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全市高三复习培训必修一中国部分培训正中马增书老_第1页
XX全市高三复习培训必修一中国部分培训正中马增书老_第2页
XX全市高三复习培训必修一中国部分培训正中马增书老_第3页
XX全市高三复习培训必修一中国部分培训正中马增书老_第4页
XX全市高三复习培训必修一中国部分培训正中马增书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五月2023XX全市高三复习培训必修一中国部分培训正中马增书老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国政治文明历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知识体系第三部分:问题探究第四部分:命题特点第五部分:高考典型例题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第二部分知识体系政治文明历程时空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空定位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空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空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空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三部分问题探究1、西周的礼乐制度西周的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和井田制西周统治的巩固,与其建立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至于宗法制、礼乐制,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宗法制是基础,分封按照它来推行,而礼乐制度是宗法制精神的具体化、生活化。这样,一个统一、强大、相对稳定的周王朝出现了。宗法制是社会制度,封建制是国家制度,礼乐制是文化制度,因此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体现了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的治国理念。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的规格也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任世江老师在《编余杂俎》中说:“教科书都重点描述宗法制与分封制。实际上,宗法制与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礼乐制度涵盖了宗教、典礼、政治、文艺各个方面。杨向奎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礼乐文明是儒家学说的渊源,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礼乐制度是透视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乐”则讲究和同。“礼”和“乐”是互补的,缺一不可。讲究“礼”,人们就不会争执;讲究“乐”,人们就互相亲和。“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的总结可能有些理想化,但西周安定二百年,礼乐制度的作用非同小可。讲宗法制不讲礼乐制,会使学生误以为西周是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讲礼乐制只讲差异不讲和谐,是对历史的误读。例:(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木夹,筷子)——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答案: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第一层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第二层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2、先秦的贵族政治和秦以后的官僚政治(从世卿制度到任官制度)——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

春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春秋初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世卿制,后来慢慢扩展为推荐制,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诸侯以后,周天子对诸侯国只是一种间接的统治。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正是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即,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即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例.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第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第三、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4、文官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文官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的官吏任免制度,特别是隋唐时新兴起来的科举制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依据本国国情制定文官制度,完善发展。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5、内外服和内外朝(1)内外服制:是夏商两朝一种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形。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内服、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2)内外朝制: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中、外朝体制形成的根源在于汉初政治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换言之,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6、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强化(1)秦朝时期,嬴政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2)汉武帝时期,建立新的由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中朝”,由皇帝亲信充任。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作为中枢权力机构。(4)北宋时期,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立“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经被分割。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5)元朝时期,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立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朝的宰相。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过重,不利于中央集权。(6)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丞相的权力分给六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宰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7)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积极影响:A、政治(疆域):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经济:使秦能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消极影响: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暴政)7、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因王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8、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主要特征第一、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其原因是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二、开放性。这是因为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第三、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第四、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早期维新派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第五、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反动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9、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依据及其影响国民革命时期(1)政策:同国民党合作。(2)依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3)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对统治。(2)依据: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3)影响: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抗日战争时期(1)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2)依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1)政策: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的反对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2)依据:美、蒋勾结,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全面内战。(3)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人民22年的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第一、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已经系统地建立起来了。会议不仅制定了宪法,还制定了全国人大组织法,选出了国家中央机关领导人,在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等方面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第二、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年)随着“左”倾思想日益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人大及其常委会往往不能按期召开;国家重大事务都没有提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立法工作一度停顿下来,法制建设受到削弱。第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无法行使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的权力。十年间全国没有进行过一次普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基本上都未召开过。第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2)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3)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4)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1、“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比较相同点:(1)都享有自治权(2)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不同点:(1)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2)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3)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4)设立的目的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13、新中国的外交阶段特征和特点(1)初期(1949至50年代中期)——奠基“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2)突破(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新时期(70年代末以来)——进一步完善创新;全方位;全面走向世界。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成就(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5)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第四部分命题特点必修1共包括中国史部分五个专题和世界史部分四个专题。模块核心:“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政治文明历程)该部分在近几年高考中复现率较高,命题形式无论客观还是主观试题所占分值都较高。1、试题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日战争等。2、以材料选择题为主,题型多样。3、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第五部分高考典型例题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1.(2009·高考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2.(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考查先秦的宗法制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封建制)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5.(2011年上海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6.(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考查史学理论7.(2010·高考全国文综卷Ⅰ)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8.(2011年广东省文综16)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考查史学理论9.(2011年北京卷文综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