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人际传播理论演示文稿目前一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人际传播研究的三个路向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解释的研究批判的研究目前二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人际传播理论的分类以个体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理论以互动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关系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理论目前三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阐释人际间的社会交往活动规律的一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其共同的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倡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理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值为出发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行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前提,即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固守的宗旨是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奖赏。这些理论以讨论两人之间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社会交换理论将人际传播概念化为”一种社会交换现象“(asocialexchangephenomenon),认为人际传播的推动力量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人们出于交换包括爱情、地位、服务、商品、信息、金钱等在内的资源的需要进行相互间的传播活动。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和回报、公平和正义等。
目前四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社会交换论视角的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
——迈克尔·E·罗洛夫什么是交换?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它物或者它项活动。交换什么?资源: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金钱目前五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五种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观点布劳的经济学观点蒂博特和凯利的相互依赖说E·福阿和U·福阿的资源说E·沃尔斯特等人的公平说目前六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Homans)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交换。(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1974)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动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和奖赏,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而且,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尽量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交换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霍曼斯最成功的是发展了分配上的公平原则,社会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得到的报酬与其付出的代价是成比例的。1、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目前七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霍曼斯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目前八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剥夺与满足(贬值与饱和)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理性(合理)命题人们在行动前不仅要计算行动产生的报酬的价值,还要考虑获得这一报酬的可能性。报酬价值大但得到的概率小,会降低人们行动的可能性;反之,报酬价值大且得到的概率也大,则会提高行动的可能性。(1974年再版,把成功、刺激和价值命题总结为合理命题。)
霍曼斯将6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6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目前九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霍曼斯理论中的人是一个从现有环境寻求积极刺激的人:即一个愿意做任何在过去成功过的事的人。(根据历史对眼下的刺激作出反应)
人对物的行为人对人的行为
“人类交换的公开秘密是:给予对方的行为对对方的价值超过自己付出的代价;从对方获取的行为对自我的价值超过付出的代价。”公平:代价与回报成正比例目前十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布劳(Peter
Blau)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依靠经济学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布劳是在霍曼斯基本交换论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交换理论的探讨,为微观交换关系与宏观交换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即原始心理过程——较为复杂的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布劳并不否认霍曼斯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发生特性。(他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无法用双方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种发生特性“实质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2、经济学观点
目前十一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区别:1、经济交换涉及两人之间明确的义务,社会交换所涉及的义务不明确。2、经济交换队履行义务的时间明确规定,而社会交换对此不作规定。3、经济交换的对象是允许讨价还价的,社会交换对象通常不讨价还价。4、经济交换基于对法制的信赖,社会交换基于彼此的信任。5、经济交换通常不涉及个人,而社会交换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感、感激和信任之情。6、经济交换的比值是固定的,而社会交换的比值是不固定的。7、经济利益的价值很容易和利益提供者分离开来,而社会利益的机制多少通常要看谁提供了这种利益。目前十二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社会交换有三种形式:
一是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换活动本身取得的报酬,比如乐趣、爱、感激和社会赞赏等。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把交换活动本身作为目的,比如一个男孩与他所爱慕的女孩进行交往,所依据的就是内在性报酬。
