思中国复仇作品对“善恶有报”宣扬2.当今文学研究“不速之客”-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关系;比较文学研究与国别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区分;比较文学是传统文学学科补充和发展,并将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文学文化结合探讨新兴学科。4.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个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眼光,利用比较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三、比较文学发生论1.比较文学诞生背景世界主义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地位已经确立。2、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因子西方古代文学基质:希腊、罗马文学中存在多个文学、文化影响事实二希文学对后世西方各国文学影响关系文艺复兴欧洲各国文学影响关系中西方文学文化之间影响可能性西方对中国想象,影响事实3、中国文学中比较文学因子中国文学繁荣与周围地域文学关系A、中国与印度文化之关系;B、中国与中东文明关系;C、中国对周围地域文学影响中国近当代向西方学习意义4.比较文学产生必定性文学研究必定进程;整体思维必定要求;共同文心与诗心寻找必定要求;四、比较文学精神——“自我”与“他者”认知之道一、影响研究经典案例解读案例一:果戈理与鲁迅之《狂人日志》文体影响;人物影响;艺术格调影响案例二:易卜生《玩偶之家》与中国;案例三:《雷雨》希腊悲剧血统二、影响研究内涵1.影响详细内容-: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思潮、文学运动队另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发展影响不一样国家详细作家相互影响2.影响方式直接影响;间接影响3、影响过程经过路线起点——————————————-------------------------------终点放送者传递者接收者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三、影响过程详解1.放送→流传学(誉舆学):追寻放送者脚步流传学概念界定-流传学范围中国文学在外国-外国文学在中国-外国文学在外国2.接收→渊源学:回溯接收者本质渊源学概念界定渊源类型;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集体渊源3.路径→媒介学:传递影响使者媒介学概念界定;媒介学形式;个人媒介;团体媒介;文字媒介四、影响研究(法国学派)特点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不重视作品美学观赏和文学批评;将比较文学限于纯文学范围;地域上则局限与欧洲,尤其是西欧之间。五.影响研究定义影响研究: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或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着影响和联络,以作家、作品、思潮和流派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络为中心,既研究产生影响国家和民族文学,也研究接收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学,还研究影响产生过程,传输路径,媒介伎俩以及产生效应等。六、法国学派比较文学之定义“真正‘比较文学’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起源不一样事实采纳在一起,方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基础,方便找到尽可能多种种结果原因。”—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个被误称了科学方法,正确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个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彼此滲透。”—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文学史一支;它研究国际精神联络,研究拜论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络,研究不一样文学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事实联络。”—卡雷为基亚《比较文学》作序七.影响研究概念梳理1.何谓“影响”?外来性;隐藏性2、影响研究三对概念“影响”与“接收”;“影响”与“模仿”;“影响”和“类同”3.“影响”实现三个条件影响者条件:要有释放能量;接收国条件;政策环境;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传统;时代机遇。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八、法国学派局限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络,不过这种联络并不总是能够获取,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法国学派有时候会陷入繁琐考证泥潭。对没有渊源关系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查范围之外。忽略文学审美价值。第三讲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一、平行研究案例解读不自由,毋宁死中外女性—女性解放主题研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伤逝》女性牢笼——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状态;摆脱桎梏——追求幸福道路生命代价——抗争艰辛和代价;路在何方?