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_第1页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_第2页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_第3页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_第4页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拟、分析^p、类推的才能。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1.重点:学会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2.难点:学会比拟位数一样亿以内数的大小。3.关键:以比拟万以内数为根底,把个级比拟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填空。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2.在0里填上>,<或=。999○0601○564687○678〔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拟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二、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展比拟。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1210000平方千米,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三、教学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出例如4:你会比拟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老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拟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拟的方法来比拟这些大数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一样时怎样比拟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拟大小?老师参加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拟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老师引导学生位数一样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拟大小的方法:假如位数不一样,位数多的数就大;假如位数一样,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拟;假如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一样,就比拟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拟出大小为止。老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一样;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假如左起第一位上的数一样,就比拟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拟出大小为止。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拟的方法。四、稳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第1题。让学生先比拟大小,再说出比拟的方法。2.完成练习二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五、课堂小结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拟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老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道路图。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重、难点:在详细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识别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道路图。教具:小黑板字条〔打印〕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一、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如今,上课〔师生起立问好〕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响快,答复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如今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答复却不一样?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二、联络实际,自主探究1.刚刚,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操场科技楼食堂〕〔东西南北〕从你如今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历,开场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那么。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三、理论应用1.实小平面图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2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西埠下河头石良集〕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3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二、教学目的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才能。3、浸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p、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四、教学难点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五、教具准备“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六、学具准备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七、教学过程环节预设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师:看屏幕,如今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老师:谁来围一围?〔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老师:刚刚的没围成三角形,如今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答复学生观察学生操作,评价学生讨论并答复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根底。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考虑1、拆解师:假如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板书:11、6和11、11〕2、讨论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方法变成三条线段吗?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板书:能?不能〕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答复在学生生活经历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老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方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考虑: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别人已有知识经历的时机,让他们在审视、考虑、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1〕明确要求。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围成三角形了吗?〔√或×〕〔2〕小组合作试验。老师监控:搜集试验数据能围成不能围成3、8、62、9、64、7、61、5、115、6、62、4、11…………〔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老师板书。〕追问:谁和他的不同?还有补充吗?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4〕小结过渡。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展示结果情况一: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情况二: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p可以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老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展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明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缺乏,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根底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考虑,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拟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1〕提出问题。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假如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况。〕〔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p分析^p。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小组讨论学生说想法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展分析^p,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4教学目的: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才能。教学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摆小棒活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2.考虑。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3.板书。平行和相交。二、学习新知。1.摆一摆,看一看。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比拟垂直与相交。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3.折一折。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考虑,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假如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4.找一找。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5.我说你摆。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6.学习画垂线。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老师边说边演示。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响交流。三、稳固练习。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汇报交流。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比拟: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四、小结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板书设计:相交与垂直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5一、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据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严密联络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讨论“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详细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二、教材分析^p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根底上进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展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历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浸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开展数与代数的运算才能。三、学情分析^p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才能,甚至要有一些直觉,可以进展合理的分析^p,找出其中可以进展简便运算的局部,并合理地进展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需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展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如:18×=18×100×1=1800125×48=125×〔40+8〕=125×40+8=5008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52=〔100+1〕×〔50+2〕=100×50+1×2=5002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非常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四、我的考虑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严密联络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讨论“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详细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途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途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p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化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开展至如今的茅塞顿开,到达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进步了学习的效率。教学目的:根据以上分析^p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一样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3.通过回忆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进步正确率。教学重难点: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可以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15×18〕2.假如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于生活。〔二〕展示算法多样化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2.汇报〔预设〕15×18=15×9×215×18=15×6×315×18=15×〔10+8〕=15×10+15×815×18=15×〔20-2〕=15×20-15×215×18=5×18×315×18=(10+5)×18=10×18+5×1815×18=〔20-5〕×18=20×18-5×18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展的,一方面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三〕分类,观察分析^p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1.