二是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换关系以外所取得的报酬,比如金钱、商品、劝告、邀请、帮助和服从等。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把交换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它对人们合理选择交往伙伴提供了客观的独立标准。三是混合型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报酬。比如,一个人接受邀请赴宴,可能是为了享受饮食之乐,也可能是同时为了得到与老朋友相处的愉悦,甚至更可能是后者;工人参加某个工会,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其雇用条件,也可能是他们内在地喜欢该工会中的伙伴关系,并能从帮助工会实现其目标中得到某种满足。目前十三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三种影响人们抉择的期望:“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经历或预期的交往作一估价,按条件优劣列序,然后选择最优者。”人们对于从一项活动或从某一个人那里获利的潜在可能作出估计,再与其他活动或其他人作一比较,挑选出可望给予最大利益的活动或人。人们如何决定行为?一般期望是人们认为能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的回报:与工作有关的收入和福利条件、从友人那里获得的感情支持和友情。特殊期望是从他人获得的回报,包括预期他人的行为将符合社会行动准则,以及这一行为将提供的回报与他人相比是多还是少。比较期望包括分析一下从一个关系所获回报中减去维持这一关系的代价,差额是多少;这个差额就是利益。目前十四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交换模式的两个普遍性观点:第一个观点是:社会交换受到人际关系性质的影响,人际关系又随同社会交换而发展。当某人首次向另一人提供回报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始。如果该回报被接受,接受者就已受惠于给予者。反过来说,给予者已承担了一个风险。接受者可能不愿意回报给予者的施惠,但他也可能希望关系延续下去而以某种方法回报。回报之后,第一个给予者或许得到鼓舞,因而提供更多的回报,关系就发展起来了。就这样,随着受惠一回报的进行,双方渐渐彼此信任,这又促使了进一步的交换。如果施惠而得不到回报,或者回报不被接受,可以预料,双方会互不信任,并避免进一步的交换。目前十五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第二个观点是:社会环境会影响交换。
一个人的地位会影响他与别人交换的机会以及交换中的代价的大小。一个人的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为赢得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影响着我们在交换中获取利益的潜在能力。社会环境还包括指导交换行为的社会准则。人类群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制订出指导交换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差异也是影响交换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独占大量宝贵资源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违反公平交换率;除非其他人能同他进行互惠的交换,或从各种途径获取这些资源,或用强力夺取这些资源,或不需要这些资源,否则就将被迫以低于公平率规定的水平与他进行交换。社会环境的最后一个影响来自于交换关系的相互关联性。有些交换只有通过考察它们对其他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才能为人理解。目前十六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3、代价与报酬关系理论(相互依赖说)蒂博特(Thibaut
)和凯利(
Kelly)提出了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合著《群体的社会心理学》1959;合著《人际关系》1978;凯利著《个人关系》1979)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内驱力降低和博弈原理。他们理论的首要假设:“最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只有得到强化或得到某种方式的回报,才会被重复。”所谓“得到回报”意思就是人经历了内驱力降低或需要得到了满足,简言之,这一观点认为,某种内在的动力机制促成了行为。这种内驱力的降低使人欢愉,与此有关的刺激也就能够引起欢愉,从而其本身就成了回报。因此,社会交换的过程就是双方彼此提供能降低内驱力或满足彼此需要的资源的过程。目前十七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人际关系的一般模式在人际互动模式中,人际关系的付出代价和获得报酬比个人的人格特征更重要,分析出三种基本的付出代价和获得报酬的关系类型,对称性获利、对称性吃亏和不对称性。第一种最好易发展和维持,第二种都失望,第三种双方心理都不平衡。目前十八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因为内驱力降低原理往往只描述个人的行为,蒂博特和凯利又提出了第二套原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即博弈原理。博弈论提出了两个人在某些前提条件下解决冲突的理想方法。(1)冲突双方都试图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遭受最小限度的损失;
(2)冲突双方都了解自己的结局,也了解对方的结局;
(3)冲突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沟通,所以无法断定对方将采取什么行动;
(4)双方的结局不但依赖于自身的抉择,而且有赖于对方的行为。
(5)冲突的结局很容易测定,其价值是固定的。前提条件包括:目前十九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两人混合动机博弈矩阵目前二十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智猪博弈”模型与人际传播笼子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笼子的一头有一按钮,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动按钮所需付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每只猪都必须做出决策,是等在食槽旁边还是去按按钮。问题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付出劳动按动按钮的猪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开吃。如果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只能吃到1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同时到达,大猪吃到7个单位猪食,小猪吃到3个单位猪食;如果小猪先到,小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猪食,而大猪只能吃到6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大猪去踩的话,它能够在小猪吃完食物之前赶来抢到一点;如果小猪去踩的话,大猪在小猪回到食槽之前就已经把食物吃完了,小猪什么也得不到,反而浪费了精力。这样一来,大猪乐此不疲地来回奔跑于食槽和踏板之间,而小猪最好的选择则是静静呆在食槽旁坐享其成。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囚徒困境”与人际传播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E·福阿和U·福阿是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试图把心理学的种种理论综合起来,他们的观点爱与谋求强化事例的效应和和影响行为的认知结构之间得到调和统一。(《心的社会结构,1974)他们研究了六类资源:爱、服务、地位、信息、货物和金钱,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的特殊性或普遍性,不同的具体性或抽象性。