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话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而不用“树叶”,“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春《也说“木叶”》)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4.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雷雨》(节选)

曹禺(仆人下。朴园点着一根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

周朴园(向鲁妈)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嗯。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鲁侍萍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你的女儿?

鲁侍萍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是,老爷。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哦。

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上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6.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戏剧以“雷雨”做标题,交代了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暗示了剧情特点,也象征沉闷压抑的旧中国里,一场大变革即将来临。

B.节选部分主要写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去的矛盾,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

C.鲁侍萍的行为多次出现悖谬,如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时她欲去还留,对自己的身份始隐终露,体现她有破镜重圆的幻想。

D.从节选部分可看出周朴园30年来确实对鲁侍萍怀有思念之情,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不会对他的地位和声誉造成威胁。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巧妙地运用倒叙的方法,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示人物之间的多重关系。

B.精彩的潜台词可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周朴园(拾起头来)“你姓什么?”,表现他对眼前之人身份的猜疑。

C.好的戏剧就要写出人的多样变化。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很辣,有时脆弱。剧中周朴园虚伪,但也有人性的一面。

D.人物交流和交锋的语言富有动作性,能推动或者暗示故事情节发展。8.文中画线句中的两个“好地方”有什么差异?请简要分析。9.尾句“哦,侍萍!(低声)是你?”中包含周朴园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探究。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项羽使人致命楚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怒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春正月,羽阳尊怀王为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江南,都郴。二月,羽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悉,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汉王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尽请汉中地,项王许之。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兵,各就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汉王之国。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张良送至褒中,汉王遣良归韩。良固说汉王烧绝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B.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C.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D.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郡,古代行政区域。秦统一六国后,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域。

B.万乘,周代制度规定,诸侯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诸侯。

C.汤、武,指商汤王、周武王,他们都发动了以武力推翻前朝的战争。

D.斗,文中指容量单位,汉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项羽率兵向西进攻咸阳城时,不仅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掉,还放火烧毁秦的宫殿,秦地的百姓对项羽的所作所为非常失望。

B.韩生认为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劝说项羽定都关中以成就霸业,但项羽一心想回到家乡,并没有听从韩生的建议。

C.项羽分封天下王时将自己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为了防范沛公,封沛公为汉王,把巴、蜀、汉中一带作为沛公的封地。

D.张良将沛公赏赐的金银珠宝全部献给了项伯,并且劝说沛公烧掉前往巴、蜀的栈道,以此让项羽放弃进攻的想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

②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14.萧何是如何劝说沛公放弃攻打项羽的?请简要概括说明。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C.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荀子将“______,______”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2)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份爱,是“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有一种坚守,是“哪怕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份表白来自于一名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宋阿毛,他和战友共同牺牲的地方就在异国他乡的长津湖。

有人说:“《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辉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是的,这繁华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所憧憬的未来;这万家灯火,是千千万万名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拼来的。穿越时空,一个没有硝烟的时代,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精选了四篇反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及发现的知识性文章:有记叙自然科学领域屠呦呦及其团队①_____,探索医药科学,发现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作品;有记叙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童年时的②_____和青少年时期的积极探索的作品;有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简洁生动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让我们领会传统灿烂物质文化的科技论文;还有文学领域林庚关于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意象“暗示性”的文艺随笔。这些文章形式各具特色,内容③_____,不仅记述了科学探索历程,也阐释了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成果,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既让我们感受到探索与发现的艰辛与乐趣,也让我们体悟到理性与科学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各类探索者发现、掌握和揭示事物奥秘的过程,就是造福人类。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ㅤㅤ近来,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所谓牙膏产品,宣称具有“修补牙洞”甚至“让牙齿再生”等功效,不过,专家认为,牙膏不是药,①

,也不具有上述宣称的功效。

ㅤㅤ随着牙膏技术的创新,在普通牙膏中添加某些成分,可使牙膏具有相应的功效,如添加氟化物可以发挥一定的防龋功效等。但应注意的是,任何牙膏都无法治疗口腔疾病。

ㅤㅤ我们人类的一生②

——乳牙和恒牙。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恒牙脱落或损伤,都无法再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通过用牙膏刷牙,能对乳牙萌出产生影响,更不可能使恒牙脱落后再生。

