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6060个性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资料仅供参考个性心理学[06060]第一章个性概念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个性心理的规律性(个性的规律性)第一,个性的显著性标志是其独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第二,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个性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它依赖于生物因素,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脑机制的依赖性。其次,外界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第三,个人行动的规律性。个性是经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如何说明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从诸多心理现象中,相对地把个性心理分割出来,作为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用特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去描述它,并深入其内部,阐明它的本质,认识它的规律,使其有效地为实践服务。可见,个性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并未离开心理学的框架,但它又不同于其它分支。一般地说,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和研究心理学其它领域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方面有某些一致性,但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有三个侧重点。个性心理学家研究的三个侧重点在于(个性心理学家重视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第一,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它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第二,研究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是把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相对地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个性心理学家更重视综合的“整体”。第三,个性心理学家和其它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哲学中的个性;社会学中的个性;生理学中的个性。个性和人格的关系是同义词或同一语。当前还没有大家公认的规范化的定义是因为:第一,
个性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加之个性心理学的历史短浅,当前似乎还未达到定论的阶段;第二,
各家各派为了研究的需要从不同方面或角度为个性下定义给个性下定义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一,
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第二,
人的经验的组织;第三,
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而不是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个性这一概念。个性的特性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由许多成分或特性组成的。二、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人的个性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不是指一成不变,而是指较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四、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人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个性的整体性表现在: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它个性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意义;再次,个性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第二章个性心理结构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个性心理结构的最高指导原则。在这个总原则下,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具体原则:首先,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其次,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再次,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最后,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个性心理结构的狭义结构:这是对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进行分类时所确定的个性心理结构。在中国一般把心理现象分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意志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时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结构的广义结构:这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个性看成是受社会制约的人的个性,也就是说个性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广义的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五个基本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不同成分。第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三,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现象之因此称之为心理过程,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以流动、变化为特征。第四,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第五,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心理状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状态本身就意味着不断变化。第二个特点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三个特点是,即心理状态范围的广泛性。心理状态在个性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作为心理活动的效应和背景而存在。一切心理活动都发生在它的上面。其次,心理状态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的直接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只不过是从人的不断变化的多种多样的心理状态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经常的东西。再次,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治疗和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她的个性心理学理论包括个性结构理论、个性动力理论、个性发展理论三个部分。一、个性结构中的无意识假说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提到主宰心理活动的高度。她认为,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心理活动的主宰”。这种思想贯穿到包括她的个性结构理论在内的整个个性理论之中。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核心,把意识分成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二、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弗洛伊德把她的无意识假说贯彻到个性结构之中。她分个性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本我是个性结构的基本因素,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因素,是一些本能、欲望,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操作。自我是在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发展起来的。自我按现实原则进行操作,自我有认识、综合、执行三种机能。超我是经过父母教养把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判断内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道德、良知、良心、理性等侧面。对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论简评: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是以本能为核心构成的。她把本能当成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认为人的所有内部冲突都是本能冲动之间的无意识斗争,人类各种文化形式和复杂的个性行为都是本能活动的结果。虽然她也提出道德意识对本能的控制作用,但在她笔下的道德意识只不过是为了使本能潜伏下来,在顺应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她对个性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关系的描绘就是这种冲突的模式。这种把本能当作个性结构中至高无上的天然作用力量的观点,是反社会的,是反对人的意识在个性结构中的能动作用的,是不科学的。当然,不能由此就完全抹煞弗洛伊德的成就及其理论的历史意义。首先,弗洛伊德对个性结构作了系统的研究,从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次,弗洛伊德不但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深入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精神根源,追究内部动机价值。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勒温把个性结构分为边缘领域和内部领域两大层次。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理论卢特尔认为人格作为整体结构可分为五层:一为生命层,二为植物层,三为情绪层,四为人格层,五为自我层。莱尔喜提出人格的二层次理论,她把人格分为“基础层”和“上层建筑层”。建构论——人格结构的认知理论凯利在1955年出版了《个性结构心理》,创立了建构理论体系。