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师的成长与实践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景观设计师的成长与实践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景观设计师的成长与实践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观设计师的成长与实践获奖科研报告【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发展史;设计实践

1.1景观设计师的成长与实践——俞孔坚

第一位是国内知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白龙桥镇,从小与山水为伴,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在哈佛,俞孔坚得以与国际级大师近距离接触,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毕业后任职于美国SWA集团。俞孔坚曾多次回国考察,看到很多地方缺少规划,一片混乱景象,内心充满焦虑和使命感,于是便带着“土人理念”回国,致力发展中国的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事业,营造中国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后于北京大学任教。俞孔坚的设计具有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得国际声誉。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俞孔坚的作品具有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中山岐江公园就是运用解构手法、符号语言、融合场地精神的现代景观典范。

1.2案例分析——中山岐江公园

岐江公园是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1公顷,水面面积3.6公顷,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岐江公园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

公园分为三大分区:工业遗产区、休闲娱乐区、自然生态区。场地具体设计手法以原有树木、厂房等形成空间骨架;采用铁轨、铁舫、灯塔等原有船厂特有的符号元素进行保留、利用、再生;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构筑部分小品及雕塑,如孤囱长影、裸钢水塔和杆柱阵列等,形成新与旧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岐江公园在设计上遵循场地性原则、生态型原则、经济型原则,运用解构手法、符号语言将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元素串联起来,赋予了场地生命力,形成岐江公园特有的场所精神。

2.1景观设计师的成长与实践——朱育帆

第二位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第一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朱育帆教授,朱育帆八岁拜师学习中国花鸟,在北林师从孟兆祯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在清华师从吴良镛,后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任教。可以说这些成长经历对朱育帆本人及他的设计产生深厚的影响。他提出的三置论,“三置论包括并置、转置和介置,基于历史原真性,并置指的是场地原有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并存,也是独立性与整体性的并存;转置强调的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通过转化和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一般通过转换、强化原有设计秩序改变设计逻辑;而介置则是以新文化为主体,借助原有文化形成新生。”这一方法的探讨为传统在当代的转型和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多元文化的交融攀升出当代生长点。他的设计作品在具备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更兼具国际宏观视野。朱育帆认为,只有以更宽的视角去面对传统,才会有更多获得新突破的机会。中国当下的现代性是需要混合的,需要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2.2案例分析——上海辰山矿坑花园

矿坑花园是辰山植物园西矿坑为主体改造的特色园艺花园,矿坑花园总体面积为4.3公顷左右,由高度不同的四层级构成:山体、台地、平台、深潭。项目中设计师面临诸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修复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植被稀少,物种贫乏,岩石风化,水土流失严重)。第二个挑战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矿坑遗址的景观价值。因此,如何重新建立矿坑和人们之间的恰当联系成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设计者选择用“加减法”应对采石矿坑特殊形态的生态修复设计。

1、“加法”策略

通过地形重塑和增加植被来构建新的生物群落。针对裸露的山体崖壁,设计者没有采取常规的包裹方法,而是尊重崖壁景观的真实性。

2、“减法”策略

使崖壁在雨水、阳光等自然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对于存留的台地边缘挡土墙,采用锈钢板这种带有工业印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裹,形成有节奏变化和光影韵律的景观界面。

3.1景观设计师的成长与实践——彼得·沃克

最后一位是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他超过50年的职业生涯中,对于景观建筑设计行业有深远而显著的影响。他的园林是理性的,功能完善的,讲求生态的。由于后来被极简艺术的魅力所感染,一直探求艺术与景观结合,但是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网格的叠加、自然与规则形式对比产生的纯净美与张力、景观与建筑的呼应和谐、利用现代材料与现代感表达出的“都市自然”、理性与神秘感的交织及对四季与自然造化的体现是皮特·沃克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特点。

3.2案例分析——格兰斯通博物馆

格兰斯通博物馆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占地约0.93平方千米,是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景观设计中融入了人行小路,桥,已恢复的退化草地和林地等元素。其中材料的选择多为本地材料,如新展馆群(Pavilions)的水景庭院种植大量的睡莲,鸢尾花和蘆苇,营造出了随季节而变的动态景观;游客入口处石墙的石头来源于附近的采石场。设计强调了材料与周围景观的直接、自然而永恒的对话。整个场馆的设计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让使用者感受到更深刻的冥想。

4设计思考

以上三位景观设计师他们都有着多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