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翻译
巫峡的暮春三月好像要比其他地方长一些,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光明。
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覆盖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爽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劳作,迎风翱翔。
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秀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宽阔浩茫。
解释
皛皛:洁白光明貌。
百和香:形容山野间花气的浓郁。
湿不妨:湿而不妨。
虚无:空旷平远。仇兆鳌《杜诗详注》:“空旷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早春,当时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杜甫自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年〕出三峡,在夔州度过了不到两年的安定生活。
赏析
旧时解释家都赞扬此诗“写景之妙〞,清代的黄生说这首诗“可作暮春山居图看〞。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峡长〞。自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层峦叠嶂,无处不峡,其中最险者称“三峡〞。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经三峡之峥嵘。〞但历代关于三峡的名称的说法不一,如明月峡、黄牛峡也曾被列入三峡中,在杜诗中也有“三峡传何处〞的发问句。通常习惯上把瞿唐峡、巫峡和西陵峡称为三峡。在三峡中,巫峡数长,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暮春,春将过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写诗,不时表达惜春的感情,如“无令春色晚〞,“到处春心动,常惜光阴移〞,“不愁花不飞,倒畏花飞尽〞,等等。杜甫写“暮春三月巫峡长〞,把暮春和“巫峡长〞联系起来,好像峡中的暮春三月也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为长,这就一反惜春的老调,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有名杜诗注家仇兆鳌解释道:“云浮日光而过,其色皎皎然,雷雨将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说诗人写这第二句是为了引出写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杨伦也作同样的理解。根据一般的诗法观念,说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说第三句承应第二句,大致无错。但对于大诗人的作品,却也不能一概地用诗法模式去套,从而作出刻板的解释。杜甫的这首《即事》诗是拗体七律,对拗体诗,前人常从它的平仄、黏连等形式不合常规律诗的格律这点上作解释。杜甫的拗体诗不仅在平仄形式上表现为“拗〞,就是在诗意的起承转合上也会表现出“拗〞。这首《即事》诗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渊明诗句“皎皎川上平〞,即为例证。杜甫写皎白的行云轻疾而过,并不是写阴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将作矣〞的见解未必正确。
第二联的上句“雷声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笔,也反映了彼时彼地忽晴忽雨的实际风光。而且,正是这一句,写出了壮丽场面。凡写暮春风光,即使能够避开哀愁,却也不易写得壮丽。雷雨千峰,却正是一种壮丽的场面。
第二联的下句“花气浑如百和香〞是由雨写花。如按老套,就会有雨打花落,或者湿花垂枝之类。杜甫摒却这些,却采纳前人写雨后花更艳的意境,李世民《咏雨》诗就写“花沾色更鲜〞,虞世南也有“山花湿更燃〞的诗句。这里杜甫稍作改变,写雨后花气更浓。关于“百和香〞,宋代有名杜诗讨论者赵次公引古诗“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说明“百和香〞是各种香物的混称。沈约《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也云:“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或谓在实际吟唱时,杜甫此诗中“百和香〞的“和〞字当读仄声。可备一说,惋惜未见训诂文献依据。
第三联写莺燕:“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前人咏春诗中常要出现莺燕,却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黄莺的一种特别情状,“黄莺过水〞即“过水黄莺〞,被雨水打湿了翅膀。仇兆鳌解释道:“莺畏雨,故翻回〞。浦起龙《读杜心解》说:“翻回去,雨中栖止不定也〞。不少杜诗中写黄莺都很可爱,这首诗中却写它的狼狈样子。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这才真符合它的“性格〞。
燕子就不同,诗人写它冒雨劳作,“燕子衔泥〞即“衔泥燕子〞,浦起龙说“湿,不指泥〞,也很有见地,这里写燕子身湿。假如仅仅理解为燕子衔湿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细雨蒙蒙,燕子衔泥是常见的',但隆隆雷雨中不肯定有燕子翱翔。诗人这里未必是实写,而是给予想象。既然他写过水黄莺的狼狈,必定要写衔泥燕子的豪壮。诗人必定会凭借石燕的传奇,《湘州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即飞。〞零陵燕作为一个壮勇的形象,南北朝时人就有描写:“讵得零陵燕,随风时共舞。〞〔张正见《赋新题梅林轻雨应教诗》〕杜甫奇妙地把勤劳的衔泥燕和豪壮的迎风燕结合起来描写,却也正切合这春雷千峰雨的环境,也就使这首《即事》诗的壮丽意境再次升华起来。
尾联上一句“飞阁卷帘图画里〞是总结即景风光,此时诗人客居夔州西阁,“飞阁卷帘〞当是实写。但结句宕开得很远,一下子说到湖南,“虚无只少对潇湘〞。这看来似为突兀,其实也不惊奇。早在阴铿《渡青草湖》诗中就写道:“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青草湖即洞庭湖,这是描写“潇湘〞之诗,却联系到上游,出现“江连巫峡长〞的句子。而杜甫此诗分明写峡中光景,却纵笔飞思,始终写到下游。杜甫曾说他自己“颇学阴何苦专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也是受到了阴铿《渡青草湖》诗的启发。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一点什么,缺少浩茫宽阔。潇湘洞庭,正是浩阔所在。杜甫《长江》诗中就写道:“色借潇湘阔〞。有的注家释为:“潇湘之阔,其色皆借资于此,以潇湘乃江水下流也。〞为有长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阔;长江虽然壮丽,洞庭却为浩旷。诗人本极状峡中暮春景色,突然荡开作结,写它的缺乏——“虚无只少对潇湘〞,这才真叫大家笔法。杜甫的《去蜀》诗中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东下潇湘,是他早有的准备。他写《即事》诗时正滞留峡中,这“虚无只少对潇湘〞句正是他东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诗中写“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一样,所以这种宕开作结更显得情景交融。
