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管仲主张“受禄不过其功”,申不害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乐毅主张“察能而授官”,吴起改革“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军功爵禄与选官制度合一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D.变法改革阻碍社会发展2.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朝廷随即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水渠建成后,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管理维护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理黄河后的800年中,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黄河治理表明东汉时期()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防汛安全体系完善 D.重视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3.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茶税所缴税额,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专卖领域中也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由此可知,宋代()A.城乡商贸交流频繁 B.商人逐渐主导市场 C.抑商政策日趋解体 D.政府调整商业政策4.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这些主张()A.成为明清官方哲学 B.反映理学走向僵化 C.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D.否定传统道德标准5.同治七年(1868年),山东蓬莱县生员卢鸣韶拟联合传教士开采本县城南王沟山之煤矿,阖县绅士便以该山地处“龙脉”,“阖县数十万生灵风水攸关”,“断不可挖伤龙脉,破坏风水”为由,请求县官出示禁阻,并勒碑以示。据此反映出()A.传统观念束缚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B.抵制列强伊略已成为社会共识

C.地方绅士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 D.社会进步需要思想解放为先导6.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7.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27年10月,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颁布了教育军队、干部、党员的三条纪律,1929年后,又补充了“八项注意”,至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初步形成。它的初步形成()三大纪律

(一)一切行动听招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

(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

(七)不调成妇女(八)不虚待俘虏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顺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C.奠定了思想建军的基本原则 D.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8.如图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图。下列对图中反映的变化趋势分析正确的是()A.两国建交后贸易开始增长 B.体现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

C.得益于大国关系发展变化 D.中国改革开放是主要因素9.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并且说“我的职责是记叙人们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这一原则可以适用于我的整个这部书”。希罗多德的修史理念()A.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B.推动了史料搜集的展开

C.开始了古希腊史学研究 D.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它“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A.推动政治与管理分离 B.有利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完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11.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他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据此可知,列宁旨在()A.密切城乡关系 B.重建市场经济 C.巩固苏俄政权 D.维护小农经济12.苏联一直坚持统一后的德国不应成为北约成员国,但西方坚持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加入北约。1990年7月中旬,德国总理科尔访问莫斯科,苏联最终同意德国可自由决定归属于哪个联盟,这就意味着同意它成为北约成员。这表明()A.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B.德国实现完全自主 C.冷战力量对比失衡 D.北约推行大国强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1957年2月,赫鲁晓夫要求把工业和建筑业的日常领导工作从中央转到地方。最高苏维埃于5月决定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中型机械等几个中央部。赫鲁晓夫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赫鲁晓夫逐渐又把权力收回中央。他先是合并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最后又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后来又出现了各类工业部门的全国性委员会。结果,到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改革没有取得积极成果。——摘编自《赫鲁晓夫工业方面的改革》材料二: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80年代的基础上朝着转换机制、政企分开、制度创新、战略调整的方向迈进。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一方面,国家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了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另一方面,为保证激励和约束的依据的真实性,大部分地区对一些国有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制。——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有企业稳步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工业改革的背景和失败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企业改革成效的因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宪法修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决议,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根据材料并结合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国际局势与中国命运”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回眸整个宋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孤立、碎片化,熙宁九年(1076),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

《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隐隐对立。保甲法的根本理论出自《管子》的兵农合一主义。其直接目的是为“防盗”及节约军费开支,根本目的是想通过保甲制度使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但这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极不吻合,不顾道德和教化,一味追求经济价值,遭到很多文人士大夫反对。《吕氏乡约》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身有手足,家有兄弟”,主张“以礼化俗”“患难相恤”,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较好的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关中风俗为之一变”。——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的特点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受禄不过其功”“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注重依据能力才干选拔人才,一定程度削弱贵族阶层,利于阶层流动,B项正确;

材料没有明确是按照军功授予爵禄,更没有体现军功爵禄与选官制度合一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