凯利把认知当作个性发展的首要因素。所谓建构既包含有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记下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的意思。每一个建构都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建构系统。凯利认为建构就是模式或样板的别名。依据凯利的思想,建构有三个特点:其一,凯利的“建构”概念是以能动性为特点的;其二,凯利的建构概念是具有理性特点的;其三,她的建构理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建构的分类:(建构的成分及其组织)从建构的作用方面划分: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可渗透性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紧缩性建构和松散性建构.从建的表示方式方面划分: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从建构排列层次方面划分:管辖建构和从属建构。建构的原则:解释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两分法原则,组织行为原则,选择原则,范围原则,调整原则,社会性原则。动机圈理论是一种个性动力结构理论,彼得罗夫斯和科孔列夫等心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论述。她们认为动机圈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它是以动机——需要区为中心,在它的周围排列着地位不同的各种各样特征的完整结构。这些动机系列能够按内容、随意性、自觉调节水平划分,也可按稳定性的程度或占优势的程度划分。第三章个性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期的历史。”科学心理学的史前期,可划分为在哲学中积累个性心理学知识的时期和描述期或经验期。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是巴甫洛夫首创的。《体格和性格》一书的作者是克瑞奇米尔。罗杰斯提出了“理想自我”。第四章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是指激励人去活动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动机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动机使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动机越强烈,人的行为目标也越明确。被意识到的动机是指人们为自己提出一定的目的,并力求达到这种目的而激发人们按一定方式去行动的动机。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动机的一种形式,定势问题以乌兹纳捷的研究为主。所谓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能够满足某种需要。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活动总是在动机的激励下指向目的。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如果说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那么目的就是在行动中要争取达到的结果。每一种行动都有最终的目的。在许多场合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如,饮水解渴这种需要和达到预期的结果直接相符,因此,它既是活动动机,也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又不完全相同。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的可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在另一种情况下,同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于目的不同的行动中。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期望价值理论对动机的认知作了可操作性的探讨。该理论认为,对达到目的可能性的期望,以及对目的意义的评价这两个因素决定动机水平。如我们看中某一目标,但觉得没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这时,指向目标的动机是弱的;如果认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它的实现并不理想,这时的动机同样是弱的;只有高评价的和高期望才能导致最强的动机。期望价值的动机理论公式是:价值×期望=动机诱因及其作用: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都称之为诱因。诱因能够是积极的,如食物、文化娱乐等,使个体积极地趋向和接近它,而从中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之为正诱因;诱因也能够是消极的,如饥饿、疼痛等,当外部条件都将由于引起个体的回避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之为负诱因。诱因也可分为实物的(如食物、衣服等)和复杂的事态(如奖赏、竞赛等)两种。诱因有明显地激发行动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激起行动作用的诱因条件并没有明显地出现,而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目标指引着人去寻找积极的诱因,避免消极诱因。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某种行为明显地受一种动机支配;其次,表现在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影响;再次,表现在一种动机也能够影响多种行为;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表现在动机和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方面。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其次,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从上述的动机的时相表明,动机是某种刺激和某种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必须的内部环节。动机的功能:动机在激励人的活动方面能够有下列几种功能:一、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二、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三、强化功能;四、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动机的分类一、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从动机来自个体外部还是个体本身,一般可划分为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加动机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来的。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对行为起最佳的推动作用。二、依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的分类。这种分类是与需要的种类相对应,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高级的社会性动机(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是同天然需要相联系,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习得的社会性动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经过各种各样的经验,习得务种各样的社会生活需要。包括交往的需要和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它在人身上表现出一种群体感和亲属感,交往需要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在和其它人的接触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个人从亲身经历中学习到,只有交往需要的满足,才能避免由孤独寂寞而产生的焦虑感,从而增加安全感。成就需要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追求完美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工作的一种心理历程。挫折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当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挫折产生的原因:罗真维格从机体内外两方面对挫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造成挫折的内部原因能够从身心两方面分析,2引起挫折的外部原因能够由客观环境因素分析。挫折的个人差异取决于许多条件:首先,与过去的实践经验有重大关系;其次,与个人的生理条件有关。个体常常面对几种同样向往的情况,也可能面对同样厌弃的情况,它要求个体必须在其中作出一种选择,由此就产生了心理冲突状态。心理冲突的类型:1、把冲突是否具有原则性作为分类标准。以冲突是否具有原则性能够把心理冲突分为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原则性的心理冲突其后果将要涉及是非曲直、政治的和伦理道德问题。非原则性冲突并不涉及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和社会的道德准则问题。2、以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作为划分标准:内在动机冲突、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内在动机冲突:个体的各种需要,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的、尊重的需要都能够发生冲突,这是内在冲突的表现。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来自外部的,同时起诱发作用的刺激也能够造成心理冲突。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使内部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3、依据行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特点分类:这是由勒温提出的。趋向——趋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趋向——回避型冲突。趋向——趋向型冲突。这是个体对具有同样强度的两个又吸引又排斥的对象,必须选择其中之一,又必须放弃另一个对象时引起的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事物之间必须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冲突。有机体对这种典型的反应就是逃避。趋向——回避型冲突。这是指某一对象对一个人既具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的场合下,在她内心中产生的冲突。冲突的意义冲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的心理方面也存在着无限的冲突、矛盾。从适应的观点考虑,心理上的冲突也具有积极意义。所有问题的解决和创造创造,其结果都是对冲突的权衡、选择,最后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个人动机目标的决定。如何解决心理冲突:1、
