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1、3、5号路)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1、3、5号路)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1、3、5号路)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1、3、5号路)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1、3、5号路)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1、3、5号路)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第页共32页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概述1.1任务依据项目名称: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工程合同: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由我院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该项目为综合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排水、照明、电力等相关附属基础设施1.2工程概况重庆市弹子石A分区西以内环快速路大佛寺大桥为界,南以腾龙大道为界,东以机场快速路为界,北以南滨路为界,规划区总面积约197.73公顷。本片区规划用地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教育用地、公园绿地,其中以居住用地和公园绿地为主。规划区内场区地形为坡度平缓的丘陵地貌,整体地势走向为东南部高,西部及北部地势较低,高程区域范围为186m~271m。本项目主要包括5条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道路、交通、桥涵、边坡、排水、照明、绿化及其他附属工程等),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本项目采用分期实施。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仅包含1号路、3号路、5号路,道路总长约2520米。2号路、4号路暂不纳入本次设计范围。本次实施规模详见附表:道路名称道路起点道路终点长度(m)宽度(m)道路等级设计时速1号路已建南滨路现状道路(接5号路EK0+000)136526次干路30km/h3号路现状道路(美心洋人街附近)下穿已建机场快速路上跨桥处(接B分区规划道路)93126次干路30km/h5号路现状道路(接1号路AK1+364.884)下穿已建腾龙大道上跨桥处(接E分区规划BK线二期道路)22426~39次干路30km/h1.3施工图阶段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审查意见1、补充超限边坡专项方案设计及审查。执行情况:回复:2020年11月13日,重庆市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召开本项目边坡支护方案安全专项论证会,附《重庆弹子石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意见》。审查意见2、天桥梯道墩柱较多,宜较少。柱墩也宜采用单墩。复核天桥基础与管线的关系(宜绘制基础平面图)。执行情况:回复:按照意见修改,将主梁边墩修改为花瓶墩;并复核天桥基础与管线并无冲突。审查意见3、增加路基临时排水措施。执行情况:回复:按意见增设平台沟和截水沟。审查意见4、完善各段边坡衔接和过渡设计。执行情况:回复:按意见修改完善。2、设计依据及规范2.1设计依据设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国家有关机构发布的工程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定额,业主提供的有关依据资料。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重庆市主城区弹子石A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2013.09);(3)《重庆南岸区弹子石组团A标准分区A22等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08);(4)《滨四期1:500地形总图》(2021.03);(5)《弹子石CBD规划A分区滨四期地块市政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2017.11);(6)《重庆市南岸区A2-2/03、A5-1/03、A22/03等地块(滨四期项目地块)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2016.10);(7)《腾龙大道二期一标段工程图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1.10);(8)《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总报告)》(2011.01);(9)《A2-2/03、A5-1/03、A22/03、A23-1/03等地块工程1:500地形管线图》(重庆市勘测院,2021.03);(10)《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03)。(11)本项目道路专业设计内容。(12)我公司设计人员现场踏勘调查资料。(13)初步设计批复。2.2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8)《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2016);(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1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2)《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13)《重庆市城镇道路附属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28-2011);(1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5)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及规范。(16)现行有关材料标准。3、工程地质及地质条件3.1工程地质3.1.1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南岸区弹子石南滨路滨四期A分区,场地北侧为长江及南滨路,南侧为腾龙大道,东侧为机场快速路,西侧为洋人街,交通便利3.1.2地形地貌本项目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街道,西侧紧邻洋人街,南侧为腾龙大道二期,东侧为机场快速路,北侧为已建南滨路,项目周边交通条件优越。场区所处地貌为剥蚀浅丘地貌,地形整体上为条带状浅丘,丘体与沟槽相间,地势整体为东高西低(北侧临南滨路一线经过人工整平,地势平缓),地面高程186m~271m。场区平缓地段地形坡角为2~10°,斜坡地形坡角15~30°,地表主要分布居民住房及耕地(已征地拆迁)。区内西侧原始地形有一宽缓的冲沟,地势较低,沟底高程186.11m~187.79m,洋人街一侧已进行平场。区内最高点位于场区东侧的坡顶处,高程为270.5m,最低点位于场区西侧冲沟内,高程为186.03m,相对高差为84.47m。场区地形总体较复杂。场地现状现状腾龙大道桥梁现状腾龙大道桥梁现状5号路正在拆迁农户现状洋人街现状箱涵现状大沙溪3.1.3气象与水文(1)气象:场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属内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5°C,极端最低气温-3.7°C,极端最高气温42.2°C。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多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6.7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5m/s,风向NW。区内最大平均降雨量达1544.3mm,最小平均降雨量是740.1mm,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月最大平均降雨量80mm,日最大平均降雨量178.3mm。(2)水文:经过调查,勘察区周围地表河流为大沙溪,位于场地最西侧,水深约1~2m。其余地表水主要为水田和鱼塘,主要分布地块东侧,深度约1~2m。3.1.4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1、地质构造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处于南温泉背斜的北西翼,见5.1.4-1构造纲要图。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稳定,层面平直,起伏小,为结合很差的软弱结构面,岩层产状为倾向272°,倾角45°。