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_第1页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_第2页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_第3页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_第4页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序言《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2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以下: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注意:考试纲领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详细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标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主要知识,"熟悉"是指应该具备较主要知识,"了解"是指通常知识。本门讲课中,代表教材13页,二、答题注意事项(一)考前准备。(二)答题标准。(三)掌握速度。(四)减免差错。(五)答题技巧。三、复习注意事项1.复习方法。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第三步,查漏补缺。2.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纲领要求掌握、熟悉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内容,通常考题不会包括。城市形成与发展规律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纲领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主要动因2、了解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一)城市形成与发展主要动因(了解)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市和镇。【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B.非农业人口聚集居民点C.非农业生产聚集居民点D.公共活动聚集居民点答案:BC分析:这个题考查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一个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么能够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2、城市产生动因:城市是人类文明史主要组成部分,最早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产生具备较大促进作用。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左右,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3、城市发展主要动因: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工业化对于城市化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推进力二是城市吸引力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二)城市发展基本理论(了解)主要包含:城市发展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1)城市发展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环境一个关键;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动:城市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愈加繁荣;另外我们要知道,这是由世界城镇化发展历史证实了。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加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余城市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一样时进行,城市作为增加极与其腹地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加极达成一定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终,扩散效应就代替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加极集中过程,表现为增加极上升运动。增加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域和国家而言,有限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很好城市作为增加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经过区域极化发展城市,成为区域发展增加极核。(2)城市发展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最为显著原因之一。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域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主体。基础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整体才能得到发展。(3)城市发展人文生态学理论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是人类小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主要原因,一样也是深入发展主要原因。相互竞争造成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么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集中。(4)城市发展交通通讯理论1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方便程度。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发展通讯理论。城市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方法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方面发展。(5)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表现为新一轮国际劳动分工。在旧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在新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效集聚于少许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效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和跨国资本外部控制。(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停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散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加占主导,不一样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加态势。"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早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出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加超出了城市人口增加。"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人口迁移,造成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加占主导,不一样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依照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初级阶段。【例题】后工业化早期城市发展主要表现为()。A.绝对分散B.绝对集中C.相对分散D.相对集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进化理论中四个阶段对应关系。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主要考是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是从"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从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早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对应人口特点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点而言,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增加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加超出了城市人口增加,"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例题】以下影响城市发规律主要理论有哪些()。A.城市发展区位理论B.城市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C.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D.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E.城市发展人文生态理论答案:CDE二、城市物质、社会和产业组成纲领要求1、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2、了解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主要差异3、了解城市产业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物质组成(熟悉)1、城市物质组成能够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范围;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围。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开发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开发提供可能性,也要求了约束性。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2、城市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良好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可达性:空间联络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关于,影响城市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可达性是城市物质要素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城市中可达性比较高区位(如市中心地域),土地开发经济效益比很好,因而土地价值比较高。【判断】外部效应: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产生外部效应,包含主动与消极两类。良好可达性会产生主动外部效应。【例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是()。A.文物埋藏较多地域B.风景良好地域C.可达性较高地域D.土地开发强度较大地域答案:C(二)城市社会基本特征(了解)1、当代城市生活方式以复杂劳动分工为特征。城市社会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进程趋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关键化、生活闲暇化。(1)人口老龄化(2)家庭关键化(3)生活闲暇化2、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主要差异(1)农村社会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2)城市社会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一样经济、文化背景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异质性。