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立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茶园立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茶园立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茶园立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茶园立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SD-01茶园立交施工图设计说明第1页共54页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茶园立交施工图设计说明茶园立交工程概述工程区位根据最新交通规划成果《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评估及优化》(2015-2030年),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是快速路六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南岸区茶园片区,南起内环的茶园立交,北至三横六纵线南段区位关系图线峡口立交(不含峡口立交),本段全线长约6.598km,采用快速路标准,设计车速80km/h,标准路幅宽41m,中分带宽7m,为双向8车道,南起内环的茶园立交,途径茶黄路、茶园路、开龙路,终点止于三横线峡口立交(不含峡口立交)。全线含互通立交4座(茶园立交、兴塘立交、白沙立交、接线立交)。项目区域路网图本次设计为4座立交之一-茶园立交,茶园立交为对既有茶园立交的扩容改造。扩容改造茶园立交是快速路六纵线与快速路四横线(玉马路)、内环快速的相交节点,立交定位为枢纽立交。远期预留内环高架,内环高架走向为庆隆立交至六纵线。工程简况根据实施性方案,本次施工图设计为六纵线南段高架方案的地面层(近期实施),远期预留7m中分带,设置内环高架层。高架方案近期实施部分图本册项目为茶园立交扩容改造。茶园立交现状为玉马路与内环快速路形成的A型单喇叭互通立交,扩容改造后茶园立交为复合立交,玉马路、内环快速形成的“Y型”立交和六纵线、内环快速形成的“Y型”立交的组成,简称“双Y型”立交。本次设计范围(近期)包括六纵线K4+351.272~K4+800段,长度为448.728km;内环快速路YK0+302.831~YK1+364.645段(包含对应的内环快速左幅)、内环快速路K1+364.645~K1+974.366段,内环长度1671.535m(以右幅计)以及相应的A、B、C、D、E、F、G、H、I、J共10条连接匝道。项目总图设计内容及分册根据与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业主”)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负责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工程、排水工程、电照工程、交通工程、景观绿化及道路附属设施等。本次设计阶段为本项目施工图设计。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业主意见,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立交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工程、排水工程、电照工程、交通工程及绿化工程。本项目共分为五册,第一册《主线部分》;第二册《茶园立交》;第三册《兴塘立交》;第四册《白沙立交》;第五册《接线立交》;第二册《茶园立交》;按专业共分为七个分册:第一分册道路工程;第二分册桥梁工程;第三分册结构工程;第四册排水工程;第五分册电照工程;第六分册交通工程;第七分册绿化工程。本册为第二册第一分册道路工程。设计依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11年修订);《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评估及优化》(2015-2030年)《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即)工程》方案设计文件(2016.8)《重庆市南山街道交通道路建设计划》《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茶园组团S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业主提供的六纵线道路周边地块红线及已发件资料(庆隆集团、秀苑华俊、渝开发、中交集团、众诚物业及鸿笙苑相关地块);《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方案设计文件(2016.09)及专家评审意见;《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6.09)及专家评审意见;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设计方案市级部门暨专家审查会议纪要》(市政字[2016]10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领导关于《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方案的请示》的批示抄告单,(渝规文[2016]234号);快速路六纵线南段区域高压线资料(重庆市勘测院2016年8月26)业主提供的招商局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南岸区茶园至黄桷垭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02);业主提供的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茶园A标准分区市政干道路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2011.05);《重庆市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地址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16年10月编制);现状石油管道资料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西侧兰草溪水系及兰草溪水库资料六纵线本次范围内1:500现状地形图;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批复-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渝建初设【2017】41号;其他相关资料;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016年12月23日,市城乡建委组织召开了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原则上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针对初步设计文件,专家提出以下审查意见,我院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做出如下执行情况:(一)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建议适当增加主线道路挖方段基层厚度;执行情况: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专家意见,本次在道路挖方段路面结构基层下设置15cm厚级配碎石垫层,与填方段路面结构形式保持一致,详见《CD-15路面结构图》。2、补充说明茶园立交与茶惠大道改扩建方案的衔接情况。执行情况:本次茶园立交相交玉马路已按规划快速四横线考虑,设计车速60km/h,双向六车道。茶园立交近期与茶惠大道近期方案能有效衔接,远期茶园立交与茶惠大道均为高架方案,也能衔接。由于茶惠大道目前为方案设计阶段,建议后期茶惠大道深化设计时与本项目进行具体细部对接。同时本次茶园立交初步设计说明中设计依据已增加了《快速路四横线茶惠大道方案设计文件》(重庆市设计院2015年6月编制),同时在立交相交道路情况中介绍茶惠大道情况。详见茶园立交初步设计说明1.5设计依据及4.3.2周边建设条件分析。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1.6.1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6.2建设部标准《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6.3交通部标准(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D63-200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DB33/704-200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1.6.4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暂无其他事项需要说明。建设条件(摘自地勘报告)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2.1.1气象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片区,属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2、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3、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5、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2.1.2水文据调查,区内主要分布有一条季节性河沟,经人工后期改造为景观河,位于南山高尔夫国际社区南侧、拟建立交B匝道BK0+800~BK0+900段北侧,流向由东向西流,流入城市综合排水系统。