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_第1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_第2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_第3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_第4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3、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水气病小结】

(五)阴阳两虚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一、变证治则二、辨寒热真假三、表里先后治则

[P1][P3][P7]3、炙甘草汤证(复脉汤)

四、热证

[P12]六、结胸证[P61]

(■)虚烦证(-)结胸辨证

1、桅子豉汤证、桅子甘草豉汤证、桅子生姜豉汤证(-)热实结胸证

、桅了厚朴汤证

21、大陷胸丸(病位偏高的热实结胸证)

3、桅子干姜汤证2、大陷胸汤证(病位偏中、下的热实结胸证)

4、桅子豉汤禁忌证(1)阳明湿热发黄证和大结胸证两者之间的鉴别

、虚烦证治(虚烦证小结)

5(2)大陷胸汤适应症

(-)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证)

(3)大陷胸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三)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4)大陷胸汤的使用禁忌证

(四)协热下利证(葛根黄苓黄连汤[葛根苓连汤])

13、小陷胸汤证

(五)黄苓汤与黄苓加半夏生姜汤证(三)寒实结胸证

五、虚证[P26]结胸证小结

(-)心阳虚证

七、脏结证[P82]

1、桂枝甘草汤证(一)脏结辨证(二)脏结证治禁及其危候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八、痞证[P85]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一)热痞证

、桂枝加桂汤证

41、大黄黄连泄心汤证

(二)阳虚兼水气证

2、附子泻心汤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苓桂枣甘汤)(-)寒热错杂痞证

2、佚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生姜泻心汤证(水气痞)

(三)脾虚证3、甘草泻心汤证(胃虚客热上扰痞)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脾虚气滞腹满证--虚中夹实)4、胃虚痰阻痞证(旋覆代赭汤)

2、小建中汤证(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证)九、痞证类证[P103]

3、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一)下利证(治利四法)(二)上热下寒证

(四)肾阳虚证

十、火逆证[P107]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突然虚衰烦躁证)十一、欲愈候[P109]

2、茯苓四逆汤证(阴阳两虚烦躁证十二、太阳病类证[P111]

(-)十枣汤证(二)瓜蒂散证解除。“此为坏病”,“坏病”就是变证。后世医家认为,仲景为

十三、【太阳篇小结][P106]

什么把它叫做坏病呢?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六经病,让你用了错综

下面我们就谈太阳变证,太阳变证的证治。什么叫变证?我

复杂的治疗方法,把病给治坏了,使病情复杂化了。所以坏病就

们在讲《伤寒论》概论的时候,曾经给它做过一个概念的介绍,

是变证中由于多次误治或者用了多种方法的误治,导致了病情的

所谓变证就是六经病失治(没有及时的治疗,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复杂化,这就叫“坏病”。既然病情已经复杂化,它已经不是单纯

或者误治(错误的治疗)以后,结果使六经病的临床症状发生了

的表证,“桂枝不中与之也”,再给【桂枝汤】是不可以的。“不中”

变化,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也就是说新的病证

犹言不可,是楚国的方言,就是不可以。为什么?因为症状已经

不属于阳明病,不属于少阳病,不属于少阴病……,不能够用六

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桂枝汤】证了。

经正名来命名,后世医家统统的把它叫做变证。如果这个病是由

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怎么治疗?第16条提出了十二

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而来,这把它叫做太阳变证。如果这个病是

字基本原则,这就是变证(坏病)的治疗原则或辨证的治疗原则:

由少阳病失治或者误治而来的,就把它叫做少阳变证。依次类推。

当然太阳变证都是由于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造成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变证治则“观其脉证”就是了解他现有的脉象和证候表现。

“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

我们看原文第16条的前一部分,先看变证的治疗原则:

就是怎么误治的。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这个“逆”字我前面曾经提到过,《广雅疏证》这部书里对逆字的解

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释,它说“逆,乱也”,接着说“乱亦错也”。我们过去总觉得逆就是不顺,

就拿不顺这个词来解释它,然后慢慢也引申到错误,实际上逆字本来的意

“太阳病三日",在太阳病的病程中,已经过了三天。“已发思就是乱的意思,逆乱逆乱就是乱的意思,乱本身还有错的意思。)

