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模板_第1页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模板_第2页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模板_第3页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模板_第4页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密级公开学号_40930035_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论文21世纪以来德国社保改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作者:牛冠朝指导老师:胡秋明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科:本科年级:级【内容提要】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结合自身实际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本文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入手,分析了德国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并为中国结合自身实际调整民生政策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德国社会保障改革【正文目录】选择德国为借鉴国的原因德国社会保障发展历史简述中德比较的可行性分析结合二十一世纪以来具体改革项目深入分析【正文】选择德国为借鉴国的原因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国,其现代社会保障发展史已有数百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德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德国也在不断地调整其社会保障制度,而一些变革也能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另外,德国是欧洲大陆国家,政治传统上比较注重”国家主义”,而由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德国的左翼实力也比较强大。德国的一些国情与中国有相似相近之处,故而研究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帮助我们学习提高自身、紧跟国际社保制度改革最前沿方向。二十一世纪前德国社会保障发展历史简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839-1881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主要是由宗教界和社会团体兴办的慈善事业,它是从自由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出发兴办的。第二阶段是1881-1957年的形成与缓慢发展时期。德国将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立法轨道。但由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一直比较低。第三阶段是1957-1976年的大发展时期。经过1957年和1969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内容更加丰富,德国进入了世界”福利国家”的行列。第四阶段是1976-1989年的调整时期。由于70年代经济衰退,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政府不得不从政策上加以调整。第五阶段是1989年以来的统一政策与发展时期。”两德”统一后,原东德经济体制与西德接轨,政府采取某些过渡性措施,逐渐统一全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德国的可行性分析1,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改革试点,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缓和了改革的阻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这也造成成了中国东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1倍多。当前,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西部地区的1.5倍。东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西部地区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人数覆盖率不到5%,仅为东部的十分之一。据统计,,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相对中国而言,德国发展不平衡现向不是很突出,可是由于自然及历史的原因,德国东部西部发展差异依然很大。上世纪九十年代东西两德统一后,两地发展不平衡的局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慕尼黑经济研究所说,德国东部已成为欧洲的”第二个意大利南部地区”。意大利的南部地区非常贫困,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依然没能赶上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经济水平。

德国东部的失业率一直为18%左右,比西部高出一倍还多。据总部在日内瓦的国际劳工组织说,德国东部的失业率比东欧大部分国家的失业率都高。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它没有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而是实行西德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适合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

自统一后,德国东部的就业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在1992年到1996年期间,东部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西部。可是从那以后,情况变了,东部的经济增长开始比西部慢。德国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当前,德国东部普通家庭的收入只相当于西部同类家庭收入的82%,低于1996年时87%的水平。同时,东部地区依靠社会救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2.老龄化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发布的指出,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就国际比较而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突出。根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整体而言,在21世纪剩下的90余年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是在一个相对较低的起点,最终老龄化会超过日本,这说明中国老龄化具有速度非常快的特点。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了占人口总数2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需要,使她们能基本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标准,但日益增长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但困扰着德国现收现付的法定养老保险体系,而且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低速增长使德国社会保障的财政压力日益加重。德国社会老龄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当前德国西部地区每100名妇女生育136名孩子,东部地区每100名妇女生育108名孩子。据预测,德国未来的妇女生育率将保持在1.4左右,同时未来老年人的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西部地区65岁男性平均剩余寿命为15.8年,比20年前增加2.8年,65岁妇女的平均剩余寿命为19.6年,比20年前提高了3年。根据联邦政府预测,到2030年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还将增加2.6年,女性增加3.1年,这两种趋势会导致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失调和总人口的下降。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公报表明,自以来,德国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出生人数比死亡人数少近19万。另一项报告显示,1991年德国20岁至64岁工作适龄的人是年满65岁以上老人的4倍,到了,这个比例缩小为3倍,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缩小为2倍。3.