河沟流量一般0.1m3/s,~0.5m3/s,溪沟纵坡一般13‰~45‰,勘察期间景观河水位298.2~299.0m。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体为零星的水塘分布,大小不一,一般面积为500~1000m2。建设场地地形地质条件2.2.1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重庆市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K4+351.272~K5+900段(含茶园立交)工程行政区划隶属重庆市南岸区管辖,地处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场地交通较发达,市政主干道有内环快速(茶园立交),紧邻玉马路、天文大道等市政主干道,交通较便捷。2.2.2地形与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现今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受人类活动改造为居民区、施工区、回填区或市政道路,地形、地貌整体有较大改变,仅局部零星保留原始地貌。地面高程269.9m~307.6m,相对高差约38m,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沟槽地形较平缓,坡度一般5~10°,丘包地形较陡,坡度一般10~25°。局部存在陡岩,其坡度一般55~70。2.2.3地质构造拟建工程位于南温泉背斜东翼,区内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构造条件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倾向100~130°,倾角20~50°,优势产状120°∠25°,属软弱结构面,主要呈闭合状,结合差,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180~205°,倾角60~75°,优势产状为190°∠68°,裂隙面平整,多裂开2~5mm,局部闭合,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4m,走向方向延伸1.5~3.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倾向280~310°,倾角65~75°(局部区域存在25~30°的缓倾裂隙发育),优势产状为305°∠65°,裂隙面平整,多呈闭合状,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2~10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构造纲要图2.2.4地层岩性通过对场地的地面地质调绘,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并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成果,沿线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人工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砂岩、泥岩块石和碎石及粘性土组成。块、碎石粒径一般20~300mm,部分可达1.5m,含量30~45,在厚度较大的地段中下部块(碎)石含量显著增高,局部达50%以上,粒径也有所增大;主要呈稍密状,稍湿~很湿(饱和),堆填年限3~10年左右。该层底部与基岩接触地段,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形成以软~可塑状粘性土为主、厚度0.05~0.30m(局部可达0.5m以上)的软弱薄层;该层底部0.2~0.8m(局部可达1.5m以上)为与粉质粘土接触地段,呈灰黑色,含植物根系、有机质,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其中粘性土呈软塑~流塑状;钻探揭露场地人工填土厚度0~26.7m,主要分布于拟建茶园立交范围内。粉质粘土(Q4el+dl):棕褐色~褐色,成份均匀,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成层性差,可塑~软塑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5m~8.8m,主要分布在主线里程K4+480~K5+900等原始地貌低洼、沟槽地带。该层顶部为耕殖土,富含有机质、植物根系:在丘包斜坡地段,以褐色为主,厚度0.5~1.5m(灌木1.5m、乔木2.5m),呈可塑~软塑状;在谷地、水田、鱼塘,受耕作和水浸泡影响,土体呈灰黑色,呈流塑~软塑状,厚度1.0~2.5m(鱼塘、藕田可达2.5~3.5m)。该层与基岩接触地段,一般呈软塑状。(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建造,由砂岩——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场地内广泛分布。粉砂岩:黄色,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5~3.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岩体较完整,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质胶结,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主要分布在主线里程K5+380~K5+730段等砂岩丘包斜坡地带。砂岩: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0.8~1.8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岩体较完整,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质胶结,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场地内广泛分布。砂质泥岩:青灰色、紫红色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2~2.5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岩体较完整,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场地内广泛分布。拟建场地的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原始地貌起伏特征及城市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基岩面埋深约0~26.7m,场地整体的基岩面随地形起伏变化较小,总体倾角3~5°,J匝道全线原始地貌为斜坡沟谷地带,基岩面起伏较大,倾角25~35°,场地基岩风化带随基岩面起伏变化,厚度一般1~2m;但在局部地形较陡的地段,基岩由于侧向风化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相对较大,最大可达5.00m以上。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2.2.5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区主要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第四系覆盖层在沟谷低洼地段厚度较大,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相对较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下排水管线渗漏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根据场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的残坡积层和人工填土层孔隙中,分布在原始的沟谷地段,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为季节性潜水。地下水的水位及水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旱季地下水位较低,雨季地下水位较高,动态变化幅度大,主要通过原始沟槽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一般为HCO3-SO4·Ca型水。根据勘察,场地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原始地貌为沟谷段。根据钻孔观测发现,勘察期间C匝道里程CK0+140~CK0+200段、里程CK0+250~CK0+335段,地下水埋深较大,水位分别位于300.63、296.89m左右;I匝道里程IK0+250~IK0+430段,水位位于300.63m左右;B匝道里程BK0+375~BK0+695段,水位位于293.93~300.63m之间。无统一地下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呈动态变化。⑵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中下部的中厚~厚层状基岩裂隙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贯通性密切相关,无统一水位。