二、平行研究内涵主题平行研究,如爱情主题、家庭主题、战争主题体裁平行研究,如中国小说与西方“novel”区分人物形象平行研究,如中西方个人野心家形象比较艺术格调平行研究,假如戈理与莫泊桑讽刺格调中西文艺理论平行研究(参见第十四章比较诗学)三、平行研究理论基础:可比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同;人类共同情感相同;人类文化发展共通规律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影响关系两个或多个不一样文化背景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或对文学与其余学科之间比较,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认识和了解,归纳文学通则或模式。2.钱钟书论平行研究比较文学最终目标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络范围平行研究不不过可能,而且是极有价值。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一样文化系统背景上进行,所以得出结论具备普遍意义。——《读书》三联书店,1981年10期3.平行研究理论前提不一样国家、民族、时代文学存在着共同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备了“可比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五、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区分研究对象不一样;理论基础不一样;研究范围不一样六、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透过表象,深入辨析异同假如一个人能看得出当前显而易见差异,譬如,能区分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聪明。一样,另首先,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东西,比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同,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黑格尔《小逻辑》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于汇通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子”同事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对比,始可得到二者面貌。——叶维廉《寻求跨越中西文化共同文学规律》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七、美国学派特点深受新批评理论影响,强调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重视比较文学研究“文学性”,重视作品文学观赏、美学分析和艺术评价高扬无影响、无实证平行研究提倡不但跨国界,而且跨学科比较研究八、美国学派理论依据英美新批评:也称为本体批评、文本批评主张把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批评关键,强化文学本体意识,深化读者对文学作品审美体验,防止文学批评主观随意性,强调文学在形式方面内在原因,突出了文学本位意识和对审美价值。其批评范围为反讽、语境、意象、隐喻、神话、象征等。(可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四讲俄国学派·中国比较文学一、俄国学派1、俄国学派发展历程俄国时期(18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苏联时期(1917—1991);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相对自由阶段;30年代到卫国战争前后:打入冷宫;1946年至50年代中期:全盘否定;1955年至1991年:复苏、发展时期2、俄国学派主要观点详细参见书本p26-273、俄国学派特点强调历史类型类似与文学相互影响二者辩证关系建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并在整个世界社会文化系统内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不认可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学科4、俄国比文学民族性诉求试图经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境内权威性和作为帝国主体文化正当性试图经过突出斯拉夫语境下社会主义共同体和俄国文化资源优势,以缓解、掩盖因政治和国际关系原因带来民族价值观上对立。挖掘俄国文化独特征价值,提升俄国比较文学研究世界意义打破研究空间欧洲中心论,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二、中国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萌芽中国比较文学兴起--显学2、中国比较文学特点详细参见书本P31-333、怎样评价“中国学派”第五讲阐发研究·接收研究一、中西方阐释学发展脉络西方阐释学;中国阐释学;二者异同研究p59-60关于阐释学文学批评文件材料仁者见之谓之人,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薛雪《一瓢诗话》评杜甫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阐释学作用:人们认识事物习惯性方式;不一样文明间人们相互认知、了解对方方式二、阐发研究1、阐发研究范式形成过程非学科化阶段实践研究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朱光潜、吴宓、梁宗岱、钱钟书学科理论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港台地域以及海外汉学在理论上初步总结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者对这一研究模式在理论上补充、修正——陈惇、刘象愚、曹顺庆等2、阐发研究定义参见教材p56-573、阐发研究学术功效能够促生文化、文学新原因,从而刺激原有文化、文学发展。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四后对西方理论引入、利用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通途。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文化边缘状态,构建通常诗学形式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要。