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衢州市乐成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冠状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1937年首次从家禽体内分离,最早在人体内发现是在1965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多样,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貂、骆驼、蝙蝠、老鼠、刺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一些冠状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人畜共患病。那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呢?它们首先要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上。冠状病毒粒子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等3种蛋白。刺突糖蛋白,也就是上文提及的“皇冠”的突起,是冠状病毒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关键。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就像“钥匙”和“门”的关系一样。一旦把宿主细胞的大门打开,细胞便对病毒毫无戒心。目前,除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6种,其中4种冠状病毒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包括人冠状病毒229E、人冠状病毒OC43、人冠状病毒NL63和人冠状病毒HKU1。还有2种冠状病毒较为人们所熟知,分别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就是我们简称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它们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高致病性新发冠状病毒。(摘编自张晗、胡彝《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材料二(记者颜欢、林芮等)在这次疫情抗击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中药方剂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据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三版诊疗方案,并在后面几版不断完善。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门设置了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和恢复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抗疫实践受到世界关注。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指出,中国医护人员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抗疫水平。“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大量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非常有效。”马来西亚《星报》网站发表题为《中医广泛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且效果良好》的文章认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有所缓解,重症患者症状减轻、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病情得到控制。在中西医综合施治下,中国治愈病例不断增加。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材料三科学技术是祛除疾病的重要法宝,也是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纵观人类漫长的抗疫史,从“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的隔离办法,到研制灭活病毒疫苗的预防措施,科学技术在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无论是有效控制霍乱、鼠疫、流感等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还是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种重大传染病,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不仅是历史上总结出来的防疫经验,也是此次疫情中及时采取的防疫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推荐到临床一线救治,可以说,在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下,一系列新成果、新办法得到检验推广,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注入了强大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科研攻关是必须拿下的“高地”。当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以及患者康复后是否存在后遗症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这意味着,在接下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科研攻关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多了,不是该松劲了,而是要加力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战力。用好科学技术这个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我们定能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摘编自王平《科学技术,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状病毒是病原体,它能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多种鸟类。B.冠状病毒种类较多,有4种冠状病毒在人群中较为常见,新型冠状病毒不在其列。C.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D.国家卫健委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设置中医治疗内容,以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说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是大门,那么由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就是钥匙,“大门”被打开,宿主就会感染冠状病毒。B.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新冠肺炎中的显著成效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这势必引发世界性的中医药热潮。C.从古代遭遇瘟疫实施隔离办法到近现代控制鼠疫、流感,抗击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现代医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D.科学技术是疫情防控的第一战力,科技人员要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上下大气力,疫苗研制成功之日,就是疫情结束之时。3.从上述材料看,下列不属于利用科研攻关成果抗击疫情的一项是()A.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B.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三色动态管理。C.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出广东省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D.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投入使用。4.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医在参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5.请说明三则材料各自不同的文体特点,并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写内容。【答案】1.C2.A3.B4.①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对轻、重症患者症状起到缓解作用,治愈病例不断增加。②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③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5.材料一是科普类说明文,介绍了冠状病毒的命名、生存状态、入侵宿主、种类及危害等情况。材料二是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较高的参与度与有效率及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抗疫效果的积极评价。材料三为时事评论,论述了科学技术在战胜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重大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C项,“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错。根据材料二“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中药方剂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据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可以看出,中医只是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没有说有主导作用。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B项,“这势必引发世界性的中医药热潮”错。从材料二“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门设置了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和恢复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抗疫实践受到世界关注”、“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看出,中医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有效果,但是引发热潮没有提到,过于绝对化。C项,“现代医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错。从材料三“研制灭活病毒疫苗预防措施,科学技术在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无论是有效控制霍乱、鼠疫、流感等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还是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种重大传染病,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可以看出,原文说的是科学技术在抗击病毒方面,在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是选项中说的积极作用,与原文不符。D项,“疫苗研制成功之日,就是疫情结束之时”错。从原文材料三“研制灭活病毒疫苗的预防措施,科学技术在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这意味着,在接下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科研攻关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多了,不是该松劲了,而是要加力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战力。