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双流区实验小学校园改造及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1页目录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21.1拟建工程概况 21.2勘察目的、任务及技术要求 31.3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标准 31.4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52.1区域气象特征 52.2区域地质构造 62.3场地地形地貌 82.4地层结构 82.5水文地质条件 92.6不良地质作用 103、岩土参数统计 103.1标准贯入试验 103.2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 113.3室内土工(岩石)试验 113.4波速试验 13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44.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44.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144.3场地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64.4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初步建议 174.5地基基础方案初步评价 184.6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225、结论与建议 25附录: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1.1拟建工程概况受空港兴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双流区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双流区实验小学校园改造及扩建工程)”项目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双流区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双流区实验小学校园改造及扩建工程)”项目位于双流区迎春路南侧双流区实验小学校园内。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4000m2,建设内容包括现有教学楼外立面及室内风貌翻新改造、新建教室约1140m2、总平及配套设施改造、拆除旧食堂并新建约4500m2新食堂。应业主要求,本次勘察范围主要为新建教室及新建食堂。新建教室位于校园北侧,为5F框架结构,无地下室,拟采用独立基础;新建食堂位于校园中部,为4F框架结构,拟采用独立基础,局部设-1F地下室。各拟建物特征见表1.1。拟建建筑物特征表1.1建筑名称及编号层数及高度(层/m)重要性等级结构类型基础型式预计基础埋深(m)预计基础载荷±0.00标高(m)地下室层数沉降敏感程度新建教室5F/17.0二框架独立基础1.03000~3300kN/柱495.20无一般新建食堂4F/17.9二框架独立基础6.23000~3300kN/柱495.20-1F一般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本次勘察新建食堂场地内现有建筑未拆除,仅施工3个钻孔,其余10个钻孔不具备施工条件,未能施工,现按业主要求编制本报告。由于该拟建食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未完全探明,现有勘察成果可供参考使用,在具备施工条件后对剩余钻孔进行施工,进一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后,方可作为施工图设计和基础施工的依据。1.2勘察目的、任务及技术要求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勘察等级,结合拟建场地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本工程勘察的目的及技术要求为:⑴查明拟建场地内上覆土层的时代成因、地层结构和均匀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⑵查明埋藏的古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⑶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初见及稳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当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⑷判定场地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⑸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⑹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对沉桩可行性、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及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⑺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⑻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建议,并提供所需计算参数。