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市场与金融_第1页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市场与金融_第2页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市场与金融_第3页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市场与金融_第4页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市场与金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市场与金融

货币金融与市场经济发展

【热点追踪】

以“全球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希望通过研究,

进而找到一种缓解经济金融危机、进•步促进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得

力措施,这是近年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整合】

一、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金融及市场经济问题。

1、秦皇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货币并存乱象。

2、宋代纸币出现:北宋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

币“交子”,方便了大宗贸易,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

3、元朝纸币膨胀:元朝时期,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纸币。

4、明清白银流入:随着新航路开辟在官方贸易上,中国出超。西欧的统治

者以白银在中国购买奢侈品,进而形成了白银流入中国的局面。白银在明清时期

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中国重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5、明清票号: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以及商帮的形成,以兑换货币和提供贸

易支持为主要功能的票号出现,相当于现在的银行。

6、中国白银流出: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

量外流。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加之鸦片贸易合法化,致

使中国从出超逐渐变为入超,中国白银进•步外流。同时战争赔款也是白银外流

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导致了大量的小农和手工业者破

产。

7、近代法币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法币改

革。为了能够掠夺足够的黄金和白银,国民政府规定限期用黄金白银兑换由政府

发行的法币。因长期战争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并不稳定,法币并没有足

够的黄金白银作为支撑,到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法币贬值严重,政府不断超

发法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抗战时期,国民政

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加之通货膨胀,

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

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

混乱o

10、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放权,使企业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强

调了计划和市场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同样可行。中共十

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放区以及内陆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加入

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21世纪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

二、世界史上有关货币金融及市场经济。

1、开辟新航路及价格革命: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葡萄牙和西班牙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

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被称为“价格革

命”,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从此连为一个整体,世

界市场雏形出现。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西、葡两国直接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金银,

用以奢侈品的消费,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等亚洲国家,并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没有用于发展本国经济。

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荷兰的阿姆斯特

丹也成为了当时的金融中心。

英国通过三角贸易,在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主要用在殖民扩张和扩大生产

上,促使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了英国最早的进行工业革命,18世纪

中叶,英国确立其海上霸主地位。英国的伦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并且英镑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殖民扩张使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

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

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3、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

期,英国等国家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对外侵略以武力为后盾,

以商品输出为主;通过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以资本

输出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20世纪20年代,

美国出现虚假繁荣,股票投机严重。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

崩溃,即“黑色星期四”。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

面,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5、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

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

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

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1947

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旨是降

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

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197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用了减少政

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办法,同时决定放弃金

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6、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967年,西欧6国建立了欧共体,并通过共同

的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同盟等进一步强化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2年,欧

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

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

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正式启用。与欧共体同

年建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在积极的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1994年,北美

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中国与欧盟,与东盟

之间通过协议也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极大

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

展,跨国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在全球化中,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

大的受益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

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8、欧美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二战后,在罗斯福新政的引导以及凯恩斯主

义的指导下,欧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基础上,纷纷实行了福利国家制

度。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出资,旨在帮助低收入者。该制度覆盖面广,在短期

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该制度助长了懒惰情绪,造成大规模

财政赤字,因此到1973年以后发达国家逐步削减了福利支出。

9、古今中外改革相关金融货币政策

(1)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

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

尽的义务也越多。

(2)俄国农奴制改革: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

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明治维新: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4)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

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5)戊戌变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

权,令其自谋生计。

【热点训练】

一.选择题:

1.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

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2.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

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3.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

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

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

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这主要表明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财富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

S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D.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

4.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5.《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

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下的紧张局势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6.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边陲的亚琛举世瞩目。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

都要向那些为欧洲作出特殊贡献的人颁发“卡尔奖”。2002年“卡尔奖”第一

次颁发给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欧元。这主要是因为

A.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欧元已完全成为广泛流通的世界货币

C.欧元的使用说明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个国家

D.欧元的使用使德国的地位得到加强

综合题:

7.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

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

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

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

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

启动”的原因和结果(6分)

材料二: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

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

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

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

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

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

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

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

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

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

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

命和中国》

(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

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9分)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

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

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

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

国二十二年七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张素民的主张。(7分)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

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

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

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史实分析1978年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形势?(8

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的认识。(2分)

【答案解析】

选择题

1•【解析】答案选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

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

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

2.【解析】答案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粮票的使用反映的

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粮票的废除说明我国改变了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3.【解析】答案选D。解题的关键,一是注意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准,

二是应围绕材料的主旨:工业生产与消费能力间的关系。19世纪中期,随着英

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随之国民收入有所提高,进而极大

拉动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故D项符合题意;A项所述符合工业革命前;B、C

两项与材料体现的生产与消费能力的主旨均不相符。

4.【解析】答案选C。图中数据的年代是从1941至1947年,从1943年后法币

发行量较大引起通货膨胀,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

合史实,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27年,D项开始于1944年。

5.【解析】答案选B。“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

可知是指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

位,20世纪79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排除A;美苏争霸局面形成于20

世纪50年代中后期,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

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创造了条件,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架,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都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

向繁荣,因此排除D,选B。

6.【解析】答案选A。欧元的发行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

而上的进程,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有力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故选A。

二.综合题

7.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

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结果: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2分,1点1

分)

(2)观点:同意“斯密派”。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史实: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

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手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