现实困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4、阐发研究内涵作品阐发利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理论阐发:不一样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相互镜鉴、相互发综合阐发:将中、西以及一些学科加以打通,广泛征引古今中外文学观点、哲学观点以及文学作品等,能够总结得出文学活动中一些规律性结论。阐发研究案例一:王国维诗学生成模式王国维《人间词话》是在总结本民族传统已经有实践性、经验性批评材料基础上取得一个理论创新,形成了关于境界系统性认识,关键就在于他综合利用了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人哲学观点、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相关经验性描述以及诗词审美特征进行了阐发、融通。阐发研究案例二:《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论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通途“撰写本书终极目标在于经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派生出文学理论,并深入使它们与源于其它传统理论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终可能普遍世界性文学理论形成有所贡献。”并由此希望“西方比较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注意到本书提出中国文学理论,而不再仅仅以西方文学经验为基础去建构通常文学理论。”——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阐发研究案例三:钱钟书《通感》——一篇跨文明综合阐发典范文件钱钟书《通感》一文,是一篇跨文明综合阐发典范文件。在这篇文章当中,钱钟书利用他“中西打通、学科打通”才能,广泛引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理论和批评,总结出了文学创作中“通感”表现手法。三、接收研究1、接收研究定义及其学科渊源定义:比较文学接收学,又称接收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收美学理论基础上一个新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收过程中出现变异。学科渊源:接收美学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接收了解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创造性提升到与作者创作过程中创造性同等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络,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完整文学过程。接收美学主要观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经过阅读才能实现;读者在完整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反应步骤,而是主动地、能动地反作用于作家作品。首先,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首先,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而创造作家、影响作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制约,又要受到读者本身主观条件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全过程。接收理论把文学接收分为社会性接收和个人接收两种形态四、接收研究与接收美学理论、影响研究1、比较文学接收研究与接收美学理论比较文学接收研究则首先强调读者跨国家、跨学科、跨文明/文化要求接收美学理论将读者视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它能够是同质,也能够是异质。2、接收研究与影响研究接收研究和影响研究理论基础不一样接收研究奠基于接收理论和当代阐释学,重视是文学变异研究影响研究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经过详细文件资料来证实不一样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实际上联络接收研究与影响研究理论重心不一样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原因中,接收研究重视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过程中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关键影响研究以文本为关键,研究作家作品之间事实联络,重视形成文本外来影响原因五、接收研究内容不一样文化圈接收者在阅读了解过程中,对于同一文学作品意义了解所产生认识差异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接收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折射出不一样民族某一特定时期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不一样作家对不一样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接收,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经过这么研究,能够愈加好地了解和认识不一样作家独特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研究异域文学进入本土后是怎样被本土作家改写、再创造而终至发生变异。研究考查作家对某一外国作家作品接收情况,并对此进行比较,还能够认识各个作家创作个性和格调。六、接收研究案例分析中国读者对《红与黑》接收;五四时期中国对俄国文学接收;中国作家对泰戈尔接收;中国作家对西方个人主义接收;中国对易卜生接收第四讲主题学一、主题概念与范例概念:是作家以特定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生活事件加以倾向性介入之后产生一个高度判断。