对事业和生活抱积极态度,要憧憬未来。2、
期望和目标的自我调节。3、
动之以情,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五章兴趣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性。兴趣的特点:第一,兴趣的指向性特点。第二,兴趣的情绪性特点。第三,兴趣的动力性特点。兴趣、爱好、嗜好的区别和联系:兴趣和爱好都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性。但兴趣的内涵仅指人对事物的认识、探索、心向神往。而爱好除具有这些特点之外,它还和活动相联系,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嗜好是由于刺激物长期或重复对人的机体作用,造成机体精神上或躯体机能的某些改变,从而产生对该种刺激习惯性的依赖。从爱好在人的生活活动的重要性上看,它与嗜好也有显著的区别,爱好能够扩展一个人的眼界,丰富内心生活,发展智力,调整人的情绪,并推动人去积极活动。爱好广泛,能够使人善于应付多变的环境。缺乏爱好会使生活枯燥乏味,甚至使人处于苦闷之中。兴趣的作用:1、兴趣能够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2、兴趣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兴趣的培养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条件。根据教育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能够把儿童的认识兴趣发展分为三级水平。在儿童身上表现出的直接兴趣属第一级水平。如鲜艳的物体等。儿童兴趣发展到较高水平,她们的兴趣已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了,已开始探究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探讨事物的内在联系。兴趣发展的更高水平表现在儿童对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兴趣方面。兴趣的分类: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依据兴趣的内容,能够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人们对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舒适的生活都会感兴趣,并想要获得它。精神兴趣主要指认识兴趣,如对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的追求和兴趣。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发生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客观事物引人入胜而使人对它发生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兴趣的品质:一、兴趣的倾向性。兴趣倾向性是指兴趣对着什么内容而发生的,它是形成其它兴趣品质的前提。二、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的广阔程度,它说明个人兴趣结构范围的大小。三、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四、兴趣的效能。兴趣的效能是指一个人的兴趣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大小。兴趣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一、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儿童时期的兴趣和爱好,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成才往往就是以早年的兴趣和爱好为起点的。二、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我们要培养兴趣,就必须多参与有益的活动。培养兴趣的途径有:1、经常见儿童的眼光看世界;2、以不熟悉的姿态观察熟悉的事物;3、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三、制订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有了适当的目标,一个人就会觉得有奔头,有方向,也会激发起兴趣。四、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首先,在失败和挫折到来之前,要有心理准备;其次,在失败、挫折面前要乐观,不要悲观失望;再次,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增加下一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五、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人的生命长河总是向前流淌的。我们应该沿着兴趣——成功——新的兴趣——新的成功……这样的成才之路永不停息地前进。第六章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中国有人把理想概括为: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以及生活理想。理想在个性中的意义??理想是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巨大鼓舞力量,是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正是它使人投身于创造历史的火热斗争中,使人迸发出革命的热情,克服艰难险阻,推动着历史前进。一个人的理想内容越丰富,概括性水平越高,它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也越大。革命的憧憬使革命者不怕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这才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在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和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力量。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信念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的融合体。信念是在家庭影响、教育熏陶和个人实践中逐渐地被灌输到人的头脑中而形成的,它和科学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信念和个性的关系:信念在人的个性积极性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信念的人,个性稳定而明确。她们确信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原理、看法和知识的真实性,而且对它富有深厚的感情和热情,并矢志不移,必要时,为自己的信念甚至能够献出生命。信念能使人迸发出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使人在身心上忍受难以置信的折磨和痛苦,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见异思迁模棱两可,朝三暮四,不原则的人,是个性中缺乏信念的表现,她们的行动没有力量,也不会有所作为。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的信念体系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如何?心理学该如何研究世界观????世界观的心理结构应该包括知识、观点和信念。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以及思维活动规律的总结和概括。观点是对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起推测和评价事物的发展和个人行为特点的作用。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使个性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首先,世界观指导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和意义的认识,确定着行为方向和生活道路;其次,世界观维系着个性品质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最后,世界观也是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力量。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特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世界观,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性;2、系统性和一贯性;3、概括性和具体性;4、与行为的一致性。个体世界观的形成:个体世界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1、要学习各种知识;2、自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3、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说明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1、青少年世界观的萌发依赖她们的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2、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第七章个性中的自我意识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1题,多选1题,名词1题,简答2题,论述1题。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特点:第一,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自我意识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对人际关系的反映。第二,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第三,自我意识具有同一性。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标志着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自我意识的调控:(自我意识是如何调节和控制个性的????)自我意识是由多种成分的自我调节系统,调控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它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的前提。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它和其它情感体验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表现。它是个人主动地提出目标,以实际行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4、自尊。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它调整和控制着个体行为。5、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行为的正确,并有力量实施行为目标。6、自我展示。人们在交往中,认真地、有意识地分开自己,向别人传达个人的信息,就称之为自我展示,或叫自我推荐、自我呈现。7、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既是个人所在群体、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自我”所必须。8、自我完善。使自己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归纳,这是自我认识的始初阶段,它有待于上升为自我评价阶段。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的功能:第一,
