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4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2019年2018年2017年

课标全国I卷10—13,史记+贾生,1910—13,晋书+鲁芝,1910—13,宋书+谢弘微,

分分19分

课标全国n卷10—13,史记+商君,1910—13,后汉书+王涣,10—13,后汉书+赵熹,

分19分19分

课标全国UI卷10—13,史记+吴起,1910—13,宋史+范纯礼,10—13,宋史+许将,19

分19分分

江苏卷6—9,汪容甫,18分

天津卷8—13,王充,23分

浙江卷

山东卷9—13,陈书+谢贞,22

【调研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

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

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粤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

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间,令循等理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

循居中,所言多探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

疑敌。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

1

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鬼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

江渊、王一宁、萧镒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停,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

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

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成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

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

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操者。然久居政她,刻躁为士论所簿。其严谴则石亨辈

为之,非帝意也。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

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而亨等傲侔一时,计不出此,卒

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曾为民,一年卒。成化中,

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入文渊阁,兴机务典:掌管

B.宜优间,令循等预议预:事先

C.给事中林聪等极诊循罪论:评定

D.诏辱为民,一年卒释:赦免

2.以下各组句子中,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一组是()

①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②循居中,所言多探纳

③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

④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谆

⑤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

⑥循婉为解,得不死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循因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得到明成祖的赏识。陈循在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

任命为翰林修撰。明成祖到北京时,命令他拿着相关书籍到自己巡幸所居之地,并留下他

随侍。

B.宣德初,陈循深得皇帝喜爱:皇帝赏赐给他住宅,到各地巡视时让他跟随;即使陈循为官

出了问题,皇帝也是把他放在一边,不加追究。

C.陈循敢于为其他官员说话。宣德年间,陈循为因献诗触怒皇上的御史张楷求情,为上疏触

2

怒皇上的御史陈祚婉言劝解皇上,使陈祚免死。

D.陈循受到石亨等人的排挤。陈循因为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养成了刻薄浮躁的作风,被

士人轻视,石亨等人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

(2)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

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多手彳了,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

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

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

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

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值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

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般拳,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

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孽或去职。居丧以孝称,

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

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第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

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钳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

一无所取,自以多称营葬。目:“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

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

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

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

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

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

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

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腐,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迂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

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日:“守

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时上新即政,颇

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

上目:“行之果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丞。明昌三年夏,旱,

天子下超罪己。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

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仍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上问宰臣:

“守贞治东平如何?”对曰:“亦不劳力。”上曰:“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四年,召拜

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风、王庭筠甚有时誉。上日:

“出伦者难得耳。"守贞曰:“问世之才,自古所难。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守贞通

4

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毅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

御使。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久之,迁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

抚,乃移知济南府,卒。上闻而悼之。谥日肃。守或刚真明亮凡朗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

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选自《金史•完颜守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字体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

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

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

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守贞刚直明亮/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

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元,旧时新皇帝即位时,不用前朝君主的年号,而在即位之次年改用新的年号。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大夫,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朝廷百官与地

方官吏。

C.诏,天子下达的一种命令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

D.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可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守贞深受器重。世宗认为守贞才能超过他的兄长,以后可以重用,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

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B.完颜守贞博闻强识。面对章宗的询问,他能用史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关于汉宣帝综合考核名实

方面的问题。

C.完颜守贞见解独到。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表示只要国家尽力

培养,时间一长,自然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D.完颜守贞善于理政。任职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

理的东平府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5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

(2)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美,接援后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拳手曰:“轸重币轻使

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簿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

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目:“然。”王曰:“仪之言果信

矣。”轸日:“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

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用替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

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思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梁,魏国的

都城),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口:“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

陈轸日:“公何好饮也?”犀首日:“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厌事,厌于事,有很多事

做)可乎?”目:“奈何?”口:“田需约诸侯小学,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

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目:“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

十枣,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

日:“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事其。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

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

至秦,惠王日:“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目:“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日:“不

