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音叉、闹钟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
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
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一一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
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
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
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固体〉液体〉气体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课本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总结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
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
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
1、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
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
过程
2、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3、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直尺、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
本上一看就懂,所以
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
可。其
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3、声音在、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
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结
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
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
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
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
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
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
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
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一一空气等介质的传播一一引起鼓膜
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
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
噪声。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
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五、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
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
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
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0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
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一、光的直线传播颜色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
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
X108m/so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
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
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
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加点蓝墨水)、烟雾(空气清新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X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练习册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二、光的反射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
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
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3.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4.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
后
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
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
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
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
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果:填入下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课本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在漫反射中,是
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练习册。
2.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
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
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
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
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
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测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
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后习题。
2.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后记:
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
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
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难点:
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
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
什么原
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
是直线
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
线偏折。
(2)试验:
结果: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完成练习册。
4.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教学后记:
六、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
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
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
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3.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4.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的过程叫O
2、完成光路图:
A
水B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
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可见光不可
见光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
外线
2、红外线:
(1)、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
高。
(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学完上知识后,让
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
(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2)、紫外线的来源?
(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荧光效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
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
后活动:完成物理练习册内容。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一、透镜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
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
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
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5.焦点、焦距的定义。
6.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
的镜头,
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T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试验:
结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达标练习:完成
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
后活动:
1.完成练习册。
2.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
二、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
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
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
功的喜悦。?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7.照相机的原理。
8.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3、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
后活动: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
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
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
作等科学试验。重、难点:试验的过程。总结凸透镜成像
的规律。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4、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5、什么是焦点?
什么叫焦距?6、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
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
镜所成的像?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1、演示试验:如图示
有关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像到透镜
的距离,用V表示。焦距:用f表示2倍焦距:用
2f表示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2、学
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
域(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3)要找出不成像的
区域。
(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3、凸透镜成像
的规律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达标练习:完成物理
课本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
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3.完成练习册。
4.写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后记: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
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2、情感、态度、
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
程:
一、前提测评:1、完成光路图:
水空气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
视?进行新课: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晶状体:
各部分的作用??睫状体:
视网膜:(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照相
机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2)、
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远视眼镜(凸透镜)??
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达标练习:完成物
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
后活动:完成练习册。
一、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
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
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
度计
教学器材: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图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
温度的知识一温
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
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
比较高?
学生结论〔??)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
1℃O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9读作一45℃读做0℃读做
4、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
度计
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5、体温计:
(1)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课本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
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
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
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
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
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
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
情感。
重、难点:
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
温
度计是根据性质制成的,把
规定为0℃,把规定为loot。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合适的
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不
要碰
到容器的,待温度计的示数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视线必须与温
度计
的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9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P,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A、38℃;B、37℃C、36℃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试验: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进行试验数据记录:
温度/℃温度/℃??分析和论证
(海波)
(蜡)??评
估??交流和合作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
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
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
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
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
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记住冰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3、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达标练习:完成物理
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
后活动:
5.完成物理课本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6.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
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
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2、过程和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
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9.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0.分析一些常见的汽
化、液化引起的现象。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酒精灯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O物质从
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
程叫0
2、一切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的熔化温度叫;
晶体的凝固温度叫;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凝固
温度是的。
3、铝的熔点是660C,那么温度为660℃的铝是:()
A、液态;B、固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
里去了?
学生猜想:(??)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
酒精灯的使用等
()??进行试验数据记录: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
体沸腾的
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问题:衣服干了是否沸腾现象?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沸腾与蒸发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可以使温度下降,是
汽化的两
种方式。
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现象:课本81页的想想做做。4、
液化: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2)、
液化要放热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
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
理。
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
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转变为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
种方
式是和0
2、物质由转变为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
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
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浮)
进行新课:
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二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卫生球变小
?灯壁变黑
)
3、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气体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练习册。
教学后记:
二、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
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
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重、难点:
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能认识、使用电路图。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给出小灯泡、小电动机、电源、开关导线,分先
后两次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看谁最快最好!
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问题:你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由有什么疑问?
教师:刚才我们实际上安装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其实收音机、
电视机、冰箱、照明??这些看是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
电路组成的,让我们走进神
秘的电的世界吧!
进行新课:
1、电流与电路
刚才的灯泡会亮、电机会转,是因为有电流流过它们。电流
是怎样形成的?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要出现电流,还需要:电池、发电机这样的电源;灯泡、电
动机这样的用电器;导线的连接;开关的控制。
(2)、电流的方向:电流方向:正极一用电器f负极
简介电灯、二极管的电流方向。
(3)、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
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4)、电源和用电器:
要产生不断的电流,就需要一定的装置提供能量来维持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电源提供的
电能哪去了: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灯、风扇把电能转化
成我们所需的能量。画图时??画实物麻烦又不清楚??
2、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
就是电路图。
学生观察“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学生动手:对照刚才的电路,画出电路图
教师更正、规范如下: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本后练习:练习册
三、串联和并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
电路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说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并联
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
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
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及连实物图。
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课本“想想议议”:一个电源和两个灯泡,要使
两个灯泡
同时发光,有几种接法?
思考并讨论一一画出电路图一一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分
析规律、
结论
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进行新课:
总结上探究:
1、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按照一定的顺序首
尾相连。
电路图
特点:电路中没有分支,电流沿一条路径从正极到负极;电
路某处出现问题,影响整个电路。
(2)、并联:用电器、开关等元件并列相连,连在电路中。
干路:所有电流流经的线路
支路:部分电流流经的电路
电路图
特点: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沿不同分支从正极到负极;各支
路互不影响。
2、简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1)、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及电路图
(2)、给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增加开关等元件进行连接、画
电路图,熟悉所学知识。
3、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课本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7.完成物理课本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8.课本后练习。
四、电流的强弱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2、过程和方法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794-2-20:2024 EN-FR Optical fibre cables - Part 2-20: Indoor cables - Family specification for multi-fibre optical cables
- 2025-2030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钢帘线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西乐器制造市场十三五规划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茄尼醇行业风险评估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红花籽油市场运行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传热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伊犁师范大学《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设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经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班会课件:逆风飞翔破茧成蝶-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青春期的成长与责任
- 2.1 坚持依宪治国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初三物理常识试卷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1.2《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
-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识别矩阵图及与条款对照表
- 加班调休单(最新版)
- 智慧金字塔立体篇第四册、第五册答案全解
- 导论公共财政学概论.ppt
- 梦中的婚礼钢琴简谱(共6页)
-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