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抬升,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区为稳定场地。场地大部分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局部基岩出露,根据基岩出露部位的调查,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以下两组裂隙:第一组:产状100°∠75°,间距1~2m,延伸3~5m,张开度1~10mm,裂隙面较平直,局部粘土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该组裂隙较发育。第二组:产状215°∠72°,间距1.0~1.5m,延伸3~4m,张开度5~20mm,裂隙面较平整,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该组裂隙较发育。泥岩岩层面较平整,无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泥质砂岩岩层面较平整,无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砂岩岩层面较平整,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注:33—南温泉背斜图3.1.4-1场区构造纲要图2、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区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3.0.4条规定,拟建工程为标准设防类。根据地区经验,场地内的素填土剪切波速为130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取160m/s,为中软土;下伏强风化岩石的剪切波速取500~800m/s,为软质岩;中等风化岩石的剪切波速取>800m/s,为岩石;未来填土的剪切波速暂按素填土的剪切波速取值,为软弱土。3.2工程地质条件3.2.1地层岩性根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4dl+el)、第四系湖积层(Q4l)淤泥、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泥岩和砂岩。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碎石块组成,夹含量25~40%的砂岩块石,粒径2-50cm不等,棱角状。该层为修建民房及道路堆填形成,未进行充分碾压,堆填年限0-10年(CK0+590~DK0+140段为新近回填)。该层在2号路北侧(BK0+40~BK0+90段)主要为砂卵石。揭示厚度0.2m(BK201)-44.0m(BK101)。(2)第四系湖积层(Q4l)淤泥:灰黑色,流塑,饱和,含贝壳及有机质,手捻具滑腻感,略具腥臭味。本次仅在钻孔TK24、TK27揭示,厚度4.9-5.5m。(3)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粉质粘土:黄褐色,稍湿,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刀切面光滑,摇震无反应,手搓易成条,一般呈可塑状,局部夹少量砂岩碎砾石。该层普遍分布,层厚变化较大,在场地中分布不均,为中等压缩性土。揭示厚度0.2m(BK266)-6.6m(ZK36)。(4)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泥岩(Ms):紫褐色、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厚度0.5~9.5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泥质砂岩(Ss):紫灰色、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质较硬,敲击声响。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及岩屑为主,场地局部地段夹薄层页岩。中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岩体较完整。砂岩(Ss):灰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岩质硬,敲击声响。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及岩屑为主。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长柱状、柱状,岩体较完整。3.2.2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场区北侧紧邻长江,西侧有一常年性河流为大沙溪河,宽约为2.0~3.6m,南北走向,根据沿线走访调查,勘察期间水深约为0.5~0.8m,淤泥较深,一般3~4m,后期将会进行治理导流,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勘察区内除洋人街内游乐设施水池外无其它地表水,原有的水田和鱼塘已干涸,后期将会进行开挖回填对场地影响较小。(2)地下水场区地表被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所覆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内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为大气降雨和地面水体渗漏补给,水量大小与降水因素关系密切,受气候和季节性变化较大,在雨季松散层孔隙水量相对较大。沿线无统一地下水位,场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中,该类型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场地土层中无统一地下水位,分布不连续。场地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有条件的切割区排泄。场地内松散层地下水水量不大,因此范围地下水补、径、排相对简单,仅在地势低洼的沟谷地带出露。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网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水量小。在场地内主要表现为地势较高的斜坡及丘顶平台,地表水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补给范围小,表层土体较薄,松散层储存地下水条件差,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不发育;在地势较低的斜坡地段,地表水径流条件一般,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地势较高地区的裂隙水及大气降水,地下水较少。本次勘察在钻探完成后均将孔内水抽干,观测其恢复水位,据观测,勘察期间勘探孔均为干孔。勘察区在勘察期间地表水及地下贫乏。综上所述,勘察区地表水贫乏;地下水资源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较丰富,旱季较贫乏。(3)地下水水质及土腐蚀性评价根据调查,场地红线范围内及周边无化工污染,场地内素填土及粉质粘土均为未污染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并结合当地经验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3.2.3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根据本区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可知,场地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简单,流水顺畅,未发现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不存在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1号道路在桩号AK0+620处与拟建拓展路立体相交,拓展路主线交通通过隧道下穿该交口。经复核标高,拟建拓展路隧道底标高为215.5m,隧道顶标高为224m。在道路与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时应考虑与拟建隧道的相互影响。在3号路BK162勘探点附近有两处人防洞室,因洞口已掩埋,现无法测量调查。根据其位置及与拟建道路相对关系,其基本在初设填方区边缘,结合该处地质条件,该两处人防洞室对拟建工程影响不大。3.2.4地基土类型及场地类别评价(1)地基土类型本项目中等风化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9MPa,硬度分类为极软岩;中等风化泥质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3.5MPa,硬度分类为软岩;中等风化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6.9Mpa,硬度分类为较软岩。