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年过渡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年过渡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年过渡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年过渡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年过渡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491956底1978底过渡时期1966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6.10“文化大革命”徘徊现在新时期共和国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条线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今)

三阶段(现代化为主题):

准备与启动:1949—1956曲折与延误:1956—1976

重振与辉煌:1978后怎样理解“过渡”?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政权组织和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社会两大任务: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政治: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步骤: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通过多种措施经济得以恢复,经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关系剧变;“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思想文化:入民教育初步奠基;“双百”方针繁荣了文学艺术。外交:“二战”冷战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一、新中国的建立:1、条件准备(1)军事上:解放战争即将全面胜利。(2)思想理论上: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实现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确立了建国后基本政策及总任务。(3)组织上: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中心任务是讨论新中国成立,确立国名、国旗、国歌、首都,制定《共同纲领》,选举国家领导人。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1)近代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新纪元;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基础;(2)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单位代表名单(共45个单位及特邀人士,正式代表和候补代表共计662人)(甲)党派代表(14单位,正式代表142人)(乙)区域代表(9单位,正式代表102人)(丙)军队代表(6单位,正式代表60人)(丁)团体代表(16单位,正式代表206人)(戊)特别邀请人士(75人)中国共产党(16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6人)中国民主同盟(16人)民主建国会(12人)无党派民主人士(10人)中国民主促进会(8人)中国农工民主党(10人)中国人民救国会(10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0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8人)中国致公党(6人)九三学社(5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5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0人)(2013江苏单科,9,3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

A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及民主人士参加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B项表述不当,民主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故C、D两项可排除。

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的开幕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安不忘危”——毛泽东我主张美苏并重,就是亲美也亲苏,不反苏也不反美.——张治中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毛泽东中国内战不详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美中关系白皮书》附艾奇逊致杜鲁门函(1949年7月)伟大,真伟大!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斯大林与毛泽东谈话(1949年12月16日)(2019江苏单科,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

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答案

D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通过对漫画的解读,考查学生理

解图文材料、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

史。“1949年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此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包

围的政策,国际社会还没有普遍承认新中国,故D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图中飞翔的和平鸽

表明新中国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此时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

家,A、B、C三项理解均正确,不符合题意。二、1949-1952年的政权巩固与经济恢复

1、政权巩固:1951《朝鲜停战协定》(2018北京文综,19,4分)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

A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A项符合题意。1951年正值冷战时期,排除B项;此时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尚未恢复,排除C项;朝鲜半岛至今尚未统一,排除D项。

1、政权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国家机关和企业私营企业中国的土地制度......如果不加改变,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三反、五反: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2、国民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银元之战官僚资本(1)在农村:

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被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称为“统销”)总结提升:

1949~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统购”即“计划收购”;“统销”即“计划供应”。后来,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逐渐僵化,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概念阐释]“统购”“统销”一、过渡时期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有何区别?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但这其中的一些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此进行的斗争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进行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时期的经济从整体上看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其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趋势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

(1)官僚资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国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在没收的过程中,人民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使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2)封建地主经济→农民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合作社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土改后,政府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上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由处理;贯彻合理的农业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促进生产,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从1953年起,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到1956年底,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以上。(3)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起着重要作用。1950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调整工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中级国家资本主义,1953年起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合作社:从1958年起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90%

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概念解读: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1.新民主主义经济2.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

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重工业

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民主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经济-一化三改造

1、基础:(1)土地改革基本完成;(2)国民经济恢复,国营企业迅速发展;2、路线:(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进行;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国防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苏联的影响)

2)成就主要在东北和西南;

3)改造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

4)成就巨大,但存在后期要求过急等缺点,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3)结果:

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2)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改造与建设并举即改造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并举)总结提升:“一五”计划的特点、实质及问题(1)特点: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③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④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⑥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3)问题:①工业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步伐;

1956年出现全局性冒进,基础投资总额过大,造成国家财政紧张。②社会主义改造: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工业发展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成果为什么集中在东北?一五计划的成果为什么集中在重工业方面?苏联援助、工业基础、资源丰富、解放早恢复好①受苏联工业化战略影响②改变近代以来经济结构重轻工业不平衡局面③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朝鲜战争、美国的军事威胁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一五计划成就为何还体现在交通上?①沟通了我国边疆与内地的联系②为运输物资、原料、设备③扩大进出口贸易(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④军事需要(台湾)鹰厦铁路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2019课标Ⅰ,31,4分)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

