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效应动力学_第1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第2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第3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第4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选)ppt药物效应动力学当前第1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3.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兴奋或抑制。兴奋作用:有些药物使机体原有生理功能加强抑制功能:有些药物使机体原有生理功能减弱二者有联系:同一个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如:肾上腺素对心脏呈现的是兴奋作用,而对支气管平滑肌呈抑制作用当前第2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加)药物作用的方式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2.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

当前第3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加)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按用药目的分:1.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如P-G治疗脑膜炎。2.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当前第4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加)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从药物作用先后分: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当前第5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加)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兴奋(亢进)/抑制(麻痹)当前第6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当前第7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

(加)1.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

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具有的专一性,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当前第8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特点: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广。有些药物剂量不同选择性不同:阿司匹林小剂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时,不但抑制血小板聚集,也能抑制前列环素的合成当前第9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预防作用: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例如:疫苗。1、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所发生的作用。药物的两重性:药物既有防治作用又用不良反应。当前第10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青霉素用于脑膜炎,目的在于消灭脑膜炎双球菌。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只能解除症状,不能消除病因。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②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当前第11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2、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当前第12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不良反应分类:A型药物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量变型异常: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耐受性、依赖性、继发反应。质变型异常: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高敏性、三致反应。当前第13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1.量变异常: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药理活性过强所致。特点:可预知、与计量有关、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当前第14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1)副作用(副反应)(sidereaction)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预料,难以避免。当前第15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2)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

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当前第16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3)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4)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降压药可乐定,太突然停药后血压回升现象。当前第17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5)耐受性:长期应用某药,必须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治疗效果的现象。耐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化学药物的作用产生了耐受性。二者区别:一是对象不同,耐受性指的是机体,耐药性指的是疾病因;二是耐受性可恢复,耐药性可长期存在当前第18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6)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

:长期连续应用某药突然停药,患者渴望继续用药或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根据是否出现戒断症状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即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的愿望。加)成瘾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加)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当前第19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致幻药等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当前第20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七)继发反应(secondaryreaction):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当前第21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2.质变型异常:是与正常的药理作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特点:与计量无关、难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发病原因:患者的遗传因素和免疫机制当前第22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1)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引发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产生原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的反应。当前第23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特点:(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3)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4)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当前第24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2)特异质反应(idiocrasy):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如G-6-PD缺乏。

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3)高敏性: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应用较小剂量即可产生很强的作用。当前第25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4)三致反应:即致癌、致畸、致突变。药物损伤DNA或干扰DNA复制引起的基因变异或染色体畸变称为致突变;基因突变发生于生长细胞可致畸;药物作用使得机体抑癌基因失活或原癌基因激活,导致正常细胞转为癌细胞的作用称为致癌。当前第26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药物作用的双重性防治作用(治病)不良反应(致病)预防作用如接种乙肝疫苗治疗作用如抗菌,降压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等小结当前第27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四、

药物量效关系一、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加)药物剂量

1.无效量:不出现效应的剂量。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效应的剂量。当前第28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最大有效量(maximaleffectivedose):

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所需使用的剂量。极量(maximumdose)

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当前第29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5.治疗量(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6.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的剂量。

7.致死量(lethaldose):

导致死亡的剂量。

当前第30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作用强度最小有效量最大治疗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常用量无效量剂量安全范围

治疗量中毒量极量最小致死量当前第31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

(2)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连续增减的量变。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3)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1)量效曲线:以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以药效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表示药效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第32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5)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强度高的药物,用量小,而效能大的药物疗效较好,各有特点。一般来讲药物的效能更为重要。(4)强度(效价):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应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剂量与效价成反比。当前第33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利尿药的作用强度及效能比较10000.10.3131030100300剂量(mg)200050100150环戊噻嗪氢氯噻嗪呋噻米氯噻嗪返回200050100150当前第34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6)半数效应浓度或剂量(ED50):反映药物的作用强度。

∇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半数中毒量(T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中毒所需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当前第35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7)治疗指数(TI):TI=LD50/ED50。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加)安全指数(SI):LD5/ED95的比值。(加)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当前第36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五、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三)受体的概念

1.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具有: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高敏性、多样性。

当前第37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2.受点:受体某个部位的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别并特异地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的结合部位称为受点。3.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当前第38页\共有43页\编于星期四\11点(五)受体特性

(1)特异性(2)敏感性(3)饱和性(4)可逆性(5)变异性

药物能准确识别并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受体数目有限,且在体内有特定的分布点,药物与受体结合可达到饱和。受体分子只占细胞的极微小部分,而D-R复合物能够激活一系列生物放大系统,应用微量的药物即能引起高度生理活性。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与解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药物解离后仍是其原形。

同一受体可分布在不同组织器官,且兴奋时产生不同的效应。当前第39页\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