变法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解析】据材料“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等题干信息,体现出黄河治理规模宏大,并由中央政府主导取得显著成效的特点,得出东汉时期国家有强大的组织能力,A项正确;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

“完善”表述夸大,当时防汛安全体系也没有达到完善的水平,排除C项;

“综合利用”还包括灌溉、运输等,材料只涉及黄河治理,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茶税所缴税额,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专卖领域中也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可知,宋代放宽茶叶贸易限制和实行间接专卖政策,表明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政策调整,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描述城乡商贸交流频繁信息,排除A项;

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王朝一直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以农为本,排除B项和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隐含良知,具有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人人都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就极大地突出予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因而其思想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项正确;

明清的官方哲学是程朱理学,不是阳明心学,排除A项;

“僵化”主要指思想凝固不变或走极端,材料中没有反映理学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

“良知”蕴含价值判断的色彩,王阳明强调它是“是非之心”,以及材料中“皆能明德”,都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的重视,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D【解析】据材料“阖县数十万生灵风水攸关”,反映了地方绅士的风水观念扼杀了“卢鸣韶拟联合传教士开采本县城南王沟山之煤矿”的建议,可以得出社会进步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D项正确;

“近代民族工业”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性质,排除A项;

“成为社会共识”,表述夸大,排除B项;

“地方绅士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表述无从判断,也不是本题反映的本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谋独立”“举都督”“停战”“议和”“君主”“共和”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势力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A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27年10月,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颁布了教育军队、干部、党员的三条纪律,1929年后,又补充了‘八项注意’,至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初步形成。”可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形成于1927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初期,毛泽东颁布的纪律不断完善,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符合当时建立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B项正确;

初步形成不能表明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1927年的三湾改编上,排除A项;

思想建军原则是在古田会议上确定的,排除C项;

在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解析】根据“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图”及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美贸易逐渐开展起来,1979年中美建交后,中美贸易进一步发展,因此中美关系的演变是影响中美贸易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

题干中中美贸易开始于1972年,是因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9年中美才建交,排除A项;

贸易关系不等于国家关系,中美两国的关系发展也不顺利,排除B项;

1978年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不能涵盖材料时间信息;只有中国改革开放,如果中美关系不变化,也不会有中美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需要考生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9.【答案】D【解析】据材料“我的职责是记叙人们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说明希罗多德强调客观记录历史和加强史料辨析的重要性,而且在《历史》的编写过程中得以体现理性著史,D项正确;

希罗多德的修史理念并没有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排除A项;

材料突出“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未提及“史料搜集”,排除B项;

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古希腊史学研究何时开始,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希腊史学成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希腊史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官制度突出了事务处理效率和实际管理工作的特征,可以避免受到政党利益和政治局势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推动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故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西方文官制度,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发展,而且当时还没有兴起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缓和社会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

三权分立制衡体制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并达到平衡,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结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可知,列宁主张推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地位,最经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

“密切城乡关系”只是目的一个方面,而非主要意图,排除A项;

利用市场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力,并非“重建市场经济”,排除B项;

材料中描述的是制定符合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而非说明维护小农经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解析】从材料“苏联最终同意德国可自由决定归属于哪个联盟,这就意味着同意它成为北约成员”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对德国的制约能力明显下降,反映出冷战力量对比出现失衡,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背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国有企业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过高;政府严格控制企业;赫鲁晓夫上台;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原因:没有科学的改革思想作指导;改革没有循序渐进;改革速度过快、过急;政府改革政策来回反复。【小题2】特点:试点先行;中央统筹,逐级推进;以国营企业为中心,简政放权。意义: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城市经济活力;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小题3】政府政策;指导思想;杰出人物的推动;外部环境。【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苏联工业改革的背景和失败原因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分析;第三问结合影响企业改革成效的因素分析。

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史实,围绕“国际局势与中国命运”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阐述的,观点要具体、明确。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以及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可得出近代百年屈辱史是明清政府无视国际局势变化而付出的惨痛代价;其次,结合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等相关史实,对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