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_第1页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_第2页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_第3页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_第4页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8年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49——1956年过渡时期完成后的变化1、生产力:2、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3、政权性质:新民主主义(新政协)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人大);4、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5、主要矛盾: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落后农业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起来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周恩来(71-73)邓小平(75)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1976——1978年阶段特征国际:国内:1、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政治上:1、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2、“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2、社会主义:56年苏共20大使国际共运遇到困难;

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3、资本主义: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掀起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国际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受到

冲击、资本主义三足鼎立。正确探索→左倾错误→局部纠左→严重左倾科技、文教上:“左倾”思想泛滥,百花凋零;但科技仍有重大突破。知识整合:考点: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文化大革命;3、70年代的外交成就;探索过程及面临的两大主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功与失误并存。经济上: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外交三大成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外交上:发展失衡→三年困难→调整恢复→严重破坏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1、探索的背景: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5)帝国主义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4)我党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3)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注意总结本国经验(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2、正确探索:标志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开始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方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在探索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1)《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1956——1966年强调:八大(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代表)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决策(内容)意义理论:实践: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八大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基础知识:1956年9月北京集中精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方针:(与七届二中全会一脉相承)总任务: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背景:提出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内容:4)整风运动:1957年目的:要全党学会_______________矛盾,以利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1942年与1957年整风运动的异同。 异:①中国共产党所处地位不同。前者中国共产党为 在野党,后者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②目的不同。前 者为清算“左”倾错误,后者为教会全党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③内容侧重不同。前者把反对主观主义 放在第一位,后者把反对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④最 终结局不同。前者基本成功,后者后期出现反右派斗 争扩大化,使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偏离。 同:①内容。都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②作用。 都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5)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扩大化是不正确的。3、探索中的失误:一是逐步导致了政治上

,成为后来党在

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二是被错划为“右派”的人,不能在

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的

蒙受损失。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开始犯错误)原因: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党对

估计得过于严重。表现: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影响:阶级斗争扩大化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事业2)总路线: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

的愿望;忽视了______

。(改变了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例1、对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认识错误的是 ()A.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B.肯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C.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D.盲目求快、急于求成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一五超额完成以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1)原因:2)内容:3)“大跃进”运动:(1)含义:

实质:(2)危害:(3)错误实质: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以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为中心的运动。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4)教训:4)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建立的农村基层组织。调整生产关系。(1)含义:实质: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左”倾错误发展,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分配平均主义.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2)原因:(3)特点:(4)危害:(5)错误实质:(6)教训: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的三面红旗。小结:(在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错误)5)“反右倾”斗争:1959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到党内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你相信吗?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毛泽东说:“大概十年左右,我们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现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空山吃坐请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怎样的影响?材料一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工业内部各部门,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材料二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三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力、物力巨大浪费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戴花要戴大红花》歌词口号“赶英超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探究与感悟:宣传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大跃进”时期炼钢指标高指标瞎指挥材料解读浮夸风共产风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感悟反思例1、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杨奎松教授认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个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这种“民族悲情意识”的主要原因: A.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政权B.近两百年来国家积弱受人欺凌C.中苏关系的公开破裂D.中国的统一大业尚待完成B例2、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

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不同?项目内容分类原因实质结果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左”倾错误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发动的,是一次生产关系的超前变革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三年经济困难及纠正失误:1)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①、1957年以来“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②、自然灾害严重;③、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原因: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副产品产量下降;③、财政赤字,物资供应紧张。表现:2)纠正失误:(1)措施:①1960年冬开始纠正

中的“左”倾错误,实行“

”的方针;农村工作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③、会议前后为“反右倾”斗争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②、1962年召开

,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七千人大会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成果:例:上联:先抓吃穿用;下联: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什么的注解: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D.“调、巩、充、提”八字方针D小结:探索的过程1956----1957年贯彻执行八大路线经济: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政治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1958----1960年偏离八大路线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开始犯错误)“左”错误滋长泛滥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严重泛滥)(在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错误)损失: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反“右倾”斗争(错误进一步发展到党内)出现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6年调整国民经济1960在农村纠“左”八字调整方针七千人大会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好好失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总结失误(在两大问题上的失误)具体表现为:1、经济建设急于求成。2、所有制形式求纯。3、阶级斗争扩大化。失误原因、教训:见资料例、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A【要点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当时中国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由于我们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我们未能避免大的曲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1、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2、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3、中国封建专制传统浓厚,人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从。4、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过于强烈,主观愿望严重脱离了客观实际。核心要点突破4.(2013江苏)“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队“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典例训练】2.(2013·扬州联考)《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①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②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③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尝试应用】⑴请用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走第一种现代化道路?结局如何?⑵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

道路:①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②政治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结局: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尝试受到严重挫折。

前提:实现民族独立。确立:①经济上,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工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②政治上,三项基本的政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形成。495257606265667173757678(年代)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曲线图(走势)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启示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小结2、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功与失误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