它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出现出来。如春恨主题。范例:春恨文学主题对初春、仲春怨春、恨春对暮春残景惜春、悯春二、主题学概念与范例概念: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一些基本问题在不一样国家、不一样时代文学中表现方式,和不一样国家作家对这些问题态度与看法。它既能够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一样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追寻,也能够对不一样文化背景文学中类似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范例中西文学个人奋斗主题学研究(于连、拉斯蒂涅、高家林)中西文学个性解放主题学研究(安娜、娜拉、子君、梅)主题学相关概念定义一: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经典跨国界或跨民族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一样作家笔下所取得不一样处理。——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定义二: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主题与题材、母题、人物、意象等关系,并着重探讨同一题材、母题、人物经典、意象等跨国界或跨民族流传和演变,以及她在不一样作家笔下所取得不一样处理。——张铁夫《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三、主题学范围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人物研究;题材研究四、母题和主题《茶花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共同母题:爱、始乱终弃母题《茶》主题:经过茶花女背景歌颂玛格丽特和阿芒纯洁爱情,展现玛对生命渴望以及对社会等级制度批判;《杜》主题:训斥李甲虚伪和阴险,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和肮脏现实;《西游记》与《浮士德》共同母题:寻求(妨碍、历难、诱惑、考验、拯救)主题差异寻求者组成:《西》师徒或师弟兄关系,人伦纽带;《浮》主仆关系,契约纽带诱惑角度:《西》东方式禁欲主义;《浮》主动迎受尘世诱惑又不停超越终极拯救:《西》取得真经终成正果化身为佛;《浮》从拯救个人始到拯救人类终主题与母题差异主题和母题(themesandmotifs)是主题学研究中关键概念。母题有两种:一指“叙事句”最小基本单位,如“蛇妖抢劫公主”“英雄死了”;二指我们思索问题、处理问题所使用最小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嫉妒”、“骄傲”、“季节”、“秋天”等。主题是一个高度综合判断(包含了价值或情感倾向),可是一个叙事句,也可是复合句,但都应带有价值判断。它不应是一个单纯叙事句,而是一个除了“行动者和谓语”外还有附加成份复杂句,如“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做恶者(必定)遭到处罚”等。四、题材·意象·情境题材,如中西泥土造人题材女娲黄土造人;上帝泥土造人普罗米修斯泥土造人意象,如中西月亮意象中国:永恒和孤独象征,如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日本:亲密伴侣,明惠上人《冬月相伴随》:山头月落我随前,夜夜愿陪尔共眠。心境无翳光灿灿,明月疑我是蟾光。法国:人间气息,波特莱尔一首《月之愁》:在入睡之前……有时,她闲适无力,就向着地球,/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呀流,/一位虔诚诗人,/睡眠仇敌,把这苍白泪水捧在手掌上,/好象乳白石碎片虹光闪亮,/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心里。情境五、原型·原型批评1.原型批评理论代表人物弗雷泽——《金枝》;荣格——《无意识心理》《心理类型》;弗莱——《批评剖析》2.原型批评两个关键概念集体无意识:荣格分析心理学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是存在于个他人身上,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不是起源于个体经验,而是由群体积累而成。集体无意识是一个种族心理积淀,是由初民开始,时代相传心理遗产。原型:就是原始意象,它是在历史过程中重复出现,在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地方才会见到形象,是我们祖先无数经典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痕迹。3.原型批评圣经文学原型批评分析:原罪原型;英雄原型;救赎原型灰姑娘故事原型批评分析英雄原型指救主英雄原型,转变和赎罪原型。圣经英雄代表是摩西和耶稣。圣经英雄具备牺牲精神,重道德。无私无畏,勇于探索,有失败错误,这是极难得。圣经英雄道德性和希腊英雄非道德性形成对比。摩西故事固定结构蒙难——神恩——救赎——永生探求:英雄(救星、救助者)踏上征途,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入门仪式:英雄从无知到涉世成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出走、转变、归来。献身替罪羊:为世人赎罪,谋取幸福而牺牲。英雄冒险标准道路:分离-传授奥秘-归来“英雄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神奇领域;在那神奇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有威力超自然体相遭遇,而且取得决定性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冒险,带着能够为他同类造福力量归来。”—JosephCampbellTheHerowithaThousandFaces八、主题学研究意义一是经过探讨不一样作家对同一或相同主题处理,来窥视不一样作家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二是经过不一样作品相同主题展现差异,来分析文体艺术特征。三是经过同一或相同主题在不一样国家,不一样时代表现,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各国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四是经过主题学研究,帮助我们愈加好地了解文学规律,进而认识人类共同性。第七讲比较文学形象学一、摇摆不定中国形象思索:西方中国形象是怎样生成?在理论上,它必须分析西方中国形象作为一个关于“文化他者”话语,是怎样结构、生产与分配;在历史中,它必须确立一个中国形象起点,让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话语建构过程,在制度与意义上都能够追溯到那个原点。