此诗诗体属七言拗律,第二联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却作了平起格式,这样就构成首联、颔联和颈联都作平起式。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此诗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现所谓“孤平〞现象,也属拗句。大凡细检唐代有名诗人近体诗,这类拗体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时可见,或许自有其规律在,当也不害吟唱。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
山居即事
朝代:唐代
:顾况
原文:
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杨君闲上法,司命驻流年。
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烟。抱孙堪种树,倚杖问耘田。
世事休相扰,浮名任一边。由来谢安石,不解饮灵泉。
译文
孤独独居,门扉紧掩,孤独的看着夕阳渐渐落下。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
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
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处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
赏析
首〔引庾信《拟咏怀诗》〕
首联是他单独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孤独,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闲,陶陶然,无复孤独之感。
颔〔对比〕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示意,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安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引庾信《入彭城馆》〕
“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四周带有的白色的茸粉。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表达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宠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烟火〞一作“灯火〞〕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四周是喧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喧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孤独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觉去观赏田园。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3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译文
我问荆溪岸边的人家,你们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种植梅花呢?他们用老树支撑着大门,荒芜的蒲草长满了水岸。他们用细瘦的竹棍圈出篱笆。小庙的神明不灵验,狐狸在瓦上跳腾;当官的不管事,让乌鸦和老鼠满衙门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满是黄沙。我倚遍一到处栏杆,一只只数尽了那乱叫的乌鸦。
解释
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宫曲》、《天香引》。
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化用陆游诗:“空房终夜无灯下,断木支门睡到明。〞
圈笆:圈起的篱笆。
样瓦:戏耍瓦块。
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赏析
前六句询问溪上人家为何不种梅花以及眼前荒凉景象。曲一开始,不直写荒凉景象。却巧设问句,问荆溪溪上人家为何不种梅花。梅花盛开于冬日,故知至荆溪边乃在寒冬时节。更重要的是,梅花花枝俏丽,笑傲霜雪,是美妙的化身,是品行高洁的象征。在《水仙子·寻梅》中曾抒写过他对梅花的酷爱。因此,这一问,既表现了的情感,也说明他对现实的不满。外表上看,的责问仿佛是针对荆溪溪上人家的,其实不然。那言外之意仿佛是荆溪溪上的人家在说:不是我们不种,而是顾不上,请看我们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这样,它很自然地起到了为下面写荒凉景象的引导作用。这样的起始特别特别而富于启发。接着,便描写了荆溪溪上人家及其四周的环境。“老树支门〞、“苦竹圈笆〞,说明房舍的简陋;“荒蒲绕岸〞,说明环境的荒凉。这样贫困的荆溪溪上人家没有心思去种梅花。从外表上看,它是在自问自答,事实上却可以认为是代答,是在描写荒凉的景象中表现荆溪人民,也就是广大贫困的江南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末五句再言荆溪所见以及内心的感受。“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这是就其在荆溪上所见进一步所写,可见景象是何等荒凉。字里行间,其挖苦意味又是何等剧烈。大元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就是一座“无僧〞的“寺〞。这座“无僧〞的“寺〞就是那些“狐狸〞的安乐窝,那些“当衙〞的官老爷们,就是“鸟鼠〞之类,而“鸟鼠〞又何能“当衙〞。把矛头直接指向宫府,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暴虐、昏庸和腐败,是使人民贫困、大地一片荒凉的根本缘由。面对眼前这一切,一个人久久地凭栏眺望:远处,“白水黄沙〞,看不见一点绿色,没有一点生气。近处,虽日已黄昏,但荆溪人家的屋顶上却不见缕缕炊烟,只有归巢寒鸦的啼叫打破了这黄昏的死一般的安静。于是,他一只一只地数着,直到把归鸦的数目数完为止。结末对荆溪黄昏景色的描写,到处流露出凄凉、悲伤、愤懑的心情。不然,不会把栏干倚遍把啼鸦数尽。这一“倚〞一“数〞,正说明他孤寂太甚、惆怅太重、悲伤太深。托物寓情,一个“啼〞字,既是鸦啼,也是“倚遍栏干〞的内心极度悲凉的曲折反映,其中也包含着对“狐狸样瓦〞、“鸟鼠当衙〞的愤懑不平。
这首小令所描写的荆溪荒凉景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是元朝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在民族压迫和官僚地主压榨下被贱称为“南人〞的江南人民的穷困生活,表现了对“狐狸样瓦〞“鸟鼠当衙〞的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官府的抨击是直接而大胆的,文笔是尖刻而辛辣的。从文艺上看,全曲语言质朴而又辣味十足。描写荆溪的荒凉景象,首、中、尾一以贯之。首尾含蓄而特别。中间则讽意深刻。陶宗仪《辍耕录》在引述乔吉作乐府六字法后说:“也许起要秀丽,中要浩荡,结要洪亮。尤其在首尾贯穿,意思清爽。〞乔吉此曲,可谓得之矣。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4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翻译
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好像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
