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阅读答案_第1页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_第2页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_第3页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_第4页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陆游《书愤》阅读答案1

诗歌鉴赏

书愤①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雄伟,官室众多。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字刻画诗人卧病不起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15.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4.A,“卧病〞错,“卧〞指隐居。

15.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据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2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受战。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剧烈愤慨。

练习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看法,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怀古中的看法、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殊要留意分析典故)

参考: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概。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的情感看法: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剧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仰慕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胜利,富有表现力,如:昔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主动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阅读练习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怒郁积如山

这里示意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表达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明显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受,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怒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方特别奇怪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行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心情,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心情。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此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终,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说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3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受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伤,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表达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事实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4、《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亮,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剧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衬托,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气:壮志。②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游早年的经受。③“塞上〞句是说空自期许为可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④出师一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决心,称为《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⑤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鉴赏提示]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后四句述怀,虽然岁月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但是诗人仍渴望能效法诸葛亮、伊尹、吕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这两首诗是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常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终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心情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终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心情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好像是承接着上一首最终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旧酷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耀,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时光消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最终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哀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4

【原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

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看法,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怀古中的看法、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殊要留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怒郁积如山

这里示意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这里能表达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参考答案】

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