中国形象话语传统是怎样延续?考查西方关于中国形象叙事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内在一致性与延续性,揭示西方中国形象在历史中所表现出某种稳定、共同特征,趋向于类型或原型并形成一个文化程式过程;

中国形象是怎样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它不但在西方当代性观念体系中诠释中国形象意义,而且分析西方中国形象作为一个权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体制化,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必要成份,参加构筑西方当代性及其文化霸权。(一)西方眼中明媚中国形象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地剪发觉前欧洲人东方百科全书;;富庶昌明东方大国形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东方海上一个遥远且神秘之地,封闭且稳定状态;领导者(皇帝)公正、智慧、仁慈,东方式哲人王;教育是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理和正义基础白晋《康熙帝传》“人类两种优异文化和精美艺术今天集中在我们大陆两端,集中在欧洲和中国,中国正如同欧洲一样,以它文化灿烂辉煌装点着世界另一端边界。”;门多萨神父《大中华帝国志》“中国崇敬”知识与价值起点;完美、优越中华帝国形象;伏尔泰《孔夫子:中国哲学家》“我们对于中国人优点即使不崇敬得五体投地,最少也得认可他们帝国治理是世界上前所未有最优异。”“中国儒教是令人钦佩。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教条。”“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东西是道德与法律……世界上曾有过最幸福、最可敬时代,就是奉行孔子律法时代”。詹姆斯·希尔顿《消失地平线》“这个远离人烟山谷竟是一个丰饶迷人乐园,山谷里气温伴随海拔升高与早晚温差改变,从温暖到酷热再到清凉;土地各尽其用,精耕细作,农作物品种繁多,丰收在望。“斯诺《西行漫记》“共产党统治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和无苛捐杂税,这几乎是一个柏拉图理想国复制品,毛泽东是那里哲人王式革命领袖。”西蒙·波伏瓦《长征》“一个生活在未来光明中国家。”“中国人民在安定团结、勤俭节约、文明幸福、合作互助社会气氛下,实现共同富裕、公正和平、团结友爱社会理想。”(二)西方眼中黑暗中国形象“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帝国……中国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依然是非历史: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废墟而已……是一个停滞帝国。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黑格尔“从各方面看,中国都是一个专制国家”,“一个奴隶思想统治着亚洲”。——孟德斯鸠“假如认可中国历史很悠久,那么愈悠久愈应该向他们提出批评,因为他们语言文字是不完善:一群如此富有才智人,不是增加自己语言中词量,而是无限地增多口音;不是把方块字中一小部分组合起来,而是无限地增多方块字数量;这令人不可思议。”——狄德罗中国人“虚有其表,思想极为贫乏”。——卢梭“荒凉夜幕笼罩着遍布水田和沼泽中国……恐惧、荒凉、残酷、迷雾、狂乱,在那个永远黑暗国度里,重重合叠挣扎着人都陷入一样绝望中,饥饿、贫穷、虚弱、愚昧无知,萎靡不振,混浊河流像地狱中血,从那里流向生活。”——马尔罗《人情况》漂浮不定中国形象坐标摇摆不定中国形象:中华帝国是富庶帝国?中华帝国是开明君主统治帝国?中华帝国是政治清明帝国?中华帝国是专制帝国?中华帝国是停滞帝国?中华帝国是横蛮或半横蛮帝国?二、比较文学形象学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通常意义上形象研究,它研究是异国形象。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异国和异民族想象。形象学研究目标不但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个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规律、标准和通例。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阐述形象学研究是“他者”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个文学中异国形象研究”。卡雷认为研究事实联络应研究作品成就、际遇,民族间相互看法、游记、幻象,形象定义是:“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相互诠释。”

“它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形象,最终,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形象。”——莫哈形象不但被看做是作家个人创作,它更被看做是一个文化对另一个文化言说。三、比较文学形象学异国异族形象异国异族形象五个层次p135;西方文本中异国异族形象p139;中国文本中异国异族形象p141四、形象学研究内容形象与肖像;社会集体想象物;词汇和套话五、形象学研究方法外部研究研究在作家创作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看法以及形象是怎样社会化作家关于异国信息起源作家创作时感情、想象和心理原因作家所描写异国与现实中真正异国关系内部研究词汇:组成“他者”形象原始成份套话: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人约定俗成词汇,套话是陈说集体知识一个最小单位。等级关系:“我”与“他者”关系。