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第3.2.1条中的规定,中风化泥岩为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等风化泥质砂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中等风化砂岩为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全线岩、土可挖性分级为:场地内素填土为稍密状,属于普通土,类别为Ⅱ类;粉质粘土为可塑状,含少量碎石,属于普通土,类别为Ⅱ类;卵石土为稍密状,属于普通土,类别为Ⅱ类;淤泥为软塑状,属于松土,类别为Ⅰ类;强风化泥岩、泥质砂岩、砂岩岩体结构不完整(破碎),按硬塑土考虑,属硬土,类别为III类;中风化泥岩为极软岩,岩体结构较完整,属于软石,类别为Ⅳ类;中风化泥质砂岩为软岩,岩体结构较完整,属于次坚石,类别为Ⅴ类;中风化砂岩为较软岩,岩体结构较完整,属于次坚石,类别为Ⅴ类。(2)场地类别根据附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分析,填土剪切波速取120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取160m/s,为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取660m/s,为软质岩石;中风化泥岩剪切波速取850m/s,为岩石;中风化泥质砂岩剪切波速取1000m/s,为岩石;中风化砂岩剪切波速取1100m/s,为岩石。结合《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场地类别属I1~III类。3.2.5结论及建议(1)结论1、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场地类别为复杂场地,该场地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2、建筑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类别为I1~III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25~0.45s,属抗震一般~不利地段,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好,但地基均匀性差,按拟建道路设计标高平场后,再对挖填方边坡进行有效治理,且对人工填筑土采用分层碾压夯实等措施综合治理后,适宜修建拟建道路。3、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两大类;地下水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较丰富,旱季较贫乏。地下水和土对砼及砼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4、场区内广泛分布的素填土和局部分布的淤泥,均不宜直接作为拟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建议对素填土采取分层碾压或夯填等方式进行处理、对淤泥采用粉喷桩等方式进行加固处理后再作为拟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中风化基岩是本工程很好的路基及桩基础持力层。(2)建议(1)填土路堤应分层碾压夯实。路基填土的填料、填筑工序及压实度等,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的要求。(2)拟建道路填方路堤两侧可按1:1.25~1:1.50分阶放坡,坡面绿化处理,坡脚设置脚墙。挖方路段可按1:0.75~1:1分阶放坡后挂网锚喷处理或锚杆加固。(3)钻(冲)孔桩施工中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桩底清孔质量,使沉渣厚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保证单桩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4)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地勘报告表3.4-1~3.4-3。(5)对大沙溪东侧的拟建工程,岩体机械开挖必要时可采用爆破法,但应采用先进的爆破工艺并应符合当地主管机关的管理要求。大沙溪东侧的拟建工程,不得采取爆破作业。(6)路线应设置有效的截、排水系统,对原地表排水沟槽,宜设置排水通道或排水沟等,防止地表水冲刷或下渗对路基产生危害及影响线路稳定性,施工前应清除松软土层。(7)本工程项目应按照渝建发〔2010〕16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中的要求进行方案与图纸进行施工图审查与专项安全论证。在施工时应加强边坡变形监测。(8)建议采用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9)加强施工期间的监理和工程地质配合工作,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中应加强施工地基和基础验槽工作,如遇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我公司派员进行现场处理。4、主要技术标准(1)项目性质:新建市政道路;(2)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1、3、5号路);(3)设计行车速度:30km/h;(4)道路最小净高:机动车道:4.5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2.5m;(5)路面荷载标准:BZZ-100标准车;(6)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7)道路交通等级:中型;(8)抗震要求:6度设防。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规范要求1号路采用值3号路采用值5号路采用值道路等级次干路次干路次干路次干路计算行车速度(km/h)30303030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200无300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一般值(m)8590100无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极限值(m)404050无最大超高横坡度(%)222无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m)80无无无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m)50无无无圆曲线最小长度(m)254935无最大纵坡一般值(%)774.7011.851最大纵坡极限值(%)888无停车视距(m)30303030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550400无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250无无无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760550无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250无无无竖曲线一般最小长度(m)6060无无竖曲线极限最小长度(m)25无25.5无纵坡最小长度(m)8585100无道路标准轴载BZZ-100BZZ-100BZZ-100BZZ-100交通饱和设计年限(年)15151515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年)15151515交通设施等级CCCC注:(1)各种市政管线按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执行;(2)本次设计的技术指标均在规范的范围内合理取值。5、道路工程5.1平面设计(1)主要控制因素1)道路红线图;2)沿线桥梁等建筑物;3)沿线已建或已设计道路。4)现状地貌的高差关系;(2)平面设计(1)本次设计道路仅包含1号路、3号路、5号路,道路总长约2520米。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30km/h,其中1号路道路规划红线宽26m,全长1364.884m;3号路道路规划红线宽26m,全长931.594m;5号路道路规划红线宽26~39m,全长223.612m;(2)本次设计道路中线按照规划中线实施。(3)结合相关规划及现状情况,本次设计在5号路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一处,5号路站台结合5号路与1号路交口出口道设置。同时考虑在1号路与3号路分别设置一对直立式公交站台,站台位置由公交公司确定。(4)平面交叉口设计合理设置交叉口,交叉口纵坡尽量控制在3%以内。本项目全部道路交叉口均为平交。根据《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年3月1日),与城市道路相接的车行道,其纵坡应当与相交城市道路横坡相协调,其变坡点位置不得超越道路红线,且距离不小于7.5m。本次设计交叉口变坡点位置均按要求设计。本次设计次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相交的交叉口进口道均进行了渠化展宽,展宽段长度40m~60m,渐变段长度25m~40m,展宽段宽度3.5m。