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蒹葭》教学设计3篇《蒹葭》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憧憬,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美丽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依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美丽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会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仔细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熟悉的字下面作标记。
2、同学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同学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同学沟通资料,译读全诗
1、老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沟通,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闻名诗人,而且是一位精彩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由于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致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老师描绘画面,让同学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觉了什么特点?
2、全班沟通。
3、《蒹葭》的其次、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渐渐剧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着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同学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专心来吟诵这美丽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蒹葭》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精确 、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会本诗美丽的意境。
3、把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尝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美丽的意境。
课前预备
1、了解有关《诗经》学问。
2、同学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学问。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美丽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灿烂。
二、内容解读体会意境
(一)静心倾听同学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同学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简单激发同学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同学争论、沟通,幻灯片一一呈现同学争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老师引导同学深化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雪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坎坷、曲折、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仆人公消失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详细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一个“在”字,仆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决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决而执著
(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仆人公的着急,急迫和坚决、执著
(3)“宛”字,似乎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行即的苦痛、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仆人公追寻的伊人究竟是谁呢?(对于课本思索与练习一的争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详细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当更深化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共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
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当较缓慢;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着急急迫应当语速较急促;
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绝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详细分析。(见课本思索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美丽。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剧烈,加强了感染力气,给人留下深刻鲜亮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长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解释】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详细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消失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蒹葭》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训练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纳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仆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同学分析
八班级(初二班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诗歌观赏力量。老师要擅长引导。启发同学,给同学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爱好。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尝和审美情趣。”所以,老师注意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育同学感受、制造美的情趣。
2.面对全体同学,以同学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精确 、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尝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育和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制造美的动力。
课前预备
1.老师预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同学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惦念你,友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际,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致丰富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当你赞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行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漂亮与奇异。今日,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同学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解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爽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舒适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美,使同学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尝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老师范读,同学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同学的情感,引起同学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缘由。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愁闷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仆人公为何悲伤?
4.求而不得后仆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憧憬和追求纯净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仆人公依旧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尝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同学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尝诗歌朴实清爽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同学制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同学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同学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纳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索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同学把握意象的概念,由于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争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同学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精确 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同学制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索: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争论中,同学发觉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