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纲要_第1页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纲要_第2页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纲要_第3页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纲要_第4页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转Word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纲要一、课程性质与类型(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虽同属高等教育,但在培养模式与规格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认真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职体育教学应具备四个基本属性。1、教育性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针,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性。2、健身性学校体育总体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它的本质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质水平。3、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以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体系,它是以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上岗,专业就业率高,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确定。4、文化性体育包涵的竞争、勇于挑战、直面挫折、团队意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人重塑健康体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沟通、创新、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具有独特作用。基于上述论述,在坚持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基础上,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除了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外,也应根据高职教育总体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工作特征,以发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适应性为根本任务,从而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以职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理念。体现“强健体魄、满足兴趣、提升素养、服务专业”新的高职体育课程定位。(二)课程类型:公共基础类必修课,在各专业一、二年级开设。二、纲要制订背景、思路与依据(一)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面对日益竞争的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生理的,同时也体现在对学生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健康个性的形成上。高职体育课程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相对成熟期,如何应对调整后的课程体系。2、迈向小康社会进程中,高职体育如何养成职业人终身体育习惯和理念。3、高职体育教育如何更有效的培养现代人职业身体素质。4、体育教学不同阶段(小、中、大学)的教学重点(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如何区隔。本课程能力标准基于上述背景,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二)思路与依据本课程纲要的构建是以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为指导思想,结合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内容,构建了以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为目的的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健康能力标准和以完善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的职业体能能力标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依据教育部部颁课程纲要实施的培养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依据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实施的培养目标认知目标:理解各职业身体工作的特征,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改善与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的知识,了解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知识。体能目标:通过体育锻炼,提升与职业相关的关键身体素质和素养,为顺利从业与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纲要制订依据: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5、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6、教育部等《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7、国务院转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8、学院各专业人材培养规划。三、课程教学分析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成教育部两大层面五个领域目标。2、顺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思想,彰现高职教育特点,密切与人才培养的关联。在完成一般普通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开展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体能的提高,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3、遵循人体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兴趣,发挥教师专长,注重教学实效。4、融入素质教育范畴,为塑造学生良好个性构建平台。(二)课程体系构建(见图1)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将创设“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新体系。课内教学实行“0.5+1+0.5”的课堂教学体系,即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育课,第二、第三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包含职业体能内容),第四学期开设拓展训练课;课外教学实施“第二课堂(即体育选修课+体育协会+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的教学组织新形式。(三)课程教育要求高校体育课的根本任务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的内涵不断扩大,人们对强体健身的意识日益强烈,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人材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注意:1、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体育教学除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生理负荷,还能形成后续能力,而恰恰是这此后续能力往往对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样,体育运动能力的形成也需要课外的反复练习。