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
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热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
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解释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风: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
喧:声音大而嘈杂。是说喜鹊对日出的喜悦。
狎:亲热、玩乐的意思。是说水鸥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尽情地玩乐。
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这里指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赏析
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极精采。两句诗应连起来读、连起来讲: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议〞什么?“议〞到底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受和感受:“荷雨酒衣湿〞,下起雨来了;“鹊声喧日出〞,太阳又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往往用拟人化手法写天气,姜夔《点绛唇》中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尤出名。但比较而言,王质以浮云“议阴晴〞涵盖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联承“阴〞。先说“荷雨〞,后说“酒衣湿〞,见得先听见雨打荷叶声而后才意识到下雨,才感觉到“衣湿〞。这雨当然比“沽衣欲湿杏花雨〞大一点,但大得也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酒湿,反而凉快些。“蘋风〞是从浮萍之间吹来的风,说它“吹袖清〞,见得那风也并不狂。雨已湿衣,再加风吹,其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说明假如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酷热了。
“鹊声〞一联承“晴〞。喜鹊喜干厌湿,所以叫“干鹊〞。雨过天晴,喜鹊“喧〞叫,这表现了鹊的喜悦,也传达了人的喜悦。试想:荷雨湿衣,虽然临时带来爽意,但假如继续下,没完没了,“山行〞者就不会很开心;所以诗人写鹊“喧〞,也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心声。“喧〞后接“日出〞,造句生新:“喜鹊喧叫:‘太阳出来了!’多么传神!“鹊声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鹊〞及“日〞;“鸥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鸥〞及“波〞。鸥,生性爱水,但假如风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霁风和,“波平〞如镜,鸥自然尽情玩乐。“狎〞字也像“喧〞字一样用得很精彩,“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这里都适用。
像首联一样,尾联也用拟人化手法,其区分在于前者正用,后者反用。有正才有反,从反面说,“山色不言语〞,从正面说,自然是“山色能言语〞。惟其能言语,所以下句用了个“唤〞字。刚经过雨洗的“山色〞忽受阳光照射,明净秀丽,“不言语〞已能“唤醒三日醒〞;对于并未喝酒烂醉的人来说,自然更加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出“山〞,说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往来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受、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致。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5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翻译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茏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玩耍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解释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赏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或许清明是一个一般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纳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快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由地翱翔,秀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玩耍,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顺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悄悄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静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亮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味道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担心;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心情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冗杂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6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金朝
元好问
其一
翠被匆忙见执鞭,戴盆郁郁梦瞻天。
只知河朔归铜马,又说台城堕纸鸢。
血肉正应皇极数,衣冠不及广明年。
何时真得携家去,万里秋风一钓船。
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其三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其五
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
复道渐看连上苑,戈船仍拟下扬州。
曲中青冢传新怨,梦里华胥失旧游。
去去江南庾开府,凤凰楼畔莫回头。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7
即事
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
鹅儿湖北烟初暝,背指明霞几缕红。
翻译
荷芰田田吹过十里清风,如刀渔船拨开莲叶荡出荷花丛中。
鹅儿湖北岸暮霭升起湖面慢慢昏暗,渔人背身指着天上几道火红彩霞。
解释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