4、资源说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特殊性具体性爱货物信息服务地位金钱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交换的产生行为是受动机状态支配的,一旦资源量低于或者超出最佳度,人们就有了采取某种行为的动力。资源量的最佳度有上下限,上限时人们对某种资源感到饱和从而激发将该资源与其他资源交换的动机,下限则是指人们对某种资源感到需要或不足从而激发获取资源的动机。一般认为,爱的跨度很小,服务与地位的大于爱,小于货物和信息,金钱的跨度最大。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交换模式两个命题:一、每个人际行为都含有一项或多项资源给予以及获取;二、涉及类似资源的交换行为比涉及不太相似资源的交换行为更经常地发生。当拒绝接受或者拒绝给予资源现象出现后,人们一般倾向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报复,而且往往会增加否定对方的强度。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E·沃尔斯特、贝尔谢的和G·沃尔斯特的公平说描述的是与他人投资相同而后果较差时所作出的反应。(《公平:理论与研究》1976)所谓公平,是指关系的一方或局外人认为关系双方从该交换关系中获得的相对利益时等值的。5、公平说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四个基本命题:1、人们总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取得后果(回报减去代价);2、社会群体可以在其成员之间逐渐建立起一些公认的公平分配资源的体系;一般说来会惩罚不公平对待他人的成员;3、当人们发现处于不公平关系中,就会苦恼,越不公平,越感到苦恼;4、处于不公平挂你想的人试图恢复公平关系,越苦恼,越是企图恢复。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
人际传播的模式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模式是对所描述事物的基本框架及关系的一种较为理论化的简约的表达。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经验与科学之间、现实与理论之间转换的中介。模式表达的主要特征是:最简化、最直观地从某一特定角度显示某种事物的最基本因素及相互间的关系。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所描述事物的一种基本的结构和功能,使我们易于方便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进而深入地考察其中的每一个因素及其相关性。目前三十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
人际传播模式是再现人际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对人际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人际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人际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模式是现实的再现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模式是简化的形式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模式的分类:模式按其性质的两种分类:
结构性模式:简洁方式复制复杂事物
功能性模式: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特征,总是以能量、力量及其方向性角度来描述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模式表示的多种形式:语词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一、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说话者(speaker)演讲内容(speech)阅听者(audience)效果(effect)场合(occasion)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线性模式”。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这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被认为是最适合描述公众传播这类传播的特征。提出了传播的五个要素:场合、传者、内容、受者、效果评价:对传播过程的静态因素及其关系进行了描述,而对动态因素未予考虑。对具体传播过程也没有明确说明。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二、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HarddLasswell)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就是: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有何效果(WithWhatEffect)?这一模式被称为拉斯韦尔模式,又叫五W模式。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贡献:1、第一次把人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五个环节和要素,为人类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内容,影响深远。缺陷:
1、重视传播者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的地位2、忽略了“反馈”的要素,没有揭示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3、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相脱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4、不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1958年,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模式的扩展》中,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况下(inwhatsituation)”和“为了什么目的(forwhatpurpose)”,就是传播行为的两个方面:传递信息的具体环境和传播者发送信息的意图。“7W”模式: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三、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ClaudeE.Shangnon)与沃伦·韦弗(Warren.Weaver)–《信息联系的数学理论》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带反馈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制成符号还原符号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特点:1、基于信息论范畴讨论传播问题,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缺少反馈环节,没有对双向互动的关注忽视了信息内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环境不足
它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它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这些缺点同时也是直线传播模式所共有的。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罗密佐斯基(A.J.Romiszowski)提出的比较适用于教育的双向传播模式:目前四十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四、格伯纳的