(3)本质差异--城市社会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三)城市产业组成(了解)1、城市产业组成份为三种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起源于自然界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也要记住一一对应关系)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3、产业组成演化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纲领要求1、掌握城市化含义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关系3、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关系(一)城市化基本概念(掌握)1、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当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定历史过程。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订对应城市发展战略具备主要意义。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一个复杂过程。对城市化过程不一样学科有不一样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不一样概念。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改变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停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城市生活方式不停强化。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过程。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域)数量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域人口规模不停增加。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过程。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城市,以及已经有城市向外围扩展。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过程。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小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扩散过程。城市化还应包含原有市区结构重组、基础设施当代化、传统文化继承和更新、环境改进等。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普遍接收: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计算公式:PU=U/P其中: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不一样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设定不一样,往往缺乏可比性。3、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1)早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下劳动力释放迟缓。(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农业规模,农村人口转化趋于停顿。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成30%、人均GDP达成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8%增加到了37.7%,因而我国现在城市化进程正处于这一加速发展阶段。(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熟悉)1、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3、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当代化程度标志之一。(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熟悉)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2、城市化与城市当代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伴随城市化发展,城市也在不停提升当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使人们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主动改变)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巨大推进力。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当代化社会指标研究表明,当代化社会指标都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四、城市与区域发展纲领要求1、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2、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镇发展通常规律(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熟悉)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亲密关系。【例题】城市与区域关系()。A.相互依存B.相互对立C.相互促进D.相互制约答案:ACD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作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一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作用。中心城市与区域关系:(1)中心城市发展必定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域各类资源(包含: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域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2)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资源及其余发展条件制约。(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余城镇关系现有相互促进一面,又有相互制约一面,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主导方面。城市与经济区域联络主要是指:物流、人流、信息流。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是多方面。其中较为主要方面有: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等影响。(1)城市发展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区域原因有: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广义资源包含: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劳动力情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社会、文化资源等。②研究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城市产业发展影响,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经济联络。③分析区域内各主要城镇之间职能分工。(2)城市发展规模区域论证城市规模包含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因为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改变,所以通常所说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人口发展规模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生产力发展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则直接影响城镇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规模。(3)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布局形态改变具备客观发展规律,城市布局有多个空间结构形态,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依照各地域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性质与规模等进行详细论证,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镇发展(熟悉)1、城镇体系及其城镇发展概念(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区域中,有不一样职能分工、不一样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络亲密、且相互依存城镇群体。(2)城镇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相互联络及发展情况,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是城镇一体化发展驱动力,城镇体系发育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整体发展水平。2、城镇体系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例题】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A.整体性B.依赖性C.开放性D.层次性答案:ACD3、城镇体系与城镇整体发展(1)城镇体系与城镇整体发展通常规律①"城市向心增加"(集聚)②"城市离心增加"(辐射)(2)伎俩--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连续发展,有必要经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3)目标--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关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同时发展和区域城镇发展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二章复习资料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本章结构内容精讲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综合布署、详细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纲领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经典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了解欧洲古代城市经典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演变(了解)我国古代最早城市距今约有35历史,几千年来不一样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时代;奴隶制社会发展主要时代,具备完整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对应严格要求。2、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周礼.考工记》: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皇权至上理念。礼制思想表现。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分时代,现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无须中规矩,道路无须中准绳"自然至上理念。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倡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关键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自然观也长久并存。4、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礼制约束。(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经典格局(了解)中国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经典格局以各个朝代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经典格局,是《周礼.考工记》城市形制完整表现,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例题】我国古代经典城市格局代表是()。