其补给源一般较远,主要为大气降水,动态不稳定,由于岩层倾斜,基岩中的裂隙水具弱承压性。场地岩性以砂岩为主,该岩层中构造裂隙总体不发育~较发育,利于地下水赋存和接受补给。当开挖揭穿贯通性好、延伸远的裂隙则涌水量大。由于场区内及周边给排水管网较多,裂隙贯通性好,施工扰动可能引发给排水系统破坏、渗漏,从而可能导致施工期间地下水量较大的情况出现。故在施工期间(尤其是在雨季),应配备抽水设备。本次初步勘察选取了1C24钻孔进行抽水试验,试验成果见下表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钻孔编号含水层岩性钻孔半径(m)含水层厚度(m)静止水位(m)水位降深SW(m)影响半径R(m)稳定流量Q(m3/d)渗透系数K(m/d)1C24素填土0.0558.95.00.43.6511.35.33根据本次抽水试验并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分析表明,场区内素填土层为中等透水层,渗透系数取5.33~9.50m/d。根据地区经验基岩渗透系数取0.02~0.3m/d,泥岩取小值,砂岩取大值,基岩透水性等级为微~弱透水。2.2.6地震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2.2.7相邻建(构)筑物(1)地面建(构)筑物根据踏勘及收集相关资料,拟建及周边主要建(构)筑物为内环快速茶园立交、高压铁塔、长青湖小区、南山国际高尔夫小区、以及众多的民房、活动板房(一般1~3F),场地内未见地下建(构)筑物。(2)地下管线由地下管网图反映,场区内管网主要沿现状市政道路展布,地下管网一般埋深小于3m,其对挖方路基段、高架桥匝道的影响较大,建议施工时加以保护或迁引。2.2.8不良地质作用经调查和收集资料,拟建范围内区域构造作用轻微,未发现断裂构造,亦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无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地段。场地内未见“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2.9特殊性岩土根据勘察,沿线的特殊性岩土为人工填土、基岩强风化层和淤泥,以人工填土为主。素填土:主要布在拟建立交范围,其余地段厚度一般0~3.0m,厚度较小。场地内的素填土主要由块(碎)石、粘性土及少量卵石等组成,结构松散~稍密,石含量30~45%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1000mm以上,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1.00~4.00m,局部段厚达30.00m以上,级配较差,土体中下部存在大块石架空现象,回填时间3~10年,结构呈松散~稍密状,广泛分布于整个场地。淤泥:主要分布于道路沿线的水田、藕田及鱼塘范围,主要呈灰黑色,一般为流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光泽,有刺激性气味,残积。经后期人类活动,场地部分水田、藕田及鱼塘已经回填,回填前未进行清淤处理。一般淤泥厚度1~2m,局部可达3m左右。场地内淤泥和风化岩由于分布于地表附近,厚度较小,沉降量有限,对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小。2.2.10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1.场地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1)岩质边坡主线里程K4+980~K5+770段右侧存在岩质边坡,岩性以砂岩为主,坡长约800m,坡高16.1~37.4m,坡向约110°,走向约20°。根据赤平投影分析,层面为外倾结构面,J1与层面的交线AO为不利组合交线,该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层面控制。现状边坡坡角约25~30°。根据现场探勘调查,边坡无变形、开裂迹象,现状稳定。主线里程K4+440处路堑边坡,岩性以砂质泥岩和砂岩为主,坡长约350m,坡高49~56m,坡向约232°,走向约322°。根据赤平投影分析,无为外倾结构面,该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现状边坡坡角约20~24°。根据现场探勘调查,坡角已设置挡墙进行支挡,边坡无变形、开裂迹象,现状稳定。(2)填方边坡B匝道里程BK0+450~K0+680段内环快速中央隔离带填土边坡,为修建内环快速路路基回填形成的路基边坡,中间低、四周高,边坡倾向均向内倾,坡高约10.2~13.1m,坡角约27~32°。经现场踏勘,该边坡未见裂缝、开裂等变形迹象,现状稳定。2.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勘察区内岩土工程条件较复杂,场地位于南温泉背斜东翼,沿线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主线里程K4+440~K5+900段均为原始地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余地段受人工改造后多为施工区、弃土区、居民地或市政设施道路,现为茶园立交。岩土层种类较多,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断层构造,岩层呈单斜产出,受构造应力作用轻微,构造裂隙不发育,基岩完整性较好,地层层序正常,未见滑坡、泥石流、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岩、土体总体稳定,适宜兴建重庆市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工程K4+351.272~K5+900段(含茶园立交)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A匝道(1)里程AK0+117.313~AK0+415段(填方段)该段全长约300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1°,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11.9~314.8m,地面高程310.5~312.4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3.0~6.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两侧形成高约0~5.5m的填方边坡,地面线及岩土界面倾角平缓,道路填筑后整体稳定性较好,不易产生沿基岩面整体滑动变形。建议本段填方边坡均按照1:1.75的坡率进行放坡处理,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AK0+405~AK0+415段道路两侧拟设置挡墙顺接A匝道1#桥段,设计方案可行。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0。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支护结构基础型式可采用扩展基础。(2)里程AK0+415~AK0+451段(A匝道1#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主线里程AK0+415~AK0+451段为A匝道1#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1.4~4.2m,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0.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3)里程AK0+451~AK0+718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267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1°,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10.7~316.0,地面高程309.6~314.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2~3.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两侧将形成高约0~3.5m的挖(填)方土质边坡,其规模小,匝道两侧均为中央隔离带、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土质边坡均按照1:1.75的坡率进行放坡处理,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AK0+451~AK0+461段道路两侧拟设置挡墙承接A匝道桥段,设计方案可行。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支护结构基础型式可采用扩展基础。(4)里程AK0+718~AK0+765段(A匝道2#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主线里程AK0+718~AK0+765段为A匝道2#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1.7~5.4m,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0.