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第二,
引起和维持行动;第三,
制止自己行为自我控制系统从行动过程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第一,
主体意识到社会要求,并力求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其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第二,
从知识库中检索与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以及自己主观世界的有关知识,同时正确地评价自己运用这些知识的可能性。第三,
制定能够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序。第四,
在行动中运用诸如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罗杰斯、杰拉德、埃利斯等对塑造自尊的几点建议:第一,
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成为最终的决策者;第二,
一个人往往易受她人影响,特别愿意接受她人为自己定的标准;第三,
不要制定不现实的目标;第四,
对自己评价,要恰到好处,既不要夸张,也不能贬低;第五,
低自尊的人,从自己的事业和成就中得到满足是很少的;第六,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她人。如何培养自信:第一,
勤奋学习,努力改造自身的不良习惯,培养多种情趣和幽默的谈吐,尽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有用人才。第二,
培养顽强的性格。每一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走过人生的旅途,有欢乐,也有痛苦。欢乐时不忘形,痛苦中不沉沦。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坚强的个性。第三,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积极参加自己所喜欢的与所擅长的活动,而且要举止大方,热情坦率,诚挚友好,这样才能增强你的自信心。第四,
模仿自信行为。学会在重要场合表现出自信,发现值得学习的自信行为,经过学习来强化自己。第五,
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人起码的体质锻炼和仪表的修饰。自信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外在美。自我展示的功能:1、自我展示是表示感情和才华的一种渠道;2、自我展示是亲密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3、让内心的想法自然流露,它能够起到消除紧张情绪的作用;4、经过展示的比较,才能帮助你认清你是否已产生了焦虑。影响自我展示的条件:自我展示的对象、自我展示对象的言语和体态、自我展示的技巧。第八章个性的动力理论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4题,多选4题。如何分析理解麦独孤的本能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内在能量的理论。她认为本能是先天的遗传倾向,它确定着人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她试图用本能的变化解释各种行为。麦独孤虽然也提出了本能受后天经验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变化的事实,但她并不是从社会变化对心理的制约性去理解人的个性的动力性质,而是从动物和人的行为的某些相似性的类比中,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就其根源来说都是本能。把人受社会的动机支配的高级行为,也说成是由本能决定的。麦独孤本能论的提出正是处在达尔文主义流行的高潮时期,当时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把本能作为人与动物联结的纽带,这种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麦独孤的生物学化和极端的机械主义观点,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人的个性的动力性质的。本能系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历程中,固定不变地支配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它强调动物本能行为的生存价值。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她认为,人和其它动物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能量体系。她们的总的能量是一样的,而其中存在的不同形态在流动和变换着。如体力劳动所需的生物能量和进行智力活动所需的心理能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出自一个源泉。就能量形态来说,弗洛伊德把在心理活动中耗费的能量称之为心理能量。弗洛伊德把心理能量和生物能量的接触点称之为本我,把由本我需要而引起的紧张背后的力称做本能,她认为这是人的个性行为的真正动力。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也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她在研究个性的动力时,超越了心理现象表面价值,深入到行为的背后,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动机根源。她在探讨行为的动力时,重视心理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研究。她从动态方面分析个性结构,把个性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如果个性结构三种成分保持和谐、平衡,人就处在“人格正常”状态。如果个性结构中的三种成分发生冲突,处在不平衡、不和谐状态,如“自我”和“本我”一致,不顾“超我”的约束,或“自我”与“超我”一致,而压抑“本我”,这将导致人格失调。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为了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提出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她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的压力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解或消除情绪上的不安和痛苦。1、压抑:将痛苦的、危险的想法保持在无意识中,它是基本的防御机制。如:一个士兵接近死亡时,她记不起所发生事件的任何细节。2、合理化:试图证实,个体的行为是合理的。如:一个非常爱她妈妈的成人对她的妈妈非常关心、友爱和虔诚,可是她又认为,这是出于职责而不是爱。3、补偿:经过强调另外的物质而掩盖弱点。如:一个对性行为缺乏信心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4、幻想:能满足对想象性成就的失落感。如:一个棒球运动员梦想着为本队赢得一分。5、反应形式:是一种与个性喜欢的行为完全不同的行为。如:深深地爱着一位得不到的男人的妇女,又表现得仿佛很不喜欢她。6、投射性:把自己的失望感受或倾向归因于她人而不是自己。如一位患幽闭恐惧症的人发现她人遭受幽闭恐惧症之苦时,感到非常惊愕。坎农的体内平衡状态理论:体内平衡状态概念是由坎农1926年提出的,她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在1932年出版了《身体的智慧》一书,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她认为有机体各种生理系统,经常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状态,这也就是体内平衡状态。当生理系统偏离某种水平状态,也就是机体内部的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便连续不断地产生恢复平衡的生理反应,去纠正偏离状态,再达到平衡。坎农是比较早地研究动机的学者之一。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赫尔把体内平衡状态概念,引入其行为理论中,提出内驱力递减说。当有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产生生理上的某种需求,出现紧张状态,产生一种驱力,推动一种行为,当需求得到满足,紧张状态消失,驱力减弱,机体又恢复平衡,该种行为终止。操作行为的强度决定于由平衡偏离程度所产生的强度。由于当前的操作行为能够减弱驱力,恢复平衡,因此它起强化作用,对以后出现的同等偏离状态就引起该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赫尔提出内驱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并把内驱力和学习联系起来。她说明了内驱力的动力性,也显示了内驱力的动力性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她在生理驱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级驱力的概念,并以此解释人的行为。她认为除先天的生物内驱力之外,还存在后天习得的内驱力。继起的内驱力是由于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了内驱力的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赫尔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不同于原始内驱力的继起内驱力引起的,由于习得性内驱力的存在,学习在其行为的理论中已具有一定的意义。米勒和道拉德的四种学习成分说1、内驱力。要学习必须有内驱力。它引起并促使人去活动。内驱力是一种促进行动的很强的刺激。任何刺激,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都能够成为内驱力,刺激越强,就越具有内驱力的功能。2、线索。线索也是一种刺激,由于它的指示,使行动有一定的的方向。内驱力驱使行动,但并不显示行动方向。要确定行动方向,必须有线索。3、反应。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它旨在减低内驱力。如果要加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必须对当前的效果刺激给予反应。因此,能够说反应是学习的组成成分。4、强化。引起内驱力减低的刺激都能够说成是一种强化物。强化物能够分为原生的强化物和与原生强化物建立起牢固联系的,过去是中性刺激的强化物。如果一个线索导致一个反应,而这个反应又巩固了这一线索和这一反应之间的联系,那么就能够说这个反应又起了强化作用。勒温的场需要论:勒温把需要看成是能由生理条件引起的动机状态,它表现为对某一个界事物的欲望。依据心理场论,她阐述了需要、紧张、效价和矢量等在个性动力系统中的作用。需要能量复合的均衡遭到破坏时就伴随有紧张情绪状态产生。该种需要得到满足紧张就得到缓解,需要能量复合又恢复均衡。如果该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这一紧张还要继续一段时期,并促使机体为满足需要而继续努力。她从一项对已完成工作和未完成工作的回忆比较的实验中解释了这一理论。