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散文阅读专题一形象鉴赏考点鉴赏事物形象物象是指除人物之外的事物或景物形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例1】(2011·河北唐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回家的花朵李雪峰
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的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篷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20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了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选自《散文百家》)设题: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作答之前需注意题干中“全文”“哪些”这两个关键词。作者是按照蒲公英生长的规律来描写其特点的,但并没有局限于这一特点。作者想重点展示给我们的还是其自身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所以解答此题时既要分条归纳,又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答案:①花开得早,随处绽放。②花色金黄鲜亮,花期长。③可食用,能败火祛毒。④生命力强。⑤种子回归乡野。(答出4个即可。)【例2】(2009·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云南看云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地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像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橘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的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做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选自《沈从文随笔生之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设题: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象征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指作者借助一个具体的物象,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寄托自己的某种愿望和理想。对于“‘云’的主要特点”,从第三段开头可以筛选出“素朴”“单纯”的答案;对于“云的象征意义”则需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时的抗战现实来归纳整合。第四段最后几句话具有很明显的提示作用,可以“整合”到理想的答案。答案: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是素朴、单纯。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指点迷津物象题型答题要点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1.从作品实际出发,概括归纳形象从作品出发,概括形象在文本中所体现的具体特点。只需概括归纳,无需作出分析。具体要求是:找准信息区间,抓住提示性的关键语句,概括要全面、准确。【例3】(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岳桦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也许叫“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子。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美,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设题: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解析: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都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坡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2.进行简要分析,挖掘形象内涵。有时候对作品形象的理解,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表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因为散文的“神”就体现在这里。应从文章的结构、内容主旨、作者思想、形象特点等方面做多角度思考,挖掘形象的内涵及其深远的意义。【例4】(2011·泉州六中质检题)阅读相关语段,回答问题。
翻遍史书,昭君,无一处记载你终老何处?弥留之际,又作何感想?我想,你一定双泪长流,死不瞑目!纵然诗歌千首、戏曲万段咏昭君,又有何用?唯挽你香消玉殒,难补你如花青春!天苍苍、野茫茫,唯遗下一座青冢,教人感叹,教人沉思。昭君,你并不孤独呵!遍睹中外名著、舞台,又有哪一位姐妹幸免此难?无论中国外国,无论后妃、公主、贵妇、小姐、丫头、贤妻良母、艺妓囚犯、神仙凡人,无论悲剧、喜剧,或是先喜后悲、先悲后喜,哪个不历尽人间艰辛,有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天下半数为女子,该有女子的半边天下啊!却无女人存身之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儿经……,女人的血泪流成河,尽染漫山之红花枫叶啊!文人墨客却摇头晃脑、低吟轻唱。执巨椽,写出章章回回不朽之巨著,他们得以人以文传,百世流芳!悲乎?哀乎?怨乎?怒乎?昭君,青冢上千年绿草青青,可是你和姐妹们不昭之冤屈、不灭之魂灵?世人称青冢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可是真的?哦,你该如峰,挺起高高的胸膛;你该如钟,敲响警世之轰鸣;你也确如纵,派生于腐朽之礼教。我更觉得,这青冢就像一枚砝码,沉重地压在心头,我知道,我也该告诉今世、后世的姐妹们知道,天平的另一侧,我们该付出多大的分量!那便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别了,昭君!别了,青冢!设题:作者写“天苍苍、野茫茫,唯遗下一座青冢”的情景,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或情感?答案:意在引出自己的体验与沉思。感叹王昭君红颜薄命,难改命运;远离亲人,客死他乡。思考女子的命运,认为女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专题二情感主旨考点一分析评价情感态度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比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因此无论是写景散文、叙事散文还是咏物散文,情感态度的揣摩与把握都应是高考散文重点考查的内容。【例1】(2010·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相关语段】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节选自陈俊峰《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设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解析:作用写“不知”,实际明示这是人类造成的。前面提到了我需要对自身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反省,说明人类没有善待自然和生灵,从而遭到了鸟类明确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其实,人类的巨大痛苦还在于:我们肆意危害鸟类,将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至此,还需要思考一下作者的正面主张和呼吁,即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生灵,尊重生灵。