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5)里程AK0+718~AK1+109.028段(挖方段)该段全长约391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26~57°,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16.5~329.0m,地面高程309.9~359.7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5.4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左侧将形成高约0~2m的挖(填)方边坡,其规模小,匝道左侧为中央隔离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在里程AK0+856.5处与I匝道顺接,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衔接,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右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拟建道路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约1.2~25.7m的岩质边坡,走向41~57°,倾向311~327°,坡长约500m。其上部土层厚度0~1.0m,土层厚度较薄,不易产生沿基岩面及地面线的整体滑动变形。建议边坡上部薄层土体直接清除。下部岩质部分,坡高2.0~6.7m,坡长约391m,坡向311~327°。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砂质泥岩,边坡岩体较完整。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J2裂隙为外倾结构面,J1与J2的组合交线CO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J2裂隙控制。按设计方案放坡后,则该边坡可能发生沿J2裂隙发生滑塌。为评价该岩质边坡相对J2裂隙的稳定性,通过工程地质横断面图20—20’(示意图见下图)按平面滑动法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的A.0.2式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20-20’剖面稳定性验算结果滑块编号土体重度(kN/m3)单宽面积(m2/m)滑体单位宽度自重(kN/m)外倾结构面总抗滑力(kN/m)总下滑力(kN/m)稳定性系数(Ks)滑面倾角(°)滑面长(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H225.698.222514.4323030.62513126812571.01计算结果表明,按边坡底面处J2裂隙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1,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沿J2裂隙产生滑塌。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砂质泥岩,边坡破裂角取30°。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5。建议边坡上部薄层土体直接清除,岩质部分按1:1.00的坡率进行分阶放坡后采用锚杆支护。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加固处理,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本段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局部路段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2.B匝道(1)里程BK0+000~BK0+214段(挖方段)该段全长约214m,该段线路走向24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28.0~330.0,地面高程328.0~365.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1.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左侧将形成高约0~2.7m的岩质边坡,其规模小,匝道左侧为中央隔离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衔接,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右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右侧形成高约1.0~38.7m的岩质边坡,走向240°,倾向150°,坡长约214m。其上部土层厚度0~1.0m,土层厚度较薄,不易产生沿基岩面及地面线的整体滑动变形。建议边坡上部薄层土体直接清除。下部岩质部分,坡高1.0~38.7m,坡长约214m,坡向150°。岩性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边坡岩体较完整。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层面为外倾结构面,J1与AO的组合交线AO为不利组合交线,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层面控制。按设计方案放坡后,则该边坡可能发生沿层面发生滑塌。为评价该岩质边坡相对层面的稳定性,通过工程地质横断面图22—22’(示意图见下图)按平面滑动法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的A.0.2式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22-22’剖面稳定性验算结果滑块编号土体重度(kN/m3)单宽面积(m2/m)滑体单位宽度自重(kN/m)外倾结构面总抗滑力(kN/m)总下滑力(kN/m)稳定性系数(Ks)滑面倾角(°)滑面长(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H325.6264.26763.522563.72513300828581.05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按边坡底面处层面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5,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沿层面产生滑塌。岩性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边坡破裂角取25°。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5。建议边坡上部薄层土体直接清除,岩质部分按1:1.00的坡率进行分阶放坡后分阶设置抗滑桩支护。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加固处理,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本段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局部路段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2)里程BK0+214~BK0+320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06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246°,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26.1~327.8,地面高程330.5~359.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2.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2°,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两侧将形成高约0~2m的岩质边坡,其规模小,匝道两侧为中央隔离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在里程BK0+320处与J匝道顺接,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衔接,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3)里程BK0+320~BK0+469段(B匝道1#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里程BK0+320~BK0+469段为B匝道1#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2.1~16.9m,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0.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4)里程BK0+469~BK0+688段(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219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76~20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20.7~323.0,地面高程297.2~314.1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5.4~19.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两侧形成高约2.1~11.2m的填方边坡,地面线及岩土界面倾角平缓,道路填筑后整体稳定性较好,不易产生沿基岩面整体滑动变形。