蔡加尼克效应:当被试将课题进行到一半时,实验者打断被试正在进行的作业,之后,要求她们去进行另一项工作,并一直到完成为止。这一实验表明:中途打断被试进行的工作,就使阻断成为达到目标的一个障碍,会使她们处于紧张和不平衡状态,完成任务的需要仍在持续,从而增强了完成这一任务的欲望,因此未完成的工作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回忆量。这一现象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莫瑞的需要理论:莫瑞在她的《人格探究》和《人的评价》两本个性心理学著作中,指出了需要的性质,需要产生的机制,它的作用,并对需要进行了分类,设计了了解个人需要的主题统觉测验。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力源泉。她认为,人在有目的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总是按动力规律进行活动的,这种动力性的源泉就是需要。能够说,莫瑞把需要是作为人的个性中的中心概念提出来的。苏联的需要变形理论:(在有关的需要理论中,这种理论最正确????????)苏联心理学家把需要当成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既区别于“本能论”和旧的需要说,又和它们有一定联系。她们企图从反映论的角度把需要放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需要变形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应该把需要看作是从心理学角度阐明个性的基础,只是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不从需要的概念开始研究,就无从揭露个性的心理实质。需要变形理论是以人的生活条件决定需要为出发点,强调需要在个性中的地位,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她们提出需要各种变形的特点以及需要和其变形之间的联系。这对了解需要在个性心理中的重要意义是有启发的。但她们并没有谈到需要是如何变成各种形式的,其变化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期待——价值理论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的。期待指一个人对她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价值指任务结果的价值,即个人对她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期待——价值理论可用公式表示:M=E×V(M是动机、E是期待、V是价值)比如,一个人对某项任务的结果估价很高,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估计也很大,那么在行为中起作用的动机力量就强。归因:所谓归因即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研究。凯利的归因法则:凯利在海德之后对行为的外归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归因法则。1、协变法则:凯利认为,能够把可能成为原因的各种要素归因于那些产生效果时就存在,不产生效果时就不存在的要素。她把要素随效果一起变化的这种法则称之为“协变法则”。2、折扣法则:这是在不能连续观察某一事态的情况下进行归因时使用的法则。这一法则说明,只要情境或外部因素能够对行为反应进行充分解释,就能够把这一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不是完全归因于内部意向。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逻辑地解释了成功和失败的可察觉因果关系的三个基本归因因素:①部位(内部控制对外部控制);②稳定性对不稳定性,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③可控性(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她又认为,学生往往是以能力、努力程度、运气、任务难度四种因素作为解释成败的主要因素。她又把这些原因归进三维模式中。成功成功动机之高低明显地与归因方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要倾向于把成功归之于自己的一贯努力和较高的能力,而把失败则看成是自己努力不够,没有准备好,或由于自己心境不佳所致。低成就动机者则更倾向于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把考试成绩差归因于教师课教得不好,测验题太难。如果成绩好则归于受到特殊帮助,自己运气好,昨晚恰恰复习了这一部分。第九章气质与性格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3题,多选4题,名词2题,简答1题,论述2题。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的特征:1、气质的动力特征。气质是表现在情绪和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动力特征。2、气质的天赋性。气质是出生之后表现出来的,但具有明显的“天赋性”。3、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具有不易改变的特点;但它在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改变的。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外倾性与内倾性。四种气质类型:1、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主要特征。3、黏液质:以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特征的。4、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谈谈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巴甫洛夫把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她认为,从狗身上所确定的四种神经类型,原则上也能够适用于人类的神经类型,并可用以解释人的四种气质类型:第一,
强而不平衡的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阳性条件反射比阴性条件反射易于形成。这是一种兴奋、奔放不羁的类型,因此称之为“不可遏制型”。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第二,
强、平衡、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较快地适应迅速变化了的外界环境。它也称之为“安静型”。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第三,
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它的特点是:较易形成条件反射,但不容易改造,是一种坚毅而行动迟缓的类型,也称之为“安静型”。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黏液质。第四,
弱型。兴奋和抑制都很弱,不论是阳性条件还是阴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表现得胆小怕事,在艰难工作任务面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易受破坏而产生神经症。也称之为“抑郁型”。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气质的作用:(气质的实践意义???)一、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活动的影响。1、
气质只是给人的个性、行为涂上某种色彩,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方向。2、
气质特点只能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不能预先决定人的成就和智力发展的高低。二、气质的职业适应性。一般说,四种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人,更适于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黏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更适于要求细致而持久的工作。三、在教育上的应用。1、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培养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2、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气质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好成绩。3、教育学生善于认识并能控制自己的气质。四、气质和身心健康。脾气禀性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科学家也在探讨这一问题。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作为个性中的性格其特点表现在:对现实态度的个性特征;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性格结构中的成分:对现实的态度的特征、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特征、情绪方面的特征和理智方面的特征。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①
对别人、集体、社会态度的性格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爱祖国、爱集体、富于同情心、助人为乐、诚实、正直、有礼貌等;与此相对立的有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自私、孤僻、虚伪等。②
对劳动和工作态度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勤劳或懒惰;有责任心或粗心大意;认真或马虎;有首创精神或墨守成规;节约或浮华等。③
对自己态度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谦虚或自负;自信或自满;自豪或自卑;自尊或羞怯等。2、性格的意志特征。①
自觉性。自觉性是对行为目的的重要性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地调节行动以利于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和独断性。②
坚定性。坚定性是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与坚定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执拗和动摇性。③
果断性。果断性是指关于在困难中辨别是非、迅速作出决定和积极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优柔寡断或冒失是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④
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品质。任性是凭感情用事随意而为的品质,这种品质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⑤
勇敢。勇敢是指在困难和险境下,为完成任务和决定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与勇敢相反的品质是怯懦。3、性格的情绪特征。①
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②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③