ㅤㅤ对于常见的口腔疾病——龋病(即龋齿),很多人希望牙齿发生龋损(龋洞)后可以再生,事实上,在龋齿发生初期,牙釉质表面开始脱矿,龋齿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逆的。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但不能③

。而且,长期的牙龈疾病导致牙龈组织被破坏,进而引发牙齿松动,需要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诊断和治疗。龋齿等口腔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理性选择牙膏产品,不要相信牙膏能够治疗口腔疾病的虚假宣称。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

B.母亲自豪地告诉闺蜜:我们那口子终于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了。

C.这事的确不归我们管,你可以到镇政府咨询或去教育局办理。

D.我们先走一步,到时候和你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会合留影。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D、C、B、、【解析】(1)A.“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误,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

B.“文章先立后破”错误,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

C.“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错误,原文“‘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偏概全。

故选D。

(2)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错误,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故选C。

(3)A.“木落雁南度”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

B.“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

C.“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适用于材料二;

D.“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茂密花朵,生气勃勃,没有“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

故选B。

(4)材料一最后一段由“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的内容,可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至于古人……”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第二层,“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

第三层,“更为重要的是……‘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5)从行文思路来看,第一段,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六自然段,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七段总结,一字之差,差别千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从论证方法来看,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答案:

(1)D

(2)C

(3)B

(4)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②“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5)①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

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实例,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含义的能力。要联系上下文内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

(5)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C、A、、【解析】(1)C.“体现她有破镜重圆的幻想”错误。鲁侍萍对周朴园,开始尽量克制,显得平静,等到周朴园露出真相,她就悲愤交加地斥责,充分显示了她刚强、自尊、质朴的性格,可见“破镜重圆的幻想”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故选C。

(2)A.“作者巧妙地运用倒叙的方法”错误。应该是“回顾”和“穿插”。

故选A。

(3)首先回归原文扩展词语所在的区间: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鲁侍萍:哦,好地方。

其次从角色的角度加以理解:

从周朴园的角度看“好地方”表面指“无锡”,深层内里指年轻时候的美好回忆,他和“梅小姐”之间的幸福甜蜜时光,以及眷恋怀念的情感。

从鲁侍萍的角度看“好地方”应该是反语修辞,融合了爱恨情愁等复杂思想,所谓的好地方,其实是鲁侍萍的伤心地,不幸的源头,她被周朴园玩弄,生了两个儿子,却流血又流泪,母子分离、跳河自尽,往事不堪回首。

(4)直接从正面意思看:“哦,侍萍!”,因为面前的鲁侍萍已经衰老,不太相信是曾经爱着留在美好记忆中的那个女子,叹号里有震惊。

深层理解:“是你?”,这个问号里包含了不相信时隔30年人还活着,出乎意料,直觉上不相信,细思量不敢信,也不希望;简单两个字间又有惶恐不安、畏惧害怕、拒绝排斥等多种心理。

从人物性格方面看:“(低声)”中表现了周朴园不想让人发现知道的心理活动,显露出虚伪的一面,谎言被击穿刺破、真相不能再隐瞒下去的恐惧担忧,自然也融合了他自私的一面,下意识的想到鲁侍萍到来可能会敲诈勒索他,所以这句话里具有面对昔日恋人出现目的不明的警惕。

答案:

(1)C

(2)A

(3)前者:周朴园对往昔的回忆与眷恋之地。后者:所谓的好地方,其实是鲁侍萍为周朴园流尽血和泪的伤心地。

(4)面对鲁侍萍不期而至的惊恐;谎言被击穿后的惶恐;对鲁侍萍衰老的震惊;面对昔日恋人出现目的不明的警惕。

(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理解,段落的分析,主旨情感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了解有关戏剧的文化常识,其次熟悉各类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写作特色。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结合修辞加深理解,看对于情感表达的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答题时先弄清句子的含义,然后辨析手法,最后挖掘句子内部是否隐藏着作者的情感。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10~14.【答案】C、B、D、、【解析】(1)“天下初发难时”是句子的表时间的状语,应在“时”后断句,排除AB。“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指“但身披坚甲、手持锐利的戈矛首先起事”,句意完整,要在“事”后才能断句,排除D。译文:当初天下起兵反秦时,我们是假借立各诸侯国国君后人的名义来讨伐秦王朝的。但身披坚甲、手持锐利的戈矛首先起事,经过风餐露宿三年之久的征战,终于灭掉了秦王朝平定了天下的,是诸位将领与我项籍。

故选:C。

(2)B.“诸侯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诸侯”说法错误,周代制度规定,天子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故选:B。

(3)D.“以此让项羽放弃进攻的想法”理解有误,原文“良固说汉王烧绝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的意思是向项羽表示自己没有东还的欲望。

故选:D。

(4)①“讲解”,和解;“恶”,讨厌,不愿意;“负约”,背上破坏合约的罪名。译文:项羽和范增怀疑沛公(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可是双方都已经和解,又不愿意背上破坏和约的罪名。

②“三分”,分成三部分;“王”,让……称王;“距塞”,阻挡。译文:又将关中分成三部分,把秦朝的降将封在那里为王,用以阻挡汉王刘邦的退路。

(5)原文“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意思是“现在您的兵力状况不如项羽,百战只能百败,不死又能怎么样呢?能够屈服于一人之下,而能有志于万乘大国之上的人,是商汤和周武王,我希望您先做汉中的大王,养育那里的百姓,招致贤才,收集巴、蜀地区的资财,然后回师平定三秦之地,这样可以夺取天下了”,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C

(2)B

(3)D

(4)①项羽和范增怀疑沛公(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可是双方都已经和解,又不愿意背上破坏和约的罪名。

②又将关中分成三部分,把秦朝的降将封在那里为王,用以阻挡汉王刘邦的退路。

(5)对方实力过于强大,现在攻打项羽等于自寻死路,不如积蓄力量,然后再图谋天下。

参考译文:

沛公回到军中,立刻诛杀了曹无伤。过了几天后,项羽率兵向西进攻,屠灭咸阳城,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掉,放火烧毁了秦的宫殿,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还没熄灭,项羽还命令收取秦宫室的财宝和妇女,然后回到关东。项羽的暴掠行为,使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有位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地区依仗高山大河作屏障,是四面都有关塞要隘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在这儿建都称霸。”项羽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烧尽,到处是残砖破瓦,一片狼藉,便惦记着要返回东方的家乡彭城去,说道:“如果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知道你是谁呀!”韩生退出来后说:“人们都说楚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却办不成人事,果然如此。”项羽听到这话后,下令将韩生烹杀了。项羽派人去请示楚怀王,楚怀王说:“就按原来约定的办吧。”项羽怒气冲冲地说:“楚怀王这个人是我们项家把他立起来的,并非他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就专断做主定约呢!当初天下起兵反秦时,我们是假借立各诸侯国国君后人的名义来讨伐秦王朝的。但身披坚甲、手持锐利的戈矛首先起事,经过风餐露宿三年之久的征战,终于灭掉了秦王朝平定了天下的,是诸位将领与我项籍。不过,楚怀王虽然没什么功劳,但还是应该分给他土地,尊他为王。”诸将领都说:“好啊。”春季,正月,项羽便假意尊楚怀王为义帝,说道:“古代的帝王,都拥有千里的土地,一定要定居在江河的上游地带,”于是就将义帝迁徙到长江以南,都城定在长沙郡的郴县。二月,项羽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诸将领为诸侯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管辖原梁国、楚国的九个郡,将都城建在彭城。项羽和范增怀疑刘邦(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可是双方都已经和解,又不愿意背上破坏和约的罪名,两人使在暗中密谋说:“巴地、蜀地道路险阻,秦国把罪犯都流放到那儿居住。”于是说道:“巴、蜀之地也属关中的土地。”因此立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地与汉中郡,建都在南郑。又将关中分成三部分,把秦朝的降将封在那里为王,用以阻挡汉王刘邦的退路。汉王刘邦听说自己被封到巴、蜀,非常生气,决定要去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赞同刘邦去打项羽。萧何劝谏他说:“虽然封在汉中当王环境不好,但在那里不比死还要好吗?”汉王说:“哪里就至于死呀?”萧何说:“现在您的兵力状况不如项羽,百战只能百败,不死又能怎么样呢?能够屈服于一人之下,而能有志于万乘大国之上的人,是商汤和周武王,我希望您先做汉中的大王,养育那里的百姓,招致贤才,收集巴、蜀地区的资财,然后回师平定三秦之地,这样可以夺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主意。”于是就前往他的封国,任用萧何为丞相。汉王赐给张良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将这些东西全都给了项伯。汉王也命令张良送厚礼给项伯,拜托项伯代他向项羽请求得到所管辖的汉中郡全部的土地,项王答应了。夏李四月,各国的诸侯王都撤离了部署在戏地周围的军队,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项王派三万名士兵跟随汉王刘邦前往他的封国。楚军与其他诸侯国仰慕汉王刘邦,并追随他到汉中的人有数万,他们从杜县的南面进入蚀中地区,张良亲自送行到褒中,汉王与张良告别,派张良回韩国。张良于是劝说汉王将所走过的栈道全部烧断,以防备其他诸侯国军队的偷袭,并且向项羽表示自己没有东还的欲望。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C、【解析】(1)C.“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故选:C。