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4、密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联系,注重对学生职业体以能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大部分将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岗位身体工作机制的研究,掌握各职业人体生理、心理特征,充分模拟职场情景,使高职体育与健康课从单纯的公共基础课转变为一门学生职业能力支撑课。依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分割,并为每一模块确定应知和应会目标,其具体应知、应会目标和基本结构图如下:1、应知目标:(1)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体育文化;项目运动特点;锻炼价值;正确的健康观;运动欣赏。(2)懂得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竞赛组织。(3)理解运动技术、战术;实际运用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4)了解与运动、职业有关的损伤产生原因及保健知识。(5)了解各职业身体工作的特征。(1)能根据掌握的基本知识,制订简便的运动处方。(2)熟悉运动规则与裁判方法,能组织基层比赛;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3)掌握基本技术与技能、具有相适应的(含职业相关)体能,能在运动实践和生涯规划中运用。(4)掌握发展专项素质的手段与运用。基本结构图模块一体育基本认知☆☆(五)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是体育运动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及职业体能知识的传授。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身体发展提供帮助。课程难点:是使学生把掌握的运动技能转化为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使其终身受益。通过职业体能教学,使学生形成职业素质能力。能否使学生在一生中持续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和维护自身的体质健康,取决于体育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习惯和自我意识。在设计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教法的研究,更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六)课时分配与教学形式1、课时分配根据学院学生培养计划,学院体育教学时数分配如下:表1四4444422、教学形式实行基础体育课、选项课、拓展训练课、体育选修课、体育协会、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第一层次:一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了解新学生的体质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基本身体素质锻炼,通过“职业徒手操”的学习,使新学生快速建立体育锻炼兴趣。第二层次:满足学生兴趣,实现健身目标,提高运动技能。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任选一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逐步实际所有学生实现“两自主”式上课(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强化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练习,用体育训练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应职应岗身体能力,减少与预防职业性疾病的发生。第三层次:二年级第二学期,建立在个人兴趣基础上,拓展学生运动技能,对学生进行项目技能拓展训练及与职业相关的拓展训练,使学生学会一门项目的组织与裁判,并能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第四层次:在2年级学院公共选修课平台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并在两年中鼓励学生参加体育协会及竞赛,并给予相应的学分。表215263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表3病销员力表41篮球2武术3健美操4游戏(七)课程实施条件1、教师要求具有良好的师德,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和从事本专项教学所需的运动技能,示范动作正确,具有本专项二级以上裁判员资格。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前到场,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准备工作,确保90分钟的授课时间,教师应着运动服、鞋授课,遇雨天或场地因素等特殊情况,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不得擅自停课。2、学生要求严格遵守课堂常规,按时到指定地点集合,着运动服、鞋上课,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课外自学参加体育锻炼,爱护公共财物,正确使用运动器材,确保安全,凡一学期无故缺勤5次以上,因病、因事缺勤累计超过1/3的学生,体育必须重修。3、教学环境(1)基本满足教育部开展选项教学所规定的场地、器材。(2)符合教育部高校体育课程纲要规定的学生上课教学班规定人数(35人左右)。(3)学生具有课外锻炼的时间与场地保证。(八)课程评价体系(应知、应会鉴定标准)本鉴定标准依据能力本位课程设计要求对学生应知、应会目标进行具体化,其构成要素有:体育基本知识面、选项教学内容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水平、运动习惯与参与态度、职业体能。课程成绩按认知(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运动技能和与职业相关体育技巧、处方)、健康水平(学生《体测》成绩)、体能(一般素质和职业体能)及态度(平时成绩)五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鉴定占45%和总结性鉴定各占55%。形成性鉴定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态度、习惯(平时成绩),身体素质水平二方面组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总结性鉴定在期末对学生的应知、应会目标进行鉴定。术课注:保健课仅限经批准的残疾学生,若跟班听课的残疾学生,可提出术科免试申请,经批准后,在到堂听课基础上,只需参加体育理论书面鉴定,合格后学期体育成绩登记为60分。1、认知鉴定☆鉴定方法:开卷笔试。☆鉴定标准:按得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2、技能鉴定☆鉴定方法:分技评和达标测试二类。☆鉴定标准:详见各子课程鉴定标准。3、体质健康水平鉴定☆鉴定方法:按规定选择类别、项目测试。☆鉴定标准: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等级,并按25%比例计入学期体育课成绩。4、学习态度评价☆评价方法:根据学生上课考勤记录;学习的认真程度;进步程度;团结、互学互助学风;以及各种优良品质的体现,进行量化评价。☆鉴定标准分值观察点(九)教学参考资料1、教材《高职体育与健康》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王文斌等主编《职业体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振浩、张溪等主编傅强主编《职业女性形体塑造》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参考资料《中国体育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等。3、网络资源社体部网站;学院《高职体育与健康》、《武术》精品课程网站;各大网站体育版。四、课程教学基本策略本课程是通过学生反复的身体练习,来增强体质和掌握运动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与学生自觉锻炼习惯和良好人格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以下策略:(一)实现本课程培养目标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课程培养目标,熟悉各模块的应知应会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注意对已学内容掌握的持续性和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级应用型人材。(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策略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练习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师始终要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