答案:①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②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③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指点迷津情感态度题型答题指要(1)领会文章“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景仰什么,鄙视什么……(2)探究作者“情缘”。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缘由,对某事物为什么热爱,为什么憎恶,为什么景仰,为什么鄙视……(3)理清文中“情物”。如人物、事物、景物、动物、植物、器物……(4)分析作品“情言”。作者通过语言传达感情,应当捕捉那些渗透着作者鲜明、强烈的感情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表达鲜明、感情强烈的语句,未必都是词语华美的语句,恰恰相反,作者表达鲜明、强烈感情的语句,往往很朴素。(5)鉴赏多种“情艺”。作者在表现中心、抒发情感时,一般不那么简单、直白,而是很讲究表现手法。这些手法都有不一般的表情达意功能。考点二概括归纳中心主旨“散文的主旨”是散文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旨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要抓住体现作品主要事件、反映作者情感取向的关键句。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往往在篇首)、过渡句(篇中)、抒情句(结尾)、议论句(结尾)、哲理句(结尾)等。散文主题的概括还可以采用理清段落的方法,梳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从文章标题入手,围绕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思考,也能很快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例2】(2010·厦门一中月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相关语段】我想起俄罗斯的作家普里什文曾经写过的《星星般的初雪》,他说:“雪花仿佛是从星星上飘下来的,它们落在地上,也像星星一般烁亮。”他又说:“今天来到莫斯科,一眼发现马路上也有星星一般的初雪,而且那样轻,麻雀落在上面,一会儿又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上便飘下一大堆星星来。”只是,如今的城市,无论莫斯科还是北京,再不会有这样星星般的雪花了,再也不会有雪中飞起的麻雀翅膀上飘下一大堆星星的景象了。在北大荒,我倒是见过一种叫雪雀的鸟,特别爱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出来,飞起飞落,格外活跃。它们和麻雀一样大小,浑身上下的羽毛和雪花一样的白,大概是长年洁白的雪帮助它的一种变异,环境的力量有时强大得超乎想象。心里暗想,今天这种雪雀要是飞进城市,也得随雪花一起再变异回去,羽毛重新变成褐色,甚至乌鸦一样的黑色。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
(节选自肖复兴《城市的雪》)设题:作者写城市的雪,写作家笔下的雪,也写了北大荒的雪,是在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情感。
解析:这其实也就是主题领悟题。解答时,要捕捉关键句,结尾就是表达主题的句子。本句表面上写美丽雪景只存留在梦里,隐含着与现实的对比,而现实的城市雪景的污浊正是全文主要表现的内容,因此,理解本句的含意首先要联系上下文具体写出对比的两层内容。
答案:雪花洁白美好的形象只存留在梦想、童话和诗文里,表明城市洁白晶莹的雪景因城市环境污染而悄然消逝。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晶莹洁白的雪景的怀念和美景不再的怅惘,又表达了对城市现实环境恶化的忧伤和焦虑之情。指点迷津中心主旨题型答题指要概括的基本原则:(1)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2)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答题的基本步骤:(1)记叙、抒情类散文:文章叙述(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表达(表现)了什么,引发了什么。(2)议论、说理类散文:文章表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抒发(鞭挞)了什么,引发了什么。品读要注意的问题:(1)归纳主题要格式化;(2)不要随意拔高主题;(3)主题有可能多向化。情感主旨类解题角度如下: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中的滋味。开头的几种模式:(1)欲扬先抑;(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3)对比、映衬。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地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3】(2010·厦门一中高三月考)下文中作者通过游览商丘的壮悔堂时,缅怀与之相关的两位历史人物侯方域和李香君,回忆侯、李二人在动荡岁月中离合悲欢的伤感故事,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仔细品味文章开头的画线句,指出这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相关语段】11月初的归德府商丘,已是落叶飘零的深秋了。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和斑驳古旧的牌楼,无不透出一股遥远而又苍凉的味道;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凝望那斑驳的古城,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节选自阚则思《壮悔堂前独徘徊》)解析:本段中的画线句修辞手法很好理解,关键是它们的表达效果,作者用褪色的画卷来比喻斑驳老旧的古城,二者的相似点是破败沧桑、年岁久远以及内涵丰富、形象优美;“素面朝天”的拟人手法生动展示了千年古城的真诚袒露,不假雕饰。全文在回忆侯、李二人在动荡岁月中离合悲欢的感伤故事,联系画线语句所处的特殊位置(文章开头),可见还有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的作用。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沧桑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枯燥的历史事件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又为全文定下了感伤的感情基调。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哲理性散文,中心句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它常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处在文中。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心句一般是对记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领会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或段中每一层次写了些什么,即所谓这一个段落的段意。然后运用合并的方法总结出文章的主题。4.关注散文的写作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作品我们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专题三思路结构