建议本段填方边坡均按照1:1.75的坡率进行放坡处理,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填方路基段前后两端头拟在匝道两侧设置挡墙顺接B匝道1#、2#桥,设计方案可行。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5。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挡墙基础型式可采用扩展基础。(5)里程BK0+688~BK0+776段(B匝道2#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里程BK0+688~BK0+776段为B匝道2#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1.4~6.2m,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0.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6)里程BK0+776~BK1+016.304段(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240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8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12.1~318.1m,地面高程312.2~315.6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5~12.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左侧将形成高约0~2m的挖(填)方边坡,其规模小,匝道左侧为中央隔离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衔接,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右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约0~11.4m的填方边坡,由于横向上地面线以及岩土界面较陡,按1:1.75的坡率放坡回填后,土体可能沿现行地面或岩土界面沿道路右侧产生整体滑动。为进一步评价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选取剖面4-4’剖面,以现行地面线作为滑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0.3公式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示意图及计算结果见下图表。4-4’剖面稳定性验算结果滑块编号内摩擦角内聚力滑面倾角滑面长滑体自重稳定性系数(Fs)φ(°)c(kPa)θ(°)l(m)G(kN/m)12092023.519901.282209114.51028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按现行地面线作为滑面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8,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5,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考虑到放坡条件有限,建议B匝道里程BK0+776~BK0+915段设置路肩挡墙进行支挡,其余路段可按1:1.75的坡率进行分阶放坡处理。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挡墙型式建议采用桩基础,直接以下伏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3.C匝道里程CK0+150.702~CK0+493.852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344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40~228°,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07.8~324.0m,地面高程303.3~318.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3.2~26.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两侧将形成高约0~3.7m的土质边坡,高度小,匝道两侧为中央隔离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衔接,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4.D匝道里程DK0+061.025~DK0+329.393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268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306~363°,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10.7~308.5m,地面高程305.2~314.1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16.9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左侧将形成高约0~3.7m的挖(填)方边坡,其规模小,匝道左侧为中央隔离带。其中D匝道里程DK0+142~DK0+240段左侧为F匝道,距离较近,放坡条件有限,故建议在该段左侧设置支挡结构对其进行支挡,建议按1:1.5的临时坡率放坡开挖。其余路段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绿化缓坡的形式进行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右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右侧将形成高约0~2.0m的挖(填)方边坡,规模小,匝道右侧为绿化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处理,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5.E匝道(1)里程EK0+165.685~EK0+204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40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5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27.9~329.5m,地面高程328.4~330.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9.8~22.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两侧将形成高约0~2.0m的挖(填)方边坡,规模小,匝道两侧为绿化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处理,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2)里程EK0+204~EK0+341段(E匝道1#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里程EK0+204~EK0+341段为E匝道1#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3.3~21.3m,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1.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3)里程EK0+341~EK1+328.5687(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990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70°~190°~12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00.8~325.9m,地面高程300.8~325.6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5~14.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两侧将形成高约0~2.0m的挖(填)方边坡,规模小,匝道两侧为绿化带、且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边坡采用绿化缓坡进行处理,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6.F匝道(1)里程FK0+011.961~FK0+351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340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300°~325°,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00.8~318.8m,地面高程300.8~310.8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19.