情绪活动的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④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①
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②
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③
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④
表现在想象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1、各种性格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性;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3、性格的可塑性。性格和气质的区别和联系:性格和气质的区别:性格和气质是两个古老概念,它们是从不同的实践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相同气质类型的人能够形成互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形成相同的性格。性格和气质的发生和发展也并不总是同步的。气质变化较难、较慢;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由生活实践决定,它也具有稳定的特点,但比起气质来它的变化较易、较快。性格和气质相互关系: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这是毫无异议的。1、依据性格和气质的生理基础之间密切联系的思想,推论性格和气质之间必然相互发生影响。2、依据心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推论性格和气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生过程。第十章能力与智力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3题,多选4题,名词2题,简答2题,论述1题。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需要的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能力和活动的联系:完成任何一种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就属于能力心理保证;单凭某一种能力不能顺利地完成任何活动;由于人们从事不同的活动,从而就形成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能力。在活动中,多种能力的结合保证着各种活动顺利地进行,这种完备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叫才能。智力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信息获取能力,即注意力,感受力和观察力;编码和贮存能力,即思维力和记忆力;检索输出能力,即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是在人的多次实践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所谓知识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概括。技能是在理论活动中或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它是由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个人在交往过程中和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着人类社会现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知识和技能虽然都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和能力概括化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知识只是所反映的相应的客观现实的经验的概括,只能在此经验范围内迁移。技能由于它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的结果,它的迁移范围也是极其狭窄的。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联系:从一方面说,能力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其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难易、速度和程度也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从另一方面说,一个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和知识、技能关系虽然如此密切,可是二者的发展过程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具有同等水平知识、技能的人,不一定具有同等水平的能力。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有效地掌握知识和顺利地完成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即或最简单的活动,都不能脱离这种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大致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言语能力、想象力、记忆力、操作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的多种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飞行能力等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寓于特殊能力之中。模仿能力是指经过观察她人的言行来学习知识技能,并以相同方式作出相同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发现新原理、法则、规律,形成新技能、发现新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是依据大脑活动的性质和动作的外显性质划分的。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认知能力是获得知识、揭露客观世界的规律、解决问题以及完成活动中最主要的心理条件。操作能力的外显动作明显,是由相应的神经过程所支配的骨骼肌肉运动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流体的智力是指人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受文化和知识内容的影响,而是受先天素质所决定。十四五岁达到高峰。晶体能力是指经过后天学习获得语文、数学及其它科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它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并在人的一生中发展着。智力结构理论有:桑代克的特殊因素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艾森克的能力层次模式;阜南的智力结构模型;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桑代克认为智力结构成分能够概括为三:社会智力,具体智力,抽象智力。斯皮尔曼把G因素能力高低作为天才和白痴之间相区别的指标;把S因素的能力差异作为各个人的认知领域差异的表现。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阜南在斯皮尔曼的G因素和S因素之间增加了大因素群和小因素群。吉尔福德用因素探讨智力结构,把所发现的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维度:认知操作;内容;产品。智力超常儿童是指那些智力发展很快,显著地超过了同年龄儿童水平,也包括具有某种才能,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完成活动的儿童,也把超常儿童称为天才。智商在140以上。智力低常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其中有智力低下儿童、智力缺陷、低能儿童、智力残疾、弱智儿童、心智不足。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低下。天才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结合,它使人能高效率地、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天才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良好的先天素质。素质是指有机体天生的某些特点,它是由遗传与胎儿期母体环境形成的,即生来就有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脑的结构和机能等方面的特点。2、对儿童智力早期的鉴别和教育。对儿童智力早期的鉴别的教育对天才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能力的早期表现为早期鉴别儿童能力水平及教育提供了可能。从个案分析表明,个人成材之路和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3、实践活动。作为脑的机能的智力是在改造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意义:???????在个性结构中,智力因素以外的其它心理成分都可称之为非智力因素。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进行技术革新和创造创造等活动都不单纯是由固定的智力因素所决定,也和每个人的个性品质(非智力因素)相关联。一个人的个性与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着人的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的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是受心理的多维结构控制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概括地说,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如下:第一、
人格因素对创造风格的影响。富有创造性的人有不同类型表现,一个人在进行活动时,往往以人格品质作为背景,这些品质不知不觉地投射到认知活动过程中,久而久之,便使人形成一套独特的反应方式,或者说是创造风格。第二、
