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要解之有“度”——以《拿来主义》为例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要解之有“度”。它需要两个前提,三个关键。两个前提是:理解文本逻辑、评估文本逻辑;三个关键是:对文本的评估要客观精准、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立体、对学生的思维人格引领要公正理性。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理解文本逻辑评估文本逻辑
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的《拿来主义》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我们以此篇杂文解读的相关论述来说明批判性解读之度的问题。批判性解读的“度”指的是批判性解读的理性之“度”:质疑要合理的质疑,批判是针对于不加选择的服从和不加思考的接受;质疑和批判的过程是不断理性反思的过程;质疑和批判的目的不是颠覆,而是求真。只有建立在合理的理性基础上的批判性解读,才能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价值,片面强调质疑、多元和解构则是走向了批判性思维的反面,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意义。那么以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如何做到合“度”呢?笔者的思考是:两个前提,三个关键。理解文本逻辑、评估文本逻辑是的批判性思维运用合“度”前提;对文本的评估要客观精准、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立体、对学生的思维人格引领要公正理性是批判性思维运用合“度”的三个关键。一、理解文本逻辑 文中作者把批判性继承文化遗产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文章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原则和态度。但是作品开篇先不谈“拿来主义”,而是先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听凭“送来”等历史或现实,以此与“拿来主义”作对比,并设铺垫引出对“拿来主义”的阐释和论证。“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送去主义”指国民政府在学艺上的媚外行径;而听凭“送来”则指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上的侵略和思想上腐蚀等。在这三种现象中作者重点批判了“送去主义”:在讽刺性地指出国民政府在学艺上的媚外行径的诸多表现后,作者紧接着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即“发了疯”或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此处关于尼采自诩的引用和挖煤设想的论述是一种类比论证,体现了鲁迅杂文逻辑思维敏捷和文风锋锐辛辣的一贯风格。 在以上批判性论证的基础上,鲁迅才正面提出“拿来主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那么如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来拿呢?一是“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更批判了不加选择、接受一切的废物,为正确地批判性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二是“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们根本不需要的(“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有益于人的原则,“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是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作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二、评估文本逻辑 其一,用掘煤供全世界使用的危害来类比古董、书画和梅兰芳戏曲在西方的展览或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动,类比推理合理吗?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国民政府在学艺上的一些举措,即“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徐悲鸿等艺术家在西欧举办绘画展览,梅兰芳去苏联献艺等。鲁迅用尖锐的笔调抨击了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交流活动,并把它定性为“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要讽刺政府的这种行为呢?这就涉及到对“送去主义”概念内涵的理解了。但是作品没有对其作出确切的阐述,而是于第三段用了两个形象的类比来说明“送去主义”的实质,以掘煤供全世界使用的类比为例:
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可以看出,作者从突出“送去主义”恶果的角度来揭示“送去主义”的实质:把自己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一种讨好的工具,有去无回地送到西方国家去,导致子孙的贫瘠和受辱。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这种类比论证合理吗?学艺上的国际交流属于“送去主义”范畴吗?这里显然存在论证逻辑上的漏洞:文化交流重点在“交流”,而不是“奉送”;交流的结果也一定不是“送而山空”以至于让后代磕头乞讨,而是艺术的促进和繁荣,它带来的不是艺术的减法而是艺术的加法——不仅不会把自己“送”贫瘠了,反而会把自己“送”得更丰富。那么作为逻辑思维意识极强、极敏锐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如此类比呢?作者的意图恐怕是要通过国民政府把自己的文化毕恭毕敬传到外国去的诸多事件,来突出、讽刺其对西方国家一味讨好的媚态,所谓“一路的挂过去”“磕头贺喜”是也。这表明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政府的媚外政策造成的民族危机忧虑重重;也涉及鲁迅的艺术主张与审美理念(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现在以为“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却未免近于梦话。半枝紫藤,一株松树,一个老虎,几匹麻雀,有些确乎是不像真的,但那是因为画不像的缘故,何尝“象征”着别的什么呢?1)。