汗”就是已经用过发汗的方法,或者是因为汗不如法,或者是由“随证治之”,然后再根据现有的脉证,根据过去他用过什么

于用的方子药不对证,结果病没有好。“若吐、若下、若温针”或样的错误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

者是又用过了催吐的方法,或者又用过了泻下的方法,或者又用疗方法。

了温针(温针就是火针,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火疗方法之一)。(我们说《伤寒论》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仍不解”,结果用了这么多错综复杂的治疗方法,病邪仍然没有所谓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这

四个字在《伤寒论》中没有出现过。在文字的表述上,最能够体

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就是第16条的这十二个字:“观其脉证,知犯坏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疾病的发展是没有固定的规律的。

何逆,陵证治之",所以我们要求本科同学一定要把这十二个字背但是在治疗上,那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会。我们的题库里经常填空的时候说,辨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我们接着往下看,“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

坏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就是让大家填这十二个字。)

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我的讲义在编排的时候,就把变证(坏病)可能出现的情况

做了一个总体的描述。他举这条例子就是说误下以后,也可以造成表里阴阳俱虚的

一种表现。“下之后,复发汗”,误下,伤了里阴,发汗,伤了

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

表阳,严格地说,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话,应该先解表,后

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攻下,现在先下后汗,治疗次序颠倒,所以先下伤了在里的阴液,

就是汗不得法的时候可以成虚证,也可以成实证。发汗以后后汗伤了在表的阳气。

病情没有好,结果出现了什么症状呢?“观其脉证”,现在是有“恶下面两个症状:“振寒”是阳气被伤的表现,是病人出现了寒

寒”,这个恶寒已经没有发热了,当然是里阳虚的表现,汗后可以超。“脉微细”,微是阳虚,细是阴虚(微主阳虚,细主阴虚),所

导致里阳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汗后也可以出现不恶寒,以这是阴阳两伤。仲景自己怎么解释的呢?“所以然者”,之所以

但热的这种里实热的证候。那么对于里实热的证候应当怎么治疗造成这样的情况“以内外俱虚故也”,“以”就是因为,“内外”就

呢?“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那就随证治之,它是实热的,是表里。这是因为表里阴阳之气都虚的缘故。这个证候应该用【四

你就清泻实热;如果它是虚寒的,你就温里散寒。这就体现了“随逆加人参汤】来治疗,用【四逆汤】补阳气,用【人参】来益气

证治之”的原则。生津补阴液。误治以后造成的变证或坏病不是固定的,可虚,可

(误治以后形成的变证或虚寒或实热,虚寒的就按虚寒的治,实,可寒,可热,治疗的时候就“随证治之”。

实热的就按实热的治。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发汗的误治,有的病人

二、辨寒热真假

就出现了虚寒,有的病人就出现了实热?这主要是由病人的体质

因素造成的。如果这个病人是素体阳气偏虚,误治以后可能就导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致了阳气更衰而阴寒内盛;如果这个病人素体阴虚而阳亢,误治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以后就使阴液更加受损,阳气更亢,就可能使邪气从阳化热,化

燥成实。所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种变证、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最常见到的一组症状,我们在前面第7

条曾经谈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他白血球很低又合并了感染,合并了感染就发烧,38、9度,甚至39度以上。

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是阴我的上级中、西医师都很精通,既然合并了感染,当然要用抗菌素。各种

证,这是在解释这一条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条所描述的是抗菌素都在用,发烧就是不退。我们用中药呢,用辛凉清解的,用甘寒的,

用苦寒解毒的,烧都不能退。这个时候,我的上级医师就说,要不咱们请

阴阳分证。

老中医大夫会诊,还请宋老宋孝志老师.