本次设计交叉口进出口停靠站与展宽车道作一体化设计。(5)本项目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基准;与规划采用坐标、高程系统一致。5.2纵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1)为了保证道路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不直接受到地下潜水层水威胁,同时方便城镇地块开发以及建筑室外地坪和路侧绿化与道路接顺,道路标高不宜过低或过高;2)相接道路平滑接顺。纵断面设计中,与已建或在建道路相接是以其道路标高为依据接顺;3)道路纵坡要考虑的行车舒适性和排水需要,次干路最大纵坡控制在8%以内,最小纵坡满足排水要求为0.3%(小于段采用雨水口加密);4)形成全线行车视觉上的顺畅、连续,由纵坡走向来引导车辆行驶,满足行车的安全性,并突出道路的方向性;5)满足各规划管线和现状管道的埋置要求,如覆土要求等;避免管线埋设时高差冲突,做到预留管道标高适中,方便道路周围地块开发以及相邻道路实施时合理利用市政管线;6)与其他计划实施道路的纵坡设计在相交路口处协调一致。(2)主要控制因素沿线控制标高主要有已建南滨路、3号路起点与现状道路交叉口、1号路设计终点接现状5号路、5号路设计终点,接E分区已设计BK二期道路、及3号路设计终点,接B分区规划道路。(3)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车行道中线路面标高,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及规划要求,详见道路纵断面设计图。5.3横断面设计根据前期方案阶段的断面及规划部门的意见确定。(1)道路标准横断面图1、3、5号路道路为城市次干路,规划红线宽度均为26m,本次实施宽度为26m。断面形式:B=26m=5m人行道+16m车行道+5m人行道图3、1、3、5号路标准横断面道路横断面分幅形式为一块板,双向4车道。由于本次设计1号路、3号路、5号路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周边用地主要为二类居住用地,道路主要为周边地块出行服务。通过交通分析,本次设计采用断面合理可行。5号路交叉口路段拓宽至39m,双向八车道,断面如下:横断面具体布置请详《道路平面设计图》及《道路标准横断面图》。道路路拱横坡为双向坡,坡度采用1.5%,人行道横坡采用2.0%。5.4超高及加宽1)超高设计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要求,设计速度为30km/h的道路圆曲线半径小于150m处设置超高。本次道路根据规范要求对圆曲线设置超高,超高横坡取2%。2)加宽设计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要求,在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加宽渐变段设置在缓和曲线上,未设缓和曲线段时,加宽渐变段按渐变率为1∶15~1∶30设置在圆曲线与直线上各一半。由于本次设计道路均位于山区,道路设置平曲线较多,结合国家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本次设计在道路沿线小半径平曲线路段设置超高加宽,圆曲线每条车道加宽值为0.45m~1.8m,机动车道加宽采用压缩人行道的方式设置加宽,加宽方式采用圆曲线双侧加宽。展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过渡,其过渡公式如下:(其中ZHx为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5.5路面结构设计(1)路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1)设计依据①《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50-2017);②《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③《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15);④《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⑤《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GB3⑥《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2)设计要点①面层:考虑到本道路的服务等级、荷载与气候条件以及行驶性能与模式,在本设计范围内的所有路面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②基层与底基层:考虑到交通荷载情况、当地材料供给状况以及路面基层施工经验,在本道路的柔性路面结构中宜采用强度高、刚度大、水稳性好、抗疲劳的半刚性基层与底基层,其各结构层厚度应经过力学计算确定。3)设计原则①沥青表层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抗滑性能以适应重庆当地道路纵坡较大的实际情况;②沥青面层应具有良好的高温抗车辙与耐疲劳性能以适应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条件;③沥青面层结构应具备足够的防渗水能力,以避免雨水进入结构层内部造成路面早期水损害;④基层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早期与后期强度以承受高频交通量作用;⑤路面整体结构应具备良好的水稳性以适应重庆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2)设计参数1)自然条件①自然区划:V2(四川盆地中湿区)②自然条件本项目所在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雨量:年平均降水量为1107.1mm,降雨量最高1518.7mm,降雨量最低为644.3mm。降雨多集中于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9%,7~9月常有大雨或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达266.7mm(2007年7月17日),小时最大降雨量为62.1mm。2)路况参数①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②设计车速:30km/h(1、3、5号路);③设计年限:15年(次干路);④标准轴载:BZZ-100。(3)结构组合设计根据重庆市以及全国近几年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理念、施工经验及其使用效果,并结合沿线材料的调查结果以及路面工程的发展趋势,本设计路面结构组合如下:1)次干路SMA上面层+AC沥青下面层+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序号结构层位厚度混合料类型1上面层4cmSMA-132粘层3下面层6cmAC-20C4下封层0.6cm稀浆封层5透层(0.6L/m2)6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5.5%)7底基层25cm水泥稳定碎石(4%)2)人行道序号结构层位厚度混合料类型1面层6cm黑色通体式透水砖2找平层2cm1:3水泥砂浆3基层15cmC20无砂大孔混凝土(4)路缘石、花带石、路边石、树圈石路缘石、花带石、路边石、树圈石均采用花岗岩预制。安装路缘石、花带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花岗岩采用防滑火烧面花岗岩。(5)薄层抗滑层由于本项目道路纵坡较大,为确保道路行车安全,对纵坡大于5%的路段,在其表层进行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厚度控制在5mm左右,铺筑间距20m,宽度20m,其平面布置及铺装结构如下图所示。薄层抗滑层材料铺装结构图如下图所示:优质(耐磨、粗糙)碎石(3~5mm);CRM抗滑层材料(3~5mm);沥青砼现状路面破除:本次设计的1号路将对起点处交叉口范围内的现状南滨路、3号路将对起点处交叉口范围内的现状路、1号路与5号路交叉口相接道路进行路面破除。(6)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及验收弯沉材料设计参数的取值,材料设计参数的取值见下表。材料名称厚度(cm)回弹模量(Mpa)15℃辟裂强度(Mpa)竣工验收弯沉(0.01mm)20℃15℃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SMA-134140018001.623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6120018001.026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15000.536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514000.4562土基35—260注:弯沉值采用标准车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强为0.7Mpa,单轮迹当量圆半径10.65cm测试。各数值要求均为各结构层顶面弯沉值。