1.3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标准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④《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⑤《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⑥《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⑦《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⑩《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⑾《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⑿《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⒀《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⒁《关于进一步化我市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成建安监发[2012]37号)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⒃其它相关的现行最新的国家、行业及地区规范标准规程1.4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1.4.1勘察工作方法1)勘探点布置及勘探深度:本次初勘勘察点按建筑物轮廓线及角点布置,勘探点间距为7.1~23.7m,共布设21个勘探点。其中,由于旧食堂仍未拆除,新建食堂仅施工钻孔3个,本次勘察施工勘探点情况如下:本次勘察共施工勘察点11个,其中控制性勘探孔5个,孔深18.6~22.2m,一般性勘探孔6个,孔深15.2~18.9m,动探对比孔5个。2)勘探点测放:依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K1:X=209940.194,Y=205754.271;K2:X=209928.019,Y=205809.359,H=495.102),采用GPS测量仪1台套,对各勘探点进行测放。勘察期间因场地障碍物影响,部分钻孔作了适当位移。各勘探点平面位置及测量控制点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01),坐标系统为成都坐标系,高程系统为黄海高程系统。3)钻探及原位测试:本次勘察采用SH-30型和XY-100型两种钻机对钻孔进行了施工。采用XY-100型液压回转钻机对控制性钻孔进行回转钻进施工:对上部细粒土层进行冲击钻进并采用套管护壁,对卵石层采用植物胶护壁回转钻进全断面取芯并取样;采用SH-30型工程钻机对一般性钻孔及动探对比试验孔进行施工:对上部细粒土层进行冲击钻进全断面取芯、标准贯入测试和取样,对下部卵石层进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4)室内试验:对粉质黏土、粉土、细砂及卵石采取试样进行室内土工(岩石)试验,以测定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命名;取土样进行土壤易溶盐分析,取水样进行简分析,以判别其对基础和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上述工作方法和工作量能满足本项目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通过上述钻探手段,对场地岩土层进行准确分层并进行土质、岩性描述,通过原位测试及取样做室内试验,确定场地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能,为地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满足相关规范要求。1.4.2完成工作量接受委托后,我单位于2020年10月31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场地已有勘察成果资料,编制了详细的勘察方案设计及施工组织计划。2020年11月01日放测钻孔,并开始施工,于2020年11月04日完成野外钻探和相关外业勘察工作。为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勘察工作,我单位共投入SH-30型冲击钻机1台套,XY-100型进型液压回旋钻机2台套,野外施工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1.4.2。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1.4.2工作项目单位本次勘察工作量备注测放勘探点个21施工勘探点个11总进尺m280.60SH-30型钻机钻进m/孔180.4/11XY-100型回转钻机钻进m/孔100.2/5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m/孔120.8/11标准贯入测试次/孔14/9取岩、土试样及试验件(组)/孔25/11土壤易溶盐测试组2水样简分析组2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2.1区域气象特征拟建场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场区气象特征为:(1)气温: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水量为947.00mm,丰水期为6~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8.90mm,占全年降水量的74%;枯水期为10月至次年5月份,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248.10mm,占全年降水量的26%,丰、枯水期地下水位年变幅量为1.50~2.50m。(3)蒸发量: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0mm。(4)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湿度为82%。(5)风速风向: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最多风向为NNE向。2.2区域地质构造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拟建场地位置拟建场地位置图2.1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略图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的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2008年发生过8.0级地震。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的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烈活动标志少。