闻。”口:“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日:,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富贵矣,

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

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

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对目:“亦尝有以

夫卞庄子剌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剌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

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剌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

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剌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

6

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正生剌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日:“善。”

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O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日/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B.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C.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D.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指秦惠王,战国时秦国的国君,那时其他国家的国君也称呼“王"。从秦王嬴政开始,

称呼国君为“皇帝”。

B.闾巷,乡曲,都是指县城,“乡曲”是较小的县城。

C.从亲,合纵相亲。指战国时除秦之外的六国合纵结为联盟。

D.乘,古代称一车四马为一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秦王面前中伤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随便地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外交工

作。如今楚国却不曾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对陈轸亲善,足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而为大王打

算的少啊。秦王当时还真的相信了。

B.魏国的犀首在魏王手下不被重用,陈珍替他出谋划策,使他得到重用,甚至,魏、赵、齐三

国宰相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

C.庄子剌虎的故事很生动。这个庄子不是写《逍遥游》的庄子,他看到两只老虎吃牛,就耐心

等待它们吃,等待它们争斗搏杀,最后”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D.文中陈轸计谋多,会说话,特别能旁证博引。他先在秦国,后来又到了楚国,再又回到了秦

国,秦王几次怀疑他,都被他巧妙化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7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不忽木,字用臣。资禀英特,进止详雅,竺理奇之,师事太子赞善王恂。恂从北征,乃受学于

同子聚羊许衡。览诸经,日记数千言,衡每称之,以为有公辅器。十五年,出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

察副使。帝遣通事脱虎脱护送西僧往作佛事,还过真定,革驿吏几死,诉之按察使,不敢问。不忽

木受其状,以僧下狱。脱虎脱直欲出僧,木气倔强,不忽木令去其冠庭下,责以不职。脱虎脱逃归

以闻,帝曰:“不忽木素刚正,必尔辈犯法故也。”继而燕南奏至,帝曰:“我固知之。”十九年,

升提刑按察使。

二十四年,右丞相桑哥奏立尚书省,诬杀参政杨居宽、郭佑。不忽木争之不得,桑哥深忌之,

尝指不忽木谓其妻日:“他日籍我家者此人也。”因其退食,责以不坐曹理务,欲加之罪,遂以疾

免。车驾还自上都,其弟野礼审班侍坐辇中,帝曰:“汝兄必以某日来迎。“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

处其灌甚回其榛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二十八年春,帝猎柳林,彻里等劾奏桑哥罪状,帝召问不忽木,具以实对。帝大惊,乃决意诛

之。罢尚书省,复以六部归于中书,欲用不忽木为丞相,固辞。帝曰:“朕昔听桑哥,致天下不安,

今虽悔之,已无及矣。朕识卿幼时,使卿从学,欲备今日之用,勿让也。”不忽木日:“朝廷勋旧,

位居臣右者尚多,今不次用臣,无以服从。”帝曰:“然则孰可?”对日:“太子詹事完泽可。向者

籍没阿合马家,其赂遗近臣,皆有簿籍,唯无完泽名;又尝言桑哥为相,必败国事,今果如其言,

是以知其可也。”乃拜完泽右丞相,不忽木平章政事。大德三年,干于官,年四十六,谥文贞。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寤/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B.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癖/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C.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瘤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D.不忽木果以是日/至帝见其寤甚/问其禄几何/左右对以病假者例不给/帝念其贫命/尽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高宗等。

B.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C.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如:帝辇、凤辇。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古代帝王死日崩,有爵位的大官死日薨。

3.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不忽木天资聪颖,博闻强识。曾先后师从太子赞善王悔、国子祭酒许衡。许衡常常称赞不忽

