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_第1页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_第2页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_第3页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_第4页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

学科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对心理学而言尤其如此。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承载着双重意义。

一、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直接促进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心理学史是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研究,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学史是必备的知识基础,也是学习和未来从事研究的起点。而对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而言,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更是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这种特殊与研究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高度复杂性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生理与遗传基础、社会与文化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心理与行为的客体或对象、业已形成的人格与个性特征、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特定的心理状态、特殊的时空境遇等。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原因的解释分不同层面。在宏观层面,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做出概括性解释;在中观层面,则以某一特定个体的机体变量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以及该个体的成长经历对其个体性的心理和行为给以解释;在微观层面,则试图对构成行为的每一细小动作的原因做出内在神经和心理机制及过程的解释。由于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由出自不同文化立场的多种不同理论构成,因此,无论是就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总体而言,还是对某一具体行为的原因而言,都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以攻击性行为为例,心理生理或生物学试图从女性的月经周期、暴力凶杀犯的脑机能障碍等方面做出解释;心理动力学则认为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反应;行为主义认为攻击行为源自过去经验过的对攻击性反应的强化;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对于暴力和攻击所形成的认知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上述各种解释无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究竟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则无法给出最终的结论。

心理学从未成为一门统一的学科。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话来说,心理学缺乏一个稳定的“范式”,从未像其他规范科学那样形成为学科共同体普遍接受的理论基础。在心理学创立之初,学科内部便同时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以冯特、艾滨浩斯和铁钦纳等心理学家为代表的,以意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内省为研究方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模式;布伦塔诺为代表的,以意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非实验研究模式;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和使用临床方法的精神分析研究模式;以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和美国心理学的创立者詹姆斯为代表的,以适应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模式。上述几种研究模式各自强调人类经验的不同方面,构建出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心理学内部早期的分裂。在心理学随后的发展中,又先后出现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新精神分析等不同的学派,学派纷争使得心理学的学科分裂现象变得更加严重。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出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主体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

如培根所言,鉴古而知今,读史以明智。面对如此纷繁复杂、林林总总的心理学学科体系,任何一个即将以心理学为业的人必须首先对前人的研究严加辨析,对心理学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各种流派或研究模式及其发展有一个系统的领会和把握,而心理学史便是为这种思考过程提供导引。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这种思考将帮助他选择未来的研究立场,而对于心理学而言,这种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无疑将决定学科未来的发展走向。

二、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学史不仅仅是心理学一门学科的历史,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总是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目的的。“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由于任何一种历史事实的发生都是人类的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对任何时期的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对历史人物心理的研究,人的心理因此成为“历史研究的正当内容,是历史学家能够加以探究的人类过去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历史学家对此明确指出: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一个心理的事实,历史问题其实也是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立场看,这里存在着一种逆向逻辑:心理事实反映着历史事实,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等为背景,心理的文化历史性和社会建构性逐渐成为心理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取向正在从不同的侧面向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领域广泛渗透。新方法论的核心特征是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建构性。新方法论认为,个体为了被社会承认和接受,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不断地将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模型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模型。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结构性作用。个体在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接受一种相应的文化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构造了人的感知,甚至构造了人的感官、构造了人自身。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称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研究(HistoricalsocialPsychologyinquiry)”,致力于探索心理发生的语言、哲学、社会、历史、文化之根源,其研究成果为当前正在发生的心理学方法论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根据。该种研究认为,由于社会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心理作为社会文化的投射,便具有历史性。正如俗话说,“不同年代谈不同的恋爱”。最简单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最深刻的原理。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人们对新社会充满了新奇与热爱,思想单纯,择偶重人品、少功利。“文化大革命”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得政治条件成为择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找对象看出身,吃香的是军人或工人。70年代末高考恢复之后,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大学生、知识分子一度成为青年人追捧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物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拜金主义开始盛行。目前,房子、车子、票子等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最基本的择偶条件。可见,人的心理确实是“历史的”。

以人的内在心理作为一极,以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另一极,两极之间构成一个系统,彼此以人的社会行为、活动或社会实践作为中介相联系。外部世界的变迁通过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内化进入人的心灵,引起人的心理的变化。而个体心理的变化又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和释放出来,反馈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促进或影响后者的发展。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主要局限于个体内部,即个体内在的心理要素、结构与机制等,其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等问题。以多元文化价值理念为宗旨的新的方法论则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由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和外部社会条件相互联系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重点关注人的心理与外在社会现实之间如何实现相互建构的过程与机制。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作为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被纳入新的系统之中,充当其中的一个部分或子系统。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的心理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隶属于同一社会历史发展系统,二者始终处于相互联系与不断作用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和谐变性。所以,某一历史时期人物的心理可视为对同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映射。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思维模式的改变,人的心理不断发生历史性的变异,导致反映人的心理特征与规律的心理学理论不断面临失效与被更新的命运。如在20世纪50年代,费斯廷格提出一种着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总是希望准确地评价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体往往选择某些他人作为标准,将自己与对方加以比较。社会比较理论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普遍接受。但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特别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拒绝或反对以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定义或评价自己,相反要求以自己的标准改造他人与社会。这说明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社会比较理论所赖以建立的人的心理事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异,该理论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

不仅人的心理是历史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同样具有历史性。当代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意义心理学、话语分析、叙事研究等都是基于对心理和心理学的文化历史性的认识。这些新的研究模式希望借助于文化、语言、意义特别是时代精神的媒介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心理学史作为对心理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记录及其研究,不只是一部心理学的学科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的学科史相比,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原因。

三、重视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是双重意义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然而,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现状与我国大学心理学系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有关。比之西方心理学,即便是在实用主义与操作主义盛行、理论研究相对不受重视的美国,心理学史也一直是大学心理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而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在某些大学,心理学史甚至没有列入心理学系的必修课目。即便是那些已经将心理学史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心理学系,教学时数也最多安排一学期,一般不超过60学时,多数为40学时。在这样短的教学时数内,授课教师不得不将深厚庞杂的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加以高度浓缩,以概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在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创建了哪一种心理学流派等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心理学史作为一门史学课程的专业特点从中丧失殆尽,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体系,培养他们学科理论素养和批判性,历史性思维的能力,更为糟糕的是,在学生心目中普遍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心理学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那些生硬的历史知识,除了考试取得学分之外别无益处,心理学史于是成为纯粹的学习“负担”。

由于对历史与理论研究存有偏见,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在我国大学心理学系长期不受重视,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课时少,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现有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心理学史的师资和研究力量相对不足。目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译、述、评相对多一些,而真正高水平的、创新性的心理学史研究成果很少,心理学史研究对于整个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学史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由此陷入被动的恶性循环。

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如果把普通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的横切面,那么,心理学史应该是心理学的纵切面。要想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发展脉络,心理学史不应仅仅作为对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丰富或者对于其他主干课程的补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