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左侧将形成高约0~7.6m的填方边坡,其中FK0+011.961~FK0+213段与其左侧E匝道并行,两个匝道距离极近,无放坡条件,故建议在本段道路左侧设置支挡结构对该土质边坡进行支挡,建议按1:1.5的临时坡率放坡开挖;其余路段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绿化缓坡的形式进行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0。右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左侧将形成高约0~7.8m的填方边坡,其中FK0+249~FK0+351段与其右侧D匝道并行,两个匝道距离极近,放坡条件有限,故建议在本段道路右侧设置支挡结构对该土质边坡进行支挡,建议按1:1.5的临时坡率放坡开挖;其余路段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绿化缓坡的形式进行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0。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支护结构基础型式可采用扩展基础。(2)里程FK0+351~FK0+455段(F匝道1#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FK0+351~FK0+455段为F匝道1#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0.9~1.6m,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扩展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1.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3)里程FK0+455~FK0+879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424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335°~355°,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14.3~323.0m,地面高程313.9~321.1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8~14.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8°,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左侧将形成高约0~2.7m的填方边坡,其中FK0+455~FK0+495段与其左侧内环快速并行,两个匝道距离极近,无放坡条件,故建议在本段道路左侧设置支挡结构对该土质边坡进行支挡,建议按1:1.5的临时坡率放坡开挖;其余路段高差约0~1m,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绿化缓坡的形式进行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右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约0~6.2m的填方边坡,道路右侧为绿化带,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本段土质边坡均按照1:1.75的坡率进行放坡处理,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4)里程FK0+879~FK0+953.165段(F匝道2#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FK0+879~FK0+953.165段为F匝道2#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12.6~18.3m,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1.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7.G匝道里程GK0+061.116~GK0+200.436段(G匝道桥梁段)根据设计方案,在GK0+061.116~GK0+200.436段为G匝道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3.4~7.6m,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1.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8.H匝道里程HK0+106.346~HK0+294.1181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88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20°~9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05.5~313.3m,地面高程305.5~311.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2.8~6.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8°,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两侧侧形成高约0~2m的填方边坡,规模小,道路两侧为绿化带、具有放坡条件,建议采用绿化缓坡的形式进行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本段道路施工后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局部路段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9.I匝道(1)里程IK0+197.8291~IK0+305段(填方段)该段全长约208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15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25.6~329.4m,地面高程318.1~320.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9.7~16.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两侧形成高约5.4~11.7m的填方边坡,道路两侧紧邻A匝道和内环快速,放坡条件有限,建议本段土质边坡均按照1:1.75的坡率进行放坡处理后在坡脚设置护脚墙,采取格构植草的坡面防护措施。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5。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2)里程IK0+305~IK0+534段(I匝道1#桥段)根据设计方案,在IK0+305~IK0+534段为I匝道桥梁段,各个桥墩不会形成边坡,其上覆土层厚度约1.4~19.2m,建议该段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桥台可按1:1.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开挖,桥台、墩桩基施工采用至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施工方式。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3)里程IK0+534~IK0+593.324段(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60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52°,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22.6~323.3m,地面高程330.9~347.7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8~2.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两侧形成高约0~5.2m的岩质边坡,道路两侧为中央隔离带,具有足够的放坡条件,建议本段岩质边坡采用绿化缓坡的形式进行衔接,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本段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10.J匝道(1)里程JK0+050.441~JK0+182段(挖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30m,走向该段线路走向260~285°,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322.8~327.6m,地面高程319.8~358.5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1.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将在道路左侧形成高约0~2m的岩(土)质边坡,规模小,道路左侧为中央隔离带,具有足够的放坡条件,建议本段岩质边坡采用绿化缓坡的形式进行衔接,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右侧边坡:根据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本段匝道右侧形成高约0~24.3m的岩质边坡,走向260~285°,倾向170~195°,坡长约132m。