荷芰:出水菱荷的叶与花。
舠:形似刀的小船。
鹅儿湖:在江苏高邮县西。
暝:昏暗。
赏析
王士祯二十六岁即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时,赴任扬州府推官。在扬州任职五年间,王士祯写下许多诗词和游记。本首诗诗就是其在扬州期间所作。
王士祯的山水诗在清代堪称绝唱,是其神韵风格的典型和标范。然而他的田园诗作品也别具风神。这类作品数量上虽然不及山水诗多,其地位却不行低估。其实王士祯正是从描绘家乡的风光起步,开始他的创作道路的,乡村题材的创作蕴含了渔洋对家乡山东新城的喜爱和童年生活的追忆。由于这种种缘由,他的田园诗往往具有一种虚实相融的特点,景外之意颇多,当然这又成为神韵风格的某种表达了。
全诗纯用白描,一般人们称诗歌的简笔勾画为白描,其实白描正可分为泛写和特写两种。
“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是泛写所见之景。时值初夏,湖面一片饱满硕大的荷叶,中间簇拥着很多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的荷花,一阵风过,荷叶轻摆,仿佛掀起一层厚厚的碧色波浪。“田田〞一词在西汉乐府中就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除非你亲眼见过江南的荷塘,否则难以想像它表现的.那种荷叶相连相靠,自由自足的神境。“渔舠如叶出花中。〞这句写湖中的小舟。高高的荷叶隐没了小船,不驶到近处,根本看不见。诗人用了一个“出〞字,它把“莲花过人头〞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后两句则是特写。“鹅儿湖北烟初暝〞黄昏时分,暮霭慢慢升起,湖面不觉转向暝色,此时天空尚残留着几缕红霞,霞光反折下来,湖面覆盖在一片淡淡的红雾般的折光中。
“背指明霞几缕红。〞一句写舟人动作最为传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舟人们正在交谈,其中一人用手指着天上几缕火红的彩霞。诗人在描写时,特殊点出了动作的方位,意味深长。渔人们在捕鱼,并没有为观赏彩霞而停手转身,背着身指是很自然的,这是其一。霞光四映,无处不有,观察身边的彩光,自可想像天上的彩霞,这是其二。其实渔人们对这幅美景早已熟识,不用看就知道,知道了还是忍不住要赞美,这是其三。诗人在描写这个画面时,对这种生活是太熟识了,熟识到默契的程度,所以能抓住这最有韵味的动作,来精确传神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一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游赏,远山春意正浓,四周一片碧绿苍翠。
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穿过柳丝飘摇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时,就坐在溪水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
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真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
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不妨肆意游玩,但不行乐而忘返。
译文二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死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真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行乐而忘返。
解释
恣行:尽情游赏。恣:任意放纵。
遥山:远山。
兴:乘兴,随兴。
乱红:指落花。
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理学派〞的作品。描写了清明节春天原野上清爽的景致,将追逐落花的小游戏写进了诗里,在平添几许稚趣的同时,劝告世人珍惜友谊、珍惜时光。
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依据生活的阅历,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当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爽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可是毕竟是会在春日里最先出现的事物,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或许诗里人是想随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头,累了,于是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临水深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妙时光,遂起了劝告世人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念头,“莫辞盏酒十分劝〞的句子许是如此而来。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短句为一部分,后面的为一部分。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样秀丽,乡间的景色清爽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乏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凝视那似乎会说话的流水。
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宝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日全部的美妙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诗里用到的一些词汇起到了美化主题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围〞,“兴逐〞“苔矶〞,“十分劝〞,“况是〞,“游衍〞,“暮忘归〞。其实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张的,但这更增加了诗句的浪漫色彩,灵动当然来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写不出如此跌宕的诗来的。
理学派的文章离不开思索,细读一读这首作品里也是将一种思索嵌在字里行间。思索的对错或许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很难去推断了,但只要有意到处留下思绪,作品就算是难得了。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9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行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译文及解释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期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解释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酷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妙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端午即事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说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旧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0