A.唐长安B.汉长安C.元大都D.宋东京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经典城市格局经典代表。1、唐长安城: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格局;规整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取坊里制。2、元大都和明清时代北京城格局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中轴线南北贯通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思想。我国一些古城还充分表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经典表现了这类城市空间格局。(三)欧洲古代城市格局及其社会政治背景(了解)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伴随社会和政治背景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对应特征。1、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古希腊:欧洲文明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城市格局特点: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城市中心,表现民主和平等。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繁荣阶段。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终1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建设思绪,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劳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关键和焦点。经典城市:古罗马城2、中世纪欧洲城市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停,出现了许多具备防御作用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位置。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主导地位。如:意大利佛罗伦萨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文艺复兴: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受人文主意思想影响,意大利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格调和构图严谨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洛克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绝对君权国家。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法国巴黎为例,表现古典主意思潮,轴线放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典范。当代城市规划产生.二、当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纲领要求1、了解当代城市规划产生历史背景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4、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发展(一)当代城市规划产生历史背景(了解)1、历史背景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居住条件不停恶化,引发了各阶层人士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领域和方向,为当代城市规划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2、当代城市规划形成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人组成"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工厂相邻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1.巴黎改建: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样板。2.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方面改进为标志。(二)当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熟悉)1、霍华德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当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和平之路》。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社会生活,四面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全部,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含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出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关键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域建设工厂、仓库。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2、柯布西埃当代城市构想柯布西埃是当代建筑运动主要人物,是理性功效主义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表现在由他主持撰写《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柯布西埃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芒城市",表现了城市集中发展思想。"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效和理性角度出发对当代城市基本认识,从当代建筑运动思潮中引发了关于当代城市规划基本构思。300万人口城市规划方案:"光芒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芒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表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能够经过技术伎俩处理,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小结:霍华德田园城市是希望经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人口,从而处理大城市拥挤和不卫生情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表现人文关心和对社会经济关注。而柯布西埃则指望经过对大城市结构重组,在人口深入集中基础上,在城市内部处理城市问题。从建筑师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两种指向:城市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3、其余理论探索(1)线形城市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①最主要标准:城市建设一切其余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运输经济,耗时最少。②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连绵不停长条形建筑地带。③目标:既可享受城市型设施又不脱离自然。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主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利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发展。(2)戈涅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展出、19出版《工业城市》专著。(探讨当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背景中功效组织)基本思绪:重视各类设施本身要求和与外界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效相互分割方便于各自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功效分区标准。意义:对于处理当初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种种弊病具备主要主动意义。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备内在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能力,所以更具备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国家和城市产生了主要影响。(3)西谛城市形态研究标准:以确定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①经过城市空间各个组成要素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尺度、环境尺度与人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丰富多彩和人活动空间有机组成。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域则强调土地最经济使用。(4)格迪斯(生物学家)学说格迪斯强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个已经存在,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内在联络,所以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19出版《进化中城市》,把对城市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研究基本框架。①把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研究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含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整个地域。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②提出城市规划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三)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熟悉)《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初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发展指出一些主要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能够追踪城市规划整体发展脉络,建立起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基本框架。1、《雅典宪章》(1933年)背景:20世纪上半叶,当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领域内达成发展,甚至能够说,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是追随当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当代城市规划发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雅典宪章》也是由当代建筑运动建筑师所制订,反应是当代建筑运动对当代城市规划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利用了近代理性主义观念。理论思想:人民利益是城市规划基础,以人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效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方向。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基础之上,认为经过物质空间变量控制,以形成良好环境,则可自动地处理城市中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发展和进步。思想方法:提出功效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功效分区及其之间机械联络:从对城市整体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基础上提出改进提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规划中,得到了详细实践)城市规划基本任务:制订规划方案,建立各功效分区在终极状态下"平衡状态"和"最适宜关系"。