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水泥稳定7d无侧限抗压强度按照《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表4.3.3-1要求执行,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为3~4Mpa,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不低于2Mpa。6.4路基设计(1)路基横断面布设1)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时速30km/h,路基宽26m,双向4车道,其路幅构成:B=26m=5m人行道+16m车行道+5m人行道(2)路基设计1)一般填方路基设计路堤边坡本次设计道路路堤边坡全线坡率为1:2;每8米高设2米宽的护坡道平台;当边坡原地面较陡或者有重要构造物时,采用路肩墙、路堤墙、护肩、护脚、桩板墙等支挡结构收坡。填方路基地基表层压实度不小于92%(重型击实标准)。填方路堤采用满足路基填筑规范要求的路基土分层碾压回填,路基土最大粒径不超过分层碾压厚度的2/3,且小于100mm。填方路基地面横坡陡于1:5时,呈台阶开挖,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高宽比不大于2:1,台阶顶面做成4%反向横坡;碎石土分层碾压回填,碎石土最大粒径不超过分层碾压厚度的2/3、且小于100㎜;填方路槽以下80cm深度内,土基压实度必须大于95%(重型击实标准,下同),80cm以下必须大于93%;挖方路槽下30cm范围内密实度必须大于95%。道路下杂填土、淤泥质土、细砂等软弱或液化土层较薄地段,地基采用换填或抛石挤淤处理。②路堑边坡挖方路基设计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合理确定路堑边坡坡率和防护类型,边坡坡率的选择结合地层岩性、水文等,在满足安全稳定性的前提下,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路堑边坡尽量避免刀削式的单一坡,一般下陡上缓、逐渐过渡形成抛物线形以很好地融入周围自然,同时,边坡坡度的陡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酌情兼顾植物防护的需要。碎裂结构及存在控制性结构面的岩质挖方边坡通过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确定边坡坡度及支挡防护形式;挖穿岩土界面的二元结构地层,对其上部覆土可能出现的溜坍、滑坡采取相应的支挡工程措施。一般当边坡高度大于8米时,按8米一级逐级变缓坡率并设置2米或3米宽的平台。深挖路堑隔阶设置凸式平台截水沟,以减弱坡面受雨水冲刷,其最上一级边坡也可酌情放缓处理。针对本项目,结合区域地质情况,本项目1、3号路路堑边坡岩石边坡坡率为1:1,土质边坡坡率为1:1.5,平台宽度为2米。5号路全线为弃方杂填土,路堑边坡坡率采用1:2放坡,平台宽度3米。(4)不良、特殊地质路段路基设计项目沿线地势起伏较大,软弱土及过湿土主要分布在大沙溪老河道一带,厚1~3米不等,力学指标较差,路堤填筑过高时会产生较大沉降以及较长的固结时间,同时造成路堤失稳,对于这类土基采用全部挖除软弱土后换填碎石土(软弱土层厚<2m)或抛石挤淤(软弱土层厚>2m,<5m)或强夯处理(软弱土层厚>5m)进行处理,换填路段应进行压实,压实后,其压实度应不小于规范要求。(5)高填深挖路基1)高填路基填方高度大于20米的路段为高填路基,采用普夯对路堤进行补强压实处理,为了使普夯路段沿路线纵向方向顺利过渡,路堤边坡高度小于20米但大于15米的路段仍需进行普夯。普夯的设计要点为:第一层普夯高度以填方高度为4米范围开始,路堤每填高4米普夯一次,达到上路床底面时应普夯一次,如位于平曲线超高路段,该普夯层顶面横坡应与路面横坡一致。设计采用夯锤重10吨,提升10米对路堤进行普夯,锤径为2米,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间距1.5米。箱涵上方和两侧20米范围内土层采用分层碾压,禁止普夯。本项目高填方路段如下:1号路AK1+080~AK1+230两侧,路堤边坡中心最大填土高度22米;3号路CK0+130~CK+290两侧,中心最大填土高度23米;2)深挖路堑土质路堑边坡高度大于20米,岩质路堑边坡高度大于30米的边坡定义为深挖路堑。本项目深挖方路段如下:1号路AK0+290~AK0+410两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8米;1号路AK0+790~AK0+880两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6.0米;1号路AK0+880~AK1+000左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0.0米;3号路CK0+380~CK0+500右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5.5米;3号路CK0+640~CK0+760右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5.0米;3号路CK0+800~CK0+900两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7.0米;5号路EK0+120~EK0+180两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7.4米。5号路EK0+180~EK0+223.612左侧,路堑边坡中心最大高度27.4米。上述边坡均为岩质边坡,以侏罗系中下统珍珠冲组(J2x)砂岩、泥岩以及砂泥岩互层为主,各高边坡工点场地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3)设计原则①本项目深挖方路段均为岩质,岩质地段路堑边坡高度大于30米高度为深挖路堑;②对弱风化厚层完整的岩石路堑边坡可不设置实体圬工防护,仅设置绿化措施即可;③对上层强风化砂岩、泥岩边坡通过稳定性计算后采用锚杆(索)框架梁结合菱形网格护坡防护(菱形网格护坡适用于5号路不陡于1:1的土质、全(强)风化岩质边坡坡面防护),锚杆框架梁内采植生袋植草绿化。具体防护样式详见DL-31边坡支护设计剖面图。(6)横向半填半挖和纵向填挖交界处理横向半填半挖处理:当原地面线与路槽底部交于左半幅时,对左半幅挖方部分路床进行超挖回填并在左半幅路床铺设三层双向土工格栅;反之,对右半幅路床进行超挖回填并在全断面铺设三层双向土工格栅。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进行超挖处理(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挖台阶),超挖长度为10m(短边),超挖深度为2.0m,若交界处与坡底高差h小于2.0m,则最大超挖深度等于h,并在路床范围内铺设两层双向土工格栅。格栅均采用双向钢塑格栅,设计抗拉强度不小于80kN/m。填挖交界部分填料由挖方部分的岩土性质确定,一般挖方为土质及软质岩时,填方部分采用水稳定性较好的填料。超挖回填部分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4%。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斜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0m。(7)陡、斜坡路堤当地表坡度陡于1:5时,要求清除原地表的软弱层(覆盖层)后并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一般不小于2.0m,当地表坡度陡于1:2.5且路堤边坡高度大于8.0m时,为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挖台阶外,还应在路面底面以下铺设3层土工格栅。格栅应伸入挖方段不小于4.0m。对于陡于1:2.5的土质路堤,每各两个台阶设置土工格栅。(8)低填浅挖路基为确保路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并利于路基路面排水通畅,对于填挖高度小于1.5米的低填浅挖路基段落,采用在路堤底部(对于低填段落)和路面结构层底面(对于浅挖段落)以下80cm范围内换填级配碎石;对于路床以下土层较薄或接近基岩裸露路段,换填30cm厚级配碎石。(9)路基防护工程设计情况1)路堤防护①对于边坡高度大于4m的路堤边坡、超高路段内侧边坡、凹形竖曲线两侧边坡均采用菱形网格护坡进行防护,网格内采用喷播植草防护,边坡高度小于等于4m的路堤边坡采用直接喷播草灌防护;②对于稳定斜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当填土高度较低,但边坡伸出较远不易填筑时,则采用修筑护肩、护脚进行防护。③对于路基不易填筑的陡、斜坡路堤以及紧邻规划建筑物路段的路堤,为提高路基稳定性、减少占地、收缩坡脚、避免拆迁,选用锚索桩板墙、悬(扶)臂式挡墙进行支挡防护。本项目路堤边坡设挡墙路段:1号路AK0+240~AK0+280右侧、AK0+500~AK0+620右侧、AK0+665~AK0+745右侧;3号路CK0+420~CK0+620左侧。2)路堑防护挖方边坡视其高度、覆盖层厚度、岩土界面、岩土体特征、边坡稳定情况进行防护。①对于路堑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轻微,每级边坡高度8米,坡比不陡于1:1的泥岩、砂岩以及砂泥岩互层的的临时挖方边坡采用挂铁丝网喷有机基材植草防护(TBS生态护坡)。②1、3号路对于多级挖方边坡坡比为1:1的永久边坡防护采用锚杆框架梁护坡,5号路对于多级挖方边坡坡比为1:2的永久边坡防护采用菱形框格梁护坡。③对于多级挖方边坡的最顶上一级坡比不陡于1:1.5边坡采用挂铁丝网喷有机基材植草防护(TBS生态护坡),多级挖方边坡的最顶上一级坡比不陡于1:2边坡采用直接喷薄植草防护。