人格因素直接参与创造活动并影响着它顺利进行。吉尔福德在研究中发现许多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有高相关。第十一章个性类型论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2题,多选8题,名词1题,简答1题。个性类型是基于一定规则,把某一群人或某一群具有相似个性的人归为一类,划分成类型,以便于了解个性。三种个性类型的模式施特恩曾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单一类型模式。这是依据某一群人有无特定标志所确定的类型模式;第二、对立类型模式。这是根据某种特性向相反两个方向发展所确定的对立类型;第三、多元型的模式。即由几种不同质的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的不同类型。孔子将人分为“中行”、“狂”、“狷”。体型类型说有:克瑞奇米尔的类型说;谢尔顿的类型说。荣格是向性类型说的代表人物。价值观的性格类型说:底尔太的性格类型说;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莫里斯的类型论。刘劭对个性的十二种分类是:刚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辨博之人;弘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克瑞奇米尔的类型说:克瑞奇米尔在《体格与性格》一书中提出体型类型说。她的体型类型论以临床精神医学为出发点,建立在体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她对精神病患者的体型进行观察和测定,进一步研究人的体型和个性的关系。她认为人的体型和个性有相关。她把人的体型分成瘦长型、肥胖型、壮士型或筋骨型,以及由于内分泌的异常造成的发育不全型四种。谢尔顿的类型说:谢尔顿在《气质的差异》中创立了胚叶起源的个性类型理论。她将气质类型分为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外胚叶型。胚叶也叫胚层,指构成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层。人有三层胚叶,在正常发育中各胚叶将分化为一定的组织和器官。外胚叶形成表皮、神经组织等;中胚叶形成肌肉、骨骼等;内胚叶形成内脏器官等。按照谢尔顿的意见,由胎生期的内胚叶发生的内脏器官得到较好的发展,于是形成了肥胖体型;由于中胚叶发生的骨骼和肌肉等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了筋骨型;由外胚叶发生的皮肤组织和神经系统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形成瘦长型。荣格与弗洛伊德对“力必多”的看法有何不同:荣格在她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依据力必多倾向于外还是倾向于内,把性格分成外向和内向两大类,八种模式。力必多原意指一种能量,是原动力。弗洛伊德和荣格二人在使用力必多时所包含的意思是有差别的。弗洛伊德在性欲的意义上使用力必多,认为它是发动性冲动的力,是性欲的动力,是性的能量。弗洛伊德从广义方面考虑性欲,把人的全部心理发展过程等同于性生活、性组织的发展过程。荣格也承认力必多,但她不认为力必多只是性的能量,而是和精神能量相一致的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她从比较心理学方面考察力必多,认为力必多是一种从无意识发展成有意识的过程中的本能能量,是从无意识上升到意识的象征。不论是性冲动,还是权力和意志行为,总之,它是生命的一切冲动能量。评价荣格的向性理论:荣格的向性学说问世之后有较大的影响:第一,
荣格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概念已为大家所熟知,外向和内向特征已成为人们衡量自己或别人性格的标准。第二,
受荣格性格学的影响,心理学界开展向性检查和因素分析研究。疑问:第一,
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划分过于简单,不能充分说明性格及其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第二,
荣格关于性格内外向支配心理机能所构成的八种模式,不是导源于客观实际,而是用数学的结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第三,
荣格的类型学说以假想的本能能量,即她们称之为“力必多”的东西为基础来解释性格类型,并没有考虑性格的社会实质。底尔太倡导心理学应该是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她列举出三种性格类型:官能型;英雄型;冥想型。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斯普兰格是底尔太的门第,但她并未停留在只是直观地了解精神体验,而是同时注意到在一定文化生活中的人的价值倾向,从而把主观价值体验和客观价值构成物联系起来,建立价值观的类型论。斯普兰格在其所著《生活形式》一书中把人们的基本生活领域分为六个方面,依据个人倾向于其中的某一领域,相应地把人分成六种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斯普兰格认为,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上述6个领域的某一领域兴趣或关心,即说明该人拥有某方面的价值观,这6种价值观能够以不同程度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观念体系中,贯穿在生活的所有方面,不同类型占主导的人,就属于不同价值观的人。试评述斯普兰格价值观的类型论:斯普兰格以价值观划分性格类型的类型学问世以后立即遭到非议。批评者认为:第一、
从精神科学派的立场出发,用形而上学的思辨的方法探讨性格类型,缺乏实证材料。第二、
文化价值的类型是以意识形态倾向性为出发点的,但她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超越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是永恒不变的、固定化了的东西,这实际上是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合理化。在批评和指责之余,也有许多心理学家吸取其积极方面开展研究,美国的奥尔波特、阜南、林兹等人曾以斯普兰格的价值倾向的类型为依据编制量表,作为价值态度的测定尺度,称之为奥尔波特——阜南——林兹价值尺度。认知类型论的特点???所谓认知是指经过感知、记忆、判断和推理去获得关于事物信息时报工作过程或机能的总称。对外界事物或事物形象的获得,不只是靠感觉刺激,也和保存在体内的过去经验或经过学习所积蓄的概念、表征、图式等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把那些以个体内部认知为媒介所表现的类型称作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德国心理学家E·彦休和她的弟弟W·彦休协力研究遗觉象和性格的关系,开创了融合类型学。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威特金依据场的理论,把人分成依存于场和独立于场的两种类型。依存于场的人倾向于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她们易受附加物的干扰。而独立于场的人则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她们把艰难离析出知觉单元的人称为依存于场子的人,把容易离析单元的人称为独立于场的人。依存于场子还是独立于场的三个测验: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镶嵌图形测验。什么是机能类型论:按照心理机能进行个性分类,是培因和李波提出来的。她们是以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机能之一在某个人身上占优势,把人的个性划分成智力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以后的学者为了研究这种类型,编制了知、情、意心理机能测验。经过对被试测验所得到的数据确定她们属于何种类型。如果被测者的智力和意志是“中等”,而情绪占优势,那么就能够认为她属于情绪型;如果被测者的智力优于情绪和意志,就能够说她属于智力型;被试意志优于情绪和智力,那么就能够确定她为意志型。机能类型论属于机能心理学派,她们离开人的心理生活内容和倾向性,形而上学地把心理、意识、个性看作各种心理机能的简单组合,这就忽视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个性特点。第十二章特质论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1题,简答1题,论述1题。研究特质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特质论有: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论;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是如何理解特质的奥尔波特是个性特质理论创始人和推进者。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它有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对这个定义奥尔波特有如下一些解释。首先,特质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名目上的虚构。其次,特质使多种刺激从生活意义上作为同种的东西被接受,产生一致性的行为,有适应和表现行为一贯性的能力,使一个人对不同刺激具有一贯性倾向,这即是“机能等价作用”。总之,物质具有独特性、情境性和相对稳定的特点,它是决定个人行为倾向的个性心理结构。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奥尔波特将个性的各种特质分为一般特质和特有特质。一般特质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概括的倾向,它没有具体性,只供测定个人具有的特质多少和强弱的差异用。特殊特质属于个人所有,人和人之间,在共性上尽管相同,在个性上却有差异。个人特有特质的种类:奥尔波特把个人行为特质分成三类,其中每一类特质对个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类为“首要特质”,它的最突出特点是,它在个人生活中居统治地位,支配着人性,影响着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因此它也是衡量人的标准。第二类为“中心特质”,它的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个性结构的主要成分。第三类为“次要特质”,这种特质没有像“中心特质”那样的一般性特点。而是限于个人在特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相关联的特质。卡特尔的特质论:她以因素为手段,以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对个性进行研究,因此,她的特质论又称“特质因素分析论”。她曾对可描述的类型和可测量的特质都进行过分析,经过研究,明确表示倾向于特质,她认为对特质的研究将会更有成就。她接受了奥尔波特关于特质的定义,但对特质结构有独特的看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比起奥尔波特有更大的进步。她用因素分析法经过表面特质找到背后潜在的根源特质,并制定出富有影响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说明卡特尔的特质结构网络,她是如何确定根源特质的:卡特尔认为构成个性的各种特质彼此之间并不是松散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有机整体。她用特质的阶层联系表示个性构造。第一层次分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两种。第二层次分表面特质和根源物质。这些特质和第一层次的特质交互联络。由于根源特质被认为是因子,因此,它具有复杂的下位构造。即根源特质的下层为第三层次,包含有体质特质和环境形成特质两种,第四层次分为动力特质、能力特质以及气质特质三种,它和第三层次交互联络。第五层次从动力特质中分出能和外能两种,从能力特质中分出知觉和运动两种。从许多表面特质中求出相关系数,就能够发现根源特质,即潜在因子。这是卡特尔研究的主要目的。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根源特质影响,根源特质寓意越深刻,其行为效应越全面。各种特质:个别人具有的特质是个别特质;某一地区、某一集团中各成员共有的特质属于共同特质。经常发生的,从外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称为表面特质。从许多表面特质中求出相关系数,就能够发现根源特质,即潜在因子。由身体内部条件构成的特质称体质特质。起源于环境影响的特质称环境形成特质。动力特质是指个性结构中那些使人趋向某一目标的行动动力,是一种积极性成分。它分为基本动因,能和外能。能是与生俱来的,以动因欲求等替换概念表示。外能是由能所派生的态度、情操和兴趣等。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的个别差异方面。气质特质:是遗传因素之一,它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具有一贯性。艾森克的个性层次结构论的内容:艾森克认为个性结构有四个层次。类型水平在最上一层,下面是特质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殊反应水平,它们构成个性结构的全部阶层。说明艾森克的个性维度理论经过研究,艾森克找出精神异常、神经质倾向、倾向性三个维度。其中精神异常既与神经质倾向无关,也与内、外向无相关,它是独立的维度。因此,艾森克提出能够从两个方面记述个性,一方面是内向与外向;另一方面是神经质倾向,它表现为情绪稳定的一端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端。对特质论的评价 特质论把特质看成是个性结构,从人的行为特点出发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置于操作程序之中探讨个性。这种方法使长期以来对个性只作描述和讲解的研究从困境中解脱开,开创了探讨个性的新途径。个性特质论依据人的外部表现,用统计学的相关数依存性原理,作特殊计算处理,能在较短时间了解许多人的个性特征,所得到结果有一定客观性,可作参考。许多心理学家也对特质理论提出很多质疑:其一,特质论者研究的结果不能显示个人的全貌,所给予的是一些片断的零散的印象。其二,以因素分析为基础所得到的特质,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三,特质论者认为人们在特质的差异方面只是量的不同,她们只对人们的共同物质作量的比较,因此,很难突出个人具有的独特性特征。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各自特点及一致性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区别:第一、
