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专题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突破 种群和群落练习_第1页
生物 专题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突破 种群和群落练习_第2页
生物 专题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突破 种群和群落练习_第3页
生物 专题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突破 种群和群落练习_第4页
生物 专题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突破 种群和群落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PAGEPAGE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专题突破种群和群落1.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群落的基础,群落由多个种群构成B。橡树种子常聚集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资源利用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答案B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3类: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橡树种子常聚集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答案C解析出生率是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即:20/100=20%,A项错误;群落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不等于灭绝,所以不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B项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大肠杆菌的密度;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C项正确;西南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海拔不同导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D项错误。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答案D解析受到人为因素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演替也可能向群落结构简单、资源利用率低的方向进行。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A解析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5.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答案D解析图中两条曲线都是S型曲线对应的增长速率曲线;t2对应K/2点,t3对应K点,t2~t3种群数量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5时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斗争最剧烈,因此限制种群数量的制约作用大于t4;种群数量最大时增长速率为0,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3,乙种群为t5。6。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基因型引入前,原地引入后5年,本地引入后8年,本地AA505458aa202428A.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B。外地植物在引入前后发生了进化C.研究该地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大答案B解析林区发生火灾,而火灾后的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引入前原地,AA=50%,aa=20%,则Aa=30%,故A的基因频率为50%+1/2×30%=65%;引入后5年,本地,AA=54%,aa=24%,则Aa=22%,故A的基因频率为54%+1/2×22%=65%;引入后8年,本地,AA=58%,aa=28%,则Aa=14%,故A的基因频率为58%+1/2×14%=65%,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未进化,B项错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C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项正确。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8。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右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比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B解析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可进行有计划、适时地开发利用,A项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是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项正确;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只有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C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项错误。9.下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平米)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从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中不能判断种群密度的大小,B项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出各生态系统的面积,所以无法判断三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小,C项错误;草甸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60×25%=40种,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00×49.1%=49.1种,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80×78%=52.4种,因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项正确。1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维持基本稳定,A项正确;图中的c点增长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项错误;通过镜检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等,但不是因为酵母菌个体死亡,C项错误;不同生存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同,D项错误。11。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答案A解析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项正确;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项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项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项错误。12。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B.从甲图可知,仓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C.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D.乙图中的A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不能表示食物链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仓鼠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A项正确;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B项正确;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J型,没有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乙图中的A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仓鼠的次级生产量,D项正确.13。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答案(1)随机植被类型S2(2)次生丰富度(或“多样性”)光能(3)20恢复力(4)土壤土壤微生物解析(1)选取样地要做到随机取样.根据柱形图,横坐标为植物类型,因此对植物据类型进行分类。山体滑坡造成植被被严重破坏,因此体现恢复群落的为S2。(2)山体滑坡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55。0+36。2+3。8,前者是后者的20%。群落恢复原状的能力为恢复力稳定性.(4)本小题是矿区生态工程恢复的延伸应用.群落恢复的关键因子是土壤,需要有土壤条件,可人工重建土壤微生物条件,帮助群落迅速恢复。14。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_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K1或者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甲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会变小。答案(1)曲线图(2)J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4)B(5)K值(或环境容纳量)解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图甲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特点,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4)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15.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于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湿地类型线虫属丰富度土层深度(cm)植物寄生线虫(条/100g干土)腐食线虫(条/100g干土)食细菌线虫(条/100g干土)碱蓬群落160~1093151210~20141414210柽柳群落190~1089192810~2021015白茅群落240~10598927110~2016397请据表中数据回答:(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