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新课标上册地理教案上学期_第1页
七年级人教版新课标上册地理教案上学期_第2页
七年级人教版新课标上册地理教案上学期_第3页
七年级人教版新课标上册地理教案上学期_第4页
七年级人教版新课标上册地理教案上学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

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

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卜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

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

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

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儿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

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

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

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

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二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

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

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

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

进行•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

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

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

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

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

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

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

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

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

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

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

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

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

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

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

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

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

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

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形状——球体

地球J/平均半径——6371千米

大小1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一5.1亿平方千米

,,(地轴——地球自转轴(假想)

地球仪J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交点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交点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

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

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

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

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

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

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

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

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N

90°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

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

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

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儿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s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

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

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

(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

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

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

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向

纬90

),大

20

F10

遒u

(i-10愈

180°20°10°南*-2w0

K_____II南

)愈

西经)陈经)大

愈向西愈大愈向东愈大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

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课堂小结]

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

多媒体画面16经线和纬线(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纬线和经线

项目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n图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特征圆,自成纬线图半圆

长度分布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长度都相等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纬度和经度

项目纬度经度

零度线的确定赤道(。,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划分向南.向北管分作90'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赤逋以北称北纬用表示。,经线以东称东经用表示

表示方法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5M表示。,经线以西称西经用表示

度数的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由。,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

半球界线赤道(南北半球)20'W和160W(东西半球)

※活动与探究

按照课本巳活动中的步骤,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每隔30。标出纬度与经度,并标出北京与

学校所在地的省会城市,比较两地相差多少纬度和经度。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眼看就要沉船了,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

请求快速救援。试问船上发报员如何报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使救援的船只或飞机准确无误地快速到达

事故现场呢?(学生抢答后)教师指出:经纬网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方法。

方法2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地找到座位。那么,要在地球仪、

地图上、地球上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找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地球仪指出:地球仪上虽然

没有“排”和“座”,但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电影票上的“排”和“座”,这样就能准确找到某地

的位置了。

[讲授新课]

「含义

教师板书经纬网一

I作用

学生自学让学生翻开课本P8,阅读课文和观察图1.4“经纬网”,了解经纬网的含义,知道经纬网的

作用。

多媒体画面17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

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

上。

1.甲地的位置在(A、B),应该如何表述?

2.乙地的位置在纬度、经度。

3.A、B分别属于哪个半球?

A:半球、半球。

B:半球、半球。

引导分析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甲地所在的两条经纬线,用手指住交点,教

师指住图上的B点说明:B点的地理位置在44.4°S和150°W的交点上。强调要用两个数值来表述。如

A的地理位置在28°N、125.3°E。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判断半球位置的问题。A点一28°N-北半球;

B点一44.4°S-南半球。概括为南北半球看纬度——“北北”“南南”。A点―125.3°E-东半球;B点一

150°Wf西半球,概括为东西半球看经度——在20°W-160°E范围内为东半球,在160°-20°W范

围内为西半球。

多媒体画面18在地球仪上,按下表中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者

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经度纬度地名地名经度纬度

117°E39°N天津上海121°E31°N

(温哥华)(52°N)

123°W49°N伦敦(0°)

(75°W)(41°N)

151°E32°S(悉尼)纽约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查找、填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这类地理事物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表

示出来是点。

教师点拨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后,点击出表中括号内的正确答案,并强调对于点状地理事物,如城

布、山峰等的位置,必须要用所在的纬度和经度两个数值来共同确定。对于面状事物,如国家、平原等的

范围,须用两条纬线和两条经线及其度数四个数值来确定。教师可用学校所在省或地区的范围作实例,给

学生说明其表示的方法。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同桌2人为一组,看课本P8活动2。一个扮演杰克寄信,一个扮演小明收信。看

看小明能否找到信中所说的地方,差错出在哪?如果小明想去找杰克,在哪几个地方才有可能找到杰克?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评价后强调: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时需要切记,经度必须说清是东

经还是西经;纬度必须说清是北纬还是南纬,不能只写度数,否则,就不能确定某地的位置。

定位游戏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定位游戏,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在游戏中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

1.游戏的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在黑板上画出经纬网图(如下图),使学生明确每一排是哪一条纬