分类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p其特点。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15×18=15×6×315×18=5×18×3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p其特点。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15×18=15×〔20-2〕=15×20-15×215×18=〔20-5〕×18=20×18-5×18设计意图:通过分类,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拟、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PPT出示: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假如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一样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比照,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一样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二、回忆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p错误原因回忆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展分析^p〔PPT:错题1〕125×48=125×40×8〔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三、拓展练习8×12+4×36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可以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6教学目的:1、使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计算器进展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3、让学生擅长观察发现数学的机密,可以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展口算。教学重点:可以利用计算器进展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利用计算器计算:____+179=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先按“____”,屏幕上显示____,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去除〕自己试试看:26×39=312÷8=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2、计算。54+46=60×2=198÷49=50+30=38×79=201+99=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3、做一做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二、观察发现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展〕9999×1=9999×2=9999×3=9999×4=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生畅所欲言。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9999×5=9999×7=9999×9=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三、练习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展,以稳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7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理解。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关键:可以自学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教学过程: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一、计算工具的历史(一)课前参与反响(学生介绍计算工具)前面我们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展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开展历史计算工具的头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创造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那么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计算尺的出现,创始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场,人们创造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出色的科学家相继进展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表达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场接近现代计算机。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那么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展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创造算盘随着计算技术的开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创造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开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算盘可以进展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挪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展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利用算盘进展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进步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如今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拟深的____、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____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根本功,____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____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开展。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展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承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如今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计算机开展史: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开展。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___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开展进入第六代。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1.算盘。刚刚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如今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理解?(1)算盘各局部名称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2)两种不同的算盘: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开展到____,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____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2.计算器。(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去除键、开关及去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三、总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假如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好的计算工具。四、作业: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假如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开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2.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8【教学目的】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进步学生探究才能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才能与独立考虑才能,开展学生的思维。3、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教具准备】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学具准备】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板书:烙饼问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1〕生:猜测〔2〕师:到底能不能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请用手势示意说明。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请用手势示意说明。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3〕假如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为什么是6分钟〔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4〕假如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23=6〔分〕中23各指什么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2、探究分组烙〔1〕那4张饼怎么烙〔43=12〔分〕中的4指什么〕〔2〕介绍分组烙法〔3〕6张,8张,10张怎么烙最少需要多少时间〔4〕反响:你发现了什么3、探究轮流烙〔1〕师:假如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2〕独立考虑,小组合作烙一烙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2〕有了想法后,先单独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3〕反响交流:指名生答复:生1: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③①3分钟③好了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师:谁听明白了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师指导口述过程。〔4〕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烙一烙请每位同学用刚刚这位同学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烙是不是9分钟〔5〕师:请同学比拟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烙法2就来得省时间呢①请每个同学静静地想一想,把两种方法比照一下,为什么〔独立考虑〕②汇报。根据生的汇报师小结:烙法1第二次的时候只放1张饼,太浪费了。烙法2每次都是两张饼在同时烙,不浪费。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6〕给烙法2取名字师:烙法2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奥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交替烙,轮流烙〕4,探究分组烙+轮流烙〔1〕假设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谁来介绍一下方法〔2〕介绍分组烙+轮流烙法〔3〕如今你会解决了吗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4〕烙7张呢9张呢11张呢怎样烙最省时间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b、反响: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5〕那烙12个饼采用什么烙法省时呢,为什么〔6〕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分组烙省时,什么情况下两种方法结合省时三、开展时间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四、课堂总结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教学反思:《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我认为饼如何烙最优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开展,终生开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才能,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根底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究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正确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9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稳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敏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纯熟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才能和解决问题的才能。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难点:正确纯熟地计算教具:题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局部知识进展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2、翻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拟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估算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59103、72023、31572、40818、20929。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1539=58579224=3315039=39612=15390=158448=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4、复习笔算1〕94838=、249647=、432548=、327684=。2〕24527=、53048=、50950=、80237=。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5、解决问题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如今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3〕总复习9、10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二十一48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0教学目的: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2、灵敏运用“四舍五入”法进展除法的估算。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教学难点:灵敏运用:“四舍五入”法进展估算。