④对于上边坡开挖后坡顶紧邻规划建筑物的路段,拟根据地质情况设置桩板墙或预应力锚索桩板墙进行支挡防护。本项目路堑边坡设墙路段:1号路AK0+340~AK0+420左侧,5号路EK0+180~EK0+223.62右侧。(10)取土、弃土方全线总挖方92.43万方,土石比例大致为2.5:7.5,即开挖土方23.11万方,开挖石方69.32万方;填方28.51万方。本次设计路堤采用开挖出的土石填筑,同时利用开挖出的土石进行软基换填,利用后仍有约71.12万方的弃方。清表及抛石挤淤弃土方根据土质情况用于景观种植土。(11)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路基施工应贯彻“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原则”,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并设置相应的软基、边坡监测措施。加强施工地质编录,并核对地质情况,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或地质情况异常,应立即通报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以便于调整设计,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全段路基施工宜在旱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进行,以避开雨季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和农灌期用水需要所造成的地基土过湿和干扰,使挖方地段不至泥泞难以作业,填方地段则可减少对过湿路段地基的特殊处理,有利于路基压实成形,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质量。道路施工前,施工方应认真研究地质勘察资料,与设计方充分沟通,确定正确的施工方案。甚至采取必要减震隔振措施,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和加强对可能产生影响的毗邻建筑物及既有市政管网的观测,跟踪记录其有无裂缝以及发生发展情况,并与有关部门协商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1)施工措施①以预防为主,掌握天气预报和施工主动权。②工期安排紧凑,早开工,早结束。③做好排水系统,防排结合。④准备好防雨物资,如篷布、罩棚等。⑤加强巡逻检查,发现积水、挡水处,及时疏通。2)施工注意事项①在冬期施工中,既要防冻,又要快速,以保证质量。②科学合理进行施工部署,尽量将土方和土基项目安排在上冻前完成。③做好防冻覆盖和挡风、加热、保温工具等物资及措施准备。当路线经过低洼的填方路段时,除必须设置砂砾垫层或井字型砂沟以加速排水外,在路基施工前还必须沿路线纵、横向开挖排水沟,以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及降低地表土含水量。为便于路基填筑,应在水田地表汇水上方增设截水沟,以及增加临时排水设施排除地表水,以降低雨季对路基施工的不良影响。零填路基及土质路堑,路床范围(0~80厘米)必须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及设计要求精心施工,认真处理,处理后的压实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对于路基范围的管道沟槽开挖和回填须按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回填的填料和强度应达到路基填料强度要求,分层压实后的压实度应达到填方路基规范值要求。应注意各施工段在彼此交界部位的衔接,既要注意在结合部位不出现填筑路堤的压实薄弱段,也不允许路基各部几何尺寸错位,同时,还应注意路基与桥涵构造物间的顺适衔接,给路容增辉。建议加强各工序间的合理配合,如路基施工至路床标高并经检验合格后,应尽快铺筑路面各结构层,避免路床未经隔水处理长期暴露,汇集雨水下渗软化路基,造成通车后路面破坏。未尽事宜除请参见有关设计图外,应严格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执行。6.7路基、路面排水设计为确保行车安全及路基、路面稳定,防止边坡冲蚀及路基、路面病害的发生,路基路面排水设施与涵雨水管构成完整、畅通的排水系统,将路面、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迅速排出。(1)路基排水路基是道路的基础,其稳定性和强度对于水的作用非常敏感。路基排水的任务是通过设置边沟、排水沟和截水沟迅速排出地表水,将路基范围内的土路基湿度降到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本项目在本项目挖方边坡全段坡顶设置100cm×100cm×100cm梯形截水沟用于拦截坡面水,防止雨水冲刷边坡,影响坡面稳定。截水沟集流水通过道路起点处暗管接入市政管网排出。(2)路面排水路面水通过路拱横坡及设置在路面边缘最低处雨水口,汇集后排入雨水管。5.13波形护栏、防撞护栏及人行栏杆为保障行车及行人安全,在道路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m的路段设置车行防撞护栏和人行栏杆。当道路两侧场平同时进行,道路运营时两侧边坡高小于2m时,可取消护栏。人行天桥桥下三角区净空高度小于2.0m部分增设栏杆防护,并安装要求设置提示盲道。5.16无障碍设计本次设计各道路沿线的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时,除了考虑机动车通行空间,还考虑以下几点:(1)两相邻的人行横道之间,应至少留有一辆标准车的长度,为右转机动车留出待行位置。(2)两相邻的人行横道间应能保证左转车的转弯半径。(3)行人过街横道设置时应尽可能缩短行人在交叉口内步行的距离;当人行横道太长,绿灯行人无法安全通过交叉口时,可考虑在中间设置安全岛,供行人驻足,可实施行人二次过街方案。拟建项目建成后主要承担所在片区居民出行及商业服务,属于城市道路性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是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需要,对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有关部位提出的便于这类弱势群体行动和使用的一种系统设计。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残疾人康复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传统的将残疾人与社会隔离的观念正得到纠正。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正是使残疾人尽可能建立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与正常人相等权利的重要途径。无障碍设施设计主要考虑缘石坡道的设计和人行道盲道的设计。在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两端,缘石坡道采用三面坡型,其宽度可与人行横道宽度等宽,位置相互对正。在十字路口需设4对共8处,丁字路口需设3对共6处缘石坡道。在小型路口或沿线单位出入口应采用单面坡型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坡度为1:12~1:20,正面坡的宽度不得小于1.20m,坡面要做到平整而不光滑,正面坡中缘石外露高度不得大于10mm,以方便轮椅能行。人行道上的盲道可与缘石坡道衔接,但彼此应相距20~30cm。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行走中最方便和最安全的地带。在城市主要通道的人行道上需设置盲道,协助视觉残疾者通过盲杖和脚底的触觉,方便安全地直线向前行走。在人行道中,当人行道内侧有树池时,盲道一般设在距树池边缘20cm处,盲道宽度0.6m。盲道应躲开不能拆迁的柱杆和树木以及拉线等地上障碍物。盲道宜避开地下管线井盖铺设。若不能避开井盖,则井盖必须与盲道齐平。5.18行道树设计人行道上种植的行道树,树种选择应结合区域气候条件,根据区域景观总体考虑,本次设计采用黄葛树,要求树径直径23-25cm,高度5.0~6.0m,冠幅4.5m~5.5m,种植间距7m。树池形状为1.5×1.5m的矩形,由四块边框拼接而成,树池边框尺寸为150×12×20cm。安装植树圈应注意基础稳固,拼接缝整齐,形状规整。树池边框材料采用花岗岩。6、结构工程挡墙、预应力锚索桩,边坡框架梁支护设计说明详见DL-28边坡支护设计说明。7、施工技术要求7.1填方路基7.1.1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路基填料应均匀、密实,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挡土墙背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并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并注意不同填料的填筑顺序。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强度及压实度应满足下表要求。