城市看成一个产品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蓝图。【例题】《雅典宪章》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效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效D.大众参加答案:B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背景:形势发展改变,要进行修正。于1977年在秘鲁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1)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基本思想。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改变过程中一个结构体系。(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但要包含规划制订而且也要包含规划实施,这一过程应该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物质和文化不停改变,更强调城市规划过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停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循环过程。(5)强调规划公众参加--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选择理论"和"提倡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一样人和不一样群体具备不一样价值观,规划师要表示不一样价值判断并为不一样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6)《马丘比丘宪章》不但认可公众参加对城市规划极端主要性,而且更深入推进其发胀,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系统不停相互协作配合基础上,并激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加设计和施工。【例题】《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A.整体性B.系统性C.过程性D.动态性答案:CD3、两个宪章之间关于改变《雅典宪章》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过程性和动态性。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四)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熟悉)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系统,仅凭感觉所建立起来感性认识来展开工作是不宜,而要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性,科学预测和预想城市未来发展,就必须利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确保城市规划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主要原因。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内容能够归纳为三部分:功效理论: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市功效,这通常指城市规划工作中所应遵照原理。决议理论:系统分析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以确定城市主导职能(性质),城市发展可能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包含系统分析方法论和科学决议。规范理论:说明城市规划中价值目标以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关系。比如城市规划应达成区域整体协调、可连续发展、生态城市、公平公正之类价值取向。注意:这是从理论体系进行归类,实际中往往同时包含这三个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不是截然分开。【例题】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内容包含()。A.功效理论B.决议理论C.计划理论D.规范理论答案:ABD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经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含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①农业地域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域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②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无序地向外蔓延。卫星城(20世纪代恩温提出)①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②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备当代城市性质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隶属于某个大城市派生产物。③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疏解。④问题:中心城市过分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①更强调相对独立性。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地域服务,而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详细或者技术性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发展带有哲理性思索)①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理论。②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络。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效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基础在于经济活动聚集。(城市经济最根本特征之一)城市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主要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国际功效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络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7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高度增加、主要制造业中心(具备国际意义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主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成一定规模。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连续聚居地所形成轮廓线包围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镇化地域往往包含一个以上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是多关键城市连绵区,人口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最少250人。如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域、珠江三角洲地域、京津唐地域等。【例题】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指标。A.主要金融中心B.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C.区域性机构集中地D.商业部门(第三产业)高度增加E.主要制造业中心(具备国际意义加工工业等)答案:ABDE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发展理论城市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一样方面,任何城市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作用综合,或者说是分散与集中相互反抗而形成暂时平衡状态。(1)每个城市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数量和种类。(2)不一样规模城市及其影响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城市等级体系。(3)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相对地位(引力模型,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为广泛一个)。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各种关系总和。(1)格迪斯、芒福德等人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逻辑框架。(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现实关系。(3)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效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包含三部分: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配置有一定模式和运行规律,通常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经济地租亲密关联。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现有同类土地使用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关键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标准:(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地域(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水源)(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相互靠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3)有些活动对其余活动会产生反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适宜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城市边缘地域)【例题】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A.恩温卫星城理论B.伯吉斯同心圆理论C.哈里斯、乌尔曼多关键理论D.霍伊特扇形理论答案:BCD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形势纲领要求1、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社会经济条件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或理念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主要实践(一)经济、社会、环境可连续发展(了解)跨入二十一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尤为突出是可连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不停开拓、创新。【例题】二十一世纪城市所面临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可连续发展B.知识经济C.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D.互联网答案:ABC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未来》:全方面阐述可连续发展理念,关键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环境可连续发展,强调经济增加方式必须具备环境可连续性,即最少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承载极限。社会与环境可连续发展,强调不一样国家、地域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发展机会。另外,社会与环境可连续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议体系等五大致系支撑。