木,认为日后其能成为王公辅相之人。

B.不忽木廉正守职,执法公允。西僧横行无法,差一点将驿吏鞭打致死,不忽木毅然接受连按

察使都不愿受理的案子,惩处了作恶者。

C.不忽木不畏权臣、险遭报复。不忽木为被桑哥诬告杀害的杨居宽和郭佑辩护,因此得罪了右

丞相桑哥。桑哥想加罪于不忽木,不忽木因患病而免遭加罪、报复。

D.不忽木淡泊名利,让位于人。元世祖欲用不忽木为丞相,但是不忽木决然辞让,力荐完泽,

世祖最终采纳了不忽木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气倔强,不忽木令去其冠庭下,责以不职。

(2)朝廷勋旧,位居臣右者尚多,今不次用臣,无以服众。

解密14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2019年2018年2017年

课标全国I卷10—13,史记+贾生,1910—13,晋书+鲁芝,1910—13,宋书+谢弘微,

分分19分

课标全国n卷10—13,史记+商君,1910—13,后汉书+王涣,10—13,后汉书+赵熹,

分19分19分

课标全国m卷10—13,史记+吴起,1910—13,宋史+范纯礼,10—13,宋史十许将,19

分19分分

江苏卷6—9,汪容甫,18分

天津卷8—13,王充,23分

浙江卷

山东卷9—13,陈书+谢贞,22

9

【调研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

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

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野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

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间,令循等理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

循居中,所言多探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

疑敌。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迨循

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照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

江渊、王一宁、箫镒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停,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

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

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成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

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

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球者。然久居政地,刻躁为士论所薄。其严谴则石亨辈

为之,非帝意也。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

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而亨等傲悻一时,计不出此,卒

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号为民,一年卒。成化中,

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入文渊阁,兴机务典:掌管

B.宜优间,令循等顼议预:事先

C.给事中林聪等极诊循罪论:评定

10

D.诏替为民,一年卒释:赦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实词含义,可以使用双代入法,即把选项

给出的意思代入语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句的意思:然后再把语句代入原文中,判断是否符合语境。B

项,把''事先”代入句子中,符合句意;再把句子放到“帝以杨溥老,宜优间”的语境中,可以判

断出“事先”的解释是错误的,应解释为“参与”。

误区警示

1.忽略古今词义变化。有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区别,辨析时要关注词语的

古今词义变化,如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转移等。

2.不能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推断,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教

材上出现过的,命题者出题时注重联系教材内容,使考生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忽略语境。文言实词大多有多个义项,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也大多不同,辨析时要结合

语境,仔细推敲。如上题中的B项,将“事先”代入句子“令循等预议”中,语意通畅;将整个句

子代入原文中,才能判断出“事先”的解释是错误的。

技法点拨

1.联想迁移法。利用已经学过的实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词语使用的正误。

2.语法推敲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词语解释的正误。如上题中的A项,“九

年入文渊阁”“典机务”的主语都是“陈循”,“机务”是宾语,“典”是谓语,结合语境可知,“典”

解释成“掌管”是正确的。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讲究对称,一个语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有意思相同(近)、相反(对)

的特点。如李密《陈情表》中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分析,“无”与“鲜”

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2.以下客组旬的沅不能袤顼徐福“以才鬼哀”的二1星15

①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②循居中,所言多探纳

③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

④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净

⑤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

⑥循婉为解,得不死

11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解答这类题目,要先审清题干,弄清筛选标准;然后明确题

干考查内容的确切意义;最后找出所给六个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区分“直接”与“间接”,“他人”

与“传主①是说陈循受到皇帝的重用。②是说陈循能够以中立的角度看待问题,所提建议多

被皇帝采纳。③是说陈循因葬妻子与乡人争墓地。④是说陈循因为接受了皇帝赏赐,对易太子之

事不敢谏律。⑤是说陈循与他人一起构陷考官。⑥是说陈循替陈祚说情,陈祚得以保全性命。

误区警示

1.审题时没有抓住筛选标准。题干一般会给出明确的要求,往往有“直接”“间接”“全部”等

2.混淆人物'事件。题干一般要求筛选出能表现传主某种品格的句子,有些考生因为没有弄清

楚,把其他人物的行为或品格当成传主的行为或品格,导致筛选错误。

技法点拨

1.确定题干关键词(人物、表范围的词语、品格或特征)。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一般的表述