可是这一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

(宋孝志老师当年是我们东直门医院出奇方治奇病的一个很有名的老

髓也”,这是讲的另外一种特殊情况。你摸起来病人身上是热的,

专家。以前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过敏性哮喘的病人,每年的五一以后到

可是病人反而要加衣覆被,向温就火,这个热可能只是在皮肤的十一之间哮喘,我们宋老师就用了【桅子豉汤】两味药,每味药都是15克,

一种假象。“皮肤”是说疾病的表面现象或者假象,而“骨髓”是治疗那么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哮喘不再发作了.所以他是一个出奇方治奇

指疾病的本质、内里、疾病的真实情况。“热在皮肤”是说这个热病的前辈,我们就把他请去了。)

是袤而现象,“寒在骨髓”是说内里是真正的阴寒内盛,是寒证。我陪着宋老到了病房之后,宋老说,小伙子,伸出手来我摸摸脉吧。

所以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什么证候呢?是一个“真寒假热证”,小伙子蜷在被窝里,慢慢的把手伸出来。宋老摸了摸脉,过了一会说,小

伙子你想喝水吗?他说我总口是干的,我想喝水.宋老说你想喝凉的呢还

或者说是一个“阴盛格阳证”,或者说是一个“阴盛阳浮证”。

是想喝热的?他犹豫了半天也没说出到底想喝凉的还是热的。宋老师一看

阴盛于内,阳浮于外,阳气是含有热量的,能够释放出热能

他没有确切的回答,就叫我给他倒半杯热水,半杯凉水,然后我就倒了,

的细微物质。当虚阳被格、浮于体表的时候,在体表出现了热象,

把两个杯子拿到床头柜上。你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热水,哪个是凉水。小伙

但是疾病的本质确是阴寒内盛,寒邪盛而真阳衰。所以说是寒在子慢慢伸手过去之后,一碰到凉水杯马上就缩回来了,然后再去够那个热

“骨髓”,热在“皮肤”,“皮肤”说的是浅,“骨髓”说的是深。水杯,端过来慢慢的喝了一口,也没有咽,就把杯子放在那,过了半天才

例:[真寒假热证]我刚入大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到病房参观。病咽下去。宋老师说,我看完了。回到办公室,宋老师也不理我,随便拿了

一张纸就在那写,第一个药,炮附子10克。我一看愣住了,我们用的银

房有个小伙子,18岁,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医院住院.几年后等我毕

花、连翘、公英、地丁、石膏、知母,宋老师开头就是炮附子。第二个药,

业到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发现这个小伙子还在那儿住院。我想他几年

干姜克,第三个药,红参克。这个时候我发话了,我说,宋老,

间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出院、入院.这时他的病已经到了晚期,他的全血减1010

这个病人是再障的病人,由于他血小板特别低,他合并了感染以后发高烧,

少,血红素只有几克,白血球只有几百个,出血现象特别明显,不敢刷牙。

现在体温是度。宋老回头看了我,你是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我以

即使不刷牙,他的牙龈也是经常有血痂,因为他血小板也少啊。面色苍白,39

为老头糊涂了,忘了我了,半年前还和他抄方。我说宋老,您不认识我拉?

唇爪不华,畏寒蜷卧,那时是春天接近夏天了,天气已经很热了,别的病

我说我是谁谁谁,宋老不理我。其实我后来想,宋老嫌我说的这个话不符

人都只是盖一个毛毯,他却盖着毛毯,盖着棉被还盖着一个棉大衣.因为

合中医辨证的特色。因为我给他说的是这个病人是再障的病人,是合并感所以他犹犹豫豫说不出想喝什么水。我让你弄两个半杯的热水和凉水,就

染才发烧,我用的完全是西医的术语,请一个老中医来会诊。宋老第四个是想试试他到底是想喝热的还是想喝凉的。你看他去够那凉水杯,马上就

药是炙甘草6克,这不就是【四逆加人参汤】吗?他把纸放在那说,你要缩回来了,凉水都不敢碰,你再给他用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石膏、

敢用呢就给他用,你要不敢用就不要给他用,扬长而去。等我的主管医师知母,你是想害他还是想救他呀?宋老就是这么非常严厉的在说我。这就

来了,我给他看这个方,主管医师看了也一愣,想了半天他说,既然我们是“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这就是阴盛阳浮。阴盛阳浮这个词,宋老没有