用好科学技术这个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我们定能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第一战力,科技是抗病毒最有力的武器,但是疫苗成功之日就是疫情结束之时错,原文没有说明,也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B项,本题要选出不属于利用科研攻关成果抗击疫情的一项,“健康码”属于对相关人员的管理手段,不属于抗击疫情的成果。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二第一段“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中药方剂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可以看出,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有明显的疗效,对轻、重症患者症状起到缓解作用,治愈病例不断增加。从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医护人员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抗疫水平。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大量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非常有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有所缓解,重症患者症状减轻、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病情得到控制”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对轻症患者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有缓解作用,对重症患者的症状有减轻作用,控制病情功效显著。从材料二第三段“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可以看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5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第一段写冠状病毒的属性、引起的原因、最早发现的实现和分离时间以及被命名为“冠状病毒”的原因。第二段写冠状病毒主要生存在动物体内,尤其是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的体内,它依赖宿主细胞生存。第三段主要写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最后一段主要写常见的人类可以感染的冠状病毒种类及危害。综上所述,材料一主要介绍冠状病毒的产生、命名、生存状态、入侵宿主和病毒种类及危害。材料二:第一段主要是记者报道的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临床效果显著。第二段主要写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三版诊疗方案,并在后面几版不断完善,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抗疫实践受到世界关注。第三段主要写国外对中医的全新认识,中医自治疗轻重症患者的效果以及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评价很高。综上所述,材料二主要讲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较高的参与度与有效率及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抗疫效果的积极评价。材料三:第一段主要写科学技术是祛除疾病的重要法宝,也是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并介绍了人类的抗疫史。第二段总结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科学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第三段第四段讲科技在抗疫中的重大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战力。用好科学技术这个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我们定能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综上所述,材料三主要讲科学技术在战胜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重大意义。【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1.关注材料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小说,回答各题。青龙偃月刀韩少功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B.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7.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8.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答案】6.B7.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8.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和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整体把握全文,形成全面的理解认识;二是要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进行比较,各个击破,确定其是否符合文意。B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不合文意,文中作者只是客观地介绍了年轻人追求时尚去城里染发烫发的现象,并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注意本题是两问,一定要先概括形象特点,然后分析。“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这说明想法落后,不能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有一种执着。“青龙偃月刀法”三十六种刀法娴熟至极,说明剃头技艺精湛娴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说明喜爱古典文化。当发现三明爹很长时间没来剃头时,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并最后一次认真为他剃了头,说明重感情。【8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等方面分析概括。从内容上说,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是细节描写,进一步补充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同时三明爹的去世也意味着何爹手艺将没有了出路。从结构上来说,将情节推向高潮,小说情节更加完整。从主题角度考虑,这一情节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对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担忧。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丙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9.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舍:停止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有利C.士大夫之族。族:类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逾:越过10.下面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下饮黄泉。 B.古之学者必有师。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下面加点的虚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此”。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表推测,大概的意思。C.又挈挈而东。而:表修饰关系。D.蟹六跪而二螯。而:表递进关系。12.对甲、乙、丙选文内容等方面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强调了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坚持和专一,运用了对比等论证方法。B.乙文段,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有士大夫们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间的对比。C.柳宗元之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实在是因为怕遭世人非议而不愿空担一个为师的名号。D.丙文段,赞扬了韩愈不顾他人的看法,写《师说》,顶撞皇帝的龙颜,敢为人师的精神。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答案】9.B10.C11.D12.D13.(1)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2)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益:有利”错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意思是“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A.“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死去的人埋葬的地方,即阴间;B.“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C.“须臾”古今义相同,一会儿,片刻;D.“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而:表递进关系”错误。“蟹六跪而二螯”意思是“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而”,表并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赞扬了韩愈不顾他人的看法,写《师说》,顶撞皇帝的龙颜,敢为人师的精神”错误。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师道”为己任。此处的“抗颜”并非顶撞皇帝的龙颜,而是严正不屈的意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之”,代词,之类;“齿”,并列;“乃”,竟然;(2)“为”,动词,写;“意”,料想;“乃幸见取”,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参考译文:甲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乙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见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而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哪里有罪过啊!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五首(其三)贺兰进明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C.“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D.“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15.“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答案】14.D15.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第二问:①抓住细节描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②借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③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D项,“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的内容和情感的体现方式。