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应达到中湿或干燥状态,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路床填料和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最大粒径(mm)次干路车行道路床填方路基0~0.38≥95<1000.3~0.85≥950.8~1.54≥93>1.53≥92零填及挖方路基0~0.38≥950.3~0.85≥951)车行道: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要求路基顶面回弹模量≥35Mpa;2)人行道: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要求路基顶面回弹模量≥20Mpa,路床压实度≥90%。7.1.3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隧道洞渣作为换填材料,其强度不应小于15MPa,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0mm,并不宜超过压实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路床底面以下400mm范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表7.4路基填料强度和粒径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次干道支路(参照次干路)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610下路床30~804410上路堤80~1503315下路堤150以下2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610注:当采用细粒土时,填料最小强度才应满足上表要求,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6.3.12-1。7.1.4路基填筑要求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表7.5管沟回填压实质量标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上30cm以上砂、砂砾93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注:本表参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图4.2.6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7.2挖方路基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禁止采用爆破施工,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7.3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7.4路基施工注意事项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7.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掺量:4%)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7.5.1质量标准压实度:≥93%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许偏差:+20,-10%中线高程:±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B横坡:±0.3%且不反坡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弯沉值≤100(0.01mm)7.5.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0%,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小于6h,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和复合水泥,水泥的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对于存放期超过三个月或受潮的水泥,应进行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7.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集料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小于28小于931.5—19—9.5—4.7550~1002.36—0.617~1000.0750~500.0020~30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7.5.2。7.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掺量:5.5%)7.6.1质量标准压实度:≥95%路床平整度:≤10mm厚度容许偏差:+20,-10%中线高程:±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B横坡:主线±0.3%且不反坡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0Mpa弯沉值≤45(0.01mm)7.6.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7.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7.5100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7.5.2。7.6.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7.7道路防水卷材道路防水卷材,卷材粘贴宽度为0.5m,厚度不小于4mm。卷材粘贴的基层要求:表面含水率≤10%,坚硬、无空鼓;干净、无尘土。卷材粘贴采用热熔法:将卷材底面和基层加热,待卷材表面沥青熔化一薄层后边烘烤边向前滚动卷材,并用力压实,对称粘贴在缝上,注意调节火焰大小和速度,使沥青温度在200~250°C之间,仅熔化而不能过多流淌或烤透卷材,搭接长度10cm。表7.8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技术要求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卷材下表面沥青涂盖层厚度≥1mm可溶物含量g/m2≥1700耐热性110℃无滑动、流淌、滴落低温柔性-25℃无裂纹拉力N/50mm≥800最大拉力时延伸率%≥40盐处理拉力保持率%≥90低温柔性-25℃无裂纹质量增加%≤1热老化拉力保持率%≥90延伸率保持率%≥90低温柔性-25℃无裂纹尺寸变化率%≤0.5质量损失%≤1渗油性/张数≤1自粘沥青剥离强度N/mm≥150℃剪切强度Mpa≥0.1250℃粘接强度Mpa≥0.050热碾压后抗渗性0.1Mpa,30min不透水接缝变形能力10000次循环无破坏7.8稀浆封层7.8.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表7.9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指标B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

(s)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T0604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注: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5。2)石料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8.2的要求。稀浆封层采用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其当量不得低于60%;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或洁净的石屑。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级配组成如下表:表7.10稀浆封层的细集料级配要求筛孔尺寸(mm)通过各筛孔的百分率(%)9.51004.7595~1002.3665~901.1845~700.630~500.318~300.1510~210.0755~15一层的适宜厚度(mm)4~7注:本表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6.5.5。7.8.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下表性能要求:表7.11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s>120手工拌和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N·m≥1.2T0754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2.0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注:本表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6.5.6。