故事情节六、形象学研究特点重视“相异性”,重视“我”与“他者”互动性,把形象放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互动关系中来研究。重视对“主体”研究,重视注视者一方,对异国形象描写就是对异国这一大文本阅读与接收,重视研究阅读和接收者一方。形象学研究总体性:重视总体分析,必须研究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总和。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亲密关系;形象学研究实证性:重视事实联络,经过对异国形象渊源及流变探讨七、以《面纱》和《通天塔》形象学研究第八讲比较文学视野中诗歌、小说、戏剧第一节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一、中西诗歌基本特点抒情诗传统与叙事诗传统超世主题与现世主题超世主题:形而上超越、绝对理念、彼岸世界、神、上帝实用现世主题:“诗能够兴,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二、中西爱情诗歌题材比较研究中西爱情诗概览“中国叙人伦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比关于男女恋爱还要多,在许多诗人集中,赠答酬唱作品,往往占其大半。”——朱光潜.朱光潜全集(3)[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5中西诗人爱情观比较爱情与道义责任关系;爱情与事业关系中西爱情内涵比较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前恋,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喜爱之情居多。中国古代爱情诗大半写婚后恋,而尤以写惜别悼亡诗作品为最好。中西爱情诗格调比较诗歌格调来看,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尚“空”与“无”,“无”为万物本体,这使中国古典诗歌亦尚虚、重神、主情,尚“言外之意”,考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组成了中国诗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美学格调。西方诗受叙事传统影响,重铺排,篇幅大多长于中国诗。浪漫主义诗歌直抒胸臆影响了许多诗人,组成了西方诗歌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深刻美学格调。表示爱情诗多率真之美.中西爱情诗对比阅读,从你闪动眸子里,我窥见了指导我通向天国温柔之光;你眼睛里映照只有爱情和我,谁都知道,你这隐约闪现光芒,出自你那搏动心房。这光芒引导我从善向上,使我走向光明荣耀人生终极;……——彼特拉克《歌集》小山重合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我好像看见了我那圣洁亡妻》[英]弥尔顿我好像看见了我那圣洁亡妻,好像坟墓回来阿尔雪斯蒂,由宙斯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我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暇白璧;所以,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光明,毫无妨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衣裳,跟她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眼里,她身上清楚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脸,比这叫人愈加喜悦。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时候,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黑夜。《鹧鸪天》贺铸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一样归?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中西小说传统从中西小说渊源来看,能够说都源于远古神话传说。欧洲小说起源有一个很显著轨迹,这就是神话——史诗——传奇——小说。中国小说产生在神话与小说之间缺乏像欧洲那样史诗和传奇中介,而是其间横亘着一个厚重无比史传文学传统。中国小说真正产生是在唐代,其标志便是唐代传奇;西方小说真正产生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二、中西小说文化精神从主题学角度来说,寻求、冒险,经常组成了欧洲小说主要母题。欧洲小说对个人主义、人追求冒险精神强调,正表现了一个经典西方文化精神,尤其是资本主义精神。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主体,兼以释、道、法、墨,中国文化在实用理性传统之下少彼岸超越意识,使中国古典小说哲学意识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政治、伦常关注。三、中西小说表现伎俩西方叙事文学出于对人、人个性、价值关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小说以人为中心,从英雄史诗到骑士传奇,人一直是小说主体。在小说结构上,基督教诸神创造天地——耶酥受刑与复活——最终审判,及人精神历史过去(原罪)——现在(悔罪、赎罪)——未来(复活),表现了一个直线时间观念,西方小说结构受其影响,多展现出直线发展式时空结构,个人在自我超越中不停地走向新境界中国佛教文化则更多地把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过程,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这种原型回归式时间观念,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往往展现为原始——历劫——回归模式。第三节--中西戏剧比较

一、中西戏剧仪式差异古希腊宗教仪式中演出一直以歌唱为主,以语言表情达意。中国巫觋歌舞,却是歌舞相间,以舞为重,更重形体演出,强调悦目怡情。希腊悲剧基于对神信仰,以敬神、畏神为主要内容,人与命运(神意志)、人与人、人与本身关系思索,使其一开始便带有了浓厚思辩色彩。中国戏曲从巫觋娱神(娱神也即娱人)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