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口语模式在拉斯韦尔模式的基础上,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归纳出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被称为“传播总模式”,或者“口语模式”。评价优点是适用广泛,有很强的社会性色彩。不足是仍然是单向线性的,缺乏对反馈和双向互动性的描述。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图解模式格伯纳对传播模式的研究不仅是拉斯韦尔模式的延伸,他的图解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影响。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阿克塞罗德的概略模式目前四十四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五、贝罗的传播模式贝罗认为,传播过程包括4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接收者。传播的效果,不是由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所决定,而是由4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在香农—韦弗数学传播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知识,196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SMCR模型,如图所示: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信源和接收者的因素是相同的,都是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信息的因素是内容、要素、处理、结构、符号等。而信息的内容、符号及处理,均能影响通道的选择。目前四十五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1、引入了“反馈”这一要素,只有反馈才能消除编码与解码之间的不一致性;2、看到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3、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了。1、模糊了传受者之间的身份和机会;2、传播的双向、循环并不是一直不变地存在的;3、没能指出传播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传播来说,社会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是部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它各部分的影响。优点不足目前四十六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六、奥斯古德传播模式接受者目的地信源传送者输入输出译码编码奥斯古德的传播单位奥斯古德强调的是传播的社会本质,提出一个人同时成为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理论,并且把符号的意义列入考虑。每个合适的传播模式至少要包括两个“传播单位”,一个是来源单位,另一个是接受单位,两个单位之间靠信息来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目前四十七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奥斯古德传播模式目前四十八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七、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施拉姆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1954)一文中提出了循环模式,但施拉姆却承认自己的许多观点是受奥斯古德的启发得来的。于是,有人据此将循环模式归入奥、施两人的名下。回馈经验范围目前四十九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这个模式揭示了人际传播中最基本的形态。特点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主体处于不断相互作用之中;2、讨论传播过程中各主要行为者的行为:编码、译码、释码,重点在于其角色功能,而不是分析传播环节。3、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缺陷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由与社会传播的现实不符;2、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目前五十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八、德弗勒传播模式1966年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大众传播理论》(19印)一书在香农与韦弗的线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模式。反馈设施目前五十一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九、丹斯模式1967年,丹斯在论述直线性传播模式和循环性传播模式时,提出了自己的螺旋形传播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质,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目前五十二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十、纽科姆模式
1953年,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T.M.Newcomb)提出了一种新的交流模式:XAB纽科姆对称模式是基于两个个体之间动态传播关系的简洁描述。纽科姆认为“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使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对外部环境的物体同时保持意向。”由此,传播活动是对“压力的认识反应”,其在不确定或不平衡状态性会更加频繁的出现。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目前五十三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十一、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韦斯特利(WestleyBH)和麦克莱恩(MacleanMS)于1957年在《传播研究的概念模式》一文中提出他们的传播模式(脱胎于纽科姆的ABX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B
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的信息。
F
表示反馈。其中FBA是受众B向传播者A发出的反馈,FBC是受众B向表达的反馈。目前五十四页\总数六十七页\编于五点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的特点:
第一、信息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别人的地方养鸡合同(2篇)
- 预售房转卖合同(2篇)
- 长江 黄河 课件
- 萨克斯教学课件
- 植物描写 课件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 西南林业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网络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课件 孝悌文化
- 6以内的加减法练习
- 六年级上数学试题-圆的周长-练习题-人教版 无答案
-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课件
-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体检表
- 对口计算机高职单招VB编程练习题及答案
- 量子力学选择题库(含答案)
- 共点力的平衡 课件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2-2023学年)
- 少儿绘画之《跳跃的海豚》
- 高三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课件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 Arduino编程控制技术考试复习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2年反洗钱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