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_第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_第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_第3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_第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诗歌的基

本能力及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评,进一步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培养学生对古代诗

歌的兴趣,让学生接受古代诗歌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和解题方法,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6课时。其中讲读课4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

1.鉴赏古①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

代诗歌的形②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展io

象、语言和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

表达技巧。③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格。

2.评价古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

代诗歌的思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

想内容和作来的思想倾向。取舍、修辞方法等。

者的观点态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

度。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

态度的评价。

【考点透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

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

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

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

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

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

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

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

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

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

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儿

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

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

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

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

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

“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照“细雨”、“黄昏”,

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

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

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

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

“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

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

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

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

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

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

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

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

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

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儿句诗,

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

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

一些石专石。

例1读下面的词,完成1一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遥想公理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

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

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

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

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

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

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

“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

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

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

-44-

44Sa

蝉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

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

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

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

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案: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

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

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

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

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

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

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

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5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

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形象的意义。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

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

门的感慨。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

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

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

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

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

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儿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

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

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

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

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

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

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膈。伤心

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

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

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

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

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

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

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

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

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

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

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

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

To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

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

情。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

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

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

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

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

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

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

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

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养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

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

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

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

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

不通声渐歇。……呕哑嘲断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啦”等拟声词,

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

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

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

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

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

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

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

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

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

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

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

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

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

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

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

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

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

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解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

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

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

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

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

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

儿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

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

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

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

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

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

“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

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

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儿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

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

等,找出“独”并不难。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

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

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

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

不群的个性特征。

例2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昧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

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

分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答案: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

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

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

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

例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

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

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

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

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

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

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

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

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

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

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

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

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

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

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

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

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

起连用的。

下列儿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

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

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

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

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

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

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班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

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二)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

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

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

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

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二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

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

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

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云:“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

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

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

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

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二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

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

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

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葬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

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

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

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

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对比与烘托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

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

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

“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

》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

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四)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

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

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

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

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

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

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

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五)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

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

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

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

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

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

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

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

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

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

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

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

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下面看儿个具体的实例: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

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

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

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

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

体说明。

答案: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

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

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

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

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

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

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

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

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

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

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

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

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杨,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

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

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

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

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

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

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

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

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

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

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

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

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

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

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

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

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

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

“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

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

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

“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

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

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

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

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

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

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

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

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

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

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

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

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

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

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

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

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

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

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

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

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

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

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

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

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

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

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

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

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

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

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例1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

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

“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

说,了解到这一点,答案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

醒”之意。10.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

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

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

势,即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

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

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

种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

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

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

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

“待。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的意思。《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

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的意思。

答案: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

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