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 浸润心田 浅谈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 论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1.gif)
![《诵读经典 浸润心田 浅谈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 论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2.gif)
![《诵读经典 浸润心田 浅谈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 论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3.gif)
![《诵读经典 浸润心田 浅谈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 论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4.gif)
![《诵读经典 浸润心田 浅谈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 论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04fdf9db519608c6a344d40c45d29e2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诵读经典浸润心田——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结晶和见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避免古诗词的教学陷入传统的误区,也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既能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品味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达到浸润心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此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关键词】古诗词,精心导入,诵读,意象,联想想象,整合拓展。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来,文化类综艺如一股清流聚焦着大众视野,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无不体现出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诗词的热潮。2022年安徽省中考古诗词考察题型题型的转变,考察面的拓展……引发了众多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的深刻反思。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我国亿万人民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激情,诗的灵感。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和元曲,名人辈出,璀璨夺目……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是中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标的出台,使诗歌鉴赏不仅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毕竟之路。但初中古诗词教学却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充分体会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情感的熏陶?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1.传统古诗词课堂教学一般都是先疏通字义,再评析语言,最后小结并背诵,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很难体会到诗歌的内在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有的停留于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对诗词的兴趣。2.面对中考的压力,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对古诗词教学的解读并不透彻,而过于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却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导致课堂上常常就诗论诗,进而忽略诗歌的意境美。3.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是以体系的眼光、成人的眼光来选编,有些诗歌脍炙人口的诗词未等老师教授,学生早已津津乐道,而有些诗词学生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别说赏析其意境了。三、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是吸引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第一步。大部分的古诗词因创作年代久远,文字上也较生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而常规的课堂教学都通过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来导入,很难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精心的课堂导入则显得尤为重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导入有很多,如:
1.悬念导入。《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对于初一的学生,初次接触如此长篇的文言诗歌还是有些畏难情绪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则巧设悬念导入:“同学们,古代封建社会推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女子都是在家照顾孩子、煮饭、做一些针线活等,而挣钱养家、保家卫国向来都是男人的职责。但有一个女子,她却女扮男装,征战沙场12年,屡建奇功,天子追封她为孝烈将军。”此时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我进而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女子为何要从军呢?②12年的军营生活,她又是如何掩藏自己的女儿身的秘密呢?悬念一出,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都七嘴八舌,争相讨论。学生带着热情,心怀好奇去品味诗歌,为合作探究环节“品味事奇、人奇”奠定了基础。2.音乐导入。老舍先生曾说“文学语言不是由字词堆砌出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是由心中炼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要读懂它,就必须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巧借音乐来切入课题①。例如在教授《蒹葭》时,我由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这首歌导入,伴着婉转悠扬的曲调,有的学生竟陶醉地闭上了眼。听完后我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从歌曲中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发言的学生们侃侃而谈,都能从中体会到主人公对佳人苦苦追寻的情感。分享结束后我则由一个问题过渡到文本学习:“这首当年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曲却是源自于我们古代的一首诗词,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首么?”音乐导入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快速地把学生带入所学诗歌的意境,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的情感。3.画面导入。文学作品如绘画一样,有鲜明的形象性,又有深刻的内蕴。例如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先呈现一幅边塞落日图,让学生自己用精练的语言描绘所见之景,进而引出“盛唐,一个擅长绘画、精通音律的诗人也描绘了此景,被后人誉为千古奇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诗人的奇作。”这样画面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初步感知诗词中的内容。在后面“鉴赏美”的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习作与王维的名句,更好地领悟到王维“诗中有画”韵味和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韵美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功夫兴味长。”学习诗词更应如此,因为诗词语言精粹,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思考感悟,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妙处。在教学中老师传授学生朗读或吟诵的方法,并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加以训练,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②。如课堂上可设置不同的朗诵环节,每个环节明确不同的目标:如一读准字音;二要读准停顿和节奏,做到语气连贯;三则要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情感去读,还可以采用齐朗诵、舞台朗诵、多人朗诵等不同形式,结合教师和同学的点评来达到鼓励、指导、提升的效果。有些诗歌如苏轼的《水①陈锋秀.诗歌教学创新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3):63-65.②黄焕明肖树伟.现代诗歌教学体会[J].中华活页文选,2012,(8):35-36.调歌头》,诗经中《关雎》《蒹葭》,还可以采取吟或唱的方式,读中学,吟中悟,让学生切实体会诗词的韵律、温度和情感。