散文思路结构的考查主要包括:分析文章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考点一句段作用的考查句段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此类题的命题设置一般为:(1)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2)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这一线索来。(3)联系全文,指出“×××”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4)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5)“×××”句(段),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作者描绘“……内容”后,又写了“……内容”,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考查的重点位置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例1】(2010·福州一中高三月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相关语段】四月的大佛湾,雨是薄荷绿,且若即若离,比烟稍浓了,比雾又略淡了,间尔受渗漏的阳光所点拨,像调酒师那样晃出五光十色的霓虹。十月的大佛湾,林木依然葱茏,草色并不金黄。雨针绣够叶面那些釉彩,坡边那些菊蕊蝶须,牵出一粒缀一粒的鸟鸣,让它们滚动着跌下峡谷,溅起谷底嗖嗖的溪声。名闻遐迩的大足宝顶石窟就在这里的峭壁上,刚刚被联合国审核通过为“人类世界文化遗产”。大佛湾在宝顶山的怀抱里,宝顶山在众山拱卫、峰回路转、丛林叠翠的大足县境内。(舒婷《斜雨飞丝濡我情——忆大足石窟春秋之行》)设题: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解析:有学生这样答题:开头描写了优美的景色,表现出自己游览大足石窟的欣喜之情,让读者感受诗意情感。此答案没扣住“开头”,开头往往有:(1)铺垫或引出的作用;(2)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3)交代写作背景的作用;(4)提出观点入题的作用或扣标题的作用。答案:①紧扣题目,既扣正标题中的“斜雨飞丝”,又扣副标题中的“春秋”;②为下文描写大足石窟的美景作铺垫;③以饱蘸赞美之情的文字描写,为全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指点迷津句段作用题型答题指要答案特点:一般从两方面作答,即“内容方面+结构方面”。
解题思路:①明确位置;②揣摩语义;③结构作用;④规范作答。答题模式:本身内容+思想内涵(艺术手法)+关联作用具体作用:(1)开头的作用:①点明主旨,统领全文;②引出下文,做好铺垫;③渲染氛围,奠定基调;④设置悬念,埋下伏笔。(2)中间的作用:①承上启下,自然过渡;②扩展思路,丰富内涵。(3)结尾的作用:①呼应开头,浑然一体;②总结全文,归纳主旨;③卒章显志,点明题旨;④强化情感,深化主旨;⑤引发思考,意蕴无穷。考点二线索作用的考查线索作用的考查往往与文章思路的考查相联系。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有线索牵领出的是文章的思路。
【例2】(200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雾季羡林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设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及思路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就是对雾观察思考并引起情感变化的过程,从文中找到体现观察思考、情感变化的标志性语句,对准确解答本题十分重要。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指点迷津线索思路题型答题指要线索类型: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线索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可能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模式:点明线索+分析作用注意事项:①了解文章的题材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以“物”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以游踪或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以事或人为线索,抒情散文以情感为线索。②有些文章标题直接表明线索。③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④要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部分。考点三题目作用的考查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具体讲:(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答题模式:题目含义+分析作用。思路结构类解题的一般步骤:1.理清文章思路大致包含两个方面:(1)理清结构。阅读文章,应当把握住它的框架及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①着眼于局部,即划分某一段或段中的某一部分的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关系。②着眼于全篇,即弄清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是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的。(2)理清语脉。语脉,即行文的脉络。理清语脉,即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例3】(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相关语段】开头: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结尾: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节选自张笑天《上善若水》)设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案:①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②激发读者的思考(或激发阅读兴趣)。2.概括层段内容①概括层段内容以文本为基础,一般不要照搬原始文句。②概括层段内容以归纳概括为手段,不求华美,但求准确。③内容概括的常用方法:提取要点;抽象说明;综合归纳。④内容概括的语言转述原则:描写改陈述;具体改抽象;铺陈改概括;含蓄改浅显。3.赏析结构思路即鉴赏作品如何组织成文的构思技巧。构思技巧的鉴赏要点:(1)文章线索;(2)层次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3)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层进式)、横式结构(并列式)、纵横交错式结构等;(4)结构安排特点,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顺序(倒叙、插叙、平叙、补叙),承上启下,铺垫照应,设置悬念;(5)行文布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6)行文思路,主要是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按什么顺序组织这些内容,详略如何。以上鉴赏要点,我们在梳理、赏析结构思路时须多注意,多运用。专题四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鉴赏散文的语言,不能孤立地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考点一鉴赏品味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修辞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⑨多义词语。【例1】(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设题: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既要立足文本,又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理解。“汨罗江”的本义是屈原殉国之处,而其引申义早已与屈原的人格魅力联系在一起了,成了屈原的精神化身,应在这方面重点揣摩。答案:(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选两点回答即可)指点迷津体味词语含义题型答题指要多义词的义项:(1)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2)引申义,即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围、中心的意义;(3)比喻义,即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的固定意义。(4)临时义,即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语境义的理解: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词语理解技巧:(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基本答题模式:(1)手法+临时义(象征义、比喻义,语境义);(2)本义+临时义(象征义、比喻义,语境义)。