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的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并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台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总体来说,场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板块,成都市郊区隐伏断裂无活动遗迹及记录,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强烈地震对场区附近影响较小,因此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场区及其附近处于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环境中的地壳相对稳定区,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从区域地震地质来看,该场地是稳定的。2.3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双流区迎春路南侧双流区实验小学校园内,机具可直达现场,交通方便。其中,新建教室位于校园北侧,东西两侧距现有教学楼约1.5m;新建食堂位于校园中部,现为现有食堂,施工期间旧食堂还未拆除。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地形较平坦。孔口高程为494.90~495.80m,最大高差为0.90m。2.4地层结构经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主要由场地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之粉质黏土、粉土、细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之中砂、卵石。现将各岩土层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①杂填土(Q4ml):杂色,湿,松散。由粘性土、粉土、卵石、碎砖、碎砼等组成,含生活垃圾及植物根系。该层结构松散,均匀性差,为原场地平整形成,回填时间在5年以上,自重固结基本完成。该层在场地地表广泛分布,本次勘察揭示厚度0.50~2.80m。1-②素填土(Q4ml):黄灰、深灰色,松散,稍湿~湿,以粉质黏土、粉土为主,含少量卵石,偶夹少量硬杂质,均匀性较差,为原场地平整时形成,回填时间5年以上,自重固结基本完成。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揭示层厚0.70~4.00m。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2-①粉质黏土(Q4al):灰黄色,可塑,稍湿~湿。以粘粒为主,粉粒次之,底部夹少量粉土或细砂,可见Fe、Mn氧化物结核,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大,揭示层厚0.80~3.10m。2-②粉土(Q4al):灰、灰黄色,湿~很湿,中密为主。以粉粒为主,含较多黏粒,可见云母片,断口粗糙,切口略有光泽或无光泽,轻微摇震反应,无韧性,干强度低。上部粘粒含量较高,夹薄层粉质黏土,下部局部夹薄层粉、细砂,可见铁锰质结核和浸染条纹。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本次勘察揭示厚度1.00~4.40m。2-③细砂(Q4al):灰黄、青灰色,湿~很湿,松散。以石英颗粒为主,含较多云母片。上部含粉粒较多,夹薄层状粉土、粉砂;下部青灰色,偶含少量卵石。该层在场地内多以透镜状、薄层状局部分布于卵石层之上,本次勘察仅ZK2及ZK6孔揭见,揭示层厚1.10~2.10m。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3-①中砂(Q4al+pl):青灰色,松散,饱和。以长石、石英、云母片等矿物颗粒为主,含少量卵石及砾石。该层在场地内以透镜状、薄层状局部分布于卵石层中,揭示层厚0.50~2.10m。3-卵石(Q4al+pl):褐黄、褐灰杂,湿~饱和。主要由花岗岩、石英、砂岩等硬质岩石组成,强~中风化,呈圆~亚圆形,分选性差,一般粒径2~10cm,最大直径25cm以上,卵石含量50%~80%不等,充填物以砂及砾石为主,局部夹中砂透镜体,其顶界埋深3.80~7.50m。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及N120动探击数,将其分为以下四个亚层。3-②松散卵石: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N120击数为2~4击/10cm。在场地内呈透镜体分布或条带状分布。3-③稍密卵石: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N120击数为4~7击/10cm。在场地内呈透镜体或条带状分布。3-④中密卵石: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N120击数为7~10击/10cm。分布稳定,呈透镜体或条带状分布。3-⑤密实卵石: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N120击数为大于10击/10cm。分布稳定,呈透镜体或条带状分布。各土层分布及厚度变化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NO:02~05)。2.5水文地质条件2.5.1地表水 场区内及邻近无地表水系,地表水对工程施工及运营影响较小,但须考虑适当防洪排涝措施。2.5.2地下水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及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地表填土层中,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以地下径流及蒸发等方式排泄,埋藏浅,无统一自由水面。上层滞水对拟建工程有一定影响,水量随季节变化大,与地表水直接联系,应做好截排水工作。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卵石层中,主要受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水补给,以地下径流及蒸发等方式排泄,埋藏较浅,水量较大。勘察期为枯水期,地下水埋深较浅,实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10~3.00米,相对标高为492.15~492.90m。