其上部土层厚度0~1.0m,土层厚度较薄,不易产生沿基岩面及地面线的整体滑动变形。建议边坡上部薄层土体直接清除。下部岩质部分,坡高0~24.3m,坡长约132m,坡向170~195°。岩性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边坡岩体较完整。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J1裂隙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若直立切坡,则该边坡可能发生沿J1裂隙发生滑塌。为评价该岩质边坡相对层面的稳定性,通过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9—19’(示意图见下图)按平面滑动法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的A.0.2式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19-19’剖面稳定性验算结果滑块编号土体重度(kN/m3)单宽面积(m2/m)滑体单位宽度自重(kN/m)外倾结构面总抗滑力(kN/m)总下滑力(kN/m)稳定性系数(Ks)滑面倾角(°)滑面长(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H425.656.31441.286818.15018108013360.81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按边坡底面处层面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为0.70,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沿J1裂隙产生滑塌。岩性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边坡破裂角取60.6°。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安全系数1.35。建议边坡上部薄层土体直接清除,岩质部分按1:1.00的坡率进行分阶放坡后采用锚杆支护。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加固处理,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本段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局部路段位于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11.人行天桥人行天桥设于E匝道里程EK0+229处,该段道路为一般路基段,天桥整体走向205°,道路设计标高301.8m左右。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一般为22.1~32.3m,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地形总体坡角5~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根据设计方案,道路位于回填区域,回填深度大。拟建天桥各桥台可采用扩展基础,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基础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各个桥墩采用桩基础,各桥墩均直接以下伏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2.10.3填土地基处理建议⑴施工中应选择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类土作填料,不得使用淤泥、耕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以砾石、卵石或块石作填料时,分层压实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0mm。针对挖方区域爆破开挖岩块应采取有效措施破碎后方可作为填料回填。⑵为减少工后沉降及保证工程质量,建议针对填方区域采用分层碾压、分层强夯处理措施。分层碾压厚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在分层碾压基础上,采用分层强夯,并应分层进行相关质量检测。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⑷对拟建场地内主要在里程BK0+360~BK0+760段、C匝道全线、DK0+061.025~DK0+140、EK0+165.685~EK0+640、EK1+060~EK1+328.57、FK0+011.961~FK0+220、FK0+953.165、IK0+197.8291~IK0+490段等存在较厚人工抛填土层,其未进行任何工程措施处理,呈松散~稍密状,正处于自重固结阶段,建议对其进行翻挖或换填、夯实后才能作为路基。⑶填土承载力应根据现场试验检测获得。按设计道路标高整平填筑后,建议对填方地段的土层剪切波速进行重新测试,以校核场地的地震效应评价。2.10.4结论与建议1.结论⑴拟建立交场地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拟建立交工程位于南温泉背斜东翼,岩层产状120°∠25°,场地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岩土层序正常,无滑坡、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现状稳定,适宜拟建项目建设。⑵拟建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差异大,基岩为侏罗系上统沉积岩,场地内以砂岩、砂质泥岩为主,中等风化基岩岩体一般较完整。⑶拟建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⑷场地地下水和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2.建议⑴拟建立交各匝道路基段位于基岩区或既有道路区内部分可采用在挖填达到设计标高后,直接铺设路床,回填部分应分层碾压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⑵施工区位于现有内环快速茶园立交范围内,建议施工前应组织好道路交通并对施工区进行有效隔离,并应注意出渣车辆及人员交通安全。⑶路基持力层选择:挖方段可采用基岩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可作路基持力层。填方路段应在清除表层耕植土和淤泥后,以经检验合符规范要求的压实填土作为路基。部分半挖半填地段,应注意持力层性质差异较大带来的不均匀沉降等问题。⑷填土路基基底宜设成逆坡,宜对基础影响范围内的土层进行换填、压实后才能作为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⑸拟建立项目永久边坡主要分布于主线里程K4+440~K5+900段两侧、BK0+450~BK0+700段两侧、BK0+750~BK1+269.5903段、H匝道、D匝道右侧。若有放坡条件,建议土质边坡均按1:1.75、岩质边坡按1:1.00的坡率进行分级放坡处理;若放坡条件有限,可设置支挡结构支护后放坡。⑹拟建项目临时边坡,挖填产生的岩(土)边坡高约0~3m,土质边坡可按1:1.5、岩质边坡可按1:0.5的坡率进行临时放坡处理,对局体量较小的土体可在清表时一并清理。⑺拟建立交边坡较多,应设置相应坡面防护措施,并应在边坡坡顶、坡面、坡脚设置排水系统,在坡顶外围设置截水沟;挖方边坡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跳槽开挖,并应保持两侧边坡的稳定,保证弃土、弃渣不会导致边坡附加变形或破坏。边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信息法施工,施工中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8)根据原始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下水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大气降水易向场地地势低洼处(C匝道里程CK0+140~CK0+200段、里程CK0+250~CK0+335段、IK0+250~IK0+430段、BK0+375~BK0+695段)汇集,场地地下水较发育,地下水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在丰水期及雨季施工时,将对填土厚度较大的桩成桩孔壁垮塌加剧,在施工时应配备必要的排水设备并做好相应的预案,确保成桩质量。(10)拟建项目的施工对百步梯大桥(内环快速茶园立交)影响大,建议施工前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同时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影响,并做好变形、监测工作。(11)在拟建立交及其影响范围内,存在有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等管线设施,局部段修建有高压铁塔、电杆等电力设施,在施工前应先对线路范围内相关设施的进行迁移、改线,对影响范围外的管线设施亦应注意保护。(12)本次勘察钻孔取样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按规范要求、分岩性统计而得,而岩土体不是均质的,存在变异性,且场地岩层倾角较陡,其物理力学性质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在施工时,可能会出现岩石强度或低或高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特提请设计、施工注意,建议在施工时加强持力层取样工作对其进行校核或现场载荷试验确定桩基承载力。