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传主某种品格或精神的一组是考生可以先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筛

选,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然后再从品格或精神的角度筛选剩余的选项。如上题题干要求筛选“不

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句子,解题时应该先从“陈循”入手,排除不是描写陈循的事迹的句子,

然后再从“以才望显”的角度分析,筛选出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句子。

2.在语境中理解句意。考生要把要求筛选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理解句子的

含意,然后将其与题干中的筛选标准相对照,准确筛选。如上题中的第⑤句“相与构考官刘俨、黄

谏”,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可以发现,这句话是说陈循与他人一起构陷考官,这是陈循做的一件不光彩

的事情,不能表现他“以才望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有,不正确的一项是(~~~r~

A.陈循因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得到明成祖的赏识。陈循在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

任命为翰林修撰。明成祖到北京时,命令他拿着相关书籍到自己巡幸所居之地,并留下他

随侍。

B.宣德初,陈循深得皇帝喜爱:皇帝赏赐给他住宅,到各地巡视时让他跟随;即使陈循为官

出了问题,皇帝也是把他放在一边,不加追究。

C.陈循敢于为其他官员说话。宣德年间,陈循为因献诗触怒皇上的御史张楷求情,为上疏触

怒皇上的御史陈祚婉言劝解皇上,使陈祚免死。

12

D.陈循受到石亨等人的排挤。陈循因为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养成了刻薄浮躁的作风,被

士人轻视,石亨等人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本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较多,考生在阅读原

文时要注意画出人物和事件,避免混淆。B项,由原文中的“宣德初……巡幸未尝不从”和“景

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而置循不问”可知,“也是把他放在一边,不加追究”的是年

号为景泰的明代宗,而非年号为宣德的明宣宗,选项混淆了人物。

误区警示

1.对某些词句的意思理解错误,导致判断失误。

2.对人物、事件、时间把握错误。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大多是对传主一生经历的概括,所以时间

跨度大、事件比较多、涉及的人物也较多。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往往把不相干的人物、事件或者发生

在不同时期的相关事件糅合在一起。考生如果不细致分析,就会判断失误。如上题中的B项,分号

前的内容讲的是宣德年间皇帝对陈循的喜爱,分号后的内容讲的是景泰年间皇帝对陈循的喜爱,这

里涉及两个皇帝,而选项故意混淆两个皇帝,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

技法点拨

1.圈点勾画,梳理文脉。阅读材料时,要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等,梳

理文章脉络。

2.明确错误选项命制方法。命题者在命制归纳概括题的选项时,往往会使用下面几种方法:①

曲解文意,背离原文,即故意曲解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②歪曲言行,误

解形象,即歪曲传主的言行,错误概括传主的性格、思想等;③混淆时序,嫁接事件,即颠倒事件

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把不同的事件杂糅在一起,或把不是传主的事件放到传主身上;④片面理解,

以偏概全,即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表述不全面,只用其中某一个方面来代替整体;⑤

胡乱联系,无中生有,即对文中的信息加以发挥,故意用文中没有的信息来表述传主的性格或事件

的过程、意义等。明确了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法,就能快速准确解题。

3.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辨别。从根本上说,文言文的归纳概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

能力,所以无论命题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命制错误选项,都是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

13

因此解答归纳概括题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辨别找出其异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

(2)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答案】(1)也先(率领军队)侵犯京城,陈循请求皇帝下令让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迅速

传送公文给回人来迷惑敌人。

(2)成化年间,于谦的事得到昭雪,陈循的儿子引以为例证请求抚恤,才恢复官爵赐予祭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此类题,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关键词语的正确