临江仙·冬日即事
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阴。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凄风寒雨是骎骎。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翻译
到了自古以来的休假日,无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轻声吟来消磨时光。天低云重春日阴沉沉,室内宴席座上的人已经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飘落,地上的积雪愈来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惋惜今日没有紫云。凄风寒雨、时光匆忙催人很紧,审讯囚犯时间长了会损气,见到翱翔的鹤时感到自愧惊心。
解释
休务:停止公务,即休假。宋人习用语。
坐:同“座〞。
骎骎:疾速的样子。
问囚:指审案断狱等公务。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东转运判官召赴汴京,路过徐州,苏轼作该词相赠。
赏析
上片从假日的孤独写起。自古以来,人们在一起度假日,随便唱歌、吟诗等。说假日“低唱微吟〞,好像颇有雅趣,其实是聊以解除孤独而已。接着描写了当前的天气状况:天幕低垂,云气浓重,造成了春日的阴霾。这一句写景并非闲笔,一方面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衬托出人内心的沉闷。而后写到与友人的宴饮,并用室外的雪景作衬托:“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这是两个无声的“镜头〞:一个写人,一个写景,一个写室内,一个写室外,一个写静态,一个写动态〔雪花不停地飘落,地上的积雪愈来愈厚〕。这很简单使人想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句〕一类诗句。在这里,苏轼用清冷、寂寥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对无言,只是以酒遣愁的`离情别绪,以及内在的孤独感。
下片“闻道〞两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风流韵事,反其意而用之,说宴会并无美妓声乐之欢,以见其单调无味,郁郁寡欢。也可以说,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寻〞紫云的故实,作了一笔反衬。苏轼再用“凄风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苏轼为什么这样写,结尾处透露了此中消息,原来,苏轼长期为审案断狱等公务所累,每当看到鹤时,便突然想到隐居生活的闲逸。话说得比较婉转含蓄,实际意思是说,对仕宦生涯感到厌倦,而憧憬林下的隐居生活。苏轼后来在《鹤叹》诗中写道:“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与苏轼自己在仕途上的进退联系起来,其意比较显豁,有助于读者理解“见鹤忽惊心〞这一句的深意。
全词,虽为送别之作,但叙写与议论的主要内容却是仕宦生活,表达得比较隐约和深沉,这种打破常规的作法是比较少见的。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戊辰即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今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翻译
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
我看来,从今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解释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青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和:和议。
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缣〔jiān〕:黄绢。
剩:全、都的意思。
吴蚕:苏州是当时有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
创作背景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败,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约成,宋朝对金人提出的停战条件完全接受,容许每年向金增纳白银三十万两,细绢三十万匹,这就是令宋人深感耻辱的嘉定和议。翌年,也就是刘克庄写这首诗的戊辰年,条约正式实行。
赏析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挖苦诗,读来虽感幽默幽默,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行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生气〕,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方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分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诗一开始就抓住这件象征物,说如今我这个诗人连想穿一袭青衫都没方法了!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何以会连读书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诗第二句马上指出,这是因为做青衫的.丝绸都孝敬金虏去了。这两句是倒装,因了和戎,诗人才没绸做衣服,诗把因果关系调转顺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愤愤不平。此外,诗人没有青衫,百姓们为了交纳额外的赋税,穷困的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虏如此欺负我们,朝廷却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及绸缎从哪儿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写得很冷。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随机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有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就没有什么能拿来织缣的。“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可使作品显得非常委婉含蓄。
全诗虽然很短,但紧紧抓住朝廷不顾耻辱向金人奉献大量丝绸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调侃,挖苦性很强,而诗又不显得直露,读后简单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宋代: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译文:
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摆,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