考点二鉴赏品味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是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②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③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意。【例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相关语段】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大河家》)设题: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重在理解关键词语,把握句子结构特征和情感内涵。这一句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句子,要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还要结合全文主旨理解。答案:“大河家”地处偏疏贫穷,不为人知的地方,但此处是中国大西北和中原的交通干线,更是勾起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指点迷津体味重要语句题型答题指要1.“简洁但内涵丰富的语句”解题思路:(1)理解分析句子,找关键词语;(2)结合语境巧分析;(3)分步按点组织答案。2.“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解题思路:(1)分析句子,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2)“还原”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组织答案,答出“作用+情感”。3.“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解题思路:(1)分析句子,理清结构(几个句子间的关系);(2)结合语境对每个分句一一分析;(3)按次序组织答案。考点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语句的表达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因而考查“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实际上是对语言的综合考查。一般是就文中某个段落或段落中的几个句子进行鉴赏。鉴赏可从炼字炼句、运用手法及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展开。具体讲:(1)语言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和整散句的交错运用;(3)手法的运用,修辞格、表达方式等表现手法的选用;(4)语言的风格,清新、朴实、简练、豪放、含蓄、炫丽、幽默诙谐、口语化等。【例3】(2010·厦门一中考前热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相关语段】大厅上,流泪的红烛一截截地变短,最后终于化为一堆灰烬。夜空中,明艳的烟花释放着它们短暂的美丽。拿着打火机,我去引爆那一串鞭炮,它们会在一刹那间化作满地的碎屑……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日渐缩短的生命,满头的青丝转瞬间变成了雪片,往日的红颜终将老去,心里蓦地滋生着一种莫名的忧郁和悲伤。叹生命短暂如斯,叹命运浅薄如纸。岁月如水,某一天,我也将青春不再。这个新年的钟声,一个声响就是一把铁锤,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
……
(节选自向伟明《新年的故事》)设题:试分析文中画线部分有什么妙处?解析:本文主要表现“我”在新年这一特别的时刻所滋生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是借助于红烛、爆竹等意象来实现的。文章首先写红烛、爆竹的短暂引发作者生命的感伤情绪,然后写作者的思考以及从这种感伤情绪中振作出来,画线语句睹象以生情,立象以抒意,作用不可忽视。答案:手法:拟人。作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感受的红烛变短、烟花鞭炮化作碎屑的震撼场景,为自己滋生的忧郁和悲伤做了一个铺垫。指点迷津体味语句表达艺术题型答题指要答题步骤:第一步,确认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一种表达技巧的作用。第三步,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注意事项:1.找点。赏析也叫评点,须先找到赏析的点。散文语言的赏析点主要有:(1)字词的遴选;(2)辞格的使用;(3)色彩的搭配;(4)句式的安排;(5)情感的表达。通常情况下试题并不明确赏点,为的是给考生的自由选择和发挥留下空间。2.选点。赏析不能面面俱到,在找到的点中选择一个即可(考试时须依照要求而定)。我们应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个便于自己发挥的点。这一点必须是打动自己、折服自己,使自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一点。3.评点。就是写出对选点的欣赏文字。落笔时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赏点是什么,然后具体写出欣赏的理由,不能空泛,更不能游离于原文。概括说就是,抓住一点,全力突破,赏有理由,析有依据。用“公式”表示就是:赏点+理由。鉴赏散文的语言不能把语句单拿出来看,而要放到全文语境中去赏析,具体来说,需要具备下面三种意识:1.树立语境意识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要有语境意识。2.树立中心意识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地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例4】(2009·全国Ⅱ)阅读《岳桦》(阅读文本在专题一【例3】),然后回答问题。设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表达艺术。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意,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及“岳桦的精神特质”这一中心。具体思路: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答案:(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3.树立整体意识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专题五表达技巧
高考对散文阅读技巧的考查重点是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工夫:第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考点一体味表达方式的技巧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景物),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议论,说明。常考查的角度有: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例1】(2010·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题)阅读段落,回答问题。【相关语段】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有纯欧陆式别墅。牵藤攀藓的廊柱和拱门,虽斑驳残缺,犹见考究的百合浮雕和古希腊宏伟气势。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节选自舒婷《失语的石头》)设题:画线的语句好在哪里?解析:文章的技巧是为了主题服务的,分析句子的妙处,就要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手法或技巧,如何表现想要表现的情感或主题。从语段和标题中可知主体是鼓浪屿,“布衣老人的肩头”在文章中只是一个映衬角色。答案:作者使用侧笔或映衬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鼓浪屿建筑的古典风格,以及穿越了百年的历史。