该场地地下水较丰富,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邻近工程降水经验知:场地地下水年变幅约为1.00~2.00m。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场地降水设计与施工经验分析,该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24.0~30.0m/d,根据我单位在该地区的经验,建议卵石层渗透系数k取30.0m/d,该参数仅供初步设计时使用,正式施工前宜选取部分降水井作抽水试验以确定实际渗透系数k值。2.6不良地质作用通过收集资料、工程地质调绘及走访调查,本项目场地内未发现场区内有影响工程整体稳定性的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下防空洞、沟浜、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稳定性较好。3、岩土参数统计本次勘察主要采取标准贯入试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和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颗粒分析等查明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3.1标准贯入试验针对场地内粉质黏土、粉土、细砂进行了标准贯入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1。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表3.1土层名称统计数n范围值(击/30cm)平均值φm标准差σf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ψi标准值φk(击/30cm)粉质黏土64.7~5.45.00.2700.0540.9564.8粉土63.2~3.93.60.2760.0770.9373.4细砂23.0~3.73.4备注变异系数δ=σf/φm,1.7044.678回归修正系数ψi=1±[+]δ,修正值φk=ψiφm√nn23.2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针对场地内卵石层进行了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以进行工程地质分层和对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的确定,其测试结果见表3.2。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2指标土层频数n范围值(击/10cm)平均值φm(击/10cm)标准差σf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ψi标准值φk(击/10cm)中砂41.3~1.81.4松散卵石92.1~410.0870.9462.6稍密卵石94.2~110.1400.9124.6中密卵石118.8~10.09.40.6570.0700.9639.0密实卵石1113.0~15.014.20.9520.0670.95213.5备注变异系数δ=σf/φm,1.7044.678统计修正系数ψi=1±[+]δ,标准值φk=ψiφm;√nn23.3室内土工(岩石)试验本次勘察共取粉质黏土原状样6件,粉土原状样6件,细砂扰动样2件,卵石扰动样8件进行了常规物理力学测试及颗粒分析,其测试结果见表3.3-1、3.3-2、3.3-3。粉质黏土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3-1土名指标统计数n范围值平均值x标准差б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ψ标准值粉质黏土含水率ωo(%)623.1~30.226.82.9430.110密度ρ(g/cm3)61.89~1.991.940.0380.020比重GS62.72~2.732.730.0050.002孔隙比eo60.683~0.8810.7870.0750.096饱和度Sr(%)688~9592.8922.4140.026液限Wl(%)631.7~38.835.32.6660.075塑限WP(%)619.5~23.521.41.5780.074塑性指数IP611.8~16.914.01.7870.128液性指数IL60.27~0.510.380.0860.225压缩系数av(Mpa-1)60.25~0.410.320.0560.174压缩模量Es(Mpa)64.6~6.75.70.7560.133内聚力C(kPa)618~3124.54.6800.1910.84220.64内摩擦角ψ(o)613.9~19.216.42.0990.1280.89414.68粉土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3-2土名指标统计数n范围值平均值x标准差б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ψ标准值粉土含水率ωo(%)625.3~30.227.71.6580.060密度ρ(g/cm3)61.89~1.941.920.0190.010比重GS62.70~2.712.710.0050.002孔隙比eo60.753~0.8500.8040.0400.050饱和度Sr(%)691~9693.1261.9190.021液限Wl(%)631.6~34.233.10.9330.028塑限WP(%)622.2~25.423.61.0370.044塑性指数IP68.8~9.99.40.3930.042液性指数IL60.33~0.550.430.0790.183压缩系数av(Mpa-1)60.25~0.410.340.0630.186压缩模量Es(Mpa)64.5~7.05.50.9790.178内聚力C(kPa)610~1714.02.6080.1860.84611.85内摩擦角ψ(o)611.7~21.217.53.9160.2230.81614.30颗粒分析试验成果表表3.3-3土样