线,每一行是哪一条经线,先让学生对照经纬网图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观察其他同学的位置。

2.游戏的方法。“定位站人”,如图上定出A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

置(20。N,10。E)。“站人定位”,如第6排、第5行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10°S,10°W)。那么,

让其上来描出B点。

40

30

20

10

0

20

30

40

D

3.游戏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位置比赛、描位置比赛、说描结合,自说他(她)描接力赛

等等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还可以让说错或描错的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画面19做一做

根据下列经纬网略网,回答问题。

1.图中下列各点的经纬度是A:,。B:,

OC:,OD:,O

2.图中各点位于东半球的有,位于西半球的有。

3.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的有,位于南半球的有o

4.A点在E点的方向,B点在E点的方向,F点在C点的

方向,F点在D的方向«

5.A点在B点的方向,B点在A点的方向,C点在D点的

方向,D点在C点的方向。

反馈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互问互答,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并给学生

说明图2中放射状的直线是经线,弧线是纬线,提示学生注意东西经的辨别。

评价点拨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边补充点拨,边鼠标点击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1.A(92°E,32°S)B(100°E,36°S)C(170°E,40°N)

D(170°W,20°N)

2.AEBCFD

3.CFDAEB

4.正北正东正南正西

5.西北东南西北东南

[课堂小结]

同学们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点的地理位置,用途广泛,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活动与探究

把经纬网定位当作消谴娱乐,同学们可以相互报经纬度找地点,或对感兴趣的城市找经纬度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II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

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

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

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

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

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F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L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

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

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

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

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

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台演示地球自转,

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

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

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

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

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演示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

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

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假如说地球也

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

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

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

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

板书昼夜更替J

〔背向太阳的半球——夜

活动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

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

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12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

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

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

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

慢转动地球仪,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

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II出,显

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

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的电视

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

时间相差1小时。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

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

时间应是几点钟?

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1小

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15-1=14,即下午的2点钟;②莫斯科和北

京的时差是5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

上的8点钟。

[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

关键。

※板书设计

设计1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1.自转——绕轴旋转——自西向东---天

2.公转——绕日旋转——自西向东---年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设计2

形式中心方向周期转动特点

自转地地自西向东一天施地倾斜

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公城太阳自西向东一年惜向不变

自白转拈的地加理音意W—乂昼展夜而更百替法|1背朝向向太太阳阳的的半半球一夜昼

※活动与探究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能

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

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

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

呢?

活动1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

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

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

项目假设性演示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11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

(无)(高低不同)

变化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

(无)(长短不同)

变化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

(无)(多少不同)

差别

(太阳有时直射赤道,

(太阳始终直

原因分析有时直射南、北回归

射赤道)

线)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

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

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

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

活动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

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

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

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

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

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

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

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

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

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f夏f秋f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

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

之越少)

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一春分一夏至一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H

“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

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

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

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化。

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设计1

T北寒带I

/不度T北温带I

《等到的太阳光热1热带I

\多少不同市—I南温带I

U南寒带1

设计2

I■正午太高---最高]

夏至1白昼时间一最长,季——6、7、8月

[获得热量——最多J

秋分[j秋季——9J0J1月

季节变化」春分)过[春季——3<、5月,四季(北半球)

(正午太高——最低]

冬至1白昼时间——最短;冬季一1232月

[获得热量——最少J

设计3

半球北半球

节气冬至春分秋分夏至

时间12月22日前后3.219.23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

赤道

纬度(23.5°S)(23.5°N)

正午太阳高

最低过渡最高

最短(昼短夜长)最长(昼长夜短)

白昼时间昼夜平分

地面获得太

最少,气温最低最多,气温最高

阳光热状况过渡

季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3、4、59、10、11

月份12、1、26、7、8

半球南半球相反

※活动与探究

1.对照课本P11图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

较低。这是什么原因?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

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方法2复习提问四季的形成后提出: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地球绕II公转,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

高低变化和一年中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

了四季。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而言的,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

内,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是什么状况呢?我们用这节课共同探讨学习。

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讲授新课]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试

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组织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

代表说明交流。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

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讨论解答让学生观察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

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

评价点拨在学生自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

内的瑞典北部,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