指点迷津表达方式作用题型答题指要常见表达方式的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细描(工笔描写):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对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景物、物象有象征、比喻的作用和寄托感情的作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为下文进行铺垫。答题基本模式: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考点二体味修辞手法的技巧近年来,各地高考在现代文阅读中对修辞的考查愈加多样化,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掌握每一种修辞的构成条件和特点,不仅要能准确地分辨出句子中综合运用的修辞,还要能分析出修辞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例2】(2011·福州一中月考题)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四周的古树遥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设题:请简要点评画线句子。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要注意按照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并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有考生写:“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美丽生动,形象生动地写出“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表达对森林茂密的吃惊与赞赏。从文后的情感修饰词“疲惫”“无奈”等可见父子俩神情的焦急、无奈,所以,此生对画线句把握得不准确。答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指点迷津体味修辞手法题型答题指要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基本答题模式:(1)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2)明确答题方向。(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考点三体味表现手法的技巧散文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例3】(2011·厦门一中考前模拟)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相关语段】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由此可见,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正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如水就还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节选自韩少功《夜晚》)设题:文章重点写的是乡村的夜晚,为什么开篇先写城市的夜晚?解析:要分析开篇的作用,一般是联系全文的主体材料及主旨、情感,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本文开篇写城市的夜晚,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显然是要与下文所写的乡村夜晚作对比,而对比是为了突出文章主要描写对象的特点,为了彰显文章的主题,这些应该明确答出;从结构的角度来说,先写次要材料,往往是为了引出要表现的主要材料,是为下文作铺垫。答案:文章开篇之所以要先写城市的夜晚,一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乡村夜晚的描述,二是为了与乡村的夜晚加以对比。城市的夜晚是白天的延伸,月亮不属于城里人,城里人远离自然,逃避自然;而乡村的夜晚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则宁静、幽雅,人与自然能够得到和谐的沟通,享受到无限的安宁与幸福。指点迷津体味表现手法题型答题指要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渲染烘托: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联想想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基本答题模式: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考点四体味人称运用的技巧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考点五体味布局谋篇的技巧从布局谋篇的角度看,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小见大,突出中心;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表达技巧题型解题时应注意:1.注重审题技巧,从题干或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这种考查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命题意图,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就能明确答题方向。比较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常见问法:(1)运用了……手法(技巧);(2)表达了……(内容);(3)……的好处是什么?(4)……的作用是什么?(5)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答题要求: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例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设题:这个语段,对北国春色的描写有何表达特色?突出了北国春天什么样的特点?解析:“表达特色”主要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思考,包括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表现手法等,这样的语言运用是为了突出怎样的内容,对强调所描写对象的特点有何作用,所有这些都是答题时应该加以考虑的。答案:此段对北国春色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一方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北国春天花草树木、阳光春水等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一方面也栩栩如生地写出了背阴山坡残雪逐渐消融的景象,两者相对比,展现了北国春天“一点一点化开”(或者“顽强拼争,艰难摆脱冰雪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的特点。3.注重答案组织,在表述上力求准确、精练、概括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重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找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③语言表述力求精练。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专题六探究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的解读和质疑。考点一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这类题鼓励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4年百花广场设备维护合同
- 隔热隔音材料的耐久性研究
- 2024年度广告设计制作与发布合同
- 2024年度CFG桩基工程环保处理合同
- 2024年度汽车租赁服务与承包合同
- 2024年度国际学校整体搬迁合同
- 音频大数据处理应用
- 5G批发业市场趋势分析
- 2024年建筑用钢管选购合同
- 食品安全灭菌设施应急处置预案
- 购并技巧与案例解析
- 当代西方国家议会制度
- structure-.---中文使用手册
- 小学三年级缩句、扩句复习及教案(课堂PPT)
- 平凡之路--朴树-歌词
- 斯派克直读光谱仪操作手册(共43页)
- 梯形练字格A4纸打印版
- 2014年SHE教育培训计划
- 二年级上册叶一舵心理健康教案
- 机场使用手册飞行区场地管理
- 低血糖处理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