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小区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成最少程度花费自然资源以及最低程度产生废弃物;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纲领,强调了可连续发展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加等方面能力建设。可连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强调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本身需要和必定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可连续发展是主要组成部分。中华考试网发展目标:经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订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连续发展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全部小区团体和民众主动参加,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平静,居住条件舒适人类住区。人类住区发展任务:向全部居民提供住房,改进住区环境和管理,提供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连续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可连续发展城镇规划制订和实施,促进可连续发展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感人类住区可连续发展。(三提供良促进一改一推)(二)知识经济与城市科技创新环境(了解)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科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主要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信息技术:使知识能够转化为数码信息而以极其有限成本广为传输;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原因:空前主要,人智力取代人体力成为真正意义上发展资源,因而教育是国家发展基础所在。【例题】以下属于知识经济特点是()。A.科技创新B.信息技术C.资金流动D.人力素质答案:ABD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聚集区:与所在地域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以大学所提供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络,往往是政府计划项目;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建设完整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一项计划。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主要起源仍是发达国家国际性大城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总之,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中心城市依然是科技创新最主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经济较为发达大城市地域(如北京和上海),发展较为成功,因为科技创新环境比较成熟。不过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是以吸引跨国企业投资为主,主要是制造装配基地,而研究开发层面依然留在发达国家。尽管如此,这些高新产业园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起了主动作用,促进了城市或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三)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结构重组(了解)1、经济全球化定义: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基本特征:(1)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局限。(2)各国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关税壁垒正在彻底瓦解之中。(3)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跨国流动规模不停扩大。(4)信息、通讯和交通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2、城镇体系结构性改变(从以经济活动部类为特征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层面为特征垂直结构)(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往往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间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因而城镇之间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一样而不是层面不一样--城镇体系水平结构。(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三个层面聚集向不一样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空间扩散和管理与控制层面空间集聚,城市间依赖程度较大--城镇体系垂直结构。经典例子--春兰集团这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造成城镇体系两极分化。在城镇体系顶部,是少数城市对于全球或区域经济起着管理与控制作用,末端是作为制造与装配基地一大批城镇。经济中心城市特点:①作为跨国企业(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集中地,因而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管理与控制中心;②金融中心;③高度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法律、财务、信息、广告和技术咨询等),以满足跨国企业服务要求;④知识创新基地和市场;⑤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枢纽。经典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四)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改变(了解)1、知识传输信息化大大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应用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主导作用。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消费、社交等。(五)当代城市规划主要实践(熟悉)1、基于可连续发展理念城市规划实践--城市村庄美国规划师对于战后郊区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个基于可连续发展理念住区发展模式,称为城市村庄,具备以下特点:(1)形态紧凑;(2)密度适当;(3)混适用地;(4)公共交通为主导;(5)街道面向步行者;(6)调试性较强建筑。2、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实践--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当代城市规划主要实践,同时包含了发达国家高科技园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加工区。我国当今一项主要城市规划实践是开发区。【例题】当代城市规划主要实践在哪些方面()。A.城市村庄B.生态住区C.大学城D.产业园区答案:AD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复习资料第三章城市规划任务、体系及与其余规划关系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城市规划地位、作用和任务纲领要求:1、掌握城市规划作用2、掌握城市规划主要任务(一)城市规划地位和作用(掌握)1、城市功效和作用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主要载体。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中心,是当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地方,在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2、城市规划作用及基本任务作用:①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基本依据和伎俩;②城市建设和发展龙头;③主要政府职能;④城市规划具备高度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伎俩,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作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效,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一样利益主体关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和可连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基本任务:依照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布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连续发展。3、城市规划地位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意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计划,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和管理依据;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1996年,《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通知》--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剪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主要依据和伎俩;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1999年,温家宝讲话--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城镇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工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主要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规划工作通知》--深入明确新时期规划工作主要地位:城镇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镇建设和发展基本伎俩,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事业全局主要工作。(二)城市规划主要任务(掌握)1.城市规划主要任务(1)从城市整体和久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经过空间资源配置,提升城市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3)确保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可连续性;(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经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有序和健康运作。2、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主要任务发展条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技术基础微弱,地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目标: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和可连续发展,主动而逐步地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确保当代化目标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基本任务: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连续、健康发展。