请宋老了,既然老前辈用这个方子,我们就慢慢的用。当然你不要下长期说阴盛格阳,说阴盛阳浮,书上没有,老前辈说的这么一句话,虚阳浮于

医嘱,一天一付药,第二天看情况再给他开一付药。第一天,我们为什么外可以有持续的发热,这就是虚阳浮于外的一种表现。这个小伙子这次用

不敢用热药啊?在我们的心目中,出血倾向非常明显,动不动鼻子就出血,了【人参四逆汤】以后,烧退了,以后再也没有发烧,一直到死。当然有

牙龈经常有血痂,再加上他发高烧,你说能用热药吗?我们心里转不过这许多疾病,只能是治了病救不了命。三个月后,这个小伙子死于脑溢血。

个弯来。好,第一天用完药后很平静,既没有出血倾向,体温也没有升高,当然这个死于脑溢血是他疾病本身的发展,血小板太少了,这种出血倾向

但是也没有下降。第二天用完了,通常情况下到下午,他应当是39度左右,必然发生的,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下午居然是38.5度左右。第三天用完了还很平静,体温成38度了,“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我们这

有下降的倾向。用了几付以后体温逐渐下降,体温正常了。一个星期以后里是根据病人主观愿望“反欲得衣”来判断这是真寒。实际在临床上,

完全不烧了。我们主管医师也很奇怪,说咱们再去问问宋老,为什么他用你还可以观察舌苔、脉象,二便来了解他是真正的寒还是真正的

了热药居然体温能降下来。宋老当口就跟我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

热。像这种寒证,舌淡,苔白,口淡不渴,脉微细,大便偏稀,

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你学过这句话吗?说实在的,我们本科同学上学的

小便清长,这些里寒的症状,都可能存在。这是前半段。

时候认真听讲,仔细按照老师要求来背诵《伤寒论》原文。可是这是在本

后半段“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科二年级的时候学的,以后学了内科,学了临床各科,再加上烦琐的临床

实习,就把低年级的时候所学的这些功课早忘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当老师这个“身大寒”主要是指摸上去手脚是发凉的,手足厥冷。可是病人

念到这条原文的时候,我隐隐约约记得《伤寒论》里边有这么一条原文。反而扬手掷足,不欲近衣,不多穿衣服,不盖被子,表现了一派

你看这个病人盖了那么厚的被子,这不就是虽然他发高烧,身大热反欲得烦热的临床特征。这种寒就是表面现象,这种手脚发凉就是表面

衣吗?我一想是啊,可是我天天查房,天天见到这种情况,并没有把这种现象,而疾病的本质是真正的热。这描述的是什么证候呢?这描

情况当作一个辨证的重要依据.你看他心里觉得烦热,所以才去够那个凉述的是一个真热假寒证,实际上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

水杯,当他摸到这个凉水杯的时候他觉得冷,马上就缩回来了,这不就是

外达,这就是厥阴篇所说的热厥。摸上去手脚是凉的,你很容易

真寒吗?所以他有些虚热,因此他为什么不能说清楚他想喝热的还是想喝

判断手脚冰凉,会不会是真阳虚衰,四末失温。很容易判断是虚

凉的,他心理有些虚烦,他觉得想喝凉的,可是他觉得又冷,不敢喝凉的,

寒证,但事实上这种证候你怎么知道是热邪内伏呢?它是胸腹灼

热,所以这个“身大寒”不是全身冰凉,应该有胸腹灼热,应该有口证。这两个例子在我们的教学大纲里,并不是重点条文。我们在

渴心烦,应该有舌红苔黄,还应当有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直这里顺便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一个是120条,一个是122条。

说便秘漫赤,便秘尿赤等等。所以我们通过舌象、脉象,通过病

先谈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

人口渴,心烦,扬手掷足,不欲近衣,我们知道这是内真热而外

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

假寒,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造成的热厥证,所造

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

成的真热假寒证。

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但是后世医家很少说它是阳盛格阴,这种证候在治疗上,如

果是里热没有成实的,我们就用清法。所以在厥阴病篇第35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这是太阳表证的表现,可是现在这

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就是讲的一个真个病人出现了“自汗出”,按照后面的证候的推测,这个“自汗出”

