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拓展阅读:温庭筠的两句诗为何备受推崇篇一
唐诗之中名篇佳句美不胜收,而温庭筠的两句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却给人留下特殊深刻的印象,也备受历来诗词选家重视和评论者的推崇,它毕竟好在哪里?我认为其一是写出了一种苦寒的人生况味,引起人们共同感叹;其二是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他创造了用"特写镜头'叙事的诗语方式,艺术效果特殊好。
要说这两句诗也不关乎什么宏大叙事、思想浩叹和情感波折,它出自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中的颔联,只不过记录了一次很平常的羁旅早行的情景。行路旅人夜宿在偏远的茅店里,鸡声报晓、残月在天之时又起身赶路,而一路风霜和板桥上的脚印显见早行的人迹。由于把现场的情景和感受写得特殊逼真,让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不但觉得古人当时的生活情形历历在目,而且会联想到自己平生的类似的生活经受。
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覆盖在冷月和霜天里的景物所含的言外不尽之意是什么呢,它不仅是道路辛苦、羁旅愁思,更普遍地其实是一种人生苦寒的味道。人生在世、人在途中,都难免会有各种劳苦奔波的生活辛苦,这种苦寒往往是都曾有过的共同感受,因而能引起读者的生命记忆和思想情感上的剧烈共鸣
其次,这两句诗在艺术上首创了一种很有特色的表现手法。明代李东阳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犯难得。'也就是说,它是直接用特写镜头把月、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这六个最令人触目动情的现场景物客观地陈设出来,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
据网络资料介绍,闻一多先生曾在《英译太白诗》一书中,借助绘画艺术的技巧,对温庭筠的。这两句诗评述说:"温飞卿只把这一个一个的字排在那里,并不依着文法的规程替它们联结起来,似乎新印象派的画家,把颜色一点一点摆在布上,他的工作完了,画家让颜色和颜色自己去相互融洽、相互辉映。诗人也让字和字自己去相互融合、相互辉映。这样得来的效力准是特殊的丰富。'而学者霍松林先生在《唐宋诗人鉴赏举偶》则这样分析:"这两句假如分解为最小的构成单位,那就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当然,依据这十种景物的有机联系组成的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仍旧保留了名词的详细感这两句诗,写早行情景仿佛在目,称得上意象具足。'这些分析可谓道出了这两句诗的艺术奥妙。我想强调的是,诗中的"月'和"霜'不仅是详细景物,也是覆盖整个意境的色调和氛围。
据说欧阳修对这两句诗佩服得不得了,曾仿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总觉得不及温诗感人。为什么呢?就是由于后一句的"野色'和"春'还是不得要领,这不是具象实景的特写镜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引用了这两句诗,可他把"鸡声茅店月'写成了"鸡鳴茅店月',这个"鳴'字是动词,也是有违原诗的艺术特色的。
但是温庭筠首创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代作家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最为典型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写尽了天际孤旅的人生况味,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受了温庭筠的影响。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深得其奥妙,不过传达的又是另外一种人生况味了。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诗篇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古诗及赏析篇三
诗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唐代:温庭筠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惊;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家乡。
鸡声响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充满清霜,先行客人脚印 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艳丽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妙情景,一群群鸭鹅,正玩耍在岸边的湖塘里。
解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惊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行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艳丽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由于它通过鲜亮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喧闹非凡。
“客行悲家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很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古时旅客为保证平安,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观察天上有月亮,就整理行囊,预备赶路等许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动身,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处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仿佛在目,的确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许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其次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由于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惹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遗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消失的家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得意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家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亮的对比。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善的表现。
汇评篇四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宋]周弼等《碛砂唐诗》:"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论章法,承接拘束;论句法,犹如吮出,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句句是早行,故妙。'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犯难得。'
[明]胡应麟《诗薮》:"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韵,非人力。'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三、四脍炙人口,虽气韵近甜,然浓香可爱,不失为名句也。'
[清]黄周星《唐诗快》:"三、四遂成千古画稿。'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篇五
《商山早行》是唐代闻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心情都围围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今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悲家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缘由,表现了其寝担心眠、倍加思乡之情熬煎的内伤心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仰头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脚印 。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假如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奇妙地形象化、详细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早春之中的"早行',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念和力气;同时,"明'字在后,也示意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明显是由于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得意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玩耍,落满那漂亮曲折的池塘,也许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原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善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缘由,展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剧烈心情。
除了擅长围绕中心造景写情、结尾含蓄有致的特点之外,对仗工整奇妙地当是其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中间两联不仅写得声、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间感极强,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立体画面的形象感受。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由于它通过鲜亮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很多活动已暗含其中。其次句当然是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很多缘由,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家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犯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旧保留了名词的详细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别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怪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训练出版社)中国的古人早就留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犯难得。'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假如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或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古时旅客为了平安,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观察天上有月,就整理行装,起身赶路等很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仿佛在目,的确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许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其次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由于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惹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遗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消失的家乡杜陵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得意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应,相互补充;而梦中的家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亮的对比。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善的表现。
赏析篇六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由于它通过鲜亮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很多活动已暗含其中。其次句当然是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很多缘由,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家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犯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旧保留了名词的详细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平安,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定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观察天上有月,就整理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仿佛在目,的确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许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其次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由于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惹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遗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消失的家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得意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家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亮的对比。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善的`表现。
解释篇七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行吃,可用作中药。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野鸭。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商山早行》创作背景篇八
这首诗精确 写作年月已不行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家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译文及解释篇九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惊;一路远行,游子悲思家乡。
鸡声响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脚印 依稀,木板桥掩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艳丽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妙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玩耍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解释
⑴商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3710-2025科学数据安全审计要求
- 养殖库房出售合同范本
- 单位锅炉人员合同范本
- 个体工商合同范本
- 专业白蚁防治服务合同范本
- 养老机构销售合同范本
- 医疗设备议标合同范本
- 化工钢材采购合同范例
- 介绍费协议合同范本
- 劳务派遣合同劳动合同范本
- 天车安全操作培训教材
- 《篮球运球》教案(共四篇)
- 国企关于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责任追究办法
- CRF病例报告表模板
- 九上下册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3节《安全用电》课件(42张)公开课教案
-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380题(含答案)
- 客观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试卷一)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网红李佳琦直播带货营销策略问题及对策13000字(论文)】
-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单词默写单(微调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海洋化工产业发展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