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种类比还是欠妥的。杂文虽然可以纵横捭阖成恣肆,嬉笑怒骂皆文章,但逻辑力量是杂文之骨,合理的论证推理还是重要的。根据两个对象A和B都有若干共同的属性,并且A还有另外某个属性,推出B也有这个属性,这就是类比推理。运用类比推理所作出的论证即是推理论证。一般而言,在同样的情况下,前提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在《拿来主义》的案例中,送煤跟文艺交流基本上没有什么共同属性,那么,推理结论的合理性就令人怀疑。其二,“拿来主义”的概念清晰吗?对概念的解释和运用是否一致? “拿来主义”的概念似乎是清晰的。作品明确地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但“拿”的对象是什么?关于对象问题的争论,自《拿来主义》被选入中学教材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2 1.“中国文化遗产”说。其代表是人教社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文预习提[1]鲁迅:鲁迅文集·杂文集·花边文学·谁在没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页。[2]王宝明:《拿来主义》的逻辑缺陷[J].新课程学习,2010(8).示中说:“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既是“继承”,当指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而言。 2.“外国文化遗产”说,可作代表的是人教社编《中学语文基本课文导读》(高中•中册),认为“拿来主义就是批判地借鉴外国文化遗产”。 3.“文化遗产”说,代表为沪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试用本)教学参考资料》:“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4.“产品与文化”说。《阅读与写作》认为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产品和中外文化遗产的文章”3。产生这种理解不一致的情况跟作品对“拿来主义”概念的解释和运用不一致有很大关系。首先《拿来主义》混淆了物质与文化的概念。文章开篇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种界定说明本文应该是集中讨论文艺的;“送去主义”“送”去的也是古董、书画和戏曲等文化对象。而紧接着作者又用煤这种物质概念来做类比;在听凭“送来”的对象中,主要列举了物质产品如“完全国货”等;文章结尾“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阐述又回到了文艺论上,这就造成了前后的不一致,带来了对“拿来主义”概念理解上的困难。其次,《拿来主义》模糊了外来与传统概念。作者在阐述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送去主义和“送来”现象时,前后是一致的: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而说到“拿来主义”如何“拿来”的问题时,以宅子作喻,因“祖上的阴功”得来的有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的“宅子”当是文化遗产之喻,可见这里谈论的是文化遗产继承的问题。这种前后不一致也带来了对“拿来主义”概念理解上的困难。那么“拿来主义”的“拿来”对象究竟指什么呢?从写作背景看,1934年左右的中国,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政府投靠英、美等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在国家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在对待外国文化上,[3]武振华,谢海英:重新审视《拿来主义》的主题[J].阅读与写作,1996(3).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鲁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目光,及时捕捉到了这些,《拿来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由此看来,本文当是针对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而写。 如此,有老师在教授《拿来主义》时,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对文本逻辑的评估作用,课堂实录片段如下。 案例一:
师:现在我们先回过头将这篇文章的思路理一下,看它怎样写下来的,为什么这样写 的?鲁迅从“闭关”开始讲,“闭关”碰壁了,中国才打开门户。打开之后,先“送 去”,我们看看第一段说的“送去”什么?“单就学艺来说”,这个界定很重要, 也就是说本文是集中讨论文艺的。送去文艺的东西,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古董, 第二书画,第三件梅兰芳的戏曲。大家想一想,这样“送去”有什么问题吗?是 不是应该批判?生2:我觉得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师:为什么?生2:这是文化交流,对我们自己也没有坏处。并没有“送给人家”。师:说得好!文化上的送去,与物质的送去不一样。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种文化交流是没问题的。我们今天不是一直在“送去”吗?1999年是中法文化年,2005年是中俄文化年,2010年是中意文化年,2011年是中澳文化年,我们现在还有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鲁迅对此进行讽刺似乎没有道理。以上的教学片断,执教者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了合理质疑、分析和判断,对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是有效的。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质疑经典,就是通过否定经典来哗众取宠和抬高自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批判性思维追求的是深度、理性和合理。我们要敬重经典,但也不随便盲从;我们追求合理论证,但也不断自我反思。批判性思维运用的目的不是颠覆,而是求真。三、文本解读之度 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所谓减之一分则短,增之一分则长。文本解读之度就是对论证是否理性的反思。仍然以教学案例来说明。案例二:
师:我们看一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往下看,请读。生6:(朗读)“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