热假寒证的里.有热,里热没有成实的时候的治法。是阳虚,阳不摄阴的表现。“反不恶寒发热”,这个“自汗出”因为

也还是在厥阴病篇,他说热厥,“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不是表证,不是中风证,所以没有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这

口疮烂赤”,那个“厥应下之”是指的热厥,里热已经成实的•种治个细数看起来很可能让你诊断为阴虚,实际上是胃阳不足,它是

法一用下法。当然张仲景在厥阴病篇对热厥已经成实的治法,阳虚。细数脉在通常情况下是主阴虚,可是在这里和临床症状结

提出了下的原则,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子,具体的方子在“可下病合起来看,它却是阳虚,是一种虚性的代偿。就和我们讲“太阳

脉证辨治篇”,提出了用【承气汤】、用【大柴胡汤】等等。病,下之后,脉促胸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一样。那个脉促

如果我们把第11条和前面所学的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不是主热,而是胸阳不振。这个细数的数不主热,不主阴虚,确

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联合起来看的话,第7条实也是•种阳虚的表现。怎么知道的?结合症状,之所以出现这

讲的是常规现象,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热证,以恶寒种情况是医生用过了催吐的方法,在这个病一两天的时候,病比

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是虚寒证,这是讲的常规现象。而第11条较浅的时候用过吐法,出现了“腹中饥,口不能食”。腹中饥是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个假象,好象是有热,有热则消谷善饥,但是真正让他吃,却是

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讲的是非常规情况.知常达变这他不能吃,因为他是胃阳被伤,胃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所以

就使我们在临床上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他有一个饿的感觉,好象是一个虚热,是虚阳躁动的一种表现,

下面举两个小小的例子,就是看起来有热象,实际上是虚寒但是真正的他是胃阳已伤,不能够受纳,不能够腐熟,所以他不

能吃。所以,脉细数也是假象。“三四日吐之者”就是说太阳病过

了三四天,误用了吐法以后,“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个病人脉数并没有消谷

“不喜糜粥”和“朝食暮吐”这是胃寒的表现。稀粥是阴性的,是水液,引食,反而出现了呕吐,仲景说这是由于用了汗法以后,使阳气

他胃阳不足,不愿意多喝这种稀的东西。“朝食暮吐”就是早晨吃的虚,使膈气虚,而导致的种虚性的亢奋现象,这种阳虚的虚性

东西晚上吐出来,还有一句话叫做“暮食朝吐”,晚上吃的东西早上的亢奋现象和我们刚才提到的“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

吐出来。这种情况“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胃家虚寒,腐熟芍药汤上之”,那个脉促的病机•样,它虽然数但是虚数而无力,

无权的一种表现。这本来是疾病的真正本质的表现,早晨吃的油这是阳虚以后阳气奋力和阴寒相争的一种代偿性反应。结合症状

条到了晚上吐出一口,还是早晨吃的油条的残渣,第二天吐出一来看,他不能够消谷引食,这是胃中虚冷所造成的。不能够消谷,

口还是昨天晚上吃的那个羊肉大葱包子的味道,这肯定是胃家虚所以吃了饭就吐出来。这个数,仲景说是客热,所以“客热”也

寒所造成的。如果是胃热的话,它的表现是随吃随吐谓之热。当就是假热,是虚性的亢奋,所以这种热是一种假象。

时吃完了马上就吐出来,这就是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120条和122条就举出了在临床上不论是脉象还是临床症

是寒。所以“不喜糜粥”和“朝食暮吐”,这就是寒,胃阳不足,中状,比方说临床症状“欲食冷食”是一种假象,脉象出现了“虚数无

焦虚寒。这念“欲食冷食”就是•个假象,这是虚阳浮躁的•种力”是一种假象。对于这种真假都应当进行很好的鉴别。

表现。所以在辨这种错综复杂,真假症状都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我们刚才讲的辨寒热真假列举的这三条,第11条是重点,

抓住疾病的本质,不要把这种虚阳浮躁的“欲食冷食”当成胃热。后两条只是举例子。在临床上无论是脉象还是证候都有真假的问

“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这些病证还不是太严重的,题,我们在临床辨证的时候,也定要抓住本质,这才能够在治