从历史发展上看,二者有先后之别。类型论者渊源于古希腊对个性进行分类的思想,近代以德国为中心得到发展,成为探讨个性的重要理论。“特质”是以美英科学界为中心的研究课题,是在类型论之后兴起的一种个性理论。第二、
类型论者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有质的不同,特质论者则认为对人的个性差异,应从量的方面捕捉。第三、
类型和特质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界限。类型论强调精神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把个体划入到一定的类型,并用特定术语描述特定类型。类型论者强调个人的类型是能够被观察者观察到的,她们重视各个典型事例的研究,特质论者则认为,个性是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的。特质是个人内部所具有,只能经过测验才能找到。特质论和类型论的一致性:特质和类型都决定着个体的行动,并表现于行动中,它们既具稳定性又具情境性。特质论者和类型论者虽然按照不同的路线采用不同的方法探讨各自所理解的概念,但她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穷追个性和性格的实质和特点。特质论者和类型论者往往用相同的术语记述特质和类型。艾森克曾明确地提出,类型的研究和经过因素分析研究的特质所得结果是有一致性的。
第十三章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论述1题。遗传及其作用:遗传的概念起源于达尔文。关于遗传机制的初期研究,最近则集中于生物化学物质中的“核酸”的研究。被认为核糖核酸(RNA)完成着记忆的化学传递任务,这是心理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可是,作为遗传的最重要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它在胎儿生长中,向细胞传达遗传信息,使成熟的胎儿向着婴儿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体从上一代那里获得包含DNA中的遗传信息。人也不例外,也是根据遗传信息而形成肉体。但在个体出生后,也接受非遗传信息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成长。因此能够说,人是在遗传信息和非遗传信息共同影响下成长的。遗传决定论者在研究遗传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时,其不科学性表现在:????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个人的身心发展在出生时即已为遗传所决定,环境是无能为力的,发展是在出生以前被决定,按遗传程序展开的。换句话说,发展不依赖经验,而是一个成熟过程。身体生理的影响:身体器官构造和机能及身体的外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个性给以影响。一、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大部分。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人的个体差异。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和个性有密切关系。2、自主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完成着情绪反应和体内平衡状态。二、内分泌腺机能的影响。内分泌腺体包括许多腺体,腺体分泌的荷尔蒙过剩或不足都能够引起个性的变化。环境及其作用:我们从宏观结构探讨环境对个性形成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人在适应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人格也会相应地形成某些特性。对野兽哺育的孩子的事例研究表明,这些人类的孩子,由于没有生活在社会之中,没有受到人的养育,因而没有形成人的心理,没有人的行为,更没有人的个性特征表现。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中机械主义性质表现在哪里?????)环境在人的个性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毫无疑义的,但有些学者却忽视了遗传因素而片面地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环境决定一切。这种极端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和遗传决定论同样,都为科学事实所否定。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个性的形成既不能没有遗传因素,也缺少不了环境因素。任何企图排除遗传的影响或无视环境因素的作用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研究材料表明,个体有些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来自遗传,不受后天环境因素左右。但人的智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则是在发展中逐渐表现的,如果把这些现象只归因于遗传形质的显现,而与环境无关,这是说不通的。因此,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后,一些心理学家力图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去解释心理的发展。第十四章心理的发展阶段和个性形成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1题,名词2题,简答1题。发展是指个体的身心变化过程,具体说,发展就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积极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发展一方面受遗传生理规律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个体的内部特点而发生变化。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所遵循的原则第一、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第二、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质的规定性;第三、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无论是总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各种心理机能,都是按一定顺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而发展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它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经过个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它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以自我意识发展为例说明个性形成和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一、
婴幼儿期(1-6岁)。儿童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是她们的个性开始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二、
学龄初期(6-10、11岁)。入学的儿童是以学校为中心发展着自我意识。三、
青年期(12岁-成人)。在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是依据自己本身的探求和反思导向发现自己的时期。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有显著的增强。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和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内心体验,以及具体表现于外部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称。柯尔柏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第一、
对个别道德条文的肤浅认识逐步深入到从原则方面理解。第二、
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喉部阻塞感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80-2021 连续式路面平整度测定仪(非激光型)校准规范
- JJF(陕) 032-2020 混凝土坍落度仪校准规范
- 《收集需求》课件
- 年度班级活动安排与总结计划
- 【小学课件】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2024-2025学年年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 解答题练习及答案
- 秋季学期家校合作计划
- 双酚A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2024 年度校长述职报告:坚守教育初心铸就卓越未来
- 妇女健康教育宣传内容课件
- 2024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四
- 2024年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3篇)
- 2024年采购工作规划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 机电传动控制自动运输线-课程设计
- 知行合一 - 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江西师范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城市排水系统维护员合同范例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Unit5《Lovely faces》(说课稿)-2024-2025学年沪教版(五四制)(2024)英语一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