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1页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2页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3页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教案上课人:骆强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特色;3、初步了解盛唐时期送别诗与其它朝代送别诗歌的不同;教学重难点:叙事、写景、抒情相交织的艺术特色;盛唐声律与风骨兼备的特征;资料链接:1、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2、作者及背景简介: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初唐诗的特点:风神初振,初步扫清了文坛绮靡柔婉风格;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请同学读专题学习目标,体会盛唐诗歌的特征。“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之音”。2、初步赏读诗歌,先听读,再请同学读,初步体会诗歌内容及情感。(放录音)同学评价,主要从流畅程度和对情感的把握着手;初步印象:似乎比初唐时期的诗歌更加朗朗上口了,因为押韵了,多了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因而,更加协调。归纳(1):七言律诗,音韵和谐,铿锵变化,显示出唐朝诗歌与前朝诗歌相比独有的音韵美。3、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4、赏析诗歌:问题(1):本诗歌抒发的是送别的离愁,是怎样来抒发离愁的呢?提示:“怎样”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借景抒情,直抒胸臆问题(2)请找出前三联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展示同学导学案内容,暴露问题,提出疑惑,解决困难;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课前充分预习,课中分组讨论。请同学分组展示自己学习、讨论的成果。教师参考:“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第一联分析时突出一个渡河的主语问题:是人喜欢把抽象的季节形象化、拟人化,用表示具体动作的词“渡”字来形容秋之神是怎样悄悄从河北岸来到南岸的。同例:《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梅柳渡江春;王昌龄《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拟人化手法,更加形象化)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诗意也向前递进了一步。作者想象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卒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第三联,由泛景描写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洗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作者在此联中运用了声色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归纳(2):盛唐诗歌继承了初唐诗歌风骨兴寄的特征(怎样体现的?主要是是借景抒情,而不是空发抒情甚至是无病呻吟),更向深处体现:作者在本诗中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展示了盛唐诗的特点。问题(3)尾联直抒胸臆,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与你见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教师参考: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同学列举其它所见到的送别诗。注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表现的也是一种豁达与释然的特征,这是其它朝代的诗歌所不能比拟的。此处可与南朝《送别诗》相比较。归纳(3):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少了不少的庸俗气。本首送别诗中也有这样的体现。送别但不是纯粹的哀伤,而是劝告,是对年轻人的关心、爱护。这是唐朝时期人所特有的胸襟和大度。总结:盛唐风骨是否可以理解成时盛唐时期所特有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想融合所共同呈现的艺术风格。盛唐风骨具有一种昂扬蓬勃的气象,让我们胸中激荡着一股豪气。全班同学再读诗歌,体会情感,同时感受音韵节奏的铿锵变化。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1、诗歌中所体现的盛唐诗“声律与风骨兼备”的特点;2、赏析诗歌要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意象的作用,重点词特别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虚词的分析。关注手法的运用。课堂练习: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比较下面几句话,看看哪几句是属于盛唐时期诗人作品中的,请说明理由。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夜寒哀笛曲,霜天断雁声。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2、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薛道衡《出塞》: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夜寒哀笛曲,霜天断雁声。5、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6、李白·《赠裴十四》:“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7、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8、杜牧《池州春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鸿两三行。有家归未得,况举别君觞。”拓展练习:《送柴侍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