主要任务:(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研究工作实际工作中包括问题--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城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旧城城保护与改造、城市特色延续与创造、城市小区建设、小城镇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与体制改革等。(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①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主要依据,是主要政府职能。②城市总体规划是处理城市发展方向、战略和城市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同时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做好各类工程规划和专题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对城市防灾规划要引发高度重视。③加强和改进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详细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控制直接依据,关系重大。当前要依照城市建设实际需要继续深化、细化总体规划,尤其是抓好重点开发地域、重点保护地域和主要地段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要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和关于规范进行,要认真研究规划实施机制,提升详细规划实施可操作性,强化土地开发利用控制指标体系法律效力,为依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④严格规范城市规划审批制度,依法做好审批工作,严把规划质量关。规划审查是规划审批主要前期工作。(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法制化前提和基础。(目标)立法工作遵照标准:①按照《立法法》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基本标准、基本程序进行。②要强化质量意识,不能简单追求数量,要研究处理规划立法中带有普遍性、共同性、规律性问题。③要把维护人民群众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久远与当前关系。④防止把不符合改革方向、不符合群众利益管理方式法制化,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⑤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目标:适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目标和要求,到建立起符合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基本法与单项法相配套、行政法规与技术法规相配套、国家立法与地方法规相配套城市规划法规体系。①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强化城市规划法律效率,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规划执行监督机制。②制订和完善关于地方法规。处理详细规划法律地位问题,关键是规范详细规划审批和修改程序,并形成制度。③抓好技术法规、规范制订工作(4)严格依法行政,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主要任务,它作为主要政府职能,切实推行依法行政,实现规划管理工作方式根本转变,是党和人民提出新要求。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违法行为;二是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城市规划行政工作必须完成从人治到法治、从权治到治权转变,治国者先受制于法。推进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必须:①转变不适应依法行政要求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善于运使用方法律伎俩进行规划管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②各级规划部门首先要牢靠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自觉在法律、法规要求范围内行使职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水平,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城市规划法》是我国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基本法律,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适用土地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严格遵照《城市规划法》④完善监督制约体制,加强舆论监督--当前还不完善,处理方案:一是各级政府及规划部门要自觉接收同级人大监督,城市政府要定时向同级人大汇报规划实施情况;二是加强层级监督,建设部要重点加强对国务院审批规划实施情况监督和检验。各省、自治区政府及其规划部门应加强对其审批规划实施监督检验,要加大监督力度,发觉问题及时纠正;三要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比如公告制度及听证制度(《行政处罚法》明确要求)。(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①不停充实健全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使他们能够真正推行作为城市规划执法主体职能。②深化规划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使之既能表现政府职能,又适应市场经济以及激烈市场竞争要求二、城市规划体系纲领要求:1、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基本概念2、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基本概念3、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基本概念城市规划体系包含: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编制三个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当代城市规划体系关键,为规划行政和规划编制提供法定依据。【例题】现在阶段,我国实施城市规划体系包含()。A.法规体系B.编制体系C.行政体系D.总体规划体系答案:ABC(一)城市规划法律体系(掌握)概念:国家和地方制订关于城市规划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城市规划体系。法规体系有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纵向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横向分为基本法和配套法两个方面。1、法律法规:国家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体系:包含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或方法为基础,还有与之配套行政法规组成。有立法权城市也能够制订对应规划法规。地方法规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相互衔接、协调2、行政法规:国家和地方所制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基础关于城市规划一系列行政法规。3、技术法规:国家或地方制订专业性标准和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标是保障专业技术工作科学、规范,符合质量要求。(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掌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要求,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1、城镇体系规划包含全国、省(自治区)以及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时统一安排。2、城市总体规划分三个步骤工作:(1)编制总体规划首先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订总体规划纲要,经同意后,作为指导总体规划编制主要依据。(2)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大城市能够编制分区规划,对总体规划内容进行必要深化。(3)城市总体规划依法审批后,能够对总体规划包括各项专业规划深入深化,单独制订专题规划。3、详细规划包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不一样层次城市规划中,都应该落实城市设计理念和标准。城市规划由各级具备对应资格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负责编制。(三)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掌握)1、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形制:城市规划行政体系能够分为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种基本形制。但大多数国家都在这二者之间寻求适合自己国情规划行政体制。2、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组成: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由不一样层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3、我国城市规划行政各部门职责及相互关系:各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分别对各自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工作依法进行管理。各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与其余相关规划、计划关系三、城市规划与其余相关规划、计划关系纲领要求1、熟悉区域规划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2、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关系3、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4、了解国民经济基本指标、分项指标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意义5、了解社会发展基本要素及其与城市规划关系6、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概念、用地划分标准及与城市规划关系7、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与城市规划关系(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熟悉)1、区域规划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1)区域规划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地域范围内,依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久远计划和区域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余各项建设事业和主要工程设施进行全方面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域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愈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合剪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域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战略布署。(2)区域规划特征:是一项具备高度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工作。(3)区域规划任务:就是促使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包含以下详细内容:①全方面掌握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针;②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③确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发展规划;④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⑤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⑥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成最优社会经济发展。