7.8.3施工技术要求①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③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7.9粘层、透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粘层沥青选用PCR型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用量为0.3~0.5kg/m2。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表7.12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恩格拉粘度计E251~10T0622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定性(5d)%5T0655储存稳定性(1d)%1T0655注: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5。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采用PC-2型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表7.13透层油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2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恩格拉粘度计E251~6T0622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300T0604延度(15℃)cm不小于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定性(5d)%5T0655储存稳定性(1d)%1T0655注: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2。7.10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验收合格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7.10.1质量标准压实度:>95%(马歇尔试验密度为标准密度)中线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标准差不大于2.4mm中线高程:±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横坡:±0.3%且不反坡弯沉值≤25(0.01mm)7.10.2材料1、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1道路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要求。道路AH-70#(面层改性沥青所用基质沥青)和AH-90#沥青(适用下面层)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7.14重交通A-70#和A-90#沥青技术要求指标70号9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dmm60~8080~100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针入度指数PI-1.5~+1.0-1.5~+1.0软化点(R&B)℃不小于464560℃动力粘度Pa.s不大于18016010℃延度cm不小于152015℃延度cm不小于100100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2.2闪点℃不小于260245溶解度%不小于99.599.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0.8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57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8注: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1。2、沥青结合料(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抗变形能力,对沥青下面层加入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Kg。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表7.15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密度(g/cm3)0.9~1.1吸水率(%)0.5熔体质量流动速率(192℃,2.16kg)≥0.3g/10min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次/mm)≥4800注:本表参照《道路用抗车辙剂沥青混凝土》(GB/T29050-2012)。施工说明:a、为了提高添加抗车辙剂的精确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添加产生的安全事故,添加抗车辙时应使用带电子称重功能。b、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0~15秒。c、掺加抗车辙剂后,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和初压温度比同等气温下普通沥青料提高10~20℃。d、实验室做配合比实验时,由于采用的设备不是强制式搅拌,所以要将干拌时间和湿拌时间延长2分钟以上,以确保拌和均匀。3、沥青改性剂为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感温,提高软化点,降低针入度等性能,在路面上面层沥青中加入沥青改性剂。改性剂若采用SBS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5%。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表7.16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BS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30~60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软化点TR&B,不小于℃60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闪点不小于℃230贮存稳定性离析,2.548h软化点差不大于℃溶解度不小于%99质量变化,不大于%±1.0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注: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4。改性沥青施工方法:沥青改性剂用量以沥青用量的2.5%~3%为佳。使用时,可先将沥青改性剂与基础沥青混和均匀制成改性沥青,拌和温度在140℃左右,搅拌时间约30分钟,确保均匀。然后将制成的改性沥青与集料拌和,其拌和方法可参照普通沥青进行,但拌和温度应在140℃左右,也可直接加入热的混和料中搅拌40秒钟左右,无需特殊设备。改性沥青混和料的摊铺和碾压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实验确定,但一般可参照普通沥青混和料的规定进行。另外,亦可将沥青改性剂直接加入沥青拌和缸中,先与集料拌和后再加沥青拌和,并应适当延长拌和时间,应注意控制拌和条件及过程。3、粗集料本次设计采用面层沥青混合料集料,集料应满足下表技术要求。表7.17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视密度不小于g/㎝32.45T0304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T0654坚固性不大于%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集料磨光值(面层集料)PSV不小于%42T0321注:本表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6。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35%;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集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集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5、细集料细集料需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8的技术要求。7.10.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表7.18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混合料类型SMA-13AC-20通过率%31.52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