名称颗粒组成百分比(%)卵石或碎石砾石砂粒细粒粗中细粉粒粘粒颗粒直径(mm)>10010080604020105210.50.250.075<0.005~80~60~40~20~10~5~2~1~0.5~0.25~0.075~0.005粉土0.0~4.97.7~22.766.8~78.710.5~13.6细砂7.8~10.915.7~21.653.3~65.910.6~14.2中砂5.7~5.718.2~27.333.5~46.117.4~29.39.4~12.6松散卵石18.5~18.512.9~22.610.7~17.111.4~14.59.5~12.17.5~10.77.9~8.51.8~2.12.4~2.74.6~5.54.9~6.12.6~3.4稍密卵石14.6~21.29.7~16.513.2~24.28.5~10.28.6~9.77.2~11.47~8.31.9~2.52.7~3.13.7~4.33.2~4.41.7~2.2中密卵石15.5~25.215.6~23.212.9~16.311.4~13.56.9~7.67.3~8.54.8~5.71.1~1.52.2~2.93.1~5.32~3.91.4~2.2密实卵石19.5~21.216.8~18.615.9~2510.6~14.14.8~5.35.2~6.64.1~5.91.3~1.41.8~2.52.7~4.92.4~3.82.1~3.53.4波速试验本次勘察对3#、8#、15#共3孔进行了波速测试工作,依据波速测试报告可知,据测试报告,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为0.266s~0.331s,平均值为0.298s。场地岩土层动力学参数综合成果见表3.4-1,各孔等效剪切波波速见表3.4-2。岩土层动力学参数综合成果表表3.4-1岩土名称天然重度压缩波速剪切波速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动泊松比γ(kN/m3)Vp(m/s)Vs(m/s)Ed(MPa)Gd(MPa)σd杂填土17.635911972250.44素填土18.038713189310.44粉质黏土19.2526209234830.40粉土18.6426164141490.41中砂18.5489191190670.41松散卵石20.06182693981440.38稍密卵石21.07963577352670.37中密卵石22.095144211724290.36密实卵石23.0108552617276400.34各孔等效剪切波波速表3.4-2孔号地微动卓越周期(s)计算深度(m)等效剪切波速(m/s)计算深度(m)3#0.33120.124220.08#0.26620.130120.015#0.29922.228220.0。另外,根据成都地区勘察经验,场区内杂填土、素填土、细砂及中砂为高压缩性土,松散卵石为中等压缩性土,稍密~密实卵石为低压缩性土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从区域地质资料查证: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坳陷盆地,在下、中更新世活动强烈,而上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沉降及其断裂活动性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总之,场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讲,是处于周围地震活动环绕中的地震相对稳定区,对建筑影响小。场区属地震波及区,不论周围松潘、平武的强震或邻近周边的强震波及到场区最高烈度在7度以下,而场区地震按7度设防,安全度是保证的。经走访调查并结合钻探成果知:经走访调查并结合钻探成果知:本场地无防空洞、沟浜、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场地地形有一定起伏,地貌单一,场地无断裂、滑移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稳定性好,仅局部存在液化土层,在对液化土层进行适当处理后,适宜建筑。4.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4.2.1抗震设防烈度及分组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东升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C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附录A查证:拟建场地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2-3.03条,本项目拟建物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乙)类。重点设防类:其抗震设防标准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4.2.2场地的类别和地基土的类型1)土的类型判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本次勘察所进行的波速测试成果可知:场地内杂填土、素填土的剪切波速为119m/s、131m/s,小于150m/s,为软弱土;粉质黏土、粉土、中砂剪切波速为209m/s、164m/s、191m/s,在150~250m/s之间,为中软土;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的剪切波速分别为269m/s、357m/s、442m/s,在250~500m/s之间,为中硬土;密实卵石的剪切波速为526m/s,在500~800m/s之间,为坚硬土。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坚硬土。2)场地的类别判定根据本次勘察所进行的波速测试成果,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242m/s~301m/s。根据勘察资料及地区经验,场地土层覆盖厚度大于5.0m,小于50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6条规定,场地类别为Ⅱ类,但场地存在液化土层,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在采用适当措施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后,可按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考虑。4.2.3砂土液化判别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的有关规定,场地内粉土黏粒含量大于10%,为不液化土层;卵石层中的中砂可不考虑其液化影响;细砂厚度大于1.0m,需考虑液化影响,应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其计算结果见表4.2.3。