就是一般的胃中阳气被伤,所以这算小错不算大错。疗上不发生错误。好,我们刚才谈了什么叫变证,什么叫坏病,

谈了变证的治则,也谈了变证是变化多端的,形成的变证是或寒

下面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

或热或虚或实,临床辨别的时候,你就根据具体的脉证来辨别就

此为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

可以了。在临床辨证中,也有的症状是假的,我们遇到这些真假

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寒热,虚实难辨的症状,一定要全面收集它的临床表现,然后仔

这条讲的是脉数可以主胃寒。你看“脉数”我们应当说是主细分析它的根本病机,分析它病机的本质,在某些情况下,不要

热,脉数也可以主胃寒。“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指被症状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知常达变,在临床辨证论治的时候,

一般的规律,数是主热的,有热则消谷善饥。可是结合症状来看,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而反吐者,此为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

上面的最后谈到了辩证的概念,谈到了辩证的治疗原则,也《伤寒论》里是比较少见的,那么这个原则叫什么呢,叫“实人伤

谈到了“病有寒热”的真假。那么今天呢,我们接着往下谈。寒发其汗我们前面在学【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原文不

是说吗,“其表不解,尚未可攻,外解矣,但少腹肌结者,乃可攻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之,宜桃核承气汤也”。那就是表证兼里时,应当先解表后攻里,

就是说一些病证,它有表证和里证,表、里、先、后,把握那就是“实人伤寒发其汗”的原则,只有里证重而且急,表证轻的时

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就候才可以先下后汗,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我们现在看124条:

是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方法。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这是前提)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第一种情况是“表证兼里”时,一般情况下,应当“先解表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后攻里”。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抵当汤主之/

为表证兼里时,如果你去先攻里的话,那么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

这一条是里有蓄血的重证,瘀热互结,病情比较急、比较重,

内,那么邪气呢,虽然在里的湿邪虽然有可能被驱除出去体外,

所以表证虽然仍在,他也没有在意,先用【抵当汤】来治疗,所

但在表的这种表邪随后乘机内陷,就使病情复杂化。如果是先解

以这个就是后世医家所认为的,只有这一条,可以是•个表里同

袤后攻里的话,把我邪解除了,在解表的过程中,在里的湿邪它

病,里证重而且急,先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由于表证比较

会原地不动,你不能说在解表的过程中,里邪往外走,这不可能

轻,所以以后再来考虑表证,只有这一条,以后诸家认为是先攻

的,在里的湿邪,它是原地不动的,在把袤邪解除的时候,你再

里的一个例子,当然也有的诸家认为现在脉微而沉,脉已经沉了,

去攻里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攻里,这个病证就全好了。

表证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后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是比较少见的。

对在表证兼里时,在原则上是应该先解表后攻里。当然后世医家,

也有表里同治的这些方子,那是后世的发展,解表和攻里同用的第二种情况是“表证兼里虚”,要“先补里后解表”,因为中

那是后世的做法,但《伤寒论》中,表证和里证是分开的。药发汗,是通过人体的正气才能够运药,才能够驱邪外出,所以

只有在特别特殊的情况下,袤里同病,里证重而且是比较急如果里气虚,它不能够运药,它不能够振奋力量,在药力的作用

的时候,这就本着“急则先治,缓则后治”的原则,可以考虑先的帮助下来袪邪的话,你就是用解表药它也发不出汗来。因此《伤

攻里,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里证重而且比较急,表证较轻。这寒论》的第十二条“桂枝汤方”里才说,“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

个时候可以考虑先攻里,这就是急者先治的原则。但这种情况在除”,所以对表证兼里虚的,张仲景要求是先扶里后解表,这个原

则后世医家给他总结为“虚人伤寒建其中”O郁热扰心,那当然也是里证了,出现了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而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币厂寒邪被表的表现,烦躁是里热扰心的表现,是不是表里同病呀?

但是这个表里证的病机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寒邪闭表才导致了阳

这是对“表里同病,先后缓急”治疗原则的两句概括性的话。

郁化热,符合第一个条件,这个里证呢,是大实大虚证吗?它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