政治文化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策上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前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美国的”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模式,中国强调重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同于前苏联国家权力介入一切经济事务的”斯大林模式”,中国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德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德国政治模式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或”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国家、市场和社会三方的力量比较平均,国家既介入市场失灵的区域发展社会福利,建立了高度发达的以保险费用支付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与亚洲的日韩新相比较,德国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力量,社会民间组织比如工会有较强的力量能够进行本身的利益博弈,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决策,特别是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一般都会听取工会的意见。德国基本形成了国家、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比较均衡的格局。两国发展模式随各异,但都介于”斯大林模式”以及”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之间。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先建立国,工会力量强大,左翼势力也在政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政治文化上的相同相似点也为两国比较分析有所帮助。结合二十一世纪以来具体改革项目深入分析延长退休年龄的借鉴意义后,为防止养老保险体系陷入支付危机,德国政府成立了”德国社会保险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于3月提出”在2030年以前将法定退休年龄由65岁调整到67岁,以应对人均寿命延长的趋势。”该委员会认为,德国人均寿命的延长给养老保险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支付压力,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至67岁至少能够抵消三分之二的支付压力。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8月10日报道:联邦劳工部长冯德尔莱恩(UrsulavonderLeyen)称,今后五年,德国60-64年龄段的雇员比例将从12%上升至40%。中国提高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1,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预测,从开始,中国的劳动力每年以800万的速度递减,同时65岁以上的人以800万的速度递增;到2035年,中国15~64岁的人口为8.1亿,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94亿。扣除在校学生、未就业者、残疾人、提前退休者,将面临0.9个纳税人供养1个老人的局面,而且还要供养孩子。2,养老金空帐,社保资金压力过大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当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那些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的职工,向她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由此带来制度成本。统账结合制度确立后,所谓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由此形成规模巨大的”空账”。主管部门唯一一次公布养老保险”空账”还是原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截至的数字,为7400亿。提高发动退休年龄能够有效的应对社保资金压力,缓解养老金”空帐”问题。3,上海延长退休年龄改革的试点效应从10月1日起参加本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它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符合在本市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如企业工作需要,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与企业协商一致后,能够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上海是中国率先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地区,养老金财政压力大,实行”柔性”的退休年龄延长改革起到了减轻政府压力、应对老龄化等巨大作用,请经验教训均可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延长退休年龄政策提供帮助。中国实行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存在的问题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测算表明,中国需要就业的人员超过2400万,如果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全年经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供求缺口在加大。大学生等青年团体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给农民工等低端劳动力就业也造成了巨大压力,延长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占就业岗位,加剧就业问题2,社会压力法国延长退休年龄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游行示威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危机。中国发展不平衡,养老就业等问题复杂,若改革不当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甚至政治问题。具体实践建议:分地区扩大试点分布区从短期来看,实行全国范围内的退休年龄改革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全国各地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状况审慎的采取改革措施。改革的基本单位应以市区级为主,主要范围应为沿海经济发达、劳动力流动活跃地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应参照上海市”劳动者到达退休年龄时,劳动合同依法终止。企业与符合本意见规定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条件的人员可协商签订相关工作协议。在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期间,企业应当参照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劳动标准(工作时间、劳动保护、最低工资规定)保障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人员的基本权益,双方还能够经过协商在工作协议中约定其它有关的劳动权利义务。”尊重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在自愿和谐的基础上地方政府经过法规引导实行渐进式改革。采取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区别对待德国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同时,同幅度提高残疾人的提前退休年龄。我们再延长退休年龄的试点过程中,应该对诸如残疾劳动者、高强度工作条件劳动者、不适宜老龄人口工作岗位劳动者区别对待,不应将其纳入”延长退休年龄改革试点”之中,反而应该经过各种渠道加强其退休后的福利。注意调节改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再延长退休年龄改革的同时,应创造条件提高青年群体的就业率。采取各种措施舒缓引导改革引发的部分社会层级不满情绪,避免出现诸如法国等出现的罢工游行活动。第二点,德国加强家庭保障功能的借鉴德国现在的婴儿出生率是全球最低的。全德国人口减少了0.1%,人口总数为8231万.为应对老龄化问题及劳动力数量锐减的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鼓励生育,加强家庭的保障性作用。德国政府规定对正在养育未成年子女的投保人除领取基本储蓄补贴外,还能够领取政府为每名未成年子女发放的子女补贴。自起给予新生婴儿的主要照顾人一年有薪产假,能够是父亲或母亲的其中一人。若母亲是主要照顾人,父亲也可额外获得两个月有薪陪产假。在这段期间,父母均能领取67%薪金,但每人以约18000元人民币为限。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必须看到,当前的人口结构也引发了很多社会民生问题。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过大,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弱化,”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给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国情不同于德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在中国不可行,但在一些具体措施上也可为我们提供借鉴:对”二胎政策”进行适当微调中国少儿人口首先出现了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趋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在1995年前后中国0-14岁少儿人口绝对数达到了最高峰,大约为3.34亿人,而后便持续下降,的时候减少到2.52亿人,比1995年减少了24.6%,占总人口比例的19.0%。这与印度的情况正好相反,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起印度0-14岁少儿人口就已经超过中国,在达到3.74亿人,高出中国近50%,这意味着之后,15-30岁青年人口比重比中国高出近50%。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提高妇女生育率,扭转少儿人口大幅度下降趋势。