砂土液化判别计算表表4.2.3指标土名孔号测点深度ds(m)水位埋深dw(m)实测值N临界值Ncr液化判别层厚di(m)权函数值Wi(m-1)液化指数ILE液化等级细砂24.51.04.07.50液化1.1105.1轻微66.71.03.58.82液化2.11012.7中等备注上表计算时,黏粒含量ρc(%)取3;基准值No取7;液化等级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由上表可知,当场地内细砂为液化土层,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当地基土中存在细砂层时,需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4.3场地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3.1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该项目钻孔中内取水样2组进行水质分析,根据场地环境类型及地层渗透性并结合(GB50021—2001)(2009年版)12.2条判定地下水的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4.3.1。场地地下水腐蚀性判定表表4.3.1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试范围值评审标准环境类型为Ⅱ腐蚀等级评价结果混凝土结构SO42-(mg/L)61.234~63.606<390微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Mg2+(mg/L)11.224~16.478<2000微NH4+(mg/L)<0.04<500微OH-(mg/L)0<43000微总矿化度393.96~427.72<20000微PH值7.31~7.34>6.5微侵蚀性CO2(mg/L)0<15微HCO3-(mmo1/L)3.551~3.852>1.0微砼结构中的钢筋Cl-(mg/L)17.815~19.234<100微对砼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备注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2节和最不利原则评价据上表结果判定:本区地下水对混凝土腐蚀性等级为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腐蚀性等级为微。4.3.2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在ZK2、ZK6钻孔内取土样2组进行土壤易溶盐试验,并根据场地环境类型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2条判定场地地基土的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4.3.2。场地土腐蚀性判定表表4.3.2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试范围值评审标准环境类型为Ⅱ腐蚀等级评价结果混凝土结构SO42-(mg/kg)51.84~63.18<585微对砼结构微腐蚀性Mg2+(mg/kg)8.16~11.48<3000微NH4+(mg/kg)0<750微OH-(mg/Kg)0<64500微总矿化度248~295<30000微PH值7.35~7.39>6.5微砼结构中的钢筋Cl-(mg/kg)13.42~16.39<250微对砼中的钢筋微腐蚀性备注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2节和最不利原则评价据上表结果判定:本区场地土对对混凝土腐蚀性等级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腐蚀性等级微,对钢结构腐蚀性等级弱。因本工程地下建筑无钢结构,可不考虑土对钢结构的影响。4.4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初步建议综合各项测试以及成都地区经验,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初步建议值见表4.4。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初步建议值表4.4指标土名状态或密实度天然重度γ(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变形模量Eo(MPa)压缩模量Es(MPa)内聚力Ck(kPa)内摩擦角Φk(°)基底摩擦系数杂填土松散19.5///6.014.0/素填土松散18.5///8.010.0/粉质黏土可塑19.4120/5.720.014.0/粉土稍密19.2100/5.511.014.0/细砂松散19.0904.0//18.0/中砂松散19.51006.0//21.0/卵石土松散20.517012.0//24.00.36稍密21.528023.0//32.00.40中密22.555032.0//38.00.43密实23.578045.0//45.00.464.5地基基础方案初步评价本次勘察由于新建食堂未完成全部勘察工作的,仅根据现有成果进行初步的评价及建议,待拆迁后具备钻探条件时按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查明其工程地质条件后方可进行详细的评价及建议。4.5.1地基土适宜性初步评价根据场地地基岩土层的现场形状特征、原位测试以及室内试验结果,对场地内地基岩土层性质评价如下:(1)杂填土、素填土:广泛分布于场地地表,工程性能差,结构松散,成分混杂,不能直接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2)粉质黏土、粉土:场地内广泛分布,厚度较小,层位变化大,局部缺失,工程性能差,不宜直接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3)细砂、中砂:以透镜体或薄层状分布于卵石层或卵石层之上,厚度较小,层位变化大,工程性能差,不可直接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4)松散卵石:以透镜体或薄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中,层位变化大,工程性能较差,经验算满足要求后,方可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5)稍密卵石~密实卵石: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大,层位稳定,埋深相对较深,工程性能较好,顶板有一定起伏,可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4.5.2地基土均匀性评价新建食堂局部设一层地下室,基础埋深较大(预计在±0.000标高下-6.2m左右),预计基底标高下地基土以卵石为主,但卵石层上部存在较厚的中砂及松散卵石透镜体,与稍密卵石~密实卵石工程性能差异显著,层面坡度及厚度变化大,持力层最大底面坡度大于10%,故该拟建物地基应按不均匀地基考虑。