师:这里出现“所以”,是“果”,那么前面一定有“因”,但是根据我们的分析,前面的“因”是:因为闭关,因为送去,因为送来,所以我们要拿来。这个因为与所以的因果关系是不是成立?生:(齐声)不成立。师:好。这叫推(导)不出。我们再往下看。接下来鲁迅用了一个大房子作类比。请 大家看看这段话里的句子与上面有没有矛盾。生7:我觉得,“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与“我想,首先是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之间有矛盾。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根本不要用脑髓。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和放出眼光,用脑髓拿,前后矛盾,这个地方违反了矛盾律。 矛盾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时间里面的判断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能同时肯定。师:另外,还有什么不对劲的?生7:这里他举的例子是大宅子,讲外来文化、西洋文化时。师:那大宅子指的是什么?生8:传统文化。师:对,他这里讲的是传统文化,又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就是A就是A,要讲现代西方文化就讲西方文化,要讲中国文化就讲中国文化。在思维过程当中保证对象概念过程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前面是说什么后面也要说什么,前面说这个,后面不能说那个,这是同一律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以上教学片断,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 其一,“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与前文构不构成因果关系从而形成因果关系论证? 事实上,因果关系虽然可以用关联词“所以”来连接,但并非用了“所以”、“因此”等关联词就可视为因果关系和因果论证。演绎论证中的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和选言三段论推理都可以用到“所以”。比如假言三段论式的推理:
如果原始数据有错误,或者计算不准确,则这份统计结果不准确。原始数据没错误而且计算准确,所以,这份统计结果一定不准确。再如选言三段论式的推理:
不割安东尼奥的肉,或者不让安东尼奥流血。如果夏洛克履行契约,就必须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如果夏洛克履行契约,就不能不让安东尼奥流血。所以,夏洛克不能履行契约。上述推理过程都用到了“所以”一词,却都属于演绎论证;而因果论证属于归纳论证,其特点是指出某种事物或事件结果的成因,也就是说要阐明事物产生或事件发生的缘由。罗马诗人维吉尔说过:快乐就在能够察觉到事物缘由的人身上——了解缘由才能消除迷惑,安全生存——这是典型的因果论。执教者根据文中出现的“所以”一词就判断作者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而闭关、“送去”、“送来”三者和“拿来”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前者显然不是后者的成因,所以执教者认定此处文本论证的不合逻辑。他的这种认定是基于对文本论证方法的错误判断,这种解读是欠谨慎考虑的。 事实上此处鲁迅先生运用的是选言式推理,并在推理中含有对比的意味,其论证是合乎逻辑并十分鲜明有力的。选言式推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
或者P,或者q(或者“闭关主义”,或者“送去主义”,或者听凭“送来”,或者“拿来主义”)
非p(不能“闭关主义”,不能“送去主义”,不能听凭“送来”)
所以q(所以要秉持“拿来主义”原则)
其二,“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和放出眼光,用脑髓拿,前后矛盾”吗?上述案例中,学生认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根本不要用脑髓”,执教者认可了这种理解并认为作者此处违反了矛盾律。这种引导和判断是有问题的。根据前文内容:“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可以发现,“不管三七二十一”强调的是对“拿来”的坚定选择和“拿来”的勇气。作者认为面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要坚决摈弃封闭、“送去”和“送来”等错误态度,并在“拿来”时不要东张西望,畏畏缩缩,欲拿又怕,否则就不成其为“拿来主义”。可见这跟如何“拿来”、用不用脑髓“拿来”是两回事,坚定和敢于“拿来”并不等于不用脑髓“拿来”。并且更值得一提的是,鲁迅语言作为扎根于文言沃土上的白话奇葩,其行文常常信手拈口语方言来,使其语言在内敛锋锐中又兼有活泼灵动、纯熟精粹之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吴越地区常见的口头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如果经过考虑决定要做某事,就不要再犹豫不决,别人的七嘴八舌,都由他去。鲁迅以此方言形容“拿来主义”所需的勇气,可以说既精准又有力。除此之外,“一路的挂过去”和“蹩进卧室”也是具有吴越方言特质的语言,鲁迅以他纯熟的语感和驱遣词语的智慧,赋予了本来中性的方言词汇以恰到好处的讽刺意味和突出的表现力;而“蹩进卧室”前又以文言质的“欣欣然”对“蹩”加以描述,它们的搭配运用使作品语言既典雅庄重又语带机锋,体现了鲁迅杂文的一个特色和魅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忽略对鲁迅杂文语言之美的领略赏析,甚至对这种语言进行不基于理性分析的过度质疑,那是比较遗憾的。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用批判性思维解读论述类文本之度有三点值得注意。1.对文本的评估要客观精准一味质疑,却不能客观精准地评估文本,是批判性思维过度解读的最主要体现。对文本的评估如何才能做到客观精准呢?首先对文本自身的观点、结构和逻辑理解要准确,这是前提。批判性解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事实的准确把握上,否则就失去了批判性解读文本的意义。其次是对文本的逻辑在大胆质疑中更要小心求证:分析论证要全面,论证观点要合乎逻辑,要凭证据讲话,而不是想当然,凭直觉判断。然后是对文本价值作理性评估和判断,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品有哪些价值?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作品的价值会不会打折扣?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对作品进行评估和判断时常常会出现的。