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_第1页
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_第2页
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_第3页
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_第4页
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在住院7~13岁非危重症患儿中随机抽取70名,分别在入院第1~5天的每天静脉穿刺后进行疼痛评估(采用自评法和他评法);入院第1天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个性特征评估;第2~5天实行心理干预。对3种不同个性(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儿童,情绪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儿童分别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第1天与第5天)疼痛强度的比较。结果诊疗性疼痛强度随着心理干预的实施,住院天数的增加逐渐减轻;中间型及内向型儿童,实行心理干预前后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情绪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儿童,实行心理干预前后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心理干预可减轻诊疗性疼痛的强度;心理干预对中间型及内向型个性儿童的诊疗性疼痛有明显的效果;可降低情绪稳定及不稳定型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强度。

【关键词】心理干预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s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ontherapeuticpainin70casesofhospitalized7~13yearsoldchildrenwithdifferent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Methods70casesofhospitalizednoncriticallyillchildrenpatientswererandomlyselectedforthestudy.Thepainassessmentaftervenipuncturewasconductedinthe1stdayand5thdaybyselfevaluationandpreceptorevaluation;thepersonalitytraitswereevaluatedwithJunior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JEPQ)inthe1stdayafteradmission;wi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betweenthe2ndand5thdays.Therapeuticpainintensitiesofthechildrenwithintrovert,extrovert,andambivertpersonalitytraitsandchildrenwithstableandunstableemotionsinthe1stand5thdaysafteradmission(beforeandafteradmission)werecompared.ResultsTherapeuticpainintensitiestendedtoalleviatewi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ongoinghospitalizationdays;particularlyintheintrovertandambivertchildrenandthechildrenwithstableandunstableemotions,comparisonoftherapeuticpainintensitiesbeforeandaf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uldalleviatetherapeuticpaininchildren,particularlyinintrovertandextrovertchildren;andtherapeuticpainintensitiesinchildrenwithstableandunstableemotionscouldberelievedby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Keywords: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personalitytrait;children;therapeuticpain

诊疗性疼痛(therapeuticpain)是指患者在住院后需进行输液、肌肉注射、抽血等侵入性治疗所造成的急性疼痛。儿童诊疗性疼痛属于轻中度的急性疼痛,过程短暂,不适宜止痛药物等进行干预,但因其周期性的诊疗疼痛刺激,容易导致儿童对诊断和治疗的恐惧和抗拒,如“白大衣现象”等,对儿童健康心智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对70例7~13岁住院患儿采用了心理干预,探讨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患儿诊疗性疼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在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每日均需静脉输液的7~13岁非危重症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居住农村34例(%),城市36例(%);年龄(±)岁,其中,7岁12例(%)、~8岁11例(%)、~9岁4例(%)、~10岁13例(%)、~11岁13例(%)、~12岁11例(%)、~13岁6例(%)。男女之间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各年龄段疼痛强度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各类疼痛症状的原发性疾病者。

评估方法

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70名住院患儿入院第1天进行个性特征评估。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由接受过专门评估训练的护士对患儿进行个性测验,填表,要求患儿对每个问题用“是”或“不是”回答,该问卷有88项,包括E(extroversionandintrovertsion,内外向25项)、P(psychoticism,精神质18项)、N(neuroticism,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23项)、L(1ie,掩饰性22项)4个分量表。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T分,分成3个等级,不同等级代表不同个性心理特征。E、P、N的3个等级分别为内向/倾向内向、中间型、外向/倾向外向;非精神质、中间型、精神质;情绪稳定/倾向情绪稳定、中间型、情绪不稳/倾向情绪不稳。并将测试数据逐一输入装有JEPQ常模计分的计算机内,再由算出各自的E、P、N维度值。

疼痛评估方法

广东药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刘晓燕.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影响的研究自我评估法(自评法)以VAS标尺为基础的脸谱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0-10数字为疼痛强度分级。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在标尺旁标有小儿易于理解的笑及哭的脸谱。每次静脉穿刺后让患儿按疼痛的程度指出相对应的脸谱,由脸谱相对应的数字为其疼痛的分值,1~分为轻度疼痛,4~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5d累计作为总分。由患儿自己完成。

行为评估法(他评法)采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由接受过专门评估训练的护士,对患儿静脉穿刺的过程进行评分。评分包括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行为情况3部分。3项得分总和为他评法患儿的得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入院第1天在侵入性治疗(静脉输液)前进行疼痛基准评估,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疼痛。