新建教室基础埋深浅(预计在±0.000标高下-1.0m左右),预计基底标高下地基土包括杂填土、素填土、粉质黏土、粉土、细砂、中砂及卵石,各地基土工程性能差异显著,层面坡度及厚度变化大,持力层最大底面坡度大于10%,故该拟建物地基应按不均匀地基考虑。4.5.3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根据勘察成果,结合拟建建筑物性质,各拟建物可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复合地基方案或桩基础方案。由于新建食堂场地卵石层顶板起伏较大且夹中砂软弱层,在场地具备施工条件后应按规范完成相应的勘察工作,在取得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后进一步明确其地基基础方案。(1)天然地基方案拟建食堂上部荷载较大,局部设-1F地下室,基础埋深较大,地基土以卵石为主,可考虑天然地基。建议设计部门对卵石层中的松散卵石进行验算,当满足要求时,直接以卵石(包括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独立基础。对于卵石层中的中砂,应进行验算,当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换填、振冲碎石桩等方式进行处理,以处理后的地基土作为基础持力层。新建教室场地稳定卵石埋深较大且周边距现有教学楼距离很近(1.5m左右),不具备采用天然地基条件,不建议采用。(2)复合地基方案当拟建食堂地基土中的中砂及松散卵石不满足要求时,可考虑采用换填垫层法或振冲碎石桩等方式对基础持力层影响深度范围内不满足要求的中砂及松散卵石等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要求处理后的人工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以检测报告为准),以处理后的地基土作为地基持力层,基础形式可采用独立基础。新建教室可考虑采用CFG桩或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式对稳定稍密~密实卵石之上的粉质黏土、粉土、细砂、中砂及松散卵石等土层进行加固处理,要求处理后的人工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以检测报告为准),以处理后的地基土作为地基持力层,基础形式可采用独立基础。地基加固需进行专项岩土工程设计,处理深度应经计算确定,初步设计时,参数可按表4.4及4.5.3-1选用。复合地基处理后需经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表4.5.3-1地层名称高压旋喷桩CFG桩极限侧阻力特征值qsi(kPa)极限端阻力特征值qp(kPa)极限侧阻力特征值qsi(kPa)极限端阻力特征值qp(kPa)素填土1515粉质黏土3535粉土2525松散卵石5050稍密卵石7028065700中密卵石80550801000密实卵石7801400注:若采用复合地基,基础底面以下的杂填土及素填土应清除。对本场地来说,复合地基方案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工期较长,可考虑局部采用。(3)桩基础方案①桩型选择根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拟建教室和食堂也可考虑桩基础,可以考虑的桩基方案有机械成孔灌注桩和高强混凝土预制桩方案。现分析如下:a、机械成孔灌注桩:它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精度比较高、适用地层广泛、施工过程安全、施工无需降水、单桩承载力较高等优点,是目前成都地区广泛使用的成孔方式,并逐渐取代人工挖孔桩及冲孔灌注桩,适用于柱荷载较大工程。且其具有噪声小、泥浆少等优点。b、高强混凝土预制桩: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效高、工期短;单桩承载力高,成桩质量较可靠等优点。但振动较大、对环境影响较大;具有挤土效应,对周围建筑环境及地下管线有一定的影响;过大的压桩力易将管桩桩身夹破夹碎等缺点。②成桩可能性分析本项目拟建教室和食堂距周边建筑物较近,在高强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时,对周边建筑影响较大,因此根据该场区附近桩基施工的成功经验,高强混凝土预制桩不建议在本场区使用,机械成孔灌注桩在本场区施工成桩是可行的。对本场地而言,根据各岩土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及其工程特性,建筑物的工程性质分析,我公司建议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基础。③桩端持力层建议建议以中密卵石作为机械成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④桩径建议本场地机械成孔灌注桩建议桩径采用600~1000mm。⑤桩长建议本场地机械成孔灌注桩建议桩长:不小于6.00m。⑥桩基设计参数建议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表4.5.3-2地层名称机械成孔灌注桩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素填土15/粉质黏土35/粉土25/松散卵石70/稍密卵石120/中密卵石1402400密实卵石1602700由于拟建教室离周边现有教学楼很近近,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建议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后,方可进行实施。⑦桩基施工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施工条件:拟建教室和食堂距周边建筑物较近,施工条件有较大限制。特殊性土对施工影响: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在机械旋挖桩施工时易出现垮孔情况,因此可采用泥浆护壁施工工艺,若出现垮孔严重泥浆护壁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时,也可采用跟管施工工艺。