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月光下的浣纱女身姿娇美。安静的村舍门前突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马上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生疏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忙离去。
解释:
清平乐:词调乃两片,前片四句字数号码为四五七六,后片则六六六六也。
鞚:马笼头,代指马。
娉婷:形容女子娇美的身姿。
稚子:婴儿、幼儿。
赏析:
此词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写栖宿在芦苇丛边的白鹭的睡态:头朝着水边的沙滩,睡梦中时不时地晃动身躯;下片写水边浣纱女,在月光下,浣纱女边劳作边玩耍,浣纱女出门浣纱,听到孩子的啼哭声,连忙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看孩子。全词采纳白描手法,上片写物,下片写人,一静一动,相互衬托,勾画出一幅清爽的农村风景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服,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旧很高。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摆,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看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此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射下,她那秀丽轻快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闲。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安静的村舍门前突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马上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生疏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忙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深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怯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到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对清爽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宠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欣赏。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由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此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活灵活现,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如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别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好的。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閒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译文
在屋瓦上活动的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睬,依旧潜心地读着《周易》,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久。
解释
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
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赏析:
这首诗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安静,三、四句说明自己用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添了喜悦的气氛。
一二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安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好像没人,几只麻雀儿悠然自由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快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愿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安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安静得好像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安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安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动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详情,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醉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沉着,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低空经济公司绩效管理方案
- 高炉炼铁工练习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 车驾管基础知识复习试题附答案
- 林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汉语语法体系
-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课件
- 2024-2025学年专题7.1 力-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含答案
-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市级名校高三4月调研测试数学试题
- 第3章 与圆有关的计算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精讲精练
- 体育与健康必修背越式跳高说课稿
- 巡察常见的财务问题
- LNG冷能利用介绍课件
- 《HSK标准教程2》第3课课件-
- 活动现场验收单模板
- EPC工程总承包讲稿课件
- 腹股沟疝和股 疝课件
- 北京市昌平区2022- 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控数学试卷
- 集控值班员(中级)第二版中级工理论题库
- 高风险技术操作考评及复评标准 - 副本
- 医院管理案例分享:医院人文关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课件
- 空压机群控集中控制系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