(2)首联,“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一开头就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意思说,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乡之情;

颔联,写初春的美景,“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抓住“独”,便可把握诗人的“孤寂”之情,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而人却老了,这里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枉抛光阴,寄托了无限感慨;

颈联“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尾联直接抒情,“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诗人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答案:

(1)C

(2)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译文:

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此时虽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但人却老了;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春天像青又像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正是初晴景象;就在这春空里,柳絮将飞又落下。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赏析:

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种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第三句,“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从不同角度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小题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题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故答案为:

(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重点字:驽、驾)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重点字:孰)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论语》名句辑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答案】做一个新时代爱国青年

白天,站在宽敞的篮球场上。抬头,仰望这那正在微风中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它是那么的艳丽,它是那么的耀眼。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

想起,当年的战士们是多么的艰辛,用着自己鲜红的血液从实着这红的黑的旗帜,我无从不感叹。

我叹--壮志无声。

独立汩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己爱国之情,叹己报国之志,屈原仰天长呼:“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壮志难酬,你纵身一跃,钩勒了一道最完美的弧线,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你的爱国之情是支天立地的擎天柱,可惜君王昏庸无能,社会腐朽,纵有满腹爱国热情,又何处施展?惟有一死,以显其志。你的选择,可悲可叹,让我不仅感慨:“爱国之情,不得释怀,悲剧也。”

看着,现在我们这幸福般的生活,不时的想起当年那爱国者的用心良苦,我不由的感慨。

我感慨--为国捐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炮火纷飞的战场,无论是抗日还是抗战,敌我厮杀的场面,早已定格成历史的一页页纸张,无数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建了新中国的根基。在北京刑场上,一代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疾书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长征的途中,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为革命再续火种……生命诚可贵,爱国价更高,这是一种蓬勃的情怀,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赞,赞那些爱国者的无私奉献,钱学森曾为了国家而放弃了自己的前程,工作,待遇,只想着回国,回国!在外面学习研究了那么长的时间,当国家面临危难是,第一个所想的便是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让我们赞赏。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翻开历史泛黄的史册,遥望历史的天空,一种爱国的情思已早已融化,渗透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光辉史册中,永不褪色。【解析】这道作文题由两部分材料组成,第一部分写宋阿毛的爱和坚守,第二部分写繁华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所向往的,也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拼来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建设我们的国家,以此告慰无数革命先辈。考生可以结合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①心中有大爱;

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③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④要有担当精神,以此告慰先烈;

⑤承先辈之风,报效祖国……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