分别在入院第1~5天的每天静脉穿刺后进行疼痛评估(采用自评法和他评法)。

心理干预

所有病人入院第1天不实行心理干预,第2~5天均实行心理干预。

实行心理干预的依据根据艾森克个性问卷,经电脑软件计算明确其性格类型(外向型——外向及倾向外向、中间型、内向型——内向及倾向内向型),并询问家属个性结果与患儿是否相符,反差太大将被剔除。针对个性选择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方法认知疗法(直接解释法、思维方式转换、角色模仿、鼓励与榜样示范法)、行为疗法(转移注意力等)。

心理干预措施的选择外向型:直接解释法+转移注意力疗法;中间型:思维方式转换+转移注意力疗法;内向型:角色模仿、鼓励与榜样示范法+转移注意力疗法。

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本研究资料均为偏态资料,经数据转换后仍未呈现正态分布,故统计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为差异有显着性。

2结果

70例患儿诊疗性疼痛强度比较

第1~5天诊疗性疼痛强度差异有显着性(),见表1。疼痛强度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逐渐减轻,其变化趋势见1。表170例7~13岁儿童住院5d诊疗性疼痛强度比较

3种不同个性儿童干预前后疼痛强度的比较

70例儿童中,外向型占14例,中间型占22例,内向型占34例。中间型及内向型儿童第1天与第5天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外向型儿童自评差异无显着性(),他评差异有显着性()。见表2。

情绪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儿童心理干预前后诊疗性疼痛强度的比较

根据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常模计分的计算,70例中,情绪稳定型占63例,情绪不稳定型占7例。情绪稳定及情绪不稳定儿童心理干预前后(第1天与第5天)诊疗性疼痛强度比较(自评与他评)差异均有显着性()。见表3。表23种不同个性儿童心理干预前后疼痛强度的比较表3情绪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儿童心理干预前后诊疗性疼痛强度的比较

3讨论

个性又称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在中形成的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诊疗性疼痛常伴有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易造成心理-疼痛-心理-痛感加剧的恶性循环,持续的焦虑会明显增加痛感。因7~13岁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研究其躯体疼痛感觉的认知与其个性特征的关系,通过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疗法等心理干预,减轻其诊疗性疼痛的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干预可减轻诊疗性疼痛的强度

心理干预,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可具体描述心理状态,通过学习调整或改变个体异常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心理干预,是帮助患儿更好地应对疼痛,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伤害。郭建清认为:患儿的第1次疼痛感受对今后的疼痛控制影响很大,首次实施疼痛控制应该快速而有效,不要让患儿形成不良的心理体验,不良的心理体验一旦形成,对今后的疼痛控制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相反,第1次就形成良好的疼痛控制心理体验,可以增加患儿对治疗措施的合作性,对今后的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诊疗性疼痛强度随着心理干预的实施、住院天数的增加逐渐减轻,心理干预可减轻诊疗性疼痛的强度。

不同个性与疼痛的关系

疼痛与人的气质类型、情绪、意志力等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疼痛是身体遭受伤害或患病时产生的保护性反应,就同一强度的疼痛刺激而言,不同的人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感觉略微痛,有的人则可能疼痛难忍。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间型及内向型儿童心理干预前后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外向型个性干预前后自评差异无显着性,他评差异有显着性。说明对中间型及内向型儿童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外向型儿童。外向型自评无差异,与外向型儿童有否“英雄主义心理”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心理干预对情绪稳定型及情绪不稳定型儿童疼痛强度的影响

疼痛与人的情绪关系密切。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或充满信心的时候,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相反,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失望等则使痛阈降低。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患儿更好地应对疼痛,减轻疼痛带来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情绪越严重,机体的痛阈越低,心理高度恐惧的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于清认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个性和认知不平衡,对外界的刺激敏感。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对降低情绪不稳定型及情绪稳定型儿童诊疗性疼痛强度均有明显效果。

心理疏导

患儿面对医院的陌生,在生理、情感、认知方面均有所改变,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故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患儿说出自己的感觉,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受。帮助患儿调整心态,提高其对疼痛的心理准备。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可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提高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和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儿稳定情绪,使其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对学龄期患儿静脉输液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可增强患儿对疼痛的承受力,增强患儿的配合度,保证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本文承蒙韶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卢志坚主任医师指导,谨此鸣谢!)

【参考文献】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院出版社,1983:2-3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郁立群,屠丽君.儿童疼痛的行为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74-376.

武丽杰,刘爱书,李志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