学校或班级也可以开展“经典咏流传”此类的活动,“和诗以歌”,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在音乐的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三)找准切入点,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快速地了解诗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我认为鉴赏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首先,可以紧扣诗眼来解读诗歌。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以此切入能更好地了解全诗立意①。如李白《行路难》的诗眼是“行路难”三字。于是我就围绕“行路难”三字设计教学过程:在疏通字面意思后,我依次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行路难”是什么意思?②“难”在何处?③在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同时在分析中贯穿朗读,以读来促进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地感悟出本诗的主旨: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这样紧扣诗眼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既理解深刻,又事半功倍。再则,我们还可以抓住意象切入意境。古人以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而象则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境”则是诗人借助于种种意象创造出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②。所以意象是鉴赏诗词的另一个重要切入点,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在范读完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请问这首小令,带给你什么感觉?②全词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你从哪些词语读出凄婉悲凉?通过启发,学生很快能找到“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并从中体会出悲愁的基调和强烈的思乡之情。而学生却发现“小桥、流水、人家”等三个意象则营造了一个安适温暖的境界,更能反衬出游子飘零无归的悲凉。通过寻找和分析意象,学生更加容易进入情境,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还有很多,如从表现手法或语言品析切入等。只①雷伟强.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5,(6):14-17.②何娴.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与鉴赏[J].文理导航,2015,(1):31-33.要教师能找准诗歌的切入点,就能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情感,真正带领学生畅游在诗歌的海洋。(四)联想想象,体味诗词的意境美别林斯基说过:“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除了要有富有诗情的灵魂之外,必须还要有天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它才能构成诗人有别于非诗人的特长。”文学形象的创立离不开诗人澎湃的激情和丰富多彩的想象,所以,在解读诗词时读者也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例如在教授温庭筠《商山早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我设计了以下环节:①这首诗展现了哪两幅不同的画面?②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括出两幅画面意境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能迅速找到一幅是异乡的画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幅是一幅是异乡的画面(“凫雁满回塘”)。学生发挥想象再现两幅画面:一个是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踏霜而行的凄清冷寂之景,一个是一群群凫雁在温暖曲折的池塘里嬉戏的温馨美好之景。对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共鸣感,深刻体会到羁旅之中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的叠加,相互映衬,达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表达效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不朽名句。这两句不仅是写景,更是言志,作者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景物的描写中去感悟、去体验。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通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散落一地;山泉清冽,潺潺流淌于山石之上,宛如一条素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多么幽清明净啊……”在想象中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体会诗人选取这些景物的特点,进而才能充分领悟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内在意蕴,获得精神上最高享受。 (五)整合拓展,提升诗词教学的高度
初中语文教材都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编排课文,古诗词常常作为其他类型文本的补白,散见在教材的各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严格执行教材的体例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学生最多将两篇古诗词弄懂背熟①。如果教师能借助于某一“主题”,整合课内外的多篇古诗词,不仅会深化学生对某一首诗词的理解与体验,还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思路。教材整合的形式可多样化,我们可以选择同题材的古诗词作品或选择同意象的古诗词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同为“月”的意象,《山居秋暝》借“月”表达闲适旷达的情怀,《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将思乡怀人之感寄托在“月”上,而《虞美人》则以月”的意象感伤岁月的流逝。在对比中学生懂得了意象表现出来的意蕴不同取决于作者心境的不同,也领略到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并学着借助意象来创作简单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选择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诗人在不同处境下的不同的人生感悟。比如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就可以结合她的《武陵春》《清平乐》两首词来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对比她南渡前后的诗风,让学生更全面认识这位一生多难坎坷的旷世才女,更好地感悟她诗歌中的艺术思想。同时在教授九年级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构建知识,整体感知辛弃疾及其作品,我设计了一个了一个“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主题活动,布置了以下活动要求:①走近作者,画出辛弃疾的人生曲线。②查找资料,搜集历代对于辛弃疾的评价。③探索发现,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异同。④辨析评论,比较“辛、苏”词的不同特点②。在这四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查找资料,多次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协商,捕捉有关信息,以全知的视角审视、整合与辛弃疾相关的知识信息,在探索、研究、发现的同时反思以往的认知图式,形成新的认知图式。既加深了学生的思考层次,又提升了思维品质,促进推理思维的形成。结语①刘雪如.古诗词教学策略谈[OL]./view/f39c842910a6f524ccbf85ad.html,2012-03-26.②丁润丽.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1):20-22.新课标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遵循语文课程改革理念,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诵读、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讨论,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性的东西,去挖掘理性的东西,鼓励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诗词的天空中展翅翱翔,让经典浸润心田,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陈锋秀.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流动式空气质量监测车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个人门面买卖合同格式版(2篇)
- 2025年个人货车租赁合同常用版(2篇)
- 2025年九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二篇)
- 2025年个人货运汽车租赁合同(4篇)
- 2025年个人雇佣协议参考范文(三篇)
- 2025年九年级教学管理工作总结样本(2篇)
- 2013-2022年北京市中考真题物理试题汇编:电功和电功率章节综合
- 2025年中介行业保密协议(五篇)
- 2025年个人成交租赁合同模板(三篇)
- 2024年度-胫腓骨骨折
- 2024年职业卫生技术人员评价方向考试题库附答案
- 应用密码学课件
- 红楼梦诗词全集
- 矿井通风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限责任公司招聘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苯胺合成靛红工艺
- 质量保证发展史和国外相关标准简介
- 三年级上册数学脱式计算大全600题及答案
-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卷-附带答案
- 南京大学仪器分析习题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