桩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机械成孔灌注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噪声及泥浆污染。施工时需注意泥浆的排放,防止污染周边环境,同时加强环保的检查和监控工作,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工地及周围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⑧桩基检测桩基工程应进行桩位、桩长、桩径、桩身质量和单桩承载力的检验,对砂、石子、水泥、钢材等桩体原材料质量的检验项目和方法严格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对工程桩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验严格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4.5.4地基基础方案评价各拟建物具体的地基与基础方案见表4.5.4地基与基础方案评价及建议表表4.5.4建筑物编号地基评价地基与基础方案建议预计基底标高(m)新建食堂基础埋深较大(预计在±0.000标高下-6.2m左右)。预计基底标高下地基土以卵石为主,但卵石层上部存在较厚的中砂及松散卵石透镜体。当松散卵石及中砂下卧层满足要求时,可直接以松散卵石~密实卵石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独立基础;当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础。495.20新建教室基础埋深浅(预计在±0.000标高下-1.0m左右),预计基底标高下地基土包括杂填土、素填土、粉质黏土、粉土、细砂、中砂及卵石。可考虑采用CFG桩或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式对稳定稍密~密实卵石之上的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以处理后的地基土作为地基持力层,基础形式可采用独立基础;也可采用桩基础。495.20以上推荐的基础形式,建议在征求设计及相关专家意见,并进行技术、经济、工期等各方面对比后,再慎重选择。4.6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4.6.1基坑降水新建食堂局部设一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开挖线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因此建议地下室基坑开挖前进行基坑降水,在基坑降水初步设计时,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可按30m/d考虑。基坑降水方案中渗透系数k值宜根据抽水试验结果确定,并由具有资质的单位作详细的降水方案设计。为了防止降水沉降对周围已建建筑造成不良影响,降水时降水井应严格按规范布置,且降水时应遵循“小泵量、多井点”的降水原则。降水井施工应按照降水设计方案实施,应严格控制其出水含砂量,排水系统应防止渗漏。4.6.2基坑开挖问题拟建教室东西两侧距现有5F砖混结构教学楼均很近(1.5m左右),北侧距1F砖混结构门卫室很近(3.0m左右),周边条件较复杂;拟建食堂在现有食堂拆除后,西侧距现有舞台较近(4.0m左右),东侧距现有3F砖混结构楼房均较近(7.0m左右),南侧距现有6F砖混结构楼房均较近(5.5m左右),周边条件较复杂。拟建教室基坑开挖深度较小(预计1.0-3.0m),基坑等级三级,局部具备放坡条件,可考虑自然放坡,坡率(基坑深度小于5.0m):人工填土为1:2.0、粉质黏土为1:1.5、粉土1:1.75、细砂及中砂为1:2.0、松散卵石为1:1.5、稍密卵石及中密卵石为1:1.25、密实卵石为1:1.0;局部不具备放坡条件,应选择适当的支护方式,如内支撑、排桩等。拟建食堂基坑开挖深度较大(预计6.0m左右),基坑等级为二级,应选择适当的支护方式,如喷锚、排桩等。支护方案需进行专项设计,初步设计时,参数可按表4.6.2选用。基坑开挖和支护时应加强对周边地下管线的保护,同时应加强基坑位移和邻近建筑物的监测。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锡市惠山区2025届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音乐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高青县2025年高中毕业生班阶段性测试(三)化学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一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英语试题含答案
- 曲阜市2025届数学三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传播学概论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第一次质量调研物理试题含解析
-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模板
-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七中学2025年初三两校下学期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跨境电商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剖析
- 半结构化面试题100题
- 学校两案九制
- 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采购、验收、储存管理制度
- 高职劳动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美术教室装修合同模板
- 陕西省汉中市高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校际联考试卷历史(含答案)
- 2024年“五史”教育全文
- Unit 7 Happy Birthday!Section A(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同仁堂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免疫治疗中假性进展的机制与评估标准
- 互动硬件体感交互设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