(4)区域规划类型①按建设地域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城市地域区域规划、工矿地域区域规划、农业地域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域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用区域规划。②按各级行政管理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2、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异同点相同点:二者都是在明确久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各项建设进行综合布署。不一样点:地域范围大小和规划内容重点与深度不一样。通常城市地域范围比城市所在区域范围相对要小。3、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亲密:二者都是在明确久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各项建设进行综合布署。对特定地域各项建设进行综合布署,只是在地域范围大小和规划内容重点与深度不一样。(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城市与区域市"点"与"面"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络。不一样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必定有其对应地域中心。从普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也会促进地域发展。(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区域规划把建设项目落实到详细地点,制订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城镇人口增加趋势,规划城镇人口分布,并依照区内各城镇不一样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合理分工与联络。城市规划深入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要求和预测等工作。如对新建项目标选址和扩建项目标用地安排,就有待城市规划深入落实;城市规划中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布局应与区域规划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有时在城市规划详细落实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一些必要调整和补充。(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关系(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则通常包含:城市基本情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原因分析,确立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制订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主要对策和方法等。1、国民经济基本指标(1)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每万元GDP综合能耗;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三次产值组成百分比。(2)社会发展指标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比;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百分比;中小学普及率;每万人医生数,床位数。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方面、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社会发展方面。3、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久计划是城市规划主要依据之一,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确定关于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速度和内容等。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依据。二者关系亲密是关于生产力布局、人口、城镇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发展计划。4、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区分(1)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久发展计划落实作空间上战旅布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是放在该地域及城市发展策略和全局布署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生活安排只做出轮廓性考虑,而城市规划则将这些考虑落实到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2)城市规划不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简单落实,因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期限通常为5年、,而城市规划要依照城市发展长久性和连续性特点,作更久远考虑(或更久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尚无法包括但却会影响到城市长久发展关于内容,城市规划应做出更久远预测。(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熟悉)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概念: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改和环境保护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订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布署。2、土地利用也城市总体规划关系。(1)共同目标: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和可连续发展。(2)二者关系:①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关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为主要目标,在比较宏观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效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②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除了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含城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内容,这些都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③二者相互协调和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但要为城市发展提供充分发展空间,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应为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灵活性;城市规划范围内用地布局应主要依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性进行安排。城市总体规划应深入树立合理和集约用地、保护耕地概念。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协商一致。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相互协调和制约,共同遵照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标准。(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关系(熟悉)1、基本概念:城市环境保护是对城市环境保护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系统谋划,是为有效实现预期环境目标一个综合性伎俩。2、城市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城市环境规划分为城市环境宏观规划和城市环境专题规划两个层次。(1)城市环境宏观规划内容①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②城市发展对资源需求分析;③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分析;⑤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能力分析;⑥确定总体环境目标;⑦确定城市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3、城市环境专题规划内容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含:大气环境综合整改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改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改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专题规划范围,是在宏观规划初步确定环境目标策略指导下,详细制订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改方法城市生态规划--考虑城市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不但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中,而是包括到城市规划方方面面,致力于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并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在应用生态学观点、原理、理论和方法同时,不但关注于城市自然生态,而且也关注城市社会生态。关注城市生态系统可连续发展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四章复习资料第四章城市规划编制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制订城市规划应遵照标准(掌握)纲领要求掌握城市规划编制基本标准(一)统筹兼顾,综合布署(二)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关系制订城镇体系规划,应做到以下几点:1、从区域整体出发,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引导各类城镇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2、统筹安排和合理布置区域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3、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久远利益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效提升城市规划,尤其是大城市规划必须按照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功效,为群众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2、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改进城市环境目标。3、着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做好这方面规划布局和用地安排。4、适应科技、信息业快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改变,加强交通、通讯工程建设。5、加强居住区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效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四)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可能少占基本农田。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域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预防乱占滥用。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果断依法收回违法用地。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升土地收益。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