(13)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应对场地内的超限边坡进行专项设计,并应对支护方案进行专项安全论证。(14)加强施工阶段的地质工作,以弥补部分地段勘探点未施工的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岩层产状及其抗剪强度的检验。若设计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请及时通知我院,以便会同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处理。地面建(构)筑物(摘自地勘)根据踏勘及收集相关资料,拟建及周边主要建(构)筑物为茶园立交、高压铁塔、长青湖小区、南山国际高尔夫小区、以及众多的民房、活动板房(一般1~3F),场地内未见地下建(构)筑物。拟建各匝道与相邻建(构)筑物的相互影响评价详见下表。拟建各匝道与相邻建(构)筑物的相互影响评价表名称相关匝道位置与拟建工程相对位置关系相互影响评价1#、2#、3#高压电力铁塔(自编号)分别位于K5+240、K5+465、K5+630处拟建道路左侧放坡边线内建议进行迁建;若无法迁建,铁塔均位于拟建道路左侧边坡坡顶处,左侧边坡为顺向坡,边坡开挖施工对其影响大,建议在该侧边坡距离铁塔最近的分阶放坡台阶处设置抗滑桩,控制放坡边线,确保电力铁塔正常运营。中国联通通信塔位于K4+620处位于拟建工程内建议进行迁建现状内环快速茶园立交各匝道AK0+000~AK0+300BK1+000~BK1+269.6EK0+750~EK1+100F匝道全线H匝道全线位于拟建工程内该段拟建道路与现状茶园立交顺接,形成匝道互通型式,根据设计方案拟对其进行改扩建,施工前应有相应的施工预案及交通转换方案,设置相关施工警示标志。百步梯大桥(内环快速茶园立交)FK0+900~FK1+050位于拟建F匝道左侧该段拟建道路与百步梯大桥顺接,匝道施工对其影响大,建议施工前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同时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影响,并做好变形、监测工作。玉马路EK1+100-EK1+328.57FK0+000~FK0+200位于拟建工程内该段拟建道路与现状玉马路顺接,根据设计方案拟对其进行改扩建,施工前应有相应的施工预案及交通转换方案,设置相关施工警示标志。长青湖小区拟建场地南侧距离A匝道东侧约16m道路施工对其影响小,但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避免施工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南山国际高尔夫小区EK0+150~EK0+900BK0+750~BK1+016.304位于拟建工程内拟建匝道位于小区闲置地内,建议将其征用。道路施工对其影响小,但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避免施工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民房(一般1~3F)多数匝道均有分布位于拟建工程内根据设计方案,建议对其进行迁建。排水系统概述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位于峡口流域。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大渡口组团I、H标准分区部分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以及《2013~2020年主城区污水、污泥处理厂规划示意图》,快速路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雨水均顺地形就近排放,污水经污水干管接入茶园新区污水处理厂。实施计划本项目扩容改造茶园立交采用近期实施,远期预留,近期实施部分为“高架方案”地面层,在保通内环快速、玉马路至真武山隧道方向及玉马路至庆隆立交方向畅通的同时,采用有序有步骤的方式拆除现状茶园立交匝道。具体为:第一阶段:修建E匝道和G匝道,拆除原茶园立交西侧两条匝道。即修建内环真武山隧道方向、一品方向与玉马路的连接匝道,拆除现状相应的连接匝道。茶园立交第一阶段建设示意图第二阶段:修建剩余匝道。匝道与内环相交处均为上跨桥,上跨桥梁采用“连续钢箱梁”吊装,施工期间对现状车行影响小。预计建设工期为2年。茶园立交第二阶段建设示意图道路技术标注4.1道路技术标注根据定性交通分析和交通量预测分析,并结合规划,考虑与周边规划地块的衔接,得到该道路技术标准如下表:=1\*GB3①六纵线技术标准表序号项目单位规范值六纵线南段(茶园立交—峡口立交)采用值主线前段1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2设计速度km/h803起讫桩号-K4+371.272~K9+6004段落长度m-5228.7285行车道宽m-31(双向8车道)6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0001000设超高一般半径m400设超高最小半径m250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m2000250007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701508最大直线长度m16001565.7289曲线最小长度平曲线m140619.797圆曲线m70319.79710最大超高横坡度%5011最大纵坡(推荐值)%4-3.712最小纵坡%0.5-0.6513最小坡长m20047514竖曲线半径凸形(一般值)m45005000凹形(一般值)m2700500015竖曲线长度最小值m70219.616道路标准路幅宽度m-41=1.5+15.5+7+15.5+1.517停车视距m≥11018路拱横坡%1~2车行道、检修道均为2%19设计荷载城-A级,路面BZZ-100标准轴载20最小净高m5≥521路面结构层设计使用年限年1522地震烈度度基本Ⅵ度,Ⅶ度设防23防洪标准三峡库区蓄水后100年一遇注:规范值取自《城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指标均采用一般值作为设计控制指标。=2\*GB3②相交线内环快速路技术标准表(立交范围)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采用标准1道路名称内环快速2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3设计速度km/h80804设超高推荐平曲线半m4007995最大纵坡%5(极限值)4.326最小纵坡%0.3(极限值)0.37最小竖曲线凸曲线m3000(极限值)无8凹曲线m1800(极限值)97009设计荷载城-A级城-A级10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年151511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12路幅宽度m-33.5m=1.5(检修道)+14.25(车行道)+2(中央分隔带)+14.25(车行道)+1.5(检修道)13最小净高m5≥5.0(道路、下穿道)14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100大中桥1/10015路拱横坡横坡4.0%横坡4.0%16停车视距m≥110≥11017地震基本烈度6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3\*GB3③玉马路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设计取值1道路名称玉马路(规划为快速路四横线)2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3设计速度km/h80604设超高推荐平曲线半径m400-5设计荷载城-A级城-A级6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年15157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8路幅宽度m-45m=5(人行道)+15.5(车行道)+4(中央分隔带)+15.5(车行道)+5(人行道)9最小净高m5≥5.0(道路、下穿道)10路拱横坡横坡2.0%横坡2.0%11停车视距m≥110≥11012地震基本烈度6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注:玉马路现状为设计时速为50km/h的主干路,扩容改造茶园立交玉马路按规划快速路四横线考虑,设计时速为60km/h。=4\*GB3④茶园立交匝道技术标准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设计取值茶园立交1道路等级立交匝道立交匝道立交匝道2设计速度km/h406040603超高最小平曲线半径m55130601904最大纵坡%865.54.95最小纵坡%0.50.510.86最小竖曲线凸曲线m400(极限值)1200(极限值)40012007凹曲线m450(极限值)1000(极限值)45010008设计荷载城-A级城-A级城-A级9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1515151510路面设计轴载BZZ-100BZZ-100BZZ-100BZZ-10011路幅宽度m8、91312最小净高m4.54.5≥5≥513路拱横坡(最大值)6.0%6.0%2.0%2.0%14地震基本烈度6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4.2对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本项目扩容改造茶园立交满足规范要求,不存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