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口算卡:50×9=60÷20=40×8=80÷40=300×3=120÷30=20×3=180÷60=60×4=240÷40=80×5=420÷60=50×9=240÷60=6÷2=400÷80=24÷6=720÷90=40÷8=359÷40≈90÷3=220÷18≈80÷4=80÷38≈60÷5=62÷20≈二、谈话: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生:口算除法。师:你们怎么知道?生:看屏幕上知道的。师:你们真擅长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本钱节课的学习。三、1号学案: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限时5分钟〕1、请翻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里面有几个〔〕。所以用〔〕法计算,列式是〔〕2、研究口算方法: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因为20×〔〕=80所以80÷20=〔〕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因为8÷2=〔〕所以80÷20=〔〕3、请你完好的列式解答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假如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②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83÷20≈80÷19≈想:观察发现,〔〕接近〔〕,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所以83÷20≈〔〕同理,〔〕接近〔〕,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所以80÷19≈〔〕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展口算。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60÷30=90÷30=80÷40=61÷30≈92÷30≈80÷38≈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翻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1、理解题意,要求就是求。2、口算方法:⑴算〔〕法想〔〕法因为所以。⑵利用〔〕计算因为所以。3、完好解答。师生汇报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计算122÷30≈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我选择〔〕,我观察发现:〔〕接近〔〕,所以在估算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所以〔〕比拟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⑵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展口算。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进步效率?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如今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一样,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考虑汇报4〕找出最优方案三、稳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中选。假设甲要中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充练习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教学目的】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纯熟进展相关估算。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详细的数量关系。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目光对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步对数学的认识。【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回忆知识1.口算:80÷490÷30800÷20120÷4540÷903200÷802.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____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3.估算:79÷459×42183÷6310×194.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老师:今天我们继续讨论估算除法。(板书:估算除法)[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历,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1.出例如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2.出例如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接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假如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答复进展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624÷23≈31(时)600÷20=30620÷20=31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假如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1)列式并估算。(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假设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624÷52≈12(时)600÷50=12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四、练习稳固、纯熟估算1.第102页课堂活动。(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2.教科书第103页5~8题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3教学目的:1、使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计算器进展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3、让学生擅长观察发现数学的机密,可以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展口算。教学重点:可以利用计算器进展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利用计算器计算:____+179=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先按“____”,屏幕上显示____,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去除〕自己试试看:26×39=312÷8=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2、计算。54+46=60×2=198÷49=50+30=38×79=201+99=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3、做一做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二、观察发现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展〕9999×1=9999×2=9999×3=9999×4=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生畅所欲言。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9999×5=9999×7=9999×9=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三、练习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展,以稳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4教学目的: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详细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展估算,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灵敏、合理地对详细数据进展估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1、课件出示:北京2023奥运主会场图。2、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根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2、要求:〔1〕独立考虑,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3、交流汇报。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引导学生评价。4、尝试练习。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假如每个看台的座位数一样,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1〕要求:独立考虑、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2〕交流反响,学生评价。4、归纳小结。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详细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展估算。三、拓展练习,稳固应用。1、估算学校人数。班级一〔1〕班一〔2〕班二〔1〕班二〔2〕班三〔1〕班三〔2〕班四〔1〕班四〔2〕班五〔1〕班五〔2〕班六〔1〕班六〔2〕班人数484750495253565550524850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展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展,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展。组织学生评价。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好,如今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展评价。四、回忆反思,培养才能。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五、课后练习,形成才能。小调查: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5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学具准备:三张圆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例如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处于主动考虑解决问题的最正确状态。〕老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假如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老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学生演示烙饼法。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让大家来比拟:“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老师板书快速烙饼法〕老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烙3张饼的最正确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尝试,再进展比拟,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根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才能。〕3、拓展延伸:师:〔出示表格,边说边____表格〕刚刚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正确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假如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拟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老师小结后提问:“假如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正确方法。老师小结后提问:“假如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拟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老师小结后提问“假如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234同时烙两张饼快速烙饼法两张两张地烙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烙饼法两张两张地烙1815烙饼方法最少所需的时间〔分〕691278910212427304、探究规律。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充分交流讨论的根底上,得出结论:1、假如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假如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老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展了稳固,也为学生思维才能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三、理论应用,内化进步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老师:“如今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拟合理呢?”1、引领理解题意。2、全班交流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6教学目的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根底上,会进展简单的名数改写.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纯熟的进展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教学难点纯熟的进展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填空:1米=〔〕厘米1公顷=〔〕平方米1时=〔〕分1吨=〔〕千克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1〕引导学生观察刚刚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老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一样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老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2.教学例1.〔1〕出例如13米=〔〕厘米老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老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学生讨论:比拟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2〕老师出示2吨50千克=〔〕千克老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3〕4千米180米=〔〕米7米6厘米=〔〕厘米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5时30分=〔〕分3日12时=〔〕时〔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3.教学例2.出例如2:5000平方米=〔〕公顷375分=〔〕时〔〕分〔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老师说明: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同桌讨论:比拟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老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2〕练一练6090克=〔〕千克〔〕克420时=〔〕日〔〕时490秒=〔〕分〔〕秒2040毫米=〔〕米〔〕厘米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三、稳固练习1.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