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关于二十四节气有一个的美丽传说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以及来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更多二十四节气美丽传说故事相关文章内容推荐(↓↓↓)
谷雨节气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故事
24节气立春简短故事
小满节气的来历及传说
小雪节气的传说故事大全
二十四节气传说故事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中颇为富有。可这浪子不知时令节气,不好好种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把父亲留下来的一份祖业吃光了,后来只好向亲戚借贷。
时间长了,亲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把舅舅仅有的几件衣服也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一看舅舅把棉袄穿在身上,天气又是那样的冷,也没好意思开口让舅舅把这件棉袄脱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浪子一听,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气逐渐转暖。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三月三,冻死单身汉。〞
浪子知道舅舅是个单身汉,一听这话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气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又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还是要借棉袄,就说:“四月二十,冻断树枝。〞浪子一听,知道借棉袄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们都穿单衣孔浪子心想:如今去借棉袄,舅舅还有什么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气热得很,人们都打起赤膊来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袄,看你还有何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人是不毛虫,单怕六月天的冷北风。〞
到了七月份,天气仍然很热,浪子又找舅舅开口借棉袄。舅舅说:“吃了七月半的饭,放牛儿子堤坡站。〞这意思很明白:
天气冷起来了,棉袄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说:"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开场下霜了,谁还愿把棉袄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还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还没有开口,舅舅说:“起了重阳风,虫子蚂蚁都要准备过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袄的主意Jo我以前接济你,实际上是害了你。你以后借东西典当是没有门了,我有也不会借给你Jo你还是好好种田,自己养活自己吧!〞
后来浪子回头,勤扒苦做,终于积起了一份家业。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所谓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球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分在12个月里面。
在古时中国,原用太阴历,它是以月球光面的圆缺晦明、形象变动为根底确定日期的。但是地球上的气候状况,主要取决于地球和太阳间的相对位置,而与月亮无关。
据考证,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春秋时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聪明的祖先意识到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久久思索后,形成的结果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暑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土圭测影),正确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时期。
所谓土圭测影,就是“立竿见影〞的方法,即利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两至中间(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影子为长短之和一半的两天,分别定为“春分〞、“秋分〞。
今日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景台〞还保存在河南省篙山脚下的告成镇当是最好的佐证。
到了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吕氏春秋·十二纪?)。至汉时,已有了完好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其顺序和如今完全一样,并确定15日为一节,以北斗星来定节气。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旧行一度,十五日为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古人是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
十二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在古代,节气是用“恒气〞来规定的。“恒气〞又称作“平气〞,就是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为15.2184日,即每两个节气之间平均相距15日多。
现代所用的节气,那么是以太阳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的,又叫做“定气〞。但是,太阳在黄道上每天的挪动快慢不均,两个节气相隔的日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太阳挪动快些,两节气相隔14日多;“夏至〞前后太阳挪动慢些,两气相隔要16日多。虽然用“定气〞来规定节气的交接日期,日数相隔多寡不齐,但却能表示太阳的真实位置,使“春分〞、“秋分〞一定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
这里要特别说说的是,在隋朝时,刘悼就早已指出用“恒气〞不合理,并提出用“定气〞法推算日月交食;但一直到了清代才完全改用“定气〞法。
用“定气〞法确定节气,将节气固定在太阳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随阴历日期而变动,所以它属于阳历范畴。节气日在阳历上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天。
一般来说,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今日,我国民间还流行着一首可以帮助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记忆的歌诀呢。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节气,表示一年中太阳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因此也相应地指示了四季寒暑的变动。勤劳智慧的古人,在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也考虑到了当时的气候、物象及农事活动。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是预示季节转换的。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八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前五个节气表示天气炎热和寒冷的时间、过程;后三个节气表示天气转凉、空气中水汽的不同凝结状况。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是预示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的。至于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那么反映了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的生长发育现象与农事活动情况。
千百年来,“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而食,只能从农耕而来。然而农耕活动“在于趋时〞(西汉?枢胜之书·耕作篇)))。可以说,几乎我国所有的古代农书都讲到农耕第一要务就是抓紧农时。农的繁体字为“晨97,其中“辰〞就是“时〞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因此,各地种田人一直把节气拿来指导农事,并以此总结出了数不胜数的节气谚语。如流行在安徽省江淮流域的谚语有:“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起菜完,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积肥,大寒过新年〞,“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后两条为流行于安徽北部的节气谚语。这些谚语,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二十四节气自古代创立,至秦汉时代完备,这段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所以,节气所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并不完全符合全国情况。各地总结出的节气谚语,也是具有地方性的,不能不分地区地用于指导农业活动。这也是上述所举谚语的例子中,特别指明其流行地区的原因所在。
如下面一首流传在东北地区的农谚,所反映的节气特点与农业的关系,就与上述地区有一定区别:“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天,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同样,还有反映东北地区春耕播种的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麦子谷雨谷,立夏前后高粱豆。〞反映夏锄消费的有:“紧赶慢赶,芒种开铲。夏至不间苗,到秋得不着。〞反映秋收的有:“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寒露不收烟,霜打别怨天。〞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不封地,不出三五日。〞等等,这些农谚都经过了消费理论的检验,很贴近实际。
另外,农人们总是祈祷丰收,祈求消灾,因此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如“清明〞节的踏青、扫墓风俗,至今仍很风行。有的节气还成了重要的节日,如“立春〞日是“春节〞(指旧时)。它们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岁时季节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并且正在走向世界。
在漫长的岁月中,节气民俗感染着诗人,孕育出数不清的诗词歌赋,如唐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时,还催生出绘画、舞蹈、音乐等工程来。
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根底
节气形成的根底是文化历史的积淀,是农耕社会的需要,是民俗风情的表达,是先民智慧的凝聚,还与宗教信仰有关。
传统节气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气风俗里,还可以明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触摸到古人生活的脉搏。
节气的起源和开展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它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
这些节气风俗和活动,从其起源说,大都跟原始宗教和法术有关,是人类智力还不兴隆时期,为满足人类美妙愿望的行动。
所以,最早与节气相关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宗教也对节气产生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久的纪念渗入节气,使中国的节气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厚的文化含量。
但在详细形成的过程中,节气和农业社会的农事活动有亲密关系。
节气是根据春夏秋冬一岁四时制定的。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季节时令决定着农事活动,聪明的古人在创造耕褥犁耙深耕细作的同时,还创造了有利于农事的精细的时序。
时序首先表达为节气和节日。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根本齐备。一年四个季节、十二个月,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亲密相关。
这一套时序系统,并不单单是“不误农时〞的保障系统。农业的需要,使它逐渐完善,它不仅仅充当耕作时间表,为整个社会生活所遵循,与民众的消祸祈福心理相结合,演变成节气风俗。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这些节日风俗内容的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学术英语I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焦作市马村区2025年四下数学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小儿护理方面文献分享
- 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护理培训班总结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参展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重点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第三次段考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安阳工学院《园林绿植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医科大学《高级老挝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省白银市育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第三次周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儿科重症肺炎个案护理查房
- 《小学生C++创意编程》第8单元课件 函数
- Java程序设计课件3第三章:抽象类、接口和包
- 供货运输方案及保障措施
- Unit3+Understanding+ideas+The+New+Age+of+Invention外研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申请表(义务教育及社会资助通用申请表)
- 古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演变
- 火龙罐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个案护理
- 拉拔知识学习
- 活动一除旧布新大行动(课件)沪科黔科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 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