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第一问,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结尾两句中的“独宿”“泪”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独宿:独自夜宿。自然:理所当然,犹当然。堪:能,可以,足以使人,勉强承受。下泪:落下泪水。何况又时常听闻乌鸦夜晚啼叫。表达了一种孤独哀伤的心境。结合这一句的上一句“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可以看出表达了孤独离别之苦。第二问,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从典型意象表达典型情感的角度去考虑,还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考虑。如写女主人公“下泪”的细节描写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以“乌夜啼”这个夜晚特定的时间来表现女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出下面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怅寥廓②.问苍茫大地③.谁主沉浮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⑤.使我不得开心颜⑥.风急天高猿啸哀⑦.渚清沙白鸟飞回⑧.乱石穿空⑨.惊涛拍岸⑩.卷起千堆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怅、寥廓、摧、事、啸、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受到___________般的疼爱和娇宠。在重庆时,张充和尚___________,石榴裙下尾随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当年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传闻是为张充和而写,诗中的“你”就是卞之琳苦恋了几十年的“张充和”。虽然不及徐志摩与林徽因、张爱玲与胡兰成等几段著名的罗曼史,“卞张之恋”也算传扬久远了。可张充和却直言,“这可以说是一个___________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张充和回忆道,自己在进北大之前,就在校园见过卞之琳,后来又在沈从文家里碰见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___________,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给我写信,至少有过几百封信吧。”在张充和眼里,卞之琳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因此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出去过。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是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B.汉学家傅汉思和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夫妇。C.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才貌双全,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D.苏州才貌双全的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烽火战场间 B.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战场烽火间C.恰如绽放的春兰秋菊在烽火战场间 D.恰如在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众星捧月待字闺中无中生有一见钟情B.众星捧月及笄年华信口雌黄日久生情C.众望所归待字闺中信口雌黄一见钟情D.众望所归及笄年华无中生有日久生情【答案】17.C18.D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表达歧义的问题。“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错误,对“才貌双全”修饰的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还是“四女张充和”表达不明确。ABD选项都是这样的表达,都存在表达歧义的问题,排除选项ABD。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烽火”用来修饰“战场”应是“烽火战场”,“战场烽火”这种表达是错误的,排除选项B;解析本题重在考查上下句的相互照应。根据语境可知,此空的这个分句是一个比喻句的喻体,比喻句的本体是“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由此可知喻体只能是名词,故此句的中心语应该是名词“春兰秋菊”,排除选项AC。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处,众星捧月:比喻许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根据语境,可知她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受到众人疼爱,应选“众星捧月”;第二处,待字闺中:留在闺房,指女子待嫁。及笄年华: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根据语境,可知此时她尾随着一批追求者,正处于待嫁状态,应选“待字闺中”;第三处,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根据语境,可知她认为她与卞之琳是没有爱情的,应选“无中生有”;第四处,一见钟情: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有时也比喻对某一事物一见就有了感情。日久生情:相处的日子长了,就会产生感情。根据语境,可知是两人“碰见过”而产生的感情,应选“一见钟情”。故选A。20.下面的六个句子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①今后我们这些高足,定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母校!②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指出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③兹定于9月12日上午9:00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诚挚邀请您届时拨冗莅临,同庆华诞,共襄盛会。④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拜读,小儿不胜感激。⑤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受到邀请,深感荣幸。⑥令堂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答案】(1)高足学子(2)鼎力尽力(3)拜读指点(斧正、雅正等)(4)敝校母校(5)令堂家母【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为“下面的六个句子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①句中,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学子”。②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可改为“尽绵薄之力”。③句,拨冗莅临:是指推开繁杂事务,抽出时间前来参加的意思。冗:繁忙的;拨冗的意思就是推开繁忙事务,抽出时间的意思。莅临:来到;来临。特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属于客套的书面用语。符合语境。本句没有错误。④句,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敬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可改为“指点(斧正、雅正等)”。⑤句,敝校:“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此处可改为“母校”。⑥句,令堂: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敬辞。称对方的母亲。可改为“家母”。21.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句意,然后抓住诗句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信息,辨析所描绘的劳动场景。也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选项。①中“连枷”是脱粒用的农具,这句话意思是,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一夜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所以①对应的劳动场景是“打稻”。②中“縠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这句话意思是,疏密之间种下的水稻像一片绿色的毯子,行走在稻田中水纹荡漾。所以②对应的劳动场景是“插秧”。③中“畴”是田地之义,“翠浪”指流入稻田之水,这句话描写了古代用水车灌溉稻田的情景,对应的劳动场景是“车水”。④中“机杼”指织布机,所以对应的劳动场景为“织布”。故选C。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观点。所谓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其实就是一分到底:从源头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运输,再到末端的处理。要让垃圾真正减量化、资源化,真正的关键在前端分类,即要从各个街道、各个小区、各户居民的家中做起。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请结合上述文字,针对垃圾分类提出两条合理措施,并拟写一则宣传标语。(标语不超过15字)(1)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奖励性措施,如开展“废品换礼品”活动,将废品合理分类投递后产生积分,再用积分换取礼品。惩戒性措施,如小区内设“桶长制”,开展现场督导,上门纠错,责任登记,拒绝收运等工作。②.倡导低碳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本题紧扣社会热点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需要考生具有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1)针对垃圾分类提出两条合理措施,需要读清楚文段中出现的问题。“真正的关键在前端分类”,对此可以考虑对居民投放垃圾采取奖惩措施。(2)标语书写注意运用适当修辞方法,语言浅显,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木苏里说“十六七岁的少年总是发着光的”。少年应珍惜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用力发光,尽情绽放。毛泽东的青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闻一多的青春化身红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分析
- 2025-2030全球过热过载保护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OLED图形显示模块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工程用行星减速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曲轴现场加工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4年农村文化建设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综合素质考前冲刺试卷A卷(含答案)
- 万孚生物:2024年半年度报告
- 科技前沿的康复机器人安全性研究进展
-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及进展
- 【大学课件】基于BGP协议的IP黑名单分发系统
- 2025年八省联考高考语文试题真题解读及答案详解课件
-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美的MBS精益管理体系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课件
- 2024安全员知识考试题(全优)
- 2024年卫生资格(中初级)-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全32册)08
-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