最后是对自己评估和判断作客观、审慎地反思,即在原有的论证和新的假设中不断自省,反省自己的推理过程,确认论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逻辑推理运用的正确性;判断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知识不足、成见、偏见、情感等妨碍认知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因素的影响,确保自己在进行分析、解释、评估、推论和表达的时候公平公正、全面客观、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和尊重理性。2.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立体对论述类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的教学,是不是意味着只带领学生解读作品的逻辑结构呢?我们认为,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就一篇经典作品只教学其论证逻辑的合不合理,而忽略其他,也是对文本的一种过度解读。当然逻辑结构是论述类文本之骨,但毕竟不是全部。经典作品绝不是以单方面某个优点而成为经典,它一定还有自己的思想力量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当然,这并不是说阅读教学要面面俱到,但我们也不能弃其血肉精华而只求骨架。我们以为可以找准具体篇目最有价值或教学价值的内容,把它们和批判性解读结合起来来确定教学内容的立体框架。以《拿来主义》为例,这篇文章的特色和教学价值大致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鲁迅”、“杂文”和“拿来”,它们分别对应的是:鲁迅作品的风格、杂文文体的特色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就作品的思想内涵而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思想并非作者原创,《文心雕龙》有“权衡损益,斟酌浓淡”之论;《四库全书》有“苟汰其芜杂,存其菁英”之言;司马光《书〈心经〉后赠绍鉴》有“盖尝遍观佛书,取其精粹而排其糟粕耳”之述。那么作为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强调鲁迅“拿来主义”思想内涵的价值在哪里呢?我们认为是时代因素和作者对如何“拿来”的生动具体的阐述——这基本上还是趋向于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们认为本文的最大特色和教学价值应该是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钱理群先生说:“杂文思想的开掘的起点,开发口,必须是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法则”,“典型现象正是杂文思维和表达的一个关键——杂文既要通过‘由一至多’由小至大’的联想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典型现象;又要通过不失其形象性的典型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新开掘,新发现。”4如此,我们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时,如果能把对杂文逻辑论证的批判性解读和其艺术风格结合起来,是不是在度的把握上更合理些。3.对学生的思维人格引领要公正理性批判性思维既是认知方式,也是气质和人格的体现。这种气质和人格集中体现为理性精神,即质疑的勇气、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和自省的习惯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和批判时,要求学生对作者和文本持尊重的态度,对文本的深思要在独立细致、甄别欣赏、科学求证中持理性的态度,对他人的观点要在倾听分析、审察辩论中持开放的态度,对自己的论证要在自信自谦、检视修正中持严谨的态度。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偏见和情绪。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人格、气质引领很重要。教师对文本的质疑、对学生的启发、课堂提问和教学语言等都要公正客观、谨慎理性。不要给学生带来这样的感觉:我们是来“批判”作品、专门给作品找谬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自己要[4]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66页。有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意识。尊重的前提是知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胸襟的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等教育的人际关系与社交技巧考核试卷
- 2025年牛津上海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湘师大新版选修2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民版九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科版必修1物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喷涂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考核试卷
- 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管理与节能考核试卷
- 2025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人造板企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考核试卷
- 向女朋友认错保证书范文
- 五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件)-数学五年级下册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真题答案)
-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 课件 第1章 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概述
- 幼儿园反恐防暴技能培训内容
- 食品企业质检员聘用合同
- 中医诊所内外部审计制度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国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护理员技能培训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