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散文_第1页
五六十年代的散文_第2页
五六十年代的散文_第3页
五六十年代的散文_第4页
五六十年代的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一、引言:1、散文概念的演变:我国是一个散文传统发达的国家。古代散文:指韵文(骈文)以外的散体文章,范围很广,历史很长。现代散文:五四以后,现代散文创作逐渐发达,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体之一。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散文可以抒情、叙事、议论等等

广义的散文几乎无所不包,各种散文样式的艺术要求也并不相同,那么散文共同的本质是什么?--自由(真实)2、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样式:

1)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2)抒情散文”、“艺术散文”(狭义“散文”)3)杂文不同历史时期,散文创作的样式各有侧重。二、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1、通讯、特写的发达:由于对现实生活的及时有效的“反映”,使之成为散文创作的重要样式。“散文特写”往往并举。创作高潮:1950年代初: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映;对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的表现。1958年及1963年到文革前夕:通讯报告被称为文艺战线的“尖兵”,时代的感应“神经”,战斗的“号角”,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2、“散文”的复兴:50年代开始,散文小品(抒情散文)的写作受到抑制。“散文”的复兴期:1)1956-1957:“短小的散文小品多起来了”,作家探索个体情感经验的表现,以及具有个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短暂很快受挫。2)19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受到重视。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a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的探讨:“笔谈散文”(人民日报)b“散文作家”形成专业作家群。杨朔、刘白羽、袁鹰、秦牧、碧野、菡子、柯蓝、郭风、何为等。老作家: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华等。散文创作繁荣。c散文艺术:题材拓展,对古典散文艺术的借鉴。情境交融、营造“意境”、锤炼语言。d散文发展空间仍然有限。难以超越意识形态的规范。创作存在几种固定模式,艺术借鉴有限制。3、杂文的兴衰:鲁迅等作家的写作,使杂文成为散文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样式。但杂文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使50年代以后的杂文写作面临困境。1956-1957:振兴杂文。对“人民内部”的“缺点”、“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评。报纸副刊的杂文写作。夏衍、茅盾、巴金、叶圣陶、唐弢、巴人、邓拓、曾彦修(严秀)、徐懋庸等。“民主的意义之一就是人民要求的多样性,因此杂文也应该多样性,可以歌颂光明,也可以揭露黑暗”--徐懋庸《小品文的新危机》(人民日报1957、4、11)1961-1962:杂文也一度活跃。《燕山夜话》(邓拓)、《三家村札记》(吴南星)谈心式的写作风格,表现对常识和知识的重视。也有对时弊的针砭和对现实的关注。杂文从尖锐讽刺转变为一种温和节制。杂文家的命运。三、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三、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2)构思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