D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以俄文书刊借阅量的变化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体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正确的国家观。1954年中国的“一五”计划刚刚开始,而“一五”计划中的许多工业项目是苏联援助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建设者们迫切需要了解苏联情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增的现象,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当时科学研究尚未与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当时借阅俄文书刊主要是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技术,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

(2016课标Ⅱ,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

A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的变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或减少,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

无关。

4、三大改造:(1)背景:

为巩固政权和经济恢复奠定基础小农经济不适应工业化要求,并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内容:

1)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实质与意义: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4)弊端: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3)原则、步骤:自愿互利;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4)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则、步骤:自愿互利;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形式:手工业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将私营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政策(创举):和平赎买(减少资本家的阻碍);形式:实行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特点: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是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局限:改造存在着冒进行为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道:“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陈云的这一认识(

)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解析题干材料中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造”提供了政策依据,较为合理的阐述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选A项。答案A阅读材料,找出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和结果。

1953年11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即“从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解决供求的矛盾。——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年10月15日)行业改造前改造后农业个体农民集体手工业个体手工业者集体资本主义工商业私人资本家国家(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

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

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1)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妇女地位显著提高,促进了旧婚俗的变革。(3)苏风”盛行:影视、服装、歌曲、建筑等。(4)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基本保持不变,但增加了一些新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5、社会生活:生活有改善但总体水平低,社会风气根本改变对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的总结(1949~1956):

1、含义: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2、三项举措: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3、一个创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4、两个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5、三项成果: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

会主义公有制确立。(1)特点①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②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③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④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2)作用①有助于在短期内改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②在当时背景下,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来,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2019课标Ⅲ,31,4分)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

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和经济建设,旨在考查考生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年画作品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劳动。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中。从材料信息看,年画《数他劳动强》突出对劳动的宣传,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选D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年画《数他劳动强》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于1956年基本确立,故B项错误;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总结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创新与失误

借鉴创新失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多快好省”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时期,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忽视民生,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总结提升:比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

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

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

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

经济改革的成果也化为乌有。【图示解史】新中国初期确定的三大政治制度(1)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

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

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现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1949---1956一、50年代中国的民主初创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1)背景:民主党派与中共曾并肩作战,反国民党专制独裁(2)发展:①初步建立:1949年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②职能变化:

1954年结束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转向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③新阶段:1956年,提出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形成爱国统一战线

④文革时期:遭到破坏⑤改革开放后: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3)特点:政党制度;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015安徽文综,17,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答案

C《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故A、B、D错误。选C。

关于两个代行即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1)从《共同纲领》产生的条件看,由政协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是合适的;(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和根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它的许多内容为我国1954年宪法所沿用,为后来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背景:①《共同纲领》规定②国家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③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2)发展:①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宪法规定②职能:最高权力机构,充分代表人民性③文革:严重破坏④改革开放后:恢复和完善(3)意义: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的中国实际②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途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关于五四宪法:(2014江苏单科,8,3分)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中的时间及李大娘当选为代表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B项错误;政协制度为政党制度,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知识总结:《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都属于代议制范畴,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根据所学,填写表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代西方议会制经济基础阶级属性组织原则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权利主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代西方议会制经济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阶级属性体现无产阶级的利益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代议机关是一会,主要形式立法职能,其权力受到其他国家权力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的制约,有些国家的内阁甚至有权在国家元首同意后解散议会。权利主体人大代表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1)原因:

为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3)实践:

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

自治区正式成立。(4)意义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各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时期的结束。总结提升: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四、思想文化、教育与科技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为新中国初期的改造和建设做出贡献。2.文艺: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双百”方针(1)提出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③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④成就:a.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作品;b.电影和戏剧百花争艳。⑤意义:a.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b.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曲折:①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②表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3.教育(1)政策:《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2)主要活动①建国初,收归并改造教会学校,完成民主革命任务。②大力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复习③为配合工业化建设,高校院系调整,增加工科类系和专业;外语类教学中,英语课时减少,俄语课时增加;留学生主要派往苏联,掀起留苏潮。4.科技:

1949年,中科院成立;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