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_第1页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_第2页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1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

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韵译】:

今日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突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访问。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到何处去找寻老伴侣的脚印     ?

【评析】: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一直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会。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突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晰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劝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日或许在这块石岩边安排,明天呢,唯恐又迁到别一处什么地窖安家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简单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劝慰他们,最终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孤独     之情,也最终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简单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协作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孤独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亦就是形象思维的奇妙运用。

苏东坡很爱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协作非常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2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1。

涧底束荆薪2,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解释:

1、山中客:即指道士。

2、荆薪:柴草。

3、煮白石:道家修炼,服食石英,有所谓“煮五石英法”(见《云笈七签》卷七十四)。以上二句写全椒道士生活清苦。

赏析:

全诗由“冷”字引起,就“念”字生发,一己一彼,交互递进,高妙超逸,一片神行,堪称绝唱。刘逸生说:“韦应物这首诗,画面构成的是一幅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自然,细读这诗,也还可以看出的另一层用意,那就是对于宦情的冷淡和对于隐士品行的欣慕。”(《唐诗小札》)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3

【全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解释】

①郡斋:指滁州官府中的斋舍。

②涧:山沟。束:捆。荆薪:柴草。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处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谓其生活清贫。

③二句谓本想手持杯酒,慰问风雨中的伴侣。瓢:本指将瓠(葫芦)剖开而成的舀水器,此处用作量词。

④二句谓只见满山落叶,查找不到道士行迹,故寄以此诗。

【全诗鉴赏】

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伴侣,于是准备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忧伴侣不在,诗人在诗中示意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但因所念之伴侣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突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伴侣,不知他此刻状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费劲,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像,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专心之微小。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既念之则必要慰之,从今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远慰的颈联。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后者是自然真朴之物,这就与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极为协调。远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诗人挑出酒来,则又使此远慰多了一点潇洒散淡的风致。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