翻译,如第(1)小题中的“敕”“卫”“驰檄”“回番”,第(2)小题中的“雪”“恤”等;二是

遵循文言文翻译的相关要求,做到“信”(尊重原文意思)和“达”(语意通顺连贯)。

误区警示

1.强行翻译专有名词。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器物名等,可

保留原文,不需要强行翻译。如上题中的“也先”“于谦”都是人名,不需要翻译。

2.不翻译陌生词语。要求翻译的文言语句中会出现一些陌生词语,有些考生因为不会翻译,就

照抄下来而不翻译。如上题中的“回番”不能照抄下来,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回人”或“回族人

3.翻译不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翻译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

语法习惯,要特别注意对倒装句式、固定句式等的翻译。

技法点拨

1.对译法。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要求翻译的文言词语。

2.增删法。由于古代汉语中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多是双音节词,所以将文言语句翻译

成现代汉语时,就要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另外,要删去无意义的虚词。

3.移位法。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其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句子。

4.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保留原文即可。

5.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适当改换词语或句子结构,使译文与原句大意保持一致。

[调研画褥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

14

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多于彳了,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既维叔父暹名先人见而呈二谓卷日此

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

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

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

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膜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

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妈考,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

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抄性去职。居丧以孝称,

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

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耀好臧否人物,

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

一无所取,自以乎秣营葬。目:“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

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

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

如此/足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以先通读语段,

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谢

弘微)幼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知人之名,见到他后

认为他很特别,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

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15

误区警示

1.误把语意停顿当作标点停顿。文言断句考查的是标点停顿,而有些考生把语意停顿当成了标

点停顿,从而出现断句的错误。

2.混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词虽然能够组合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

词,但在文言语句中不是一个词语,有些考生常常受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的影响,把两个单音节词

理解为一个双音节词,以致断句错误。

3.关注语句意思而忽略语法。如上题,从语法关系的角度分析可排除A、C两项。

技法点拨

1.通读文段,明白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想正确断句,要先把相关文段通读几遍,力

求对文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2.语法关系,断句关键。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要注意联系自己掌握的语法关系来断句。一般

而言,动词的前后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有宾语。

3.专有名词,不容忽视。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国名、官职名、地名等,中间不能断

开。如上题,''混”是“继叔父”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

4.虚词位置,断句标志。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盖、若夫、至若、凡、且夫”等

发语词,常用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欤、焉、

耶”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明确了虚词的位置,就有助于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F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涉及古代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

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B项姻亲”与血亲有同有异,只

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

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

16

误区警示

1.不熟悉相关文化常识而误选。

2.不关注相关提示信息。有些文化常识可以从文本中给出的相关提示信息分析推断出来,如上

题B项中的“姻亲”,文本中有“中外”'‘道俗义旧"以及''选自《宋书》”等信息。考生判断时不注

意这些提示信息,就会选错。

技法点拨

1.平时注重积累文化常识。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遇到有关天文历法、地理、交通、官职、科

举、称谓、礼俗、法律刑罚、音乐、传统节庆等方面的内容时,要通过翻检资料,积累相关知识。

2.从分析词语含义的角度把握文化常识的内容。解答文化常识类题目时,要关注文化常识的相

关词语,从词语含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丁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

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

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

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

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

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威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

性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

计分点:循,坚持:党,亲族;常,常礼。(2)计分点:威否,褒贬:以,用:它语,其他的事:

乱,岔开。

17

ww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扁,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

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守

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时上新即政,颇

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

上目:“行之果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丞。明昌三年夏,旱,

天子下超罪己。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

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仍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上问宰臣:

“守贞治东平如何?”对目:“亦不劳力。”上目:“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四年,召拜

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风、王庭筠甚有时誉。上日:

“出伦者难得耳。"守贞曰:“间世之才,自古所难。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守贞通

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

御使。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久之,迁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

抚,乃移知济南府,卒。上闻而悼之。谥口肃。守贞则真明无凡朝笔论以及上有所闻皆传经必对上

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城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