中国的15-59岁劳动人口大约在-2020年之间也会达到最高峰,大约9.23亿人,而后开始持续下降。最迟在2025年印度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会超过中国;到2050年,中国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大约要比印度少2.44亿人。进入21世纪,中国在人口问题方面同时出现两个新的发展挑战:一个是加速的”少子化”,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过快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第二个是加速的老龄化。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7%,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1.1%,大大高于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故适当放松二胎政策完全有其必要性。强化家庭保障作用家庭养老是家庭范围内的代际经济交换,它建立在道德约束力基础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的家庭要老保障职能在不断弱化。这不但不利于应对老龄化,更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起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更为严重。故而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教育,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法律监督。可是上述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中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各地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不同,其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在全国范围内放松”二胎”制条件并不十分具备,若分省分地区试点又会引发诸如”生育移民”等问题。关于家庭养老的改革,中德都能够经过加强家庭的保障机制来应对危机实现良好发展并提高国民素质,但两国之间有根本性的不同。德国从世界范围内看是社会保障制度极度完善成熟的国家,其国家保障功能已完全建立体系,虽然由人口老龄化冲击造成了一定问题,但从根本上讲强化德国的家庭保障机能是为社会政府的养老职能作补充。而中国则不然,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突出,虽然国家在近几年来实行了很多惠及农村的民生政策,但实际农村地区养老机能仍以家庭为主,社会、政府作用于德国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能够借鉴德国加强家庭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但一定不能本末倒置,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是更为重要的措施。加强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德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改革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商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具体规定如下”如果夫妻双方任何一人均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则夫妻双方均可各自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储蓄补贴”。扶持商业保险制度不但有助于减轻政府压力,更有助于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充分更高层次的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说明了我们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重视加强商业保险的作用。中国各大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不同的险种,可供群众选择。可是,中国的商业保险发展尚不成熟,民众由于多种原因不愿意购买商业保险甚至对商业保险有错误的认识。这要求中国应该规范保险市场,同时商业保险工作者也应经过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努力使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发挥的更好。从中小企业入手解决民生保障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通货膨胀等因素造成的社会保险资金短缺问题一个国际问题,是民生福利的瓶颈之一。德国采取了从根源上入手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德国政府的”议程”改革措施中包括”经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企业收入,刺激消费投资”。德国当前有330万个中小企业,占总企业的绝大部分,提供了约七成的就业岗位。提供政策来帮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护竞争,反对垄断,资助创业,充分发挥了中小企业在就业市场上的主导作用,并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中小企业也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重要力量,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只是广义民生保障的补充,只有解决了企业发展问题、从总体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才谈得上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给予中小企业如减税、提高出口税率、拓宽筹资渠道扶持措施,但从根本上讲,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所收到的支持依然不足,经济的竞争氛围不弄。我们应当借鉴德国,下更大气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要结合中国实际对国有企业进行调整改革,使其融入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经过多种措施消除垄断,打造竞争性的经济环境。第五点,德国民生保障思想对中国的借鉴上文已经分析到,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德国虽然有极大不同,可是也有很多相似相近之处。民生制度指导思想的借鉴意义远比具体政策借鉴意义的影响深远。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自其建立之初起就是为了给在容克集团夹缝中的新兴资本主义力量提供发展推力。正如俾斯麦所说”在经济斗争中战到若这一边是我效忠的这个王朝的传统”。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于北欧”牺牲效率”式的模式,德国社保制度指导思想以服务效率、统治集团(第二帝国时期)为基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和劳动部长、联邦总理艾哈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过多的福利就意味着没有福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特别是施罗德政府的改革明显的出现了”弱化福利”的倾向,如”改革议程”中改革削减失业者的救济金并加强就业培训;对拒绝再就业者予以削减救济金惩罚;推迟甚至